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资源,提升学生的预测能力
——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为例

2022-01-01 07:07陈小青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老屋小猫题目

文|陈小青

阅读,就是依循着文章的语言文字所经历的一场探寻之旅,探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信息和意蕴,探寻文中人物内心的真实世界,感受作者在语言文字之中所蕴藏的情感、态度等。但这种探寻之旅不是完全依附于语言文字,有时更需要凭借自身已掌握和知晓的信息进行预测和推想,这样的阅读更充满乐趣。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所编选的第一篇课文是《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究竟蕴藏着哪些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在边读边猜想的过程中,感受到预测和推想带来的乐趣呢?

一、题目显特点,其中藏奥妙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窗户和灵魂,不仅是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更是文本表达核心的重要依托。好的题目可以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学生单独审视题目,会在惯性思维下产生困惑:为什么说这座老屋是总也倒不了的呢?老屋是怎样练就了总也倒不了的能力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座老屋总也倒不了?……一系列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基础性预测的方向,这就成为了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价值点。学生再次细致审视和解读题目就会发现,这个题目的本意应该是“倒不了的老屋”,但作者在遣词造句时增添了“总”“也”这两个看似简单却充满意味的词语,就决定了老屋一定是经历了很多事情,否则不会冠以“总”“也”的字样。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预测需要有不同的价值点,学生开篇阅读就可以从题目入手,从其特点着眼。只有真正把握了这些资源,学生才能将题目作为预测的起点,开启课文的预测之旅。

二、图文相呼应,情节巧融合

三年级正处于第一学段与第二学段交替、衔接的阶段,学生的思维仍旧处于鲜明的形象化认知思维阶段。虽然课文的篇幅明显变长,每篇课文的字数与二年级相比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但编者设计了大量的插图,与课文内容形成相得益彰之势。因此,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不能完全局限在故事和文字中,更需要从教材的插图入手,唤醒学生的内在认知,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就设计了这样一幅插图:在森郁的高山下,一座年久失修的老屋旁长满了各种青草,老屋门口蹲着一只小猫,仰着头看着老屋。编者在绘制老屋的画像时,还在屋檐下勾勒出一幅老者的头像,低垂的眼帘,额头上长满了皱纹,不仅显示了这座老屋的年代感,还展现出一幅慈祥的面容。

这幅图片不仅起到了烘托氛围的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对于情节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学生进行情节预测的重要着力点。如老屋门口蹲着的那只小猫,其实就是这篇课文第一个情节的故事再现。小猫来到这里,向老屋提出了请求:“今天晚上有暴风雨,我找不到一个安心睡觉的地方。”面对小猫的请求,老屋会答应吗?这一问题的预测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紧扣题目展开预测。从题目中“总也倒不了”来推断老屋一定会答应,也只有答应了才会体现其“总也倒不了”的特点。其二,紧扣插图展开预测。这座老屋看上去慈祥,面对一个如此弱小的小猫,一定会尽量满足其需求。

由此,教材中的插图就与课文内容、情节发展相得益彰。

三、形式秘密大,结构蕴其中

很多童话故事都采用了反复的结构,即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经历,故事叙事的结构都是相同的。这种形式非常契合儿童的阅读心理,也符合儿童对于阅读审美的内在需求。这种反复的结构对于很多童话故事而言,不仅蕴藏在情节发展的脉络中,还巧妙地藏在故事的结构之中。

本文就分别描写了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三种动物向老屋提出“再坚持一下”的要求,整个故事设置都依循着提出要求、老屋答应、满足需求的结构特征。同时,这种结构也体现在人物的对话过程中。如每次老屋说“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就会出现一种动物向老屋提出要求,而每次动物出现的时候都是那句“等等,老屋”。

这种对话的言语形式就蕴藏着丰富的预测资源,如当第二次出现“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学生自然就能够联系第一个故事的信息,顺势预测出会有第二个动物来向老屋提出请求。当第二次出现“等等,老屋”的时候,不仅可以印证前面的预测,还可以将预测向着深处引领,相机预测又出现了新的动物,同时提出的要求也基本保持一致。

这种独特的言语和结构形式,让学生在读读猜猜、猜猜读读的过程中有了更加鲜明的认知体验,从而将内在的认知思维向着深处迈进。

四、旁批指方向,预测有法循

由于这是一篇典型的童话类文本,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如果在学生阅读兴趣正浓的时候要求他们进行预测,一旦方法处理不当,不但学生的预测能力受到影响,更为关键的是对于文本的感知与理解也会受到制约。为此,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改变传统的阅读习惯,将阅读和预测进行有效融合。正是基于这样的用意,编者还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设置了大量的批注,这些批注不仅引导学生关注了文本中的内容,还为学生指引了预测的方向。

课文中的批注如下:“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我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了。”“一读到这句话,我就知道,一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了。”“我猜到了老屋会怎么回答。”“老屋可能还会遇到其他需要帮助的小动物。”“估计老屋不会倒了。”这样的七个批注,有的指向前面板块中的内容,如第一句就指向了课文的题目,第二句指向了教材中的插图,第三句和第四句指向了课文的情节结构和言语形式,而其他的内容则为学生实施预测提供了全新的路径。教师就需要充分利用编者精心编创的这些预测内容,将学生的思维从原本纯粹的阅读层面转向预测层面上。第五句就出现在第三个动物小蜘蛛提出自己的需求之后,为什么在这里可以进行这个内容的预测呢?主要在于这是课文的第三个故事,学生经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不仅对于故事情节的反复结构有了深入感知,更为重要的是对老屋的形象特点也有了更加鲜明的认知,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从人物的特点入手,尝试将预测推向深处。第七句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预测和理由表达出来,并出示原文,让学生将原文与课文进行对比,洞察编者将此文选入教材时删除结尾的用意,并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深入感知这篇童话故事所讲述的重要价值。

统编本教材针对不同的课文和训练要素,设计了不同的助学系统,这是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所不能缺失的。教师要善于找准助学系统与课文之间的交融点和融合处,将解读向着文本的深处不断迈进,更好地开掘丰富而独特的教学资源。

作为一篇典型的预测性文本,《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蕴藏着值得学生预测的重要资源,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预测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将课文与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整体的关联,找准逻辑联系,更好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老屋小猫题目
老屋回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老屋枣树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老屋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