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古风俗鉴》中的民族团结融合思想

2021-12-31 19:55王来喜
关键词:蒙古人罗布蒙古

王来喜

(内蒙古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20年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说:“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了“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为挖掘、弘扬蕴含民族古籍文献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蒙古风俗鉴》是近代蒙古族杰出思想家罗布桑却丹所著的一部记述蒙古族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书中记载了蒙古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变迁过程,蕴含着丰富的蒙古、汉、满、藏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本文以《蒙古风俗鉴》为依据,挖掘整理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为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无论是古典经济学中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现代经济学中赫克谢尔—俄林模型或要素禀赋论,还是当代经济学中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都把“差异产生贸易”作为普遍的理论前提。因为,人们之所以把物品当作商品进行交换,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看,正是使用价值或效用不同,满足不同的需求,才有必要相互交换,进行让渡。我国北方游牧经济和中原农耕经济之间的产品差异,是南北之间、农牧之间进行经济贸易的主要动力或原因。从历史上来看,南北、农牧贸易中,游牧民族相对比较主动,这是因为他们生产的单一性和消费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或者掠夺)来满足。商品交换也与其财产形式和移动生活有关,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游牧民族最先发展了货币形式,因为他们的一切财产都具有可以移动的因而可以直接让渡的形式,又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经常和别的共同体接触,因而引起产品交换。”[1]107“正好与城市发展及其条件相反,对那些没有定居的游牧民族来说,商业精神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却往往是他们固有的特征。”[2]371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蒙地的逐渐开放和蒙汉民族隔离状态的打破,出现了旅蒙商贸易,旅蒙商进入草原,加速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交流的进程。罗布桑却丹记载道:“古代的蒙古人在经营牧业时,在春秋两季寻找水草肥美的地方而迁住。这种习惯也被汉族商人掌握,他们仿照蒙古人准备帐房、车辆、用品和各种家具,随着蒙古的游牧而经商。”[3]112这就是蒙古地区商业贸易的另一种形式——旅蒙商贸易。

罗布桑却丹认为,蒙古地区商贸的产生是由汉族进入蒙古地区租用蒙古土地开始的,因为随着蒙古地区种地的汉族农民人数的增加,一部分成为定居者。他说:“开始种地时汉族人种蒙古人之地,汉族农民不断增多。住地叫‘窝棚’,各‘窝棚’地方开始有少数卖酒卖烟的,后来出现了买卖。”[3]111显然,商品交易的发生和发展受供求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需求,即人们对各种货物的兴趣,以及从兴趣产生的实际购买行为。正如罗布桑却丹所说,做蒙古生意的内地汉商准备好蒙古族需要的各种日用品,甚至妇女的用品,如红绿布、绸、针、线、剪子、化妆品、绒绳、木梳、枇子、扣儿、首饰、耳环、坠子等物,春季运到蒙古地方,走遍各旗,用这些物品换成牛、马、羊、毛皮和野兽之皮。蒙古族特别喜欢烟、酒,因此卖出土地或用土地租金来换取享用。“因蒙古地方不产布、绸、茶,汉商们到蒙古地方得意,蒙古人也愿意交往。”[3]114“蒙古人特别喜欢烟、酒,因此出卖土地和经营农业的住地,都卖掉花掉了。”[3]112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蒙古地区商业贸易的产生与蒙古地区物资缺乏和畜牧业生产的单一性有关。除此之外,罗布桑却丹还认为,蒙古地区汉商的迅速发展与蒙古族的懒惰、爱喝酒,蒙古那颜的贪婪、追求享乐等分不开。

据罗布桑却丹记载,到了清代,“下令让蒙古人让出土地,迁进汉人种地。为了管理百姓建立了府、州、县,商业变得繁华起来。道伦淖尔、乌丹、乌兰哈达、白城子、郑家屯、库伦、富裕等地都有经营蒙古人用品的商业,这些地方的商人经常去蒙古地方做买卖。蒙古地方议论中,常常提到库伦买卖、北京买卖、锦州买卖、郑家屯买卖。再以后,在巴林、哲如得、吐希也吐、扎萨克吐等地建立了开拓荒地的县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商业也发达起来”[3]114。“蒙古人在接待买卖人时,还把自己的亲戚和朋友介绍给他认识,因此买卖人对自己经商范围的地形、哪个地方住着的富户叫什么名字等,掌握得一清二楚。蒙古地方对商人也称呼为‘杨买卖人’‘张买卖人’‘李买卖人’等。春季商人到蒙古地方,把商品分散放到各地。到秋季收集用商品换好的东西,就成了很多的小牛、小羊、皮、毛。富户则用几个大牛、几匹马来换取一年来所需物品。商人们到了冬季,就赶着牛群驮着皮毛回到关里。”[3]113-114

商业贸易的发展,增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物质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血缘亲情的融合。罗布桑却丹在《蒙古风俗鉴》的第二卷第六条中,从三个方面解释了蒙汉融合的原因:一是,“汉人善于做买卖,当上了旗主的专业买卖人,风俗习惯也随了蒙古,依靠旗主的关系,依附于旗主,而成了蒙古族”; 二是,“公主或格格在嫁给蒙古官员时,跟随而来的人员中变为蒙古人的也不少”;三是,“蒙古富户买来汉族儿女做佣人,久而久之也变为蒙古人了”[3]19。

从上述三种原因中看出,其中两个与商业有关,汉商进入蒙古地区和变成蒙古族,加快了民族之间血缘和文化的融合,直接导致蒙古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而蒙古地区贸易往来的频繁和加深,带来了人口的增加,无疑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民族之间文化、习俗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表现在方方面面,罗布桑却丹认为,这种表现在民族间的住房、服饰、饮食和器具方面更加明显和突出。因此,他在《蒙古风俗鉴》中,用了大量的笔墨,记载了这方面的影响、变化与融合。

(一) 房屋的融合发展

罗布桑却丹从历史的发展脉络,记载了蒙古地区房屋的变迁过程,讲到古时的居所时说,“古时,蒙古人居住的房屋,都是圆形拱顶的隐蔽窝。原始时,以活树为中柱,用草围起来搭成茅棚而住。后来,人们在生活中变得有经验,利用山岗挖洞居住,以后又发展为用木头做成各种房屋,人们的智力也随着开发……这种房屋有两种:一种名叫布日贺(简易窝铺),一种名叫蒙古包”[3]9-10。谈到后来的发展时,他说:“元朝时虽有房子,但不多。修的庙宇都是藏式,庙宇的样子都是四方形的,周围的住宅都是小布日贺。明朝时,靠长城一带的蒙古人大多建造房子住了。清朝后,蒙古旗地房子大量发展,特别是满族皇帝的公主嫁给蒙古王公后,凡有公主的地方都用青砖和石头建造了瓦房。”[3]10

谈到当时的情况,他说:“现在蒙古地方的房子,凡汉族迁去得多的地方,蒙汉族的房子不易区别。农业地区蒙古人所住的和汉族没有区别。不种地地区的蒙古人,还是按着早先的老习惯进行游牧,住房也不断随着人畜移动而搬迁。”[3]10“现在蒙古旗地的房子也分几种,过去的窝棚也有,过去的藏式房也有,汉族式房子也有,但是寺庙与塔却不同于汉族,不少都是原额鲁特庙的形式,其他没什么建得太好的房子。为什么呢?就是由于游牧生活不允许在建造房屋上下功夫。所以,从来也没有去建造木、石结构的房子。虽然有固定不动的帐篷,但都用于军事,不是久居的住房。所以,这种帐房不算在住房之内。”[3]11

从罗布桑却丹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几点:

第一,自古以来,蒙古人居住的是在“布日贺”“窝棚”的基础上发展变迁而来的“蒙古包”,它是圆形的、可以移动的居所。“房子”指的是元朝开始,蒙古地区出现的“藏式”或“汉式”房屋,是方形的、不能移动的居所。

第二,每个民族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形状,即一个民族究竟住在什么样的房屋,与他所从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需要有关,还要受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影响。如果生产方式改变了,居住方式也随之改变。因此,罗布桑却丹所说的“农业地区蒙古人所住的和汉族没有区别”的表述是准确的,符合历史事实。

第三,罗布桑却丹记载了蒙古、藏、满、汉之间的居住习俗的相互影响和变迁,并从“古”“原始”“早先”“过去”和“现在”的比较中,得出各民族居住条件的改善促进了生产、生活的“发展”及“智力也随着开发”等结论。

(二) 服饰的相互影响

罗布桑却丹在《蒙古风俗鉴》的《蒙古人的衣服》一章中谈及蒙古族服饰受其他民族的影响。他认为,蒙古人的衣着是从唐朝开始受内地汉族人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且越来越漂亮华贵。他说:“唐朝时,绸、布之类的商品发展到北方蒙古地区。在这种发展过程中,蒙古人的衣服也在不断地改变,也有穿漂亮的绸布衣服的了。”[3]11“到了清代,蒙古接近东部省份,在内蒙古,人们效仿满族穿戴的不少。”[3]12谈及民国时期的服饰变化时,他认为主要是受到农耕文化、汉族人的习惯影响较多。对此,他说:“建立了中华民国,因而蒙古服饰就连喀尔喀地方也有了一些变化。内蒙古地方,人们穿着变化更大,穿的衣服各种各样。现在观察又有变化,蒙古旗的官儿们都穿上满族的衣服。此外,汉式衣服也有不少蒙古男女穿用。”[3]12他认为,蒙古地区的做衣、制鞋的技术是自藏族、汉族所学。对此,他说道:“鞋靴也从那时起不断变化,做出合脚的鞋来,也学会了做鞋。”[3]12-13“内蒙的鞋,由于多从汉人那里买,鞋的样式多种,按照自己家乡习惯去做,而且新式鞋不断出现。”[3]12“现在许多鞋样子也是从西藏学来的……蒙古地方不仅有学自西藏的技术,也有些是从汉人那里学来的。纯蒙古的衣服不多,其原因是游牧生活和常年处于战乱中。”[3]13

(三) 饮食习俗的融合

蒙古族的饮食可分为红食、白食、黄食、绿食和黑食五种。红食即肉食,蒙古族的主要食物为牛羊肉,后来也开始吃猪肉、禽肉、鱼肉等。罗布桑却丹记载:“肉食以牛羊肉为主。”[3]16“蒙古人的食品中,最高礼节的贵重食品是‘布乎力’,就是把牛羊的武查,作为酒席宴上的最好的菜肴。用武查待客是对客人的尊重。”[3]36-37“古来的风俗是,办喜事或祭敖包,或过年时,如有待客之事,特别注重肉食。真正蒙古人前宴席上,除了布乎力以外,没有其他菜肴。”[3]37

白食也就是奶食,包括奶酪、奶皮、奶豆腐、奶油、酸马奶、奶酒等等。蒙古人把奶食当作纯洁的食物,用于重要的婚丧嫁娶场合及敬献祖先、神仙等祭祀的“德吉”。罗布桑却丹记载:“吃奶茶时要就奶皮、奶酪、黄油、奶豆腐和炒米,并要加糖,把这称为最好的食品。”[3]16“大的部落一年分四季祭天,春秋为祭天大季,夏天和冬天为小祭。这种祭祀活动要用牛、马、羊三牲,隆重祭祀。还要摆上奶、酒、果当作祭品。”[3]22“蒙古诺颜的差事是每年十二月初一前到达北京,由理藩院上奏,于正月初八晋见请安。而且要送上奶制食品、对子马,并以哈达为首礼。”[3]157

黄食也就是各类谷物制作的食品,包括蒙古米、荞麦等蒙古族传统粮食,还有谷子、大米、小米、玉米、高粱、黄豆等米面食物。蒙古地区经营农业后,蒙古族的饮食中米面等粮食作物的食品增加了,农耕农具也大量的引进。罗布桑却丹记载:“开始经营农业以后,汉人从关内引来了高粱、谷子、苞米、豆子等五谷……由于从事农业,村落中也广泛应用碾、磨,建造一些房子。”[3]148罗布桑却丹认为,清朝时期“把汉族移居蒙古地方种地,从此蒙古地方有了各种粮豆。凡种地的地方,五谷杂粮都有了”[3]16。

绿食是指各类蔬菜、水果等绿色食品。蒙古地区常见的有土豆、白菜、萝卜和葱、蒜、韭菜等等。牧民们也保留着采集苦菜、哈拉海、柳蒿芽、朱噶、野韭菜、黄花菜、木耳、蘑菇等蔬菜的习惯。学会种地之后,蔬菜、水果也越来越多了。罗布桑却丹说:“还引来了芝麻、菸、萝卜、白菜、葱、韭菜、茄子、辣椒等在蒙古地方种植起来……也盛产桃和各种水果。”[3]148“蒙古人自古经营牧业,不经营农业。因此,在蒙古人的副食类,没有多少青菜。青菜类有葱、蒜、韭菜、牧马豆,这几种菜自古产于蒙古地方。白菜、萝卜虽少,以后也多起来了。”[3]17所以,他觉得蒙古族就此开始吃青菜,使其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黑食是指白酒、红茶、旱烟等对人体有害处的食物,基本上是从外地引进的。蒙古族习惯把白酒称其为“黑酒”,红茶称其为“黑茶”,旱烟称其为“害烟”,以此表达对黑色食物的排斥,但依然能在蒙古地区广泛流行。关于外来食品,罗布桑却丹认为,主要有:一是红茶、花茶、砖茶等茶叶都来自南方;二是大米也来自南方;三是蒙古地方也有从外地运来的酒,如红酒等;四是叶子烟来自关内,蒙古地方不产烟,有了农业才开始种烟。

总之,罗布桑却丹认为,真正的蒙古食品自古没有那么多。到了现在,主食和副食之种类增加了很多,各种各样的食品也增加了不少。最后,他得出结论:“蒙古人过去的饮食正在发生变化。”[3]17

(四) 器具用品的相互影响

关于木制器具。蒙古族过着游牧生活,经常移动,所以使用的生活用具大多数是木制的碗、盘等。后来从外地引进铜制品较多。古时还用石料做用具。罗布桑却丹对此说道:“最早是用树皮当碗,后来发展到大量椴木做碗。其他各种器具和家具也多用木制。以后又发展到用石头做锅、碗使用。”[3]13

关于铜器用品。蒙古地区铜锅、铲子、夹子、铜镜等生活用具较多。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铜器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入而引进,深受蒙古族的欢迎;另一方面,中原地区的统治者历来严格禁止铁器进入蒙古地区,限制武器的制造,而铜器不在禁止之列。

关于瓷器。罗布桑却丹说:“蒙古房子小,容不下那么多的闲物,而且不是结实耐用的东西也不适合游牧生活。碗、盘之类也不多。后来建起了固定的住宅后,瓷碗、瓷盘以及碾、磨、缸、瓮、小桶、扇车、筛子等器具就广为利用起来了。”[3]14

最后,罗布桑却丹总结,“蒙古族有两种生活方式:牧业地区用具与器皿和过去差不多,多用木器,瓷器很少。农业地区和汉族一样,多用瓷器而木器少了。古来使用的铜器就越来越少了。蒙古人爱喝茶,不论谁家都有紫铜和黄铜壶。铜器减少的同时,瓷器增多了”[3]15。

清朝中后期,随着蒙地的开放,南北之间、农牧之间和蒙汉之间的交往交流逐渐频繁起来,尤其旅蒙商贸易的纵深发展,亟须语言文字、文化习俗的互通与交流。没有语言的沟通交流,无法进行商品货物的便捷流通。为了适应这样的实际需要,蒙汉贸易中出现了专门沟通语言交流的中介即“通事”的职业和人员。罗布桑却丹记载:“由于蒙古地方很富,那时汉地的大商人到蒙古地区买好马,与当地人交友往来,蒙古人也到汉族地区走动,语言的沟通非常重要。有的汉人学会蒙语,在蒙汉人之间充当翻译,叫‘通事’。因此,蒙古人的智力得到开发,蒙古青年人也有学会汉语充当通事的。”[3]83-84从这里看出,从事“通事”职业、充当“通事”的人员中,不仅有“学会蒙古语的汉族人”,也有“学会汉语的蒙古人”。因此,经济发展和商贸往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化的交流融合。

罗布桑却丹在《蒙古风俗鉴》中还记载了一则“额日希力格学习使用汉语”的故事。故事梗概为:当时南方的汉商到蒙古地方,都要雇佣蒙古族牧人协助。牧人善于骑马,也善于抓马,因此汉族商人到蒙古地方后,特别注意与蒙古牧民骑手交朋友。有一位牧民骑手,有一个儿子名叫额日希力格。由于父亲与汉商有交情,他每到汉商下榻的地方,汉商都与他友好相处,因而习得流利的汉语,而且跟汉商到内地住了一年半,学会了汉文。因为额日希力格是穷人家的儿子,深知生活之苦,又比较聪明,谁见了他都不嫌弃他。附近的人们都知道他学会了汉语汉文,呼和淖尔(青海)的额颜听说后,请他当了通事,并让愿学汉语汉文的人以他为师,学习汉语汉文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呼和淖尔地方掌握汉语汉文的多起来,他教过的人后来都当了大官。与宋朝交战,互派使臣与通事时,蒙古额颜发出通告:“如有人深通汉语汉文则可到呼和浩特大会报名。”师从额日希力格学习汉语汉文的十几个人都来报名,经过考试和口试,有十个人成绩很好,因此都给了他们差事启用。这些名士当中,套格吐、宝音大来继续任教。套格吐、哈尔查盖二人特别聪明,战胜宋朝建立元朝时,套格吐和哈尔查盖都当了丞相。因此,蒙古族平常说:“要想当大丈夫,就要学额日希力格老师,牧民之子扬名于黄金世界。”[3]84

罗布桑却丹还记载了成吉思汗的统治时代,热衷于同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大臣、官员、商贾和文人进行交流,做“安达”,为我所用的情况,尤其到了元代,蒙汉语言文字的交流得到加强,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贤士。他记载道:“元朝时在汉族地方为官的人,都深通了汉语汉文,因而元时并没有失掉汉语汉文。”[3]87明朝时期,南北对立的状态下,民族间的语言学习仍然没有停止。对此,罗布桑却丹说:“明朝时呼和浩特地方吐默特的宝音大来、额日黑木宝路德、都希特木耳等,在呼和淖尔地方因深通汉、藏语而闻名。”[3]87

其实,成吉思汗本人就很注重语言文化的学习,《蒙古秘史》记载,他9岁时,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想从他母亲诃额仑的娘家斡勒忽纳兀惕部为其聘娶女子。走在路上遇见了弘吉剌部人德·薛禅。德·薛禅得知此事后,邀请也速该·把阿秃儿父子俩到他家做客,并介绍给自己的女儿孛儿帖。看中他的女儿后,第二天便求婚,德·薛禅答应并让成吉思汗留下,教他一些知识。弘吉剌部是相对开化的部落,所以,成吉思汗留下后学了一些临近民族语言、习俗等。《宝贝念珠》中记载,成吉思汗打败乃蛮部落时,遇见塔塔统阿,令他给自己的孩子教书。《蒙古源流》中记载,有一次成吉思汗装扮成商人,打探合撒儿和别勒古台二人的虚实,他们两个竟然没有看出破绽,说明成吉思汗对外来商人的熟悉程度。《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成吉思汗向长春真人问道时,有“师有所说,即令太师以蒙古语译奏,颇惬圣怀”[4]83。“上温颜以听,令左右录之,仍敕志以汉字,意示不忘。谓左右曰:神仙三说养生之道,我甚入心,使勿泄于外。”[4]83“神仙是言,正合朕心。敕左右记以回纥字。”[4]86耶律楚材编录的《玄风庆会录》比较详细地记录了长春真人向成吉思汗讲道的内容,最后记录了成吉思汗的一段感悟:“传道之语,已命近臣录之简册,朕将亲览。”[4]160这些记载说明,成吉思汗命近臣“蒙古语译奏”,以“汉字”“回纥字”录之简册,备将“亲览”。“亲览”说明他识汉字或回纥字,也可能二者都能看懂。

到了元代,建立了国子监,蒙汉藏回文得到普及和发展。罗布桑却丹认为,到了清朝,“法律规定蒙古人不能进入国学,因而清朝时蒙古人中没有出现文化较高的人。蒙古人中出现多么有聪明才智的人,也只能在旗里做事,没有别的受教育和出息的机会。所以,越往后人的智慧越被封闭,没有进升之路。学文之事,也就受到了限制”[3]88。但是“虽然清朝有如上述政策法令,蒙古人当中也有不少学习汉文和蒙文、写各种历史故事的人,写出了不少书。虽然没有由旗主官办的学校,各旗也都有几十人学通了蒙文和汉文,被旗衙门用为吏,被旗长使用。国家下来公文时,懂满文和汉文的先生,用蒙文翻译过来让旗长看。为旗诺颜办事,也能为自己的生计所用”[3]88。

罗布桑却丹还非常钦佩和赞扬学习多种语言文字的人,他说:“清朝时,喀喇沁西土默特的旗主四额附,因博学而闻名。由于他精通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道光皇帝时四额附被任为选考满、蒙、汉、藏四种文章的主考大臣,清朝时四额附是蒙古人中最有学问的人了。”[3]89

其实,罗布桑却丹本人就学通了蒙古文和汉文,且有机会当了苏木章京,东渡日本大开眼界,编撰其著作而后世留名。对自己的学习经历,他在《蒙古风俗鉴》的结束语中记录:“我自幼学习了满、蒙、汉三种文字……在蒙古六部的福兴尚书的当亭考选‘古西’时,我考取了四种语言文字的‘古西’。”[3]106他记录了学习汉文的过程:“学习汉文和满文的人,就在村中请能教满、汉文的人任教。学生学文读书要交费用,每个学生每年要向老师交米一斗、柴二百捆,还交二千五百文钱,这是第一年的费用。到第二年要交三千文钱,粮柴数字不变。读书要三至五年,甚至十年。读书较好的人被旗府录用为文书。”[3]106

综上所述,罗布桑却丹作为近代进步的思想家,提倡各民族之间平等交流、和谐相处。他从发展进步的角度,看到民族之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相互影响和融合。这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意识,贯穿他的著作中。因此,深入研究《蒙古风俗鉴》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蒙古人罗布蒙古
蒙古语族语言概述
国民革命时期的冯玉祥与外蒙古
罗罗布的狂想曲
蒙古靴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蒙古人为何打不过清军
罗罗布
拍马屁
罗罗布
罗罗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