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与西部社会变迁

2021-12-29 14:12张旭亮
吕梁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工业化工业建设

张旭亮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旧中国工业发端于19世纪后半叶,在三座大山的压制之下,发展历程坎坷曲折,整体上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畸形、技术水平低下、管理混乱的问题一直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落后的工业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的问题严重滞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当时占国土面积比例约68%的西部地区,其工业产值却仅有9%,已有的3 000多家工矿企业中,多以条件低劣、机械化水平不高的小型工厂为主[1]19-20。因此,推动工业化建设,提升国家生产力水平,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已迫在眉睫。

在经历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后,我国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为接下来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中国正式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齐头并进。“一五”时期,我国在工业化建设上的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对资本主义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党中央主张通过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逐步地改变资产阶级所有制。将资本主义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进而将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第二,坚持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的发展策略。“一五”期间,我国重工业投资比重达到85%,工业产值增长了210.7%,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从1952年的35.5%提高到1957年的45%。同时,轻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总计37.47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15%,工业产值增长了83.3%,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9%[2]357,轻重工业均迎来快速发展期。第三,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重点发展内地工业。政府将国内、国际待建的重大工业项目有计划地向西部倾斜,同时要求东部地区在能够保证自身正常发展的基础上反哺西部工业。据统计,“一五”期间沿海地区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为230.0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1.8%,内地投资额为262.7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7.8%[2],极大改善了沿海和内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1953—1957年是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兼顾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政府在工业化建设中将资金、人才和诸多大中型待建项目向西倾斜的举措,对于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工业化建设加速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变迁

建国初期的这次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促进了西部地区生产力的解放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方面,工业化建设加速了西部产业结构的转变,另一方面,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齐头并举也加速了西部社会生产关系的转变。

(一)产业结构的转型

中国在解放以前是一个极为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发展速度缓慢,工农结构不合理。到1949年,全国工业生产总值仅占工农生产总值的30.1%[3]78,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低。传统的小农经济成为了西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产品商品化过程中的桎梏,阻碍了西部现代化的步伐。发展现代化工业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一种突破,旨在对以往农轻重产业结构做出调整。西部工业化建设响应国家政策,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开展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8年的发展,西部各省区工业在其区域经济体系中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传统的畜牧业发达地区,在“一五”计划以后其工业产值在工农牧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14.1%增长到36.2%[4]57-58;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6.35%提高到10.48%[4]103;陕西、青海、甘肃、广西、云南、新疆各省的重工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总体来讲,西部地区的工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重工业发展优势明显,轻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二)社会生产关系的转变

“一五”计划的目标是在发展国家经济的基础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要实现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部分,在大力发展国有工业的同时,还肩负改造资本主义工业的责任。政府通过调整公私关系、调解劳资矛盾、调整产销关系的方式来稳定私营工业的生产,促进其发展,然后通过和平赎买等方式逐步扩大公私合营的范围,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工业,更为平稳地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央通过召开工商业代表大会、组织参观团、新闻传媒的广而告之等手段,向资本家们表达立场和阐明政策。在争取到绝大多数资本家的支持以后,公私合营的潮流涌向全行业,并席卷整个西部地区。到1956年1月底,西安、重庆等私营工业集中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3月底,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整个西部基本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5]224。

工业化的推进与工商业企业的改革为西部地区全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调。在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上,企业经营方式由私营转向公私合营,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也从私有制转向公有制,再分配需要接受国家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协调,真正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的,筑牢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三)西部地区工业的初步发展

西部地区工业随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浪潮进入了自身发展的黄金期,工业化建设呈现出了增速快和地域特色显著两个特点。这一时期西部地区的工业产值迅速攀升,以青海和新疆两地为例,青海省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1.04亿元,比1949年增长约447.4%[6];新疆1957年工业产值为4.75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约115.9%[6]。西部地区的工业产值和工业企业数量相较于解放以前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除此以外,各省区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还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工业:如内蒙古自治区凭借区域内煤炭资源和有色金属丰富的优势发展重工业和能源工业;宁夏重视兴修水利,通过在清水河、泾河等河流上游修建水库,为靠天吃饭的农民创造万亩灌区;陕、甘、青3省围绕“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29项重点项目以及国家安排的配套的大中型工业进行现代化建设,为3省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新疆在电力工业发展上有所建树,随着1951年第一座安装水轮发电机组的阿勒泰五级水电站和1952年第一座安装凝气车轮发展机组的乌鲁木齐水磨沟电厂的建成投产[4]259,全疆电力装机容量显著提高。以上这些例子只是西部地区工业化建设成果的一小部分,可以说,这场国家主导的工业化建设浪潮极大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四)封闭落后的社会面貌有所改善

近代西部地区以来由于气候地形条件的限制、交通建设的滞后以及产业结构、生产模式、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低。工业化建设对于改善西部社会这种落后面貌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工业化建设提升了西部地区基础建设能力,通过培养必要的后备技术力量和输出工业产品的方式加速西部社会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工业布局的协调和工业产品的流通对于交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网络的再发展打破了原来西部地区向外交流过程中所遭遇的重重壁垒,拉近了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联系,促进彼此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西部民众原来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大众审美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影响,整个社会开始变得开放且具有活力,现代化程度有所提高。

三、工业化建设促进西部地区人口结构转型

(一)城镇人口的增长

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以建立独立自主、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目标,仿照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实施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西部地区由于拥有适宜工业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得以成为这次国家工业化进程的载体。国家政策的倾斜、人才的内迁、资源的汇集、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拓展、升级注入了动力。陕西关中地区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了西安的电子工业区和输变电设备工业区,四川成渝地区也形成了成都化工区,甘肃等省份也有自己的城市工业区形成。兰州、包头、乌鲁木齐等新兴工业城市,也在这次工业化进程中迅速崛起。

新兴的工业城市对各地居民和社会劳动力富有吸引力,这一阶段西部各省区的城镇人口迅速增加。首先,陕西省和四川省作为苏联援建项目的重点倾斜省份,加之两省工业起步比较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城市化速度快、城镇人口增速明显。据统计,1949—1957年间,陕西省城镇人口由100余万增加到285.4万,城镇非农业人口增加到211.4万,分别占全省总人口的15.8%和11.7%,年均递增12%以上[7]365;四川省1949—1960年,城市化水平提高了8.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246.0万增加到843.9万,年均增长54.3万人,年增长率11.8%[7]499。其次,贵州、云南、甘肃、宁夏、新疆作为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得益于工业化的刺激,城镇人口也有所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统计司主编的《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的所给出的数据来看,8年间,这5个省份城镇人口分别增长了59.18万、159.61万、77万、9.18万和41.14万[6]。除了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外,城镇人口所占比例也明显上升,其中尤其以云南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增长幅度最为显著,分别达到7.6%、4%和4.7%。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在城乡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不断提高是这一时期西部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劳动力结构转型

建国之初的工业化建设时期,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业的转移,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统计司给出的数据。1949—1957年间,贵州省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增加了13.6万、青海省增加了5万、宁夏和新疆分别增长了4.26万和13.65万[6]。同时,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在整个就业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上升,以上述4省为例:8年间,贵州省从3.8%上升到5.2%、青海省从1.1%上升到5.9%、宁夏和新疆分别从6.7%和2.8%上升到9.4%和7%。产业间就业人口的转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政府引导下大众观念的转变;第二是城市化带来的城乡间居民流动性的增强,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第三是国有工业企业良好且稳定的工资待遇给职工日常生活提供了保障,对求职者的吸引力更强。

劳动力结构转型除了产业间的流动外,还有年龄上的年轻化趋向。工业部门尤其是重工业部门对年轻职工的需求比较大,随着西部工业的崛起、工业从业者的增加,年轻劳动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四、工业化建设推动西部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在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工业化战略的指引下,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工业化建设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西部地区的社会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也发生着变化。

(一)工人阶级主人翁意识的觉醒

旧时代的工人,在封建雇佣思想的影响下,长期受到压迫和愚弄,成为资本家和地主的附庸。新中国的工业化运动所要建立的不仅是一座座配备先进装置的厂房,还要唤醒民众翻身做主人的心。为了废除长期压迫和剥削工人的旧制度、扫清封建官僚资本余毒。社会主义改造除了要对原有私营工业的经营方式进行改革外,还要求各企业内部开始实行民主化改革:改革领导机构,建立有工人参与的职工代表大会等职工民意机构[8]32;以生产改革和工资改革的方式对旧的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进行彻底的整顿,同时,建立起新的管理体系和经济核算制度;以按劳分配的原则调整工资,推行劳动保险、保障职工福利,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改善职工生活。另外,中国共产党还通过多种途径来宣传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推动广大工人主人翁意识的觉醒。在明确自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之后,工人群体以极高热情成为西部工业化建设中富有战斗力和生产积极性的中坚力量。

(二)妇女新形象的树立

近代以来,追求男女平等一直是许多志士仁人的目标。女性的权利不仅是政治地位、法律条文规范下的平等,还包括着经济地位和社会认同感的问题。西部的工业化建设为女性参与工业劳动、塑造社会新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推行和贯彻的同工同酬制度,赋予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促进了妇女劳动的积极性。因此,女性可以在工业化浪潮中泛起属于自己的涟漪。从这一时期年画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妇女形象的转变,她们不再是刻板印象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三寸金莲,也不是仕女、婢女那样隐于角落的卑微形象,而是拥有实实在在身份的新时代女性劳动者。她们像男性一样承担着社会生产的责任与使命,为社会创造自己的价值,并且赢得整个社会的认同和赞美。这也是工业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的可喜变化。

(三)现代工业化理念广泛传播

西部地区长期以来有着较为浓重的小农经济传统。由于内部民族众多、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因素,大大制约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各孤立的经济单位间缺乏必要的社会协作和商品流通,这一切都与当时主流的工业化趋势格格不入。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不仅对于整合和发展西部社会生产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更关键的是它改变了当地人民思维里面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如火如荼的工业化建设还推动了工业文学的兴起,以艾芜的《百炼成钢》为代表的作品热情讴歌了当时西部地区工业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塑造了一批敢于吃苦、不畏艰险的伟大工人形象,这对于宣传现代化工业建设起到了绝佳的作用。可以说,当时西部的社会风气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崇尚劳动成为了时代风尚,另一方面现代化、工业化思维开始深入人心。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发展与改革并举,西部社会进入新的纪元。

工业化建设为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插上了一双翅膀,让它能突破原有重重阻碍,飞向美好的远方。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可以说这一时期西部工业以及西部社会的种种变化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统筹安排和政策、资金的支持。在未来开发西部的征程里,我们也要紧跟党中央,善于利用国家政策,发挥各地特色优势,为把西部地区建设得更好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工业化工业建设
前工业化的市场和市场行为:考古学视角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