论《魅力中国城》介入下的城市文化力之提升

2021-12-29 14:12杨忠文
吕梁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旅魅力文化

杨忠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财经节目中心,北京 100089)

一、从“城市文化力”命题看《魅力中国城》的热播

《魅力中国城》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央视财经频道2017年推出的一档大型城市文化品牌竟演季播节目,通过连续三年的播出,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媒体事件。该节目以城市竞演方式,集中呈现了中国正在崛起的三四线城市头部文旅资源的极致对抗。参赛城市通过抽签,两两结对,由城市的主政者亲自带队,并与节目特邀的文化学者、演艺明星或旅游达人组成战队,在三轮七个环节中进行全面对抗竞演,七个环节分别是:城市初见(即城市主政者演讲)、城市味道(即城市特色美食),城市名片(即城市特色风情)、钻石线路(即城市黄金旅游攻略)、城市精绝(即城市“非遗”创意)、城市故事(即城市记忆和人文精神)以及决赛环节“魅力点金”(城市文旅产业投资推介)。节目以全新的融媒体、跨媒介模式,致力于户外文化旅游资源在演播室内的文学化叙事和美学升级,以及线上媒体向线下文旅产业链的延伸融合,集中体现了视听媒介主导下的融媒体对城市形象的再设计,对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升级,以及本文要着重谈到的,对“城市文化力”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升。

事实上,“城市文化力”命题的凸显自有其深刻的社会发展转型背景。就世界范围而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发展普遍进入了“后工业社会”。而后工业城市在经济发展上的最大特点就是“象征经济”——也就是城市以生产代表性象征符号及文化空间作为经济生产方式——替代第一、第二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文化”在当代城市由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供养物,变成了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催化剂[1]。这里的“文化”已较经典意义上“文化”之内涵大相径庭,一如Zukins 在《城市文化》中指出:“在我们现在贬值了的词汇中,‘文化’一词已经成为代表任何不生产物质产品的经济活动的抽象名词,文化已经与城市生产体系当中的资本与身份交织在一起”,“已更多成为了地方政府和商业联盟的商业策略的工具”[1]5,10。他以迪士尼主题公园的经验为例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象征经济在工业衰退和金融投机的背景下异军突起,象征经济的新倾向就是形象与产品共生,在全国甚至在全球的范围和规模上出售形象,扮演代表城市发言的角色”。在此基础上,城市通过象征经济“统一金融、劳动、艺术、表演和设计等的物质实践”[1]6,后工业社会的物质生产第一次由城市“文化”统领着来进行组织和扩大再生产,这是城市向后工业转型的必然趋势。

2010年以来,中国通过高速发展,地方城市也普遍进入到了需要依靠城市文化力来推动城市后工业转型发展的时期,城市文化力也就成为衡量一座城市经济发展活力越来越重要的一种评价体系;从本文视角看,这也正是《魅力中国城》顺应潮流,试图用视听媒体着力引导、打造和主持评比的城市发展新价值体系。但这一价值体系具体应该如何量化却还不甚了然,这也是本文试图做出初步探索之处。由国内学者近年的研究看,“城市文化力”最初又称为城市文化竞争力[2]。赵德兴等认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资源与环境等诸多竞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3]。李向民等将其定义为“一种精神生产力”,强调文化竞争力就是城市作为竞争的行为主体在“获取资源,并推动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的独特能力”[4]。而向勇等学者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城市文化力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文化原创力、文化生产力、文化创新力和文化软实力四方面;依据城市文化力这四个方面,定义了城市文化力评价体系的五个核心要素:文化基因(Cultural Meme)、文化活力 (Cultural Energy)、文化渗透(Cultural Penetration)、文化交流(Cultural Interaction)、文化支撑 (Cultural Support)[4]。

其中,文化基因是衡量“城市文化原创力”的标准,表现为历史文化资源和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则通常包括在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独特城市文化形态。“文化活力”对应于城市文化生产力,它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对整体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促进程度的指标。“文化渗透”对应于城市文化创新力,它是衡量城市的文化基因在城市落实国家宏观政治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当中的作用程度;也是衡量文化作为一种“象征经济”渗透、影响文化产业以外其他各产业的程度;也是衡量诸如美学设计、文化内涵等符号性要素构成物质产品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附加值的程度。“文化交流”对应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外在表现,它是衡量一座城市的文化是否能够提取独特的城市意象,打造强大的城市品牌,形成特色的城市名片,从而对城市之外的世界产生形象魅力、传播力、吸引力的指标;同时它也是衡量一座城市能够吸收外来文化,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更新自身文化血液,增加自身文化活力的能力指标。“文化支撑”对应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表现。按照向勇文章的看法,它是衡量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对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水平的参数[4]。但笔者认为,“文化支撑”突出的是支撑城市文化发展的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有了主体性的支撑因素才保证前四个方面各种客观性因素指标的实现,因此它应按照体现城市文化力的各主体来确定,也即政府、文化产业投资方、从事文化生产的文化精英,有意愿和能力购买当地文化产品的文化消费者,以及共享共创城市文化的常住市民。因此“文化支撑”应当包括向勇等学者提到的政府在基础设施和人才教育培养方面,乃至他们未提到的就业、创业等方面,对城市文化产业、公共事业发展的政策倾斜程度;经济资本向当地文化产业、文旅产业的投资程度;具有突出文化才艺、雄厚文化资本的文化人才参与当地文化经济生产的程度;城市本地常住居民对城市文化当中不同层面的身份认同程度,以及对城市共识性的主导文化的归属程度等。这一概念内涵的延展也是在笔者对《魅力中国城》节目促进“文化支撑”指数的实证考察分析中得出的,下文将在有关部分具体展开。

二、 《魅力中国城》在提升参演城市文化力中的作用

(一)提升地方城市文化力中的“文化支撑”要素

1. 按照本文对“文化支撑”的重新定义,从城市文化建构策略这个角度看,《魅力中国城》在这一指标上对城市文化力的提升体现在:它采取了全面介入参演城市文化力的“顶层设计”,打造头部资源聚集平台的文化经济策略。该节目利用中央电视台这一国家级媒体的聚合效应,通过城市竞演环节和功能性角色(也即叙事学中所谓“行动元”)的精心设计,打造出一个互动和聚集性极强的城市文化交流展示平台,从而为各参赛城市对接起支撑城市文化力构建的几乎所有重要主体:政府、媒体精英与形象代言人 、流量明星、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的投资公司以及共享共创城市文化的节目受众。在这一超级平台上,以城市文化力的轮番呈现推动节目的竞演,又以城市参与节目的竞演催化了参赛城市文化力构建的进一步落地和结构优化。

具体而言,《魅力中国城》要求城市主政者(书记、市长)亲自带队,与文化学者、演艺明星或旅游达人组成战队。由于是城市的主政者亲自带队来宣传本土的文化旅游资源,就无疑会促进这些地方主政者更加重视和支持文旅资源、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保护、开发、创新,乃至为其市场价值的实现而不遗余力地摇旗呐喊,这增强了政府为地方城市文化发展提供“文化支撑”的力度;同时,《魅力中国城》也邀请到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演艺名流、媒体大咖来帮助这些三、四线地方城市宣传自己的文旅资源,为之出谋划策、形象代言、站台推销,乃至可能通过他们调动起更广泛的投资与消费资源。离开国家主流媒体平台,这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可以说《魅力中国城》为这些地方城市寻找到了高端的文化传播与推介者,从而助力其“文化支撑”指数的提高;更何况,在竞演筹备的整个过程中,整座城市顶尖的文化、文创人才以及文化企业、事业团体也都为了自己的城市能在节目竞演中胜出,而被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加入进来,这无疑又极大地凝聚和促进了文化生产者对所在参赛城市的“文化支撑”;节目更在决赛的“魅力点金”环节引入了投资天团,设置了根据城市主政者对城市文旅项目资源的推介演说,投资机构现场表决是否投资的环节,这无疑直接促使资本市场、资本巨头关注并投资城市的文旅相关行业,能够以最为实际的方式促进城市文旅规划的落地实施,因而也有力地提升了文化投资者对城市的“文化支撑”指数的进一步了解。另外,节目还特意设置了观众现场投票和线上观众投票的环节,让受众通过投票来表达自己对参赛城市的认同,并在节目的感染下,产生行为冲动,很可能付诸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便为这些城市扩大了潜在的文化消费者的范围,因此文化消费者也被纳入到参赛城市“文化支撑”力量的提升当中。

2.“文化乡愁共同体”的叙事策略助力城市“文化支撑”要素的提升

城市文化力当中的“文化支撑”突出的是主体性的评价因素,而除却政府、文化生产者,文化传播者和投资人、文化消费者这些具体存在于文化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之外,还有一个对城市文化支撑起基础性作用的“文化共同体”作为潜在的支撑主体。在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支撑”指标是注重评估该城市本地的居民在这座城市文化的多元性中寻找到身份认同的程度和对城市主导文化的归属程度。文化归属感是人心所向,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前来发展定居的重要先决条件,是衡量当地文化力中文化支撑指标的重要体现。而《魅力中国城》在叙事策略上尤其注重“城与人的统一”,重点突出在小城叙事、边城叙事中凝结“城与人”之间的文化乡愁情感共同体,消弭现代大都会的陌异疏离感,召回后工业时代人对“城”的归属感。节目突出“人”是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市民不是城市文化的旁观者,相反是城市文化的受益者、传承者、建设者。从主政者的演讲到各个环节的文旅推介,无不重视对市民中优秀人物的宣扬,着力表现城市里发生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尽力凸显“人在城怀里、城在人心中”的相互包容,体现“人与城”共生、共融、共美的和谐关系。我们在节目中看到了把日子过成诗的贺州长寿老人,115岁仍能上山采茶;看到了40年与树木为伴的林业工人张迎善用自己的双手在“祖国林都”伊春栽下超过100万棵树;看到了来自祖国边境线上的“黑河好八连”,一声“向祖国报到”声如洪钟……

《魅力中国城》的文化乡愁共同体叙事从长远看,有助于市民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个人命运与城市兴衰发生共振,城市魅力与凝聚力得以增强,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城市“文化支撑”指数的提高。

(二)提升地方城市文化力中的“文化基因”要素

“文化基因”这个评估要素,可以说是《魅力中国城》对地方城市文化力加以提升的重中之重

1.《魅力中国城》挖掘地方城市“文化基因”的文化策略

其一,历史文化基因的商品化、时尚化。参演城市往往将文化基因的挖掘、城市“非遗”的展示与文旅消费的现时需求及产品开发相结合;并将适应于城市“文化基因”之商业性发掘的“怀旧”社会文化心理与大众文化消费心理同一化。例如肇庆在展示千年古村黎槎村的历史风貌时不忘结合着好吃好玩的“茶果节”传统习俗,配以生龙活虎的舞狮场面、大快朵颐的盛宴图景,来突出古村鲜活的生活气息,打破了古村给人神秘恐怖、荒僻无人、骷髅石坑、哥特古堡的刻板印象;大凉山突出火把节作为“东方情人节”的国际化、时尚化元素;贺州展示瑶绣这一“非遗”艺术,选择了让它与时尚进行一次碰撞,当经过时尚再设计的瑶绣熨帖住高挑的超模,引来被现场效果震撼到的嘉宾们交口称赞:“它不像想象中的民族服装应该有的样子,但是却把贺州的风情和瑶族的美好都融在里面了”。而十堰对白垩纪的恐龙这一历史基因的挖掘,这种貌似悠久的起源叙事也暗合了“历史”与当代大众文化的同一性,自美国好莱坞大片《侏罗纪公园》开始,“恐龙”其实一直都是当代大众文化中代表性的全球性象征经济。一如博伊姆指出:“怀旧”被灌注到商品当中,“商业化的怀旧推出对时间的一种特殊的理解,时间就是金钱,现时和过去一样值钱”[5]37-45。

其二,在重视历史文化基因之外,《魅力中国城》还注重凸显城市在当代发展中形成的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显示出城市文化基因的可建构性和可移植性。比如,黑河所着力突出的“中俄文化大集”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形成的独具魅力的城市基因,他们用摄影大赛征集来的获奖照片在舞台上拼接成一个巨大的邓小平头像,来礼赞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礼赞黑河在改革开放中造就出的新城市文化传统。肇庆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从东北引进的丹顶鹤在经过三十年的繁衍之后也成为城市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出现在广东省运动会这样的交流场合为城市形象代言。

其三,重视挖掘地方特性的城市文化基因、文化记忆,并把它们放在民族国家记忆的大格局中予以激活,扩大受众的共鸣共情效果。在凉山州参演的节目中,钱文忠教授从人类文化学角度,表达了汉、彝族的血缘认同:“我的血在那里,汉族最古老的生活样态在凉山。因为那里汉族穿的服装,是明朝的服装;它的方言仔细去研究是明朝初年南京方言”,回溯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源远流长;而湘西“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的土家文化基因,则用嘉靖年间彭翼南率六千湘西子弟兵,赴东南沿海抗倭的情景剧来再现,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家国历史叙事;晋城锡崖沟三代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前仆后继,三十年如一日在悬崖绝壁上凿壁开路,造就了锡崖沟挂壁公路的文旅奇观。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通过节目的讲述,完成了新时期以来人们渴望走向外界、走向都会、走向富裕的改革开放叙事,同时也活生生地续演了毛泽东所述中国共产党人唤起人民大众一起“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争取人民自由幸福的民主革命史。

2.《魅力中国城》节目激活“文化基因”的叙事策略

(1)城市文化基因博物馆的跨媒介融合呈现:节目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基因中的多重可表演性元素,将沉睡的文化物质载体转化为一系列表演性符号和程式,并将这种表演与象征经济所要带动的商品化形态结合起来。可以说,《魅力中国城》为各参演城市将来提取他们的“文化基因”发展象征经济,准备了一个储存各种城市文化符号的活态博物馆。该节目将城市的文化基因充分挖掘并加以融合,再运用演讲、对话、音乐、舞蹈、话剧、小品等跨艺术媒介的方式,将糅合起来的文化基因用美学的加工、文学的叙事通盘激活,在演播室这个浓缩的空间里折射出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并释放出商业性的能量。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茂名为了打造滨海文旅产业而对他们的“非遗”基因——“开渔节”进行了全面的表演化激活。在高州木偶戏和挂满各式民间文化符号的歌舞表演后,由当地音乐人薛永嘉创作的充满童真气息的童声小合唱《小东湾》以“好心的船家你快靠岸,载我渡往幸福的彼岸”将“开渔节”贴上茂名“好心文化”的文旅品牌标识,并在市长和所有演员的出场齐唱中将整个演出推向高潮,从而为“开渔节”这一历史文化基因注入了当代茂名的“象征经济”气息。

并且,我们应该承认,各城市重点展示的文化基因又是用最适合其特性的某一种艺术表演媒介来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中激活再生的。比如,山西晋城在展示他们的“文化基因”,也即非遗——潞绸织造工艺时,第一环节所选用的艺术媒介是原创的中国民间舞《衣天下,泽文化》,这是一个恰如其分的选择。因为从艺术媒介的特性来看,中国舞恰恰是最能展现出潞绸的美感的艺术形式,长绸也历来是最能引伸、抒发中国民间舞即物抒情、韵律有致的意境节奏之美的道具——如果我们还记得新中国的第一个舞蹈表演剧目正是《红绸舞》的话。作品在短短三四分钟内便集中了三个回合张弛有度的六个舞段,始终贯穿大红的潞绸,又穿插取自民间日常的丰富朴拙的道具,集中展现出潞绸用度的场景、蕴含了其织造的过程,并浓郁地渲染了潞绸出现在洞房花烛夜中喜庆泼洒的人情。潞绸这一在20世纪80年代曾作为山西一带婚庆新禧的被面融入大众生活,而如今却从大众视野中消退而沉睡下去的传统物质文化基因,在《魅力中国城》中再次以民间舞动势美感和典型化的形象重新活跃在人们的心中。

节目还经常让文化学者在现场对这个文化基因活态博物馆加以适当的延伸解说,加深观众对城市“文化基因”的理解,积淀城市魅力的历史厚度。蒙曼教授对湘西文化基因“里耶秦简”的点评——现存总量20万字的秦朝历史文献有10万字出自里耶秦简——就揭示了里耶秦简对秦史考古的头等价值。

(2)历史文化基因的当下激活:历史文化基因呈现的方式通常是讲故事,《魅力中国城》也经常引入画外音或是让著名央视节目主播登场,来给观众声情并茂地讲各地方城市的故事。但这档节目讲城市故事时,并不满足于“从前……”这样始终让历史停留在过去时的语调,而是运用纪录片的手法访谈当事人和历史档案的影像呈现,找到城市历史文化基因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以最为贴近当下的方式完成历史叙述,让离场的遥远历史在瞬间到达演播室的现场,从而缩小历史与观众的距离感,增强历史叙述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如黑河对知青博物馆这一历史文化基因的呈现,就邀请了扎根黑河多年的一干知青代表在舞台上站成一排,按照由低到高的建设黑河工龄向电视观众鳞次栉比地报到;肇庆呈现作为叶挺独立团的起兵之地,便现场展示了叶挺将军署名“六面碰壁居士”的《囚歌》原始手迹,并邀请叶挺之子到现场;凉山呈现中国革命史上的“彝海结盟”同样邀请到了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到现场,并与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在录制现场称兄道弟,活现二代版的彝海结盟,刘蒙恍若直接见证历史地说“来到凉山就仿佛看到自己的父亲与小叶丹彝族同胞们结盟的场景”。

(3)散点文化基因的文旅主题化勾连:用文旅资源的主题整合来集中串连不同文化时期不同文化形态的文化基因。比如肇庆用“一日穿越千年”这个主题,串连了千年七星岩(卧佛含丹的奇景)、千年诗廊摩崖石刻(李邕真迹)、千年宋城墙、千年梅庵(六祖慧能)、千年古村落(黎槎村的八卦阵型;茶果节)等五个“千年文化基因”,并在文旅钻石路线的打造中通盘激活。

(三)提升地方城市文化力中的“文化交流”要素

1.引导城市文化建构,助力“文化交流”指数的提升

城市文化交流指标取决于该城市文化对外界的吸引程度,这种吸引力在当今商品化时代集中体现为城市品牌的打造;城市文化交流要素还体现在城市对外界文化的开放、吸纳和交融并促进自身发展的程度。以下从这两个方面归纳《魅力中国城》引导各参演城市提升“文化交流”要素所普遍采取的城市文化建构模式。

其一,《魅力中国城》本着突出差异,凝聚共识的理念,将本土化与国际范儿融合,让各参演城市的竟演既承载着传统乡愁,也散发出开放魅力的具有高度“文化交流”价值的城市名片、城市品牌。品牌竞争的实质是差异化竞争,城市文化品牌构建的实质就是根据城市的文化基因提炼出一个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城市文化形象作为自己城市品牌价值的承载者;同时,城市品牌也需要凝聚共识,承载公众所认同的文化乡愁,作为自己品牌建构产生吸引和影响力的基础。比如在节目中,十堰“仙山、秀水、汽车城”三大名片能够使得十堰以武当太极文化和现代汽车科技文化为标志的城市品牌深入人心。而晋城讲锡崖沟的故事则更有文化品牌赋能意味。虽然说三十年当中完全与世隔绝、至今依然经济文化落后的锡崖沟本身很难说有什么“文化”可言,但通过《魅力中国城》呈现的锡崖沟叙事,却使得受众牢牢记住了锡崖沟“挂壁公路”不仅是一条有点特殊的公路而已,而且是共产党人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的象征实体,从而对外来游客产生文化魅力,这便赋予锡崖沟公路以某种象征经济的品牌价值。“锡崖沟叙事”可以看成《魅力中国城》提高一座城市“文化交流”指数,增强城市文化力的范例。

其二,《魅力中国城》对多座城市品牌进行了再设计,对城市形象进行了再塑造,打破了留存于过往的文学、历史叙述和媒介传播中给公众留下的关于某些城市的刻板印象。比如大庆重塑的雪地温泉和百湖之城、绿色之城的形象,就完全颠覆了之前大庆作为石油之都留给公众“重工污染”之类的刻板印象,从而更新了大庆对于今日大众的“文化交流”价值。

其三,《魅力中国城》作为城市文旅竞演平台,在凸显城市各自文化根性的基础上,在“对抗”的节目形式下,谋求的是巩固、扩大城市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并致力于构建城市间发展的联盟共创格局,从而提升各个城市的“文化交流”指数。

(1)在节目中,《魅力中国城》注重凸显城市间文化交流、共创共享的价值导向与成果。广东肇庆引进了东北的丹顶鹤并培育成为自身的文旅资源和城市美学形象;黑河送给晋城的俄罗斯风格风景油画,是以晋城湘峪古堡作题材。

(2)在节目线下活动中,《魅力中国城》乘势而上,充分发挥自身成为文化大IP之后的聚合、聚变效应,搭建“魅力中国城·城市联盟”。2018年8月,与凉山州共同举办的“凉山彝族传统火把节暨《魅力中国城》文化旅游(西昌)博览会”,为期一周,共有31座城市报名参加,其中有28座城市是“魅力中国城·城市联盟”成员。此次博览会,共邀请各类企业83家,18座城市进行重点文旅项目推介并举行了签约仪式,文旅产业项目签约金额达到1 590.98亿元。此外,黑龙江省黑河市和广东省肇庆市在竞演之后立即达成友好城市关系。竞演结束之后,肇庆市“非遗文化”代表——醒狮队受邀到黑河市参加第九届中俄文化大集;黑河市则受邀参加了在肇庆市举办的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并在现场举办了地方文旅产品推介会。这些事实充分佐证了《魅力中国城》对参演城市“文化交流”指数的提升。

2.提取“城市意象”,助力城市“文化交流”指数的提升

(1)《魅力中国城》在“城市初见”和“城市名片”等环节对“城市意象”的主动提取和营构,提升了城市文化交流的魅力属性。《魅力中国城》节目设置要求各城市从自身历史文化发展实践中提取独有的城市意象,作为城市精神的象征,打造城市文旅品牌定位的精神内核。湘西撷取民族英雄(竿军)+民族图腾(凤凰)的二元意象,凝缩了这座古城保家卫国的英雄史和以凤凰的涅槃、翠翠的守望展开审美超越和启悟的风情史。大凉山的“火”意象,从原始宗教之火赤化为革命薪传之火,升腾为西昌卫星发射的奔月之火,再点燃为让孩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知识智慧之火;在最后嘉年华式的真人秀中,本土与国际表演者同台演出,又将凉山之火魅化为“东方情人节”的时尚爱火:尽显节目对城市意象、城市名牌贯通古今中西的经营及对城市“文化交流”要素的促进。

(2)用独具地方风情的原创电视音乐(MV)打造城市专属的视听化城市名片,并赋予这张视听名片具有与外部世界共享社会进步发展价值的可交流价值。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凉山州的城市名片《火的情怀》,由若干段原汁原味的彝族歌舞表演组成:如果说开场的本土火舞团和传统的彝族高腔呈现了彝族原生态的“火把”,那么吉克隽逸翻唱的红色经典歌曲《情深谊长》则将凉山“火把”的内涵转变为红色文化点燃民族解放、民族团结之革命征程的星星之火。歌手瓦其依合演唱原创歌曲《不要怕》,在“不要怕,无论酷热或者寒暑,无论苦难或者伤痛”的抒情咏叹中,一个小男孩攀爬向舞台中央天梯高处,用力扭头,用纯净又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望向身处现代世界的观众。由凉山美姑红丝带爱心小学音乐教师原创和该校女生集体合唱的彝族歌曲《祖国之子》,以孩子淳朴甜美的心声表达了热爱科学、渴望知识,走出大山、拥抱未来的成长渴念,它们再次将凉山火把诠释为“希望之火”。油城大庆的“城市名片”也主要由大庆交响乐团管弦乐合奏《油龙飞奔》进行呈现,这部作品是大庆“铁人”时期的本土民间作曲家薛涛的曲作。雄壮激昂的曲风配以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及大庆今日新工业勃兴的纪录影像镜头,再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人从红色能源基地走上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发展之路的创业史和创业活力。乐曲在声音形象和节奏上描摹火车满载原油向祖国广袤腹地欢快飞奔的场景,凸显了当时大庆油田通过铁路网经脉的延伸,对于整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心脏供血作用。因此,交响乐MV有力地打造了大庆作为红色工业基地、共和国石油之都的城市品牌。

(3)为城市品牌推介提供各类形象代言人。 首先,城市主政者——做城市品牌代言人是《魅力中国城》的最大看点之一。节目设置的“城市初见”环节是让城市主政者亲自为城市“站台”,用亮相时代表地域特色的服饰、脱去政务话风的文学化演讲、即兴表演等方式,将平日里拘泥的俗套去尽,为观众呈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城市的个性以及对城市的品牌定位。这在政务话风一统天下,缺乏演说表达的中国是尤其难得的开创之举。其次,节目当中每一座城市战队均配有国家级演员、流量明星、媒体大咖、或学界名流前来为城市竞演助阵,主播用他们声音的魅力,学者用他们学识的深度,演员用他们的才艺和影响力为城市代言,也无疑都促进了各城市文化交流要素的提升。

(四)提升地方城市文化力中的“文化活力”要素

1.“全媒体+产业化延伸”的大运营模式,拉动城市文旅产业的资源优化升级

2018年《魅力中国城》联手凉山州举办的文旅博览会活动,由央视财经频道、央广经济之声整合媒体资源,实现新闻资讯报道、新媒体传播全程覆盖。财经资讯完成首播近20条、累计播出近40条资讯类新闻节目,并跨频道给《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共同关注》等多档节目供稿播出;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键即发”的融媒体传播,面向数亿用户,滚动刊发《魅力中国城文旅博览会:合大势 筑平台 助发展》一文,真正实现了“聚合效应”;新媒体共刊发稿件103条,阅读量突破500万;首次使用VR视频直播,实现360度全视角逛展。从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这个角度看,2018年,广东省茂名市通过参演《魅力中国城》形成的聚焦效应,为该市带来协议投资总额1 005.06亿元;重庆市南川区在参演期间成功签约12 个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达400亿元;云南省德宏州借《魅力中国城》宣传效应, 从2018年至今新签约文旅项目29个,协议投资总额797.93亿元;参演城市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平均增长20%-30%;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参加《魅力中国城》后,全年共接待游客3 655.48万人次,同比增长41.7%,实现旅游总消费354.74亿元,同比增长44.91%;2018年全年,陕西省延安市累计接待游客6 343.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4%和37.5%;甘肃省平凉市借势举办“《魅力中国城》成果转化研讨会”,并且与陕西旅游集团达成崆峒山大景区合作开发协议。湖北省十堰市的竞演节目在央视及其他主流媒体播出30余次,“十堰”一词一度长时间占据网络热搜榜首。据测算,该市参与竞演所形成的品牌影响力市场价值超过100亿。

《魅力中国城》还改变了一些落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迟滞不前的面貌,这最集中体现在大凉山案例中。凉山本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但通过《魅力中国城》,凉山不但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而且还靠线下主办“魅力中国城文旅博览会”实现了文旅资源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激活了自身“文化活力”要素。极具民族风情特色的凉山彝族传统火把节,作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节庆习俗,每年农历6月24日开始连续三天,都会吸引数十万的本地和外地游客参加。但是,以往凉山火把节“有节无市”的现象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并带动文旅产业更大的发展。《魅力中国城》积极发挥自身文化大IP产业聚合与聚变效应,将文旅博览会活动与凉山本地的传统火把节结合,为凉山打造了一个新的文旅生态环境,节、会相互引流、相互促进带来了新的产业活力。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8月5—8日4天的活动期间,凉山共接待游客21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79亿元,充分体现了节目通过激活“文化活力”要素,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象征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催化剂作用。

2.视听媒介对城市美学再设计

将视听媒介对城市美学的全新再设计与文旅资源的整合、文旅产品的推介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转型升级城市文旅产业,激发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文化活力”要素。

在此一方面表现最突出的是茂名。茂名原和大庆一样是一座以石油为支柱产业的城市。但茂名在借《魅力中国城》完成的城市美学再设计中,将他们素有的“南方油城”这一形象弱化,着重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滨海浪漫度假旅游胜地、康养小镇以及花果之乡等文化名片的打造上做足功夫。在参演城市中,茂名可以说在文化发展、绿色发展方面转型的姿态最为彻底,在《魅力中国城》这个舞台上所做的美学再设计及华丽转身也最为靓丽。昔日的油矿大坑倒灌成了今天的爱心湖风景区;“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和“南海沉香”成串捧出;还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贺开渔节”重新激活,灌注以冼夫人的“好心”历史文化基因,再以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群众歌舞艺术创新打造之后呈现在舞台上,以此将他们的全国第二大渔港——博贺渔港打造成知名的文旅品牌。在“文化”为产业资源赋予象征经济的价值之后,茂名市长许志晖遂从资源的优质性、集群状况、区位交通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向投资机构,也向全国电视观众全面推介了茂名在全国无可比拟却尚未开发的滨海文旅产业资源。借助《魅力中国城》的传播效应,茂名先后签订了总额达1 005亿元人民币的文旅投资协议。可以说成功助推油城茂名向文旅方向、绿色方向转型发展,是《魅力中国城》促进城市“文化活力”要素方面取得的最大成果之一。

(五)提升地方城市文化力中的“文化渗透”要素

1.促进城市特色文化要素在对标落实国家发展转型战略任务过程中的渗透

节目积极引导城市文化魅力的呈现和文旅品牌的打造,以及城市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对标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引导参演的地方城市将落实国家有关发展战略任务与自身的特色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例如节目对精准扶贫战略的高度关注。湖南湘西的出场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在湘西考察时提出的“精准扶贫”作为叙事背景;而在参加完《魅力中国城》之后的2018年,凉山也迎来了习总书记的扶贫工作考察,并被寄寓厚望。《魅力中国城》及其文旅博览会等线下延伸项目直接参与了大凉山等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大大提升了贫困地区文旅资源、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切实助力了当地经济发展,彰显了央媒对国家头等战略任务的责任与担当。节目打破城乡边界的城市全域叙事对标“城乡一体化”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比如晋城将与世隔绝的“锡崖沟”纳入它的“城市叙事”,其实锡崖沟按说不能纳入“城”的范畴,但在“全域旅游”的观念下,在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下,这反倒显示出它对国家战略的一种切实生动地落实。节目处处体现着生态和人文相统一的城市发展叙事,对标国家倡导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参赛城市所秉持的一个共同价值关切就是:生态保护、人文价值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时也是文化山水;因此生动有力地落实了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传播了“山水城市”[6]62“田园城市”[7]“文化城市”[8]等后工业时代理想城市样态的价值观。此外参赛城市的地域选择,如酒泉、张掖、茂名、黑河等,多处在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或国家边防、边贸的关键节点,鲜明体现了节目对标“一带一路”,向世界彰显中国“文化自信”,以文化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文化、外交等发展战略。

2.以文化赋值和IP开发带动第一、第二产业产品的升级

1)在节目的叙事策略上对城市第一、第二产业非文化属性的物质产品进行文化加权、文化赋值,形成超越商品意识形态的风俗、风物叙事。

如茂名以冼夫人收复南海时,特制的饼干作为军需补给这个掌故,为茂名的地方小吃“簸箕炊”进行文化赋值;用传统“开渔节”这一风俗文化符号的放大引入对茂名博贺渔港、小东湾投资价值进行推介;肇庆“茶果节”用一首动听的粤语民谣串联起肇庆美食与风物,更像是以民谣带货:

你看这碟茶果,金色成双对。

炸两油角,真是卜卜脆;

麒麟李,多汁开胃,

八方的朋友请吃茶油鸡!

裹蒸飘香三千年,七星剑花够缠绵。

请你尝尝赏个脸,肇庆魅力藏在你的舌尖。

湖北十堰所呈现的太极宴则是以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小时候的味道”的世俗乡愁情怀来进行文化赋值。蒙曼教授在其后的点评中也引用杜甫诗“白鱼如切玉、朱橘不论钱”,建议在翘嘴白鱼摆盘中加两个橘子装点,以肖拟太极图,更是对美食加以文化赋值、“文化渗透”的精彩点评;而演员宁静则用“我其实一直在等的是那个小时候的味道”这种怀旧心理来表达她吃到太极宴之后的感受,同样也把文旅产品人本化、心理化了。可以说,在《魅力中国城》中,用某种历史文化风物乃至于人文精神为文旅产品赋值的例证比比皆是。这使得城市的一个个风物特产得到文化赋值,从而提升了城市物质生产当中的“文化渗透”指数。

(2)采取“融媒体+文旅产业”、孵化超级文化大IP的运营模式,造就城市在“象征经济”带动下的“IP节目+公益活动+智库研究+商业平台+垂直产业”的一系列线下产业延伸。从传播效果和经济数据看,这种运营模式对城市“文化渗透”要素的促进十分明显。甘肃省平凉市在节目中推出的苹果和红牛肉,播出后均卖到脱销;重庆市大足区的冬菜播出后单月销售量同比增长25倍;黑龙江省伊春市已将节目中推出的“木耳羹”顺利建成生产线。

此种“文化渗透”的成果还集中体现在《魅力中国城》助力乡村经济振兴的效果上。湖北省十堰市的郧西县有一个深度贫困村,因为十堰在《魅力中国城》舞台上宣传了该村盛产绿松石,全村在网上做绿松石销售,2018年全村589人全部脱贫。重庆市南川区在《魅力中国城》舞台上推荐了大树茶,2018年大树茶价格同比提高20%,茶农同比增加收入1 500元,带动了茶树所在的乡镇区域3 000多户贫困户增收,大树茶由此成为南川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之一。这些数据都是《魅力中国城》促进以城带乡,从“文化渗透”着力城市及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有力的证据。

三、 结论和启示

《魅力中国城》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央视财经频道的一档具有高度创新性的电视节目,秉持了央视财经频道透过节目本身去关注其背后的产业发展趋势的自觉。深度关注文旅产业在各个地方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助推城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其自觉的媒体行为,而其对城市文化力的多方面推动效果和影响,正是本文力图揭示和梳理的。这档节目在推出之时并没有自觉地助力城市文化力提升,但它在无意中已经介入到对我国地方城市的后工业转型具有深远意义的评价体系上。

综述,《魅力中国城》作为电视节目,也作为一个文化大IP,对城市文化力的介入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方式:

作为国家级媒体话语介入:包括该节目对城市历史的重述,对城市美学形象的再设计,对城市品牌的赋值,对城市人文精神的诠释等,并通过媒体融合传播扩大影响力,这都可以视为《魅力中国城》通过央视财经频道这一国家媒体平台赋予的具有权威性的“话语”介入各地方城市文化力的建构。

作为城市文旅发展头部资源聚集平台介入:《魅力中国城》在助推城市文化力中,还主要发挥了聚集社会发展头部资源的平台功能。

作为产业化运营的文化大IP介入:通过线下的“城市联盟”打造和产业化延伸,引发经济效益上发生聚变的催化功能。

总之,《魅力中国城》代表了财经类视听媒体对经济社会发展介入方式的全面升级,它不再仅仅作为一种文化意义的传播工具,也作为一种聚合经济发展资源的催化空间,甚至作为引发后工业生产力结构调整的革命性力量,以“象征经济”的原理助推地方城市的转型升级,助力地方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它启示我们:在当代和未来,大众媒体不仅是传播“信息”,不仅是社会的欲望镜像,大众媒体本身也可以变为引发生产力结构性变革,促成“象征经济”“文化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型生产力的一种新生产工具,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挥出独有的引导社会变革的功能。

猜你喜欢
文旅魅力文化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东方欲晓》的魅力
谁远谁近?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