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体而教,关注散文的“散文味”

2022-01-01 07:07文|黄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2期

文|黄 华

散文是教材中重要的选文之一。和其他文体教学相同,散文教学必须凸显“散文味”。什么是散文的“散文味”?这个问题我们不容易作出言简意赅的界定,但在教学中却有着鲜明的体现,诸如“要体现散文文本的内在情韵”“要涵泳文本的语言”“要积淀文本的语感”等等。散文的最为重要的特质概括成一句话,即“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在教学中,只有围绕散文的文体展开教学,即便表面上“教散了”,也是能让学生品出散文的情思,咂出散文的味道,教出散文的文体特色。

一、适体而教,引导学生体悟情韵

散文都有其独特的情韵。具体而言,就是文章“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透露出什么”的问题。王荣生先生认为,“散文教学应当致力于引导学生体味散文的内容,着眼于引导学生分享作者在散文中表达了什么,让学生与作者共同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生活感悟、人生经验等”。教师循着散文文体教散文,不能仅仅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文体形式,还要引导学生体味、体悟散文的情韵。只有引导学生体悟散文的情韵,才能感受、体验到文中的情感、情思。

如五年级下册《桂花雨》是琦君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文中通过“我”回忆童年时代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故乡亲人以及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的感情。在课文中,桂花、桂花雨、桂花香等是留在作者记忆深处的关于故乡的最美好的印记。通过“摇桂花”“桂花香”“桂花雨”等,来表达自己浓郁的思乡之情。在教学中,笔者将教学基本问题确定为:为什么童年的摇花乐那样值得回味?为什么童年的桂花香那样沁人心脾?为什么摇落的阵阵桂花雨那样令人神往?由此,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学生的解读由此分为三层:第一层面品赏桂花,第二层面品读摇花乐,第三层面品味桂花香。尽管这样的解读看起来比较杂乱、琐碎,却都是围绕着其中的人来写的,主要就是母亲、“我”。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笔者还补充了琦君散文集中的有关母亲与桂花有关的事情,从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母亲的思乡情结,也就是永远挥不去的“乡愁”。这里,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我还补充了琦君的其他思乡散文,如《粽子里的乡愁》《春酒》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与母亲的思乡之情一脉相承。

适体而教,要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扣住作者的内在认知情怀,让学生进行体悟,从而捕捉到散文类文本所散发出来的独特意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经验与作者的个性表达比照,从而让学生彼此分享经验,进而扩充、丰富散文的情思、情味。

二、适体而教,引导学生涵泳语言

散文的语言往往是文质兼美的,值得细细咀嚼、慢慢品味。适体而教,还要引导学生涵泳文本中的语言。对于学生而言,学科不仅仅具有人文性,更具有工具性。因此,散文教学应当将语言的涵泳作为重头戏。无论是散文的内容还是其形式,都蕴含在语言之中,体现在字里行间里。在散文中,无论是建构人、事、景等散文客体还是感悟散文创作主体的情思,都必须依托散文的文本语言。离开了散文的文本语言,一起都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句,能让学生读出独特的情思、独特的结构、独特的表达等。

散文中的语言是有生命的,对于散文中的语言,我们不能生硬地让学生记忆,而应引导学生品味、咀嚼,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对于“这一篇”散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解读的目光聚焦到表达的细微之处,从而认识到这一篇散文的独特表达。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选自于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具有散文的显明特质,具有散文的味道。因此,笔者将其作为一篇散文来引导学生认知。在这篇文章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晦涩深奥的文字,而是用一种儿童化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童趣盎然的画面。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感受萧红的光色交织的景物语言,如“白蝴蝶、黄蝴蝶……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等;引导学生感受萧红简短朴素的写实语言,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等;引导学生体会萧红表现特别心情的语言,如文中通过反复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愉悦等。在涵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快乐、自由。在《祖父的园子》中,通过语言文字的特色,能让学生感受到园子中的生活的美好。任凭感情的流动、宣泄,就能让作者回忆园子中的点点滴滴的美好。文中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深情,充盈着作者对自由的热爱。

散文教学,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的同时,尤其要让学生去发现散文中的语言特点。个性化的语言折射着作者的情思,蕴含着作者的写作特色、创作风格等。适体而教,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引导学生玩味字词内在的文化与精神含义,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思。只有这样,散文中的语言文字才是有生命力的。

三、适体而教,引导学生积淀语感

散文是富有美感的,值得学生慢慢辨析。同时,散文的美感是需要学生在不断涵泳之后内化、悦纳、生成的。积淀学生语感,不仅仅依靠学生的积累,更要依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灵活应用。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就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背诵、识记,这样只会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却很难让学生形成语感。语言的积累可能是机械的、僵硬的,而语感的形成、积淀一定会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变得灵动起来。

适体而教,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的对话。散文教学切忌空洞说教,切忌脱离文本而进行机械、空洞的灌输,切忌架空文本进行理论化的宣讲,而应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故事,去体会语言文字跳动的脉搏,去感受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珍珠鸟》一课,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鸟儿的情感。这种体会不是教师的说教,而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悉心体会,尤其从文本中不经意的语言文字表达中去悉心体会。如在教学中,笔者抓住了这样的一句话——“我猜到,是他们有了雏儿”。“这么短的句子,作者为什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逗号?如果让你来表达,你会在中间加上一个逗号吗?”这里,一方面将作者的表达独特之处呈现出来,一方面让学生从经验的视角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这样的一个“逗号”,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不由自主的表达。如果将逗号去掉,似乎也能进行一种客观化的表达,但正是由于加入了逗号,让读者在客观化的判断之上有了主观化的情思。如此,学生就从文本中的字里行间的独特表达中,形成对作者表达的深刻理解、体悟和同情,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作者在表达对象上倾注的情、趣。在《珍珠鸟》一文中,像这样的能发展学生语感的词句很多,比如作者称珍珠鸟为“小家伙”。教学中,学生还展开积极的语用,比如将小珍珠鸟称为“小调皮”“小精灵”“小淘气”等。如此,就能敏锐学生的语言直觉,发展学生的语感。

良好的语感是为学生的阅读服务的,同时阅读又能发展学生的语感。阅读与语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握散文的文体特质。这样,才能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深刻。适体而教,要让学生品读语言,要让学生对话文本,进而体悟文本的情思,促进学生的表达。适体而教,要让学生沉浸文本深处,字斟句酌、用心诵读、推敲感悟,进而助推学生在散文学习中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