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青海媒体抗日宣传和舆论引导的实践启示

2022-01-01 03:26陈思言冯永香
青藏高原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月刊刊物青海

陈思言 冯永香

(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青海 西宁810000)

抗日战争爆发后,青海虽地处战略大后方,但青海各族人民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投身于全民族的神圣抗战,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青海省抗战宣传十分活跃,主要通过刷写标语、张贴口号、散发传单、墙板板报、举办讲演、组织集会、游行请愿、献金捐物、文艺演出、诵经祈福等方式,广泛开展抗日宣传。其中,报纸、杂志作为重要的宣传媒介和青海各族群众获取抗战消息的主要来源,不仅开辟了抗战专栏,登载警言警句,还出版专刊、特刊、特辑,详细介绍抗战局势与动态,对弘扬民族精神、提高爱国觉悟,激发青海各族群众的抗战热情,起到了重要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的作用。

一、抗战时期青海媒体的抗日宣传概貌

1931年5月20日,国民党青海省党务特派员办事处成立,同年6月8日,创办了《青海民国日报》,主编苗应伟,发行有光纸对开一张,副刊半张,直属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领导。[1]这份报纸从创办到停刊共有19年的历史,而且也是青海唯一的一份报纸。起初名为日报,实际上每月只出两次,成为不定期报纸,每期印发200多份,全部赠送给各机关学校。该报自创刊至1945年抗战胜利陆续增加《边声》《学生文艺》《民众乐园》《卫生专刊》《政法研究》《曙光》《冰丝》《轮影》《海心》《塞萤》《沙驼》《海阳》《乐艺》《花儿专辑》等副刊。当时,除了刊登世界各国反法西斯战争和国内抗日的情形,还以各种方式宣传鼓动、制造舆论,对推动青海各族群众投身抗日救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1年11月3日,由文化学联团体创办了《学生抗日专刊》(旬刊)。“九一八”事变后,青海各校学生受到东北抗日义勇军和爱国志士的影响,积极踊跃参加抗日救国的活动,组成抗日义勇军联合办事处后创办了此刊物。从1931年10月至12月,由王剑萍负责校核稿件,每期印刷1000份,除供应省垣各级学校订阅外,还往本省各县小学及文化团体邮寄。其主要刊登省内外有关抗日运动的新闻,简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介绍全国各地抗日爱国将士的英雄事迹和有关抗日救国的重要言论通讯、报道等。

1932年10月15日,在中华民族危机的历史背景下,在南京求学的青海籍学子成立新青海杂志社并创办《新青海》月刊。该刊物成为了联络青海籍青年,发表爱乡救国言论,促进青海建设事业的阵地。抗日战争爆发后,《新青海》月刊在重庆编印到第四卷第六期,随着编辑人员的分散,该刊物也随之停刊。

1933年,配合全国全面抗战的形势需要,由青海西宁回族青年穆建业等人在南京创办《突崛》刊物。1934年到1944年,《突崛》共刊出10卷(每年12期为一卷)。这在抗日救亡的大背景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该刊物在当时国内回族群众中有一定影响,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停刊。

1936月6月1日,由马霄石筹办的《昆仑》月刊主要讨论西北回族的各种现实问题,栏目有小评议、乡土教材、本省大事记等。赠送范围包括各地党政机关、学校、图书馆、法团、清真寺等,一律寄赠,不收刊费。

1937年10月,青海省回教促进会附属中学的师生为了在回族群众中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创办了当时省内唯一回教刊物《星月》半月刊,其宗旨是爱国爱教,在研究和宣传伊斯兰教教义的同时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并“以较多的篇幅刊载有关抗战的言论、报道和文艺作品。”1938年,改为月刊,为16开本,约32页,先后共出版30期,刊物的发行量在1937年半月刊时每期印500份,1938年改为月刊后每期1000余份,其邮寄范围除省内以外还寄往西安、兰州、宁夏等地,并与各地报刊进行交换。后由于编辑人员及大部分撰稿人员因升学离开西宁,该刊物也随之停刊。作为当时青海省唯一的回教刊物,出版后颇受读者的欢迎,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对促进回族群众投身抗日救亡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39年5月,三民主义青海团直属西宁分团部创办了《青海青年》(月刊),共出刊约36期,这是一份以刊发青海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包括时事述评的综合性理论刊物,刊登了许多宣传进步思想的文章,特别在当时“前方流血,后方流法”“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等爱国口号的推动下,对鼓舞青海各族青年奋起抗日、保卫祖国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些刊物的创办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作战政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对抗日救亡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为抗战胜利做好了舆论辅垫,而且也充分展现出青海各族人民共御外侮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二、抗战时期青海媒体的舆论引导

(一)创办专门刊物,唤醒民族存亡意识

抗战期间,青海人民通过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抗战救国,并创办了宣传抗日救国的各类报刊。主要有《青海民国日报》及其副刊《抗战青年》《海心》《苗圃》《从军之声》等成为抗战宣传的重要阵地。还有《学生抗日专刊》(旬刊)、《新青海月刊》、《突崛》(月刊)、《昆仑》(月刊)、《星月》(半月刊)、《青海青年》(月刊)。由于《青海国民日报》是国民党所属报纸,因此其反共立场富于惯性,但在抗战中基本表现出与国共合作大背景相吻合的基调[2]。当时,除了刊登世界各国反法西斯战争和国内抗日的情形,这些刊物还以各种方式宣传鼓动、制造舆论,对推动青海各族群众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产生了重要影响。抗战爆发伊始,《青海民国日报》经常在突出位置登载一些动员民众抗日的警句,如“国家存亡,在此一战!战死沙场,死有光荣!人人负起救国的责任!人人服从政府的命令!”“在抗倭期内,有破坏统一战线者,我们即视为汉奸,誓不与之共存!在抗倭期内,有力而不出力,有钱而不出钱者,我们即不承认其为中华民国国民,誓与国人共弃之!”[3]这些警言警句起到了很好的励忠倡勇、警示教育的作用。尤其在一版显著位置不断刊出国内抗战讯息,在第一版下部或第二版上部经常报道国际形势及对日关系[4]。除此之外,其他报刊结合青海的实际情况,发表新闻,配发社论,详细介绍抗战局势与动态,并开辟抗日文艺专刊,刊登了大量慷慨激昂、热情豪壮的抗日文章、诗词、歌曲,对于唤醒青海各族人民的爱国意识、凝聚青海各族人民团结对敌、矢志抗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鼓舞作用。曾任《青海民国日报》总编的罗麟回忆称,这些报刊的“新闻报道及其言论对社会的影响,在不同的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如有关九·一八事变和八年抗战的报道,对唤醒民众、争取抗日战争胜利起过宣传和动员作用”[5]。

(二)组织抗日团体,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

青海虽远离抗日前线,但广大青海学生和热血青年却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1931年9月底,西宁各学校师生自发组织游行示威、举办抗日演讲、出墙报、写条幅、举办讨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大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广泛号召青海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抗击日寇。1931年10月28日,全省各学校纷纷组织成立抗日义勇队、抗日敢死队、勇军救护团、抗日铁血团等53个学生抗日组织,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提议将这些学生抗日组织统一定名为青海全省学生抗日义勇军,并成立全省学生抗日义勇军联合处统一管理。当时,全省学生抗日义勇军联合处还主办了一份《学生抗日旬刊》,主要登载省内外有关抗日运动的新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恶行径。1932年8月,在国民党青海省党部及青海省地方政府的阻挠限制下国民印刷局不再承印《学生抗日旬刊》,并且以全省学生抗日义勇军为名义的各种组织被国民党青海省党务特派员办事处下令全部撤销。虽然,学生抗日组织难以继续开展活动,但全省青年学生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怀着满腔热血责无旁贷地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浪潮中,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谱写出一曲精忠报国的不朽篇章,这是青海爱国学子最光辉、最自豪、最骄傲的一页。

(三)发表救国言论,凝聚民众抗战热情

1932年10月,在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蒙藏班、国立中央大学和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求学的青海籍学子抱着“到青海去”“建设新青海”的理念,成立新青海杂志社并创办《新青海》月刊,其办刊宗旨是“一面探讨青海实况介绍于国人,以冀引起内地之爱国志士,注意到边疆状况,国防情形;一面灌输内地新文化于青海,以期由此激励,唤醒青人之酣梦,促进奋发之精神而共赴建设之途径”。[6]从创刊至1937年,《新青海》月刊作为“联络青海籍旅外青年,沟通内外学术文化交流,发表爱乡救国的言论,促进青海建设事业的阵地”,[7]刊发青海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组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文学艺术、国际局势及相关调查研究等文章,向国人介绍青海实况、青海物产、青海开发、筹策边事、民族宗教和风俗习惯等内容,登载了大量抗战的诗词歌赋,成为见证青海各族群众维护后方局势稳定和积极支援全国抗战的珍贵史料。1932年10月《新青海》创刊,其宗旨是广泛号召国人关注西北地区对于全国抗战形势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经济更在于其重要的战略边防价值,称“西北数省,尤其是青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实亦可成为无尽藏,或天然宝库者。此即早在英俄强邻环视之下,而启其觊觎欲取之心,倘吾人不速谋其开发与保守之方,且切实进行,吾恐不待数年后,必蹈东三省之覆辙而无疑。”[8]同期刊登的文章,还有李世军《我们如何走到新西北之路上》、刘宗基《关于青海与中国前途》、岚汀《如何建设新青海》《敬告青海青年》等,文章内容切中时弊、激荡热血、鼓舞人心,为《新青海》抗日舆论宣传拉开了序幕。其中《敬告青海青年》一文深刻分析了青海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对全国抗战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文中指出“环境越压迫,越要坚决地抵抗,牺牲自我来同大家奋斗”,“以争国家的地位,民族的生存,这种精神,这种意志,才能表现吾中华民族伟大和平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同志们,醒醒吧!现在不是沉梦的时候了,事实已经告诉我们,除了努力奋斗,克服束缚我们的环境,在任何空间上绝不允许我们优容的存在”,我们“不要以世外桃源自诩快乐,也不要轻轻放过此最痛苦的一页,要知道今日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所负的责任,绝不是优游自容的日子”。[9]岚汀的文章告诫广大青海民众勿要沉溺于青海地处抗战大后方,距离前线几千里远的安全地带使有些人下意识感觉不要紧。但1941年6月23日,日军出动27架轰炸机空袭西宁“投下炸弹230余枚,燃烧弹30余枚,并俯冲扫射”[10]。这次空袭对青海军民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和教育,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青海人民,唯有戎装向前彻底战胜日寇才能重获新生。

(四)动员民族人士,巩固宗教抗日战线

1933年,就读于省外的回族学生在南京创办了《突崛》杂志,在发刊词中强调:“吾中华民族宜如何突破此危机,以崛突于此险象环生的境遇中‘突崛’两字的接连语,别无他意”,并且号召“凡我回族,万勿背叛祖国,遗臭万年”“回族人民要顾全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出路,就是伊斯兰教的生存和出路。”[11]他们还针对回族中少数叫嚣建立“回回国”的叛国投敌分子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在抗日救亡的大背景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937年10月,青海省回教促进会附属中学的师生为了在回族群众中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创办了当时省内唯一回教刊物《星月》半月刊,阐扬“爱国爱教”的进步思想,重点是宣传抗日救国[12],对促进回族群众投身抗日救亡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可以说,这些刊物的创办在宣传动员抗战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广大爱国青年不仅撰写文章广泛呼吁要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而且以实际行动投身于全民族的神圣抗战,充分展现出青海青年共御外侮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五)宣传抗战英烈,掀起青年参军热潮

1939年5月,三民主义青年团直属西宁分团部创办的《青海青年》月刊,以青海广大青年为宣传和动员的主要对象,刊登过许多以进步内容为主的文章,对教育鼓舞青海各族青年奋发图强、保家卫国具有重要作用。如《芦沟烽火》一文极富动员鼓舞力量,文章称“芦沟烽火,激起了五万万华夏子孙,从敌人铁蹄下,荷起自卫的武器,向着横暴的敌人冲!冲!冲!他们已知民族要复兴,必须筑成铁的国防,肉的长城!只要能贯彻始终,哪怕敌人不弃甲曳兵,惶惧逃遁!”[13]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青海青年》刊发的这些慷慨激昂的文章,不仅进一步揭露出日寇恶行,展现了青海青年守土卫国的民族气节,而且使更多的热血青年深刻认识到青海是西北国防的屏障,青海青年“只有抖起精神,埋首苦干,方可以求生逃死,否则自陷苦海无疑……青海青年是开发西北建设青海之中坚,高深学理之需要,实不容缓,处此时机,只有埋头苦干,努力求知,以尽开发建设之职责,我青海青年勉之勉之!”[14]此时,青海省政府也部署了全省民众精神动员的目标即“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15],各部门按照部署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动员工作。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青海青年想方设法,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抗日活动,为巩固和稳定西北大后方、抗击日寇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青海青年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墙报进行抗日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墙报“不仅使用了常用字,而且有好多描绘日本侵略者嘴脸的图画”[16],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对于抗日救亡的宣传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14载艰苦岁月中,全体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凝聚起救亡图存、共御外侮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谱写出一部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抗战爆发伊始,青海各族群众就开始广泛利用各种媒介号召全省人民积极投身反对侵略、捍卫中华民族利益的斗争中,这些舆论宣传对于启迪青海人民积极支援抗战起到重要作用,彰显了青海各族人民的爱国爱乡情怀,尤其是广大青海青年为了不再受敌人蹂躏更不要向日寇卑躬屈膝,出于青年人奔腾的热血、对光明正义的向往和对革命燃烧的热情[17],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神圣抗战中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决抗击日寇的决心和意志,展现出他们高度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以及反抗外来侵略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们积极进取,力争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时代精神,对于推动青海各族群众积极支援全民族的抗战起到了极大的组织、鼓舞和激励作用。

猜你喜欢
月刊刊物青海
画与理
刊物贺词
画与理
大美青海
画与理
系列刊物介绍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从这期刊物开始,《家庭影院技术》已经迈入第二十一年!
青海行七首(录二)
欢迎订阅2015年《同舟共进》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