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桌游”,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

2022-01-01 07:07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桌游卡牌孙悟空

文 王 欢

五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安排了“中国古典名著”单元,该单元的课文是从原著中节选或者改编来的。在教学时,要适度拓展,了解相关资料,进而引导学生接触原著,阅读相关章节,开展名著导读活动,启发学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进而传承民族文化。与此同时,还应让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在进行名著导读时,不能以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或者限制学生的思考。如果把充满魅力的经典名著当作文学知识,这可能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反倒可能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因此,“导”是名著阅读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名著导读的关键要素是“读”,要让学生主动捧起书本来读。笔者以《西游记》为例,思考借用“桌游”探寻“四大名著”的导读策略,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进名著。

“桌游”也叫桌面游戏。游戏是学生津津乐道的活动方式。“桌游”利用卡片、纸牌作为核心运作的游戏机制,重点围绕卡牌及各种功能来设置游戏规则。有时,加上一些精美的模型道具辅助。作为一项游戏,游戏者参与程度更高,交流互动更密切。以“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为例,教学中可将《西游记》与桌面娱乐活动互相融合。这类游戏,不仅有精美的卡牌,还将历史、文化、知识融为一体,精美的图画,串联出妙趣横生的一个个桌面游戏。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众多知识点汇聚于此,让学生走进名著,益智、联想、互动、比拼,边玩边学,名著不再是遥远、生涩的内容。

“四大名著”都在百回以上,规模宏大,人物众多,而且多用古代白话文书写。儿童理解这样的语言还是比较费力的,如果把整本原著抛给学生,不但起不到导读预期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借助“桌游”这样娱乐的方式,在边读边玩中,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已经有了初步印象。这样,读起来也就会轻松一些,读到自己喜欢的部分也会更感兴趣。桌面游戏介入“四大名著”,有许多端口,我以《西游记》为例,探寻适合学生的导读策略。在拟定操作策略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到了以下三个属性:

一、形式的趣味性

“四大名著”的导读教学,兴趣是先导。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设计桌面游戏。桌面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只有让学生愉快地走进名著,才有可能使学生对名著真正感兴趣。学生阅读名著时,最关注的无非就是故事情节。《西游记》情节生动曲折,读懂了情节,有助于对文本的思考。一般来说,对于初读的学生,如果不仔细,有时会把情节和人物混淆,甚至张冠李戴。

为了让学生厘清楚人物,读明白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借助游戏中的“人物牌”“情节牌”“法宝牌”等各种各样的道具,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开展活动。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或出了差错,自然会到书本中寻找答案依据。借助“桌游”卡牌,游戏激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情节、人物记忆的理解难度,学生会在一次次与同学的交流闯关中,发现自己对名著了解的“空白”,再次捧起书本,认真阅读细节。就这样,在互相出题、答题的过程中,体会阅读成功的乐趣,“桌游”伴随着快乐阅读,学生也对名著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方法的有效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借助“桌游”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初步渗透名著阅读的方法。

1.浏览跳读

利用《西游记》情节卡或人物卡,通过在卡片中“抽签”“抢答”等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斗志,鼓励学生走进书本。在快速翻阅、浏览、跳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寻找特定信息、特定人物情节。

2.定位寻读

教师有针对性地为每一个章节设计“通关悬疑卡”,让学生在“取经”的路上“降妖除魔”,学生自主选择“通关悬疑卡”。带着问题阅读书本,定位相应章节,或默读,或跳读,寻找“破案通关”的种种蛛丝马迹,抓住最主要的问题,完成一个章节的阅读,寻找到最终的答案。

3.探究研读

课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孙悟空变变变”等难度系数比较低的探究性问题,请学生在所有的卡牌中,找出与“变变变”有关的情节或人物,感受孙悟空七十二变的神奇。引导学生带着探究钻研的精神阅读全书,在一次次的发现阅读中,完善自己的阅读体系,做到融会贯通。

三、习惯的持久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桌游”在辅助导读的同时,还有利于培养阅读习惯。“桌游”可以走进课堂,也可以走出课堂。不论是在学校的课余时间,还是在放学回家的课后,学生都可以拿出桌面游戏卡片,开展相关的游戏。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桌游”道具简单,有时只需要几张卡牌,任意地点都可以进行。这个游戏甚至可以贯串整个学期,学生边玩边读,边读边玩。玩一玩,回到书中读一读解疑惑,读一读,再玩一玩“桌游”巩固一下。每周或每月安排一两次,寓教于乐,读玩结合。“桌游”的主题围绕着《西游记》更具体的游戏内容形式,学生还可以开动脑筋自行设定。大家互通有无,这不但优化了学习环境,还形成了团结互助、乐学上进的良好班风。久而久之,学生对名著就没有了陌生感,兴趣渐浓,也逐渐培养了长久阅读的习惯。

名著中人物众多,各有千秋。运用“桌游”进行名著导读,不仅会让学生着迷,还能让教学活动变得更精彩有趣,更具独特的诱惑力。特别是对于不愿意接触名著的学生,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教师在导读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层层递进,引导对比阅读。这里提出四个导读策略。

1.聚焦式

“四大名著”的导读,要立足于教材。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聚焦课文中的“名著”选段,不能漫无目的地将“桌游”切入导读。教师不仅要聚焦教材单元组中的语文要素,更要聚焦教材选文中的人物及其形象分析,以此作为“桌游”活动的一个出发点。

2.发散式

由教材中的选文发散到整本书,由具体的一个人物形象发散到多个人物。如《猴王出世》中由孙悟空的表现到其他猴子的表现,遇到困难时,由孙悟空发散到猪八戒、沙僧等人物的表现,通过对比发现异同,思考这一个西游团队的人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这里还可以抽取“桌游”卡牌,为孙悟空建立“朋友圈”。看似一条小小的“朋友圈”设计,其实涵盖了阅读名著中的诸多方面内容。微信“朋友圈”点赞、留言、定位等,都需要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发散思维。以“朋友圈”设计为载体,更仔细、更准确地阅读,勾连《西游记》中的人物关系,这种发散式导读,有利于更全面、立体地理解名著。

3.横向拓展式

同一事件,不同人物的横向拓展,展现了不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对比阅读,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比如抽取“三打白骨精”的情节卡,引导学生阅读,对比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对于白骨精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学生通过对情节、人物、环境等进行阅读分析,练就一双慧眼,提高自己的阅读思考水平。对于其他的“情节卡”,也可以以此类推,不断横向拓展比较。

4.纵向拓展式

同一人物,不同事件的纵向拓展,展现了一个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比如人物卡牌出示“孙悟空”,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出不同的“情节卡”,对比同一个人物孙悟空在不同事件、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细读文本,讨论分析后可以发现,孙悟空聪明、乐观、勇敢、不畏艰难,充满了乐观精神。但他也有另外一面,调皮、捣蛋、爱听奉承话的个性特征。

传统的名著导读教学,教师设计各种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进而获得知识。名著导读,巧用“桌游”将“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变为“学生读,学生玩,学生讲,教师参与引导”的方式。教师的作用,就是以“桌游”为手段,通过游戏活动的“导”,由浅入深,消除小学生与经典之间的隔阂。教师从讲授者逐渐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进而实现学生由被动阅读向主动阅读的转变,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桌游卡牌孙悟空
收集卡牌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解读新晋“顶流”
透视百亿元卡牌大市场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收集卡牌
桌游吧“关门劫”
与企鹅来一场桌游约会DICE、Rachel做客腾讯桌游社
桌游王 专攻新生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