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细化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021-12-31 02:35王亚静
医药与保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医学科危重症精细化

王亚静

(郑州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河南 南阳 450003)

近年来,随着国内空气质量的不断下降,加之吸烟率的不断提升,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长[1]。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任务重,加之群众近年来对护理服务的品质要求逐年提升,当下时期若继续沿用既往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新时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患者的实际护理需求[2]。因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亟待寻求新的管理模式,以更好地追求患者满意度。本文提出以精细化理念为基础的新型管理模式,有助于改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整体护理质量,同时缓解高工作强度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岗位的职业倦怠问题。下面,本文就郑州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价以精细化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希望能够为同行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单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护理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其中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执行常规护理管理工作,纳该时期5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5 例,女21 例,年龄37 ~78岁,平均(58.62±11.44) 岁,其中慢阻肺20 例、慢性支气管炎16 例、支气管哮喘10 例、肺部感染10 例。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执行精细化护理管理工作,纳该时期56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38 例,女18 例,年龄35 ~74 岁,平均(57.49±11.63)岁,其中慢阻肺22 例、慢性支气管炎15 例、支气管哮喘9 例、肺部感染10 例。另外纳入两时期同批护士(15 例) 作为研究对象,皆为女性,年龄24 ~45 岁,平均(35.05±7.42) 岁,职称:护士9 名,护师及以上6 名。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确诊呼吸系统疾病,接受内科治疗;护理管理相关记录资料保存完整;观察对象全程参与研究,管理内容记载详尽;符合研究设定期限;纳入护士两时期均在岗,配合后续调查取证工作,无长期脱离岗位情况。

排除标准:存在药物过敏史;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类疾病者;严重全身性感染;妊娠、哺乳期女性;中途离职护士;非本单位正式入职的护士,如实习生、其他单位指派交流学习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即继续承担原有岗位责任,悉心处理手中护理工作,每月接受绩效考评。护理内容主要有:(1) 为患者提供疾病健康教育及相应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可通过发放手册、一对一面谈等方式进行讲解,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使其正视疾病,提供自我管理水平,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主动与患者沟通建立顺畅的护患关系,多给予关心和鼓励,针对性的疏导负面情绪。(2) 提供用药指导,遵医嘱发放药物的同时,为患者提供用药讲解,并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做好心理准备,科学应对。(3) 营造舒适良好的住院环境,定期打扫病房,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定期消毒。

观察组接受精细化护理管理(1) 岗位梳理:根据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有的护理班底落实护理分层制度,如将高难度的护理任务交由高年资、高学历、高职称的护士担任,以此类推,保障各级岗位用人恰当,才能保证各级岗位更好地各司其职。(2) 合理排班:当处于高危患者收治高峰时,合理增加夜班当值护士人数,且必须保障每晚至少有一名高年资、高学历、高职称护士当值。调休尽量选择科室不忙时依次调休。(3)加强培训:加强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的业务培训,包括但不限于科室护理规章制度、相应法律法规、责任意识、风险管理意识、医风医德、药品使用与存储、不良反应规范应对与记录、各类标志的检查与更替、各项护理模式的应用等。将培训做到常态化,同时引进科学考核,绑定绩效。(4) 继续教育:构建良好的继续教育环境,鼓励全科护士继续追求更高等的素质教育与职称。工作中要求高年资护士以身作则,为低年资护士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另外,护士长联合上级领导,积极为本科室的业务骨干争取外派学习的机会,提升科室整体护理质量。(5) 人资管理:加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有空缺岗位时,对外招聘相关护理人才,要求招聘工作遵循任人唯贤的基本原则。(6) 加强绩效考核:成立一支以护士长为主体的绩效考评小组,每周对科室内部的护理工作进行绩效考评,每日随机抽查护士的护理工作;每月结合各周绩效考评情况,汇总绩效考评结果进行上报,联动每位护士的本月薪资结算,加大绩效管理的渗透力。同时成立双向反馈机制,基于每月绩效考评结果,由护士长一一询问护士本月绩效未达标的原因,帮助其找寻对策,在下一月实现进步;或总结本月完成、超额完成绩效的经验,用于分享,促进全科共同进步。(7) 巴林特小组活动:以护士长为主持人,每月末召开一次巴林特小组活动,参与者为全科护士,依次主诉一件本月对其造成精神压力的护理事件,最后由组员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当时场景,主持人引导,主诉者旁观,用第三方的事后视角重新审视整个护理事件的发生起因、经过、结果,此为“关系雕塑”;结束后主诉者自白现在的体会,主持人善用引导,提升护士共情,更多地体谅患者,并掌握同类型事件的避免方法,缓解患者职业倦怠。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护理满意度及表扬护士人次、护理投诉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进行比较;另外调查本组护士在精细化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综合职业素养和倦怠量表得分情况。(1) 疾病知识知晓率:护士予以患者健康宣教后,在出院前,经护士指导,仔细填写《呼吸内科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问卷》,百分制,以0 ~59 分为不知晓,60 ~79 分为基本知晓,80 ~100 分为知晓良好,知晓率=( 知晓良好+ 基本知晓)/ 总例数×100%。(2) 护理满意度:在出院前,经护士指导,仔细填写《呼吸内科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百分制,以0 ~59 分为不满意,60 ~79 分为基本满意,80 ~100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总例数×100%。(3) 护理质量得分:采用本院自制护理质量评分表,内容涉及基础护理、健康教育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护理操作质量、应急能力、患者风险评估、消毒隔离七个维度各项评分100 分,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即护理管理质量越佳[3]。(4) 综合职业素养:研究期间,每月由护士长对本科护士进行评分,采用李克特5 级评分法,1 ~5 分分别代表“非常不理想”至“非常理想”5 种主观评价态度,考核维度包含护理实践能力、护理理论水平、工作积极性、绩效完成情况等,最终取各月平均分为总分,分值越高,提示护士的综合职业素养越强[4]。(5) 倦怠量表(MBI-GS):内含成就感、工作态度、情绪衰竭3 大评分维度,共计15 个小条目,各条目赋值0 ~6 分,一般以总分<50 分为无职业倦怠[5]。

1.4 统计学处理

经SPSS 21.0 统计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用n(%) 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疾病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awareness rate of disease knowledge between two groups [n(%)]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及表扬护士人次均高于对照组,护理投诉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n(%)]

2.3 15 例护士管理前后的护理质量及综合职业素养评分比较

15 例护士管理后的护理质量中基础护理、健康教育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护理操作质量、应急能力、患者风险评估、消毒隔离各维度评分均高于管理前,综合职业素养评分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15 例护士管理前后的护理质量及综合职业素养评分比较(± s ,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nursing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scores of 15 nurses before and after management (± s , score)

表3 15 例护士管理前后的护理质量及综合职业素养评分比较(± s ,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nursing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scores of 15 nurses before and after management (± s , score)

组别 例数 护理质量评分 综合职业素养基础护理 健康教育质量 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护理操作质量 应急能力 患者风险评估 消毒隔离管理前 15 88.76±1.20 90.25±3.65 86.24±5.38 90.18±3.30 84.65±4.35 85.58±4.40 86.15±6.34 3.42±0.48管理后 15 95.02±2.38 95.62±3.48 96.25±2.30 96.05±3.12 92.86±3.42 94.12±3.68 94.25±5.20 4.36±0.37 t 6.700 10.597 17.082 12.864 14.780 14.826 4.418 6.007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4 15 例护士管理前后的MBl-GS 评分比较

15 例护士管理后的成就感、工作态度、情绪衰竭各维度得分与总分均低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15 例护士管理前后的MBI-GS 评分比较(± s ,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MBI-GS scores of 15 nurses before and after management (± s , score)

表4 15 例护士管理前后的MBI-GS 评分比较(± s ,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MBI-GS scores of 15 nurses before and after management (± s , score)

组别 例数 成就感评分 工作态度评分 情绪衰竭评分 总分管理前 15 24.62±5.24 26.95±6.17 29.64±8.23 77.65±10.54管理后 15 16.25±3.62 13.69±3.04 15.64±2.95 44.82±7.24 t 5.090 7.466 6.202 9.944 P<0.001 <0.001 <0.001 <0.001

3 讨 论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病情严重多变复杂且病程较长,是整个医院发生医疗风险较高的科室之一,且患者短时间内常无法取得理想效果,需要医护人员提供持续且优质、精细的医疗护理服务,对患者的身心高度负责[6-7]。然而基于这一背景,也使得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工作十分繁重,因此容易出现护理失误,引发医疗矛盾。同时繁重的工作负担也是护士职业倦怠感加重、离职率提升的重要原因[8]。为了保障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的高效运作,改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整体质量,就要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9]。

精细化管理起源于20 世纪90年代,早期多应用于各大企业的管理中,近年来逐渐被引进医疗领域,并通过实践证实能够改善医疗卫生水平,提升医疗安全性[10]。在刘竺青,孙素梅[11]等人的研究中通过对照观察,比较了常规护理管理形式与精细化护理管理在呼吸内科中的效果,结果显示后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偏高,进而促进了护理效果的显著提升,且护理满意度达到96.77%,与常规护理相比具有明显区别,认为精细化护理管理对患者而言具有极大意义。本次研究,提出以“精细化”为关键词,开展新一轮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工作,应用至实际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果。本文研究显示,经过精细化护理管理改革,观察组疾病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及表扬护士人次均高于对照组,护理投诉率及护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相符,佐证本研究结论并非偶然。证明精细化护理管理能够显著提升患者对疾病的掌握程度,同时提升患者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拉近护患距离。这主要与护理人员转变服务态度、增强综合素质有关。并且护方愈发了解、重视健康宣教在护理工作预防风险中的价值;而护方提供的护理服务越精细化,越能推动患者护理满意度的上升[12]。

另外本文观察护士管理前后的综合情况发现,本组15 例护士管理后的护理质量中基础护理、健康教育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护理操作质量、应急能力、患者风险评估、消毒隔离各维度评分均高于管理前,综合职业素养评分高于管理前,护士的MBI-GS 中成就感、工作态度、情绪衰竭各维度得分与总分均低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在护理质量的提高下,护士的综合职业素养显著提升,职业倦怠问题得到显著缓解。分析原因,精细化护理管理中的“岗位梳理”保障了各级护理岗位适才而用,避免大材小用、小材大用的问题,使得临床有限的护理资源得到理想运用[13]。“合理排班”缓解夜班缺人手的问题,能够有效提升护理的及时性,降低意外发生率[14]。“加强培训”“继续教育”与“人资管理”保障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岗位整体业务水平的不断进步,是需要常态化开展的关键工作,只有人员业务能力不断提升,科室护理品质才能水涨船高[15]。“加强绩效考核”强调,科室护理绩效管理工作需要更加密集性进行,要加强绩效管理的渗透性,做到每周约束,这样既能够保障绩效管理的持续影响力,又能够提升月末甚至年终绩效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最后的“巴林特小组活动”改善护士职业倦怠,是临床常用的职业倦怠调整法;经本次研究证实,巴林特小组活动同样适用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岗位。正是由于上述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护士综合素养、岗位胜任力显著提升,因此取得上述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精细化护理管理工作有助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品质提升,降低投诉及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并有效缓解护士职业倦怠问题,应用效果显著。但本次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与涉及样本例数较少有关,后续开展专项研究上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安全管理新方法。

猜你喜欢
医学科危重症精细化
危重症患者镇静镇痛标准化护理实施效果研究
标准化病人在康复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探索和应用
检验医学科专业基地教学查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及护理管理研究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开启精细化监督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