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1-12-29 14:12
吕梁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抗战理想信念精神

莫 雪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抗战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会上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1]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们锐意进取、努力奋斗。新时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弘扬抗战精神,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成长提供精神养料,是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抗战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启了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征程。随着华北事变的接踵而至,日本吞噬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直到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的序幕拉开。在装备落后、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发动全国人民,采取多种抗战方式,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式抵抗日本侵略者。从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场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结束。抗日战争的胜利,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是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要前提。中国的抗日战争,事实上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抗战[2]。在此期间,中华民族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孕育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是连接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是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动力源泉,是支持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精神支柱。它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毅然决然拿起武器奔赴战场。如今,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抗战精神始终鞭策着广大青年努力奋进。

二、抗战精神的内涵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3]抗战精神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抗战精神的首要内容。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组织抗日救亡团体,以多种方式支援抗战,加快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正是因为无数中华儿女以抗日救国为己任,心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展现出优良的爱国情怀,付出各自最大的力量,抗战胜利的脚步才会加快。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侵略,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团结一心,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4]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无数爱国志士勇往直前、奋不顾身抵抗日本侵略者,用生命换来了抗战的胜利,他们表现出的扎根于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坚定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

第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所坚守的信仰追求。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九·一八事变 ”“华北事变”“七七事变”,面对国家支离破碎的情景,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勇于抗战,始终将民族大义放在首位,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发生了转变,与中国共产党一起抗战。同时,全国各地人民都纷纷响应起来,与日军拼死搏斗,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期间,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值得歌颂、赞美的英雄人物,如赵一曼、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等等,他们面临敌人的肆意侵犯,全力抵抗,展现出不怕牺牲、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这一切都回击了日本法西斯的战略进攻,使得民族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升华,为抗战胜利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第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无恶不作。特别是沦陷区内,手段更是极其凶残。在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勇敢而坚强,所有官兵视死如归,以血肉筑起保家卫国的堡垒,“八百壮士”奋战四天四夜,破坏了日军作战计划。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精神摧毁了日军想要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同样,在南京沦陷后,当地人民也没有因此放弃,相反地,这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心。随后,平型关大捷的胜利粉碎了日军不败的神话。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勇往直前,用鲜血和生命履行了保家卫国的职责,用实际行动告诉日本侵略者,无论遭遇任何残酷暴行,中国人民都是绝对不会屈服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指引着抗战走向胜利,也鼓舞着新时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要想战胜日本侵略者必须心怀必胜信念、坚定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战胜困难、走出困境、坚持到底的强大动力。抗战初始,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我国一直处于敌强我弱的境地,但是这种必胜信念鼓舞着中华儿女一往无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面对丧心病狂的日本法西斯,中国人民仍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夺取了抗战胜利,展示了顽强抗战的民族志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开展了抗击侵略者的伟大斗争,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5]正是这种必胜信念支撑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攻坚克难,度过了那段荆棘载途的岁月。此外,拥有必胜信念内涵的抗战精神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当继承和弘扬的。

三、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务必要做的事情,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将抗战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

在高校中,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凭借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利用其课程体系中包含的多种内容,将抗战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主要课程内容相结合。向学生们介绍抗战精神产生的背景、内涵、意义等,把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宣传到学生中去,引导同学们认识抗日战争,了解抗战精神。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应该在深刻理解抗战精神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抗战精神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融入点,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使学生有更好的视听体验,提升教学效果。比如思政课教师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课程的讲解中,通过多媒体,运用视频影像、图片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思维走向,增进学生爱国情怀,从而真正实现抗战精神的教育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讲好抗战故事”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去收集资料,重温抗战的苦难岁月,深刻体味抗战精神。

(二)将抗战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校的师生作为主体开展的一系列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各种载体,陶冶情操,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6]。首先高校应该通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七七事变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纪念活动组织开展主题教育,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对抗战精神的理解。其次,高校也应该经常性地举行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影片展、征文比赛、摄影比赛等,植入抗战精神的元素。再次,高校可以通过邀请抗战老兵为学生开展有关抗战的专题讲座,通过他们讲述其亲身经历的故事,引导大学生做抗战精神的践行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将抗战精神融入社会实践中

理论联系实际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优良作风,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育的深化。将抗战精神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践行抗战精神。比如,高校应该在寒暑假或者纪念日活动期间组织学生去“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日英雄纪念碑”“抗日遗址”等地进行参观、学习。抗日战争的珍贵照片、文字资料,有关抗日战争的影像资料、实物展品等等,都无声地讲述着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让学生们深层次地了解抗战光荣史,感悟革命烈士不屈不挠的意志力,领略革命先烈的事迹,体会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全面领悟抗战精神。此外,高校也可以开展以“抗战精神”为题的实践活动,合理安排该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体现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能亲身体会抗战历史,感悟抗战精神。同时,也对提升学生的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抗战精神因其深刻内涵而具有恒久生命力,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优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爱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精神是抗战精神的突出内容,在抗日战争时期,爱国青年运动十分活跃,在他们身上爱国主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面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况,青年肝脑涂地,奋力前进,誓与祖国同生死。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将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爱国的教育,学生爱国意识得到较大的提升,对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希望、祖国的储备力量,肩负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任,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二)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途径,将核心价值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化、大众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7]。抗战精神是经过历史洗礼的伟大民族精神,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认识和了解抗战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将抗战精神全方位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此外,把抗战精神作为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教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来源,为学生成长为全方面的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亦能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大力弘扬抗战精神不仅是国家和时代对高校学生的要求,而且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三)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 骨 病’。”[8]一个国家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做支撑,这样的青年推动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抗战精神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顽强拼搏的精神,既能加强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树立,又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可贵资源。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情势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越过重重阻碍,最终赢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当前社会环境错综复杂,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要不忘初心,努力奋斗,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因此,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9]。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大学生紧紧相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必备品质。在当前高校的教育中,将抗战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让大学生铭记中华民族苦难史和奋斗史,也能让其了解国家的建立和民族的独立的艰辛过程。在抗战期间,无数中华儿女的光荣牺牲,才换来了抗战的最终胜利。他们为国家兴亡而努力奋斗,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当代大学生。将国家的命运放在首位,肩负起民族伟大复兴重任。

五、结语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回顾抗战历史、领悟抗战精神的内涵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是高校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任务,高校要注重将抗战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挥其教化育人的作用。通过弘扬抗战精神,来激励新时代大学生,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勇前进。

猜你喜欢
抗战理想信念精神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拿出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