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里”和“X中”的异同及其认知机制

2022-01-04 10:47张翠吉
关键词:划界指代容器

张翠吉

(澳门大学 人文学院,澳门 999078)

“里”和“中”是汉语中常见的方位词,它们的用法和意义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方位词一些不同之处。吴之翰、廖秋忠、储泽祥、齐沪扬等都从整个汉语方位表达系统的角度对方位词“里”和“中”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引起了学界对于方位词“里”和“中”的重视。吴之翰重点研究了“里”,对于“中”他默认“中”和“里”大多时候一致,故没有详细研究[1]。廖秋忠认为“里”专指面或体的范围,而“中”有两个义项,其一是指范围的一部分,与“里”同义,其二是指中心位置[2]163-181。储泽祥认为“里”和“中”都是方位标,并对其具体用法做了说明[3]。齐沪扬将现代汉语空间系统分为方向系统、形状系统和位置系统,“里”和“中”都是方位词,在方向系统中,它们都不能单用来表示方向,需要具体的语境来帮助理解;在形状系统中,它们都多用来表示“面”和“体”等三维形状;在位置系统中,“X里”可以表示“点”形状,此时它只能与表示离开义的瞬间动词组合,而表示“体”形状的“X中”可与表示动作持续的“V+着”组合[4]。

近年来,方位结构“X里”和“X中”的异同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他们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对比二者的异同。如邢福义[5]4-15、邓芳[6]运用“小三角”理论从语里关系、语表形式和语用价值对“X里”和“X中”做了详细的研究;张艳丽、丁晓慧则从对比的角度详细研究了“X里”和“X中”语法和语义[7-8]。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葛婷、曾传禄、黄芳、朱真、汪洋、毛燕、张睿等研究者从认知的角度,运用隐喻理论或转指理论等对“X里”或“X中”的全部或特定现象进行探究和解释[9-15]。佘飏将视野放到其他语言与汉语的对比,对比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里”意思的用法[16]。他们都总结了“X里”和“X中”的语义,尽管分类的角度、标准不尽相同,但综合其研究成果归纳得到的“空间义/处所义”“时间义”“范围义”“划界义”“指代义”“等同义”“状态义/情状义”“过程义/动态义”等名称基本上涵盖了“X里”和“X中”的语义。

虽然研究者对“X里”和“X中”进行了详尽的描写,甚至有些分类和描写显得过细,但是大多数研究都缺乏从认知上对二者存在异同的原因进行解释。而且很多研究缺乏量化,这就使得某些结论有时候可能难以服众。

“X里”类短语大部分情况下可以说成“X中”,但也有些情况二者不可相互替换。本文将在语料库统计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对“X里”和“X中”的表达方式的异同做出全面系统的描写和解释。

一、“X里”和“X中”的一致性

(一)“里”和“中”的基本义

“里”和“中”都是方位词,它们都表示内部,因此不难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X里”和“X中”是可以互换的,例如:

(1)脑海里-脑海中 心里-心中 空气里-空气中 家里-家中

潜意识里-潜意识中 怀里-怀中 记忆里-记忆中 锅里-锅中

一小时里-一小时中 眼里-眼中 夜色里-夜色中 书里-书中

以上例子中“里”“和”中可以互换,但是它们前面的X实际上是存在差异的,即很多时候,表示不同意义的X后的“里”和“中”可以互换。

(二)“X里”和“X”中可互换时所表示的意义

1.“X里”和“X中”表示空间义

“X里”和“X中”都可以表示空间意义,虽然如此,但X其实可以分类不同的类别,此时X为NP。

第一,实体空间义。当X为“实体类空间”时 “X里”和“X中”表示实体空间义。所谓“实体类空间”即拥有实体空间的事物,它可以是一个实体容器,也可以是像“森林”这样的拥有实体空间但却不是容器的事物,还可以是“水”这样的物质,它们后面都可以带“里”或“中”,而且拥有实体空间但不是真正的容器,只是在此被看作一个“容器”,即容器隐喻。

“实体容器”指的是像本身具有实际容量、用贮存放其他东西的事物,不论其材质,可分为“封闭的容器”和“半开放的容器”两种。“封闭的容器”指的是自己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可以与外部空间隔开,如箱子、橱子等;“半开放的容器”指的是无法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有一部分与外部空间连接,如杯子、盆子等,它们一般具有比较明确的界限,它们后面都可以跟“里”或“中”。例如:

(2)橱子里-橱子中 箱子里-箱子中 盒子里-盒子中

笔筒里-笔筒中 碗里-碗中 盆子里-盆子中

“橱子”“箱子”“盒子”一般为封闭容器,而“笔筒”“碗”“盆子”一般为半开放容器,它们都有实体空间,它们都属于实体空间中的实体容器这一类,此时X后的“中”和“里”是可以互换的。

当X为实体类容器时“X里/中”所表示的具体的位置关系,见图1。

图1 “X里/中”位置关系图

图1中前3个图形,葛婷已经有所分析[9]60,图1中的5个图形汪洋也已分析过[13]35。以大立方体为参照物,小立方体为目标物,可知,第1个图形是目标物与参照物底部接触,第2个图形指的是二者侧面接触,第3个图形是目标物悬浮于参照物中,第4个图形是二者顶部接触,第5个图形是目标物与参照物完全接触。以上5个图形所表示的容器,既可以是完全封闭的,也可以是半封闭的。很多时候,要真正判断“X里”是表示的哪种关系,要结合其所在的语境。

而其他不是容器但却可以看作容器的实体事物,如陆地区域、具体地点、有限的二维平面、人体器官、具体事物、某些物质等,它们可以有明确的界限、也有可能界限模糊什么没有界限,如:

(3)森林里-森林中 客厅里-客厅中 镜子里-镜子中

眼里-眼中 湖里-湖中 水里-水中

以上例子中的X都不是容器,但是在这里它们都被看作了容器,“客厅”“镜子”“书”可以有明确的界限,“森林”的边界则是模糊的,很难划出明确的一条线来确定这条线的一边就是森林一边就不是森林;“眼”是人的器官,在这里它也被看作一个容器,“水”作为无界的物质,我们可以说“水里/中有鱼”,此时它被看作一个可以容纳鱼的容器。当X为被隐喻为容器的实体类空间时,它们后面跟的“里”和“中”也可以互换。

X为其他实体类的空间时“X里/中”除了能表示图1~5中的位置关系外,还可以表示为图2、图3的关系:

图2 目标物在参照物的一个面里

图3 目标物露出参照物的顶部

图2可以看作是镜面和镜子照出的人像,A为参照物B为目标物,由于A和B都是二维的面,且B是A反射光后呈现在A里的人像,因此我们可以说“B在A里/中”。图3可以看作“湖里/中有座亭子”,A为湖面,B为船,此时,湖水被看作一种容器,船在水面上漂浮,其中目标物船B其实是露出参照物水A的表面的。

第二,隐喻类空间义。当X为“隐喻类空间”时,“X里”和“X中”表示隐喻空间义。所谓“隐喻类空间”成分指的是事物本身不具有实体空间,但通过隐喻,可以理解为具有空间性的事物,此时可把它们看作一个容器。例如:

(4)风里-风中 脑海里-脑海中 视野里-视野中

地狱里-地狱中 火光里-火光中 影片里-影片中

像“风”“脑海”“视野”“地狱”“火光”“影片”这些都不具有实实在在的空间,更不是容器,它们没有明确的边界,但是通过容器隐喻可将其看作一个具有实体空间的容器,视野中展现的事物或景色就是“视野”这一容器的内容物,影片所叙述的故事、包含的情感或传达的思想都是“影片”这一容器的内容物。

以上例子中的X后面的“里”和“中”可以互换,但有时同样是表示隐喻容器,其中X后的“里”和“中”却不能互换,如X为“空”时。具体分析请参见后文。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当“X里/中”表示实体空间或隐喻空间时,X要么是实体容器,要么被隐喻为容器,“X里”和“X中”多数可以互换,此时的“里”和“中”表示的是一种空间位置关系。

第三,空间划界义。X还可以是表示划界意义的实体,如“门”“篱笆”“墙”等,它们通常长、宽比较长,而厚度很薄,它们本身的功能就是为了将一个空间划分为不同的空间。当X是此类物体时,“X里”和“X中”表示空间划界义。邢福义等认为只有“X里”可以表示划界义,“X中”不能表示划界义[5],也就是说,在表示划界义时“X里”不能替换为“X中”,但根据笔者在BCC等语料库中的调查,事实上,有些“X中”也可以表示划界义,如:

(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6)……5名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大学生从弧形壁画的五道旋转门中出场。(人民日报2011年04月26日)

(7)同时,篱笆中发出一种声响,仿佛有什么野兽穿过似的……(雨果《悲惨世界》)

(8)兔生长一个月就成为大兔……那么年后围墙中有多少对兔子?(《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转引自朱真2007)

朱真也发现了例(6)~(8)这些现象。她将例(6)(7)这类型现象总结为“(从)X中V”格式,强调目的为“经过、穿过X”。因此,这种情况与表示划界义的“X里”是不一样的,它们不能互换。但是她也注意到“围墙”是个特例,可以与“里”组合,也可以像例(8)一样,与“中”组合,并且都表示划界义,她说之所以我们能说“围墙中”是因为与“门、窗”这类二维平面划界物体不同的是“围墙”是准三维的划界物体[12]15。她的说法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会发现例(5)中的“门”也是二维平面划界物体,但它与“中”的结合的意义与“门里”是一样的。

因此,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从严肃的《人民日报》到翻译文学,“门中”“篱笆中”“围墙中”是可以表示划界义的,但是它不如“(大)门里”“篱笆里”“围墙里”常见。而有时候“里”和“中”不能互换,可能更多的是语境或语体所造成的。

也可以用图式来表示“X里/中”的划界义,见图4。

图4 “X里/中”表示划界义

上图中的目标物为类似“门”之类的物体X,将一个空间划分为两个空间,而目标物所在的位置可以说是“X里/中”。

但是,如果将“门”这个词引申一下,变为某一姓氏、家族或某一社会群体,那么表示这一群体与其他群体划界意义,即表示某一范围划界的用法“门中”则更为常见,此时“门中”和“门里”大多能互换,例如:

(9)袁氏门中,老老小小,只剩我只身一人……(《人民日报》1964年02月21日)

(10)你们杭家门里人,我们这条巷子也都晓得的……(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11)祖师爷……大显神威,门中也是有记载的。 你再敢乱说, 要是让门里的师叔师伯听到了, 当心师娘也……(莫言《中州纪事》)

例(9)(10)中的“门中”和“门里”是可以互换的,表示的是“袁氏”“杭家”这两个家族,但是从上例中也可以看出,在实际运用中,“门中”更书面化,而“门里”更口语化。而例(11)中既用到了“门中”也用到了“门里”,它们都表示蜀山派。

2.“X里”和“X中”表示时间义

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首先是对于空间的认识,然后将空间域的概念投射到时间域中。因此“X里”和“X中”除了表示空间义外,还能用于表示时间义,此时X为NP。表示时间义的“X里”和“X中”指一个时间段,如:

(12)一天里-一天中 过去的时间里-过去的时间中

未来的日子里-未来的日子中 平静的日子里-平静的日子中

“一天”是数量短语,“一天里/中”表示“一天”这一时间段;“日子”是名词,由指示代词“那些”修饰,表示某个特定的时间段。

表示时间义的“X里”和“X中”实际上也用了容器隐喻,将某个时间段隐喻为一个容器,这个时间段内包含的时间、发生的事情等都是它的内容物。而此时的“里”和“中”也大都能互换。

用图式来刻画表示时间义的“X里/中”,见图5。

图5 “X里/中”表示时间义

一般来说,表示时间义的“X里/中”至少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限,以确定到底是哪一个时间段。图9中可以同时存在t1和t2两个明确的时间,t1和t2之间的时间段被看作一个封闭的容器,正如例(12)中的“一天”是具有明确的时间范围的;当然,表示一个时间段也可以只有终点t2没有起点t1或者只有起点t1没有终点t2,分别对应例(12)中的“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日子”,这两个半开放时间段被看作是半封闭的容器。此外,还存在一种情况,即这个时间段的两个边界都是模糊的,t1和t2可能都不是明确的时间点,如例(12)中“平静的日子”,但即使如此,仍然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容器,只不过是边界模糊的容器。无论是看作封闭、半封闭还是边界模糊的容器,在这个时间段X内发生所有事情都可以说在“X里/中”。

3.“X里”和“X中”表示范围义

“X里”和“X中”还可以表示范围义,这也是它们的常见用法。这里的范围义不同于前面的空间义和时间义,虽然空间和时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范围,但这里的范围指的是某一群体、距离或种类,它们因为某种联系而被划作一个范围。“X里”和“X中”表示范围义时,X是NP,它可以是某一群体、种类或某一距离以内的事物,此时也可通过容器隐喻将其看作一个容器。例如:

(13)命里-命中 百步的距离里-百步的距离中 人生里-人生中

人群里-人群中 一大捆金票里-一大捆金票中 生活里-生活中

“命”“人生”“生活”“人群”“一大捆金票”“百步的距离”都是一个范围,它们或者表示人的一生、或者表示某个群体或某个特定距离,可将其隐喻为容器,它们的内容物则是人生中经历的事情、情感,群里的成员或者百步距离这一范围内的所有距离,见图6。

图6 “X里/中”表示群体范围义

表示范围义的“X里”和“X中”也可以互换,见图7。

图7 “X里/中”表示距离范围义

图6可以以人群或一大捆金票为例,它们都是由很多个体组成的群体,其中的一个人或一张金票是人群或一捆金票X中的一个,可以用“X里/中”来表示,表示范围义这一群体X被看作是一个容器,其中的个体就是容器X的内容物;图7中A和B之间的距离可以被看作是旅程,这里运用了两个隐喻,首先人生/生活等经常被隐喻为旅程,即+人生是旅程+,而旅程是有距离的,因此被隐喻为容器,那么在这个距离范围内发生的事情、遇到的人等都是被包含在这个容器中的。即表示范围义的X后面的“里”和“中”大都是能互换的。

4.“X里”和“X中”表示情状义

“X里”和“X中”表示情状义时描述一种情境或者状态,X多为AP,有时也可以是NP。如:

(14)寂寞里-寂寞中 黑暗里-黑暗中 苦难里-苦难中

“寂寞”“黑暗”为性质形容词,而“苦难”为名词。事实上,表示情状义的“X里”非常少见,且经常与连词“在/从”连用,而表示情状义的“X中”则比较常见。

在这里,也是将无形的X隐喻为有形的容器,将这种状态或情境看作一个容器,而其内容物就是它们本身或者是组成它们的一个个状态或造成这种状态的事件。

(三) 小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表示空间义、时间义、范围义和部分情状义时,大多数“X里”和“X中”是可以互换的,因为此时X要么是真实的实体容器,要么被隐喻为容器,而“里”和“中”作为方位词,其基本义都是表示事物的“内部”,二者在表示“容器”的内部时当然可以互换。

二、“X里”和“X中”的区别性

虽然“X里”和“X”中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互相替换,但也有不能替换的情况,例如:

(15)心底里-*心底中 私下里-*私下中(*表示不可以这样使用,下同)

*判断里-判断中 *模糊里-模糊中

*空里-空中 *途里-途中

下面将探究到底何时它们不能互换,以及为什么不能互换。

(一)“里”和“中”的意义比较

“里”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裏,衣内也”[17]271,即其本义是指“衣服的内层”;此外还有与“外”相对和与“表”相对的意义。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中”的本义是“旌旗杠儿”[17]13,后引申为“中间,一定范围内适中的位置”。田树生对“中”的解释,其本义是“建鼓”,也是一种用来通知群众集合的工具[18]。后来引申为“中央、中间”义,再引申为“一切之中”,有“里面”义。唐兰认为“中”最初是古代氏族社会中用来集众的旗帜[19],冯文娟[20]对此表示赞同。笔者采用这种说法,也就是说,“中”的本义是名词,是一种用来集众的工具。后来表示“中间,与四周距离相等”和“里面、内部”两种意义的方位词都是由此引申而来的。若是如此,那么可以将“里”和“中”意义的引申归纳为两种模式:“里”由表示衣服内层的名词,到表示事物内部的方位词,与“外”相对,本身就带有一种划界的意义,其界限是明确的;而“中”由表示集众工具的名词到表示中间位置的方位词再到表示“里面”义的方位词,经历的是一个从中间向两边或四周扩散、发散的过程,其边界可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甚至没有边界。

“中”表示“与四周距离相等”的意义,见图8。

图8 “中”表示“与四周距离相等”

图8非常类似于图1中的第4个图形,但是图8中的目标物位于参照物的正中间,即它到参照物的面的距离是相等的,这也是“中”一个较为特殊但又常见的一种意义。“里”则没有。因此,当“中”表示这个意义时,和“里”是不能互换的,例如:

(16) *正里-正中 *冀里-冀中

“正中”指的就是准确的中心位置,而“冀中”指的是河北中部,这些位置都是非常明确的,而“里”表示的位置关系并没有如此明确,故不能用。且“中”用作这个意思的时候,前面一般与单音节词连用,如表示“恰好、恰恰”的副词“正”,或者表示省份简称的单音节专有名词。

(二)只能说“X里”,不能说“X中”

1.“X里”表示指代义

“X里”中的X有时可以是表示行政单位、机构、事业单位或团体NP,如:省、市、县、乡、区、系、厂、队等。此时的“X里”并不是表示一种空间义或范围义,而是用来代指这种单位、机构或这个机构或团体中的全部成员或部分成员,尤其是领导成员。吕叔湘也指出:“‘里’跟表示机构的单音节名词结合,既可以表示该机构,又可以指该机构所在的处所。”[21]360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判断“X里”到底表示什么意义,例如:

(17)a.这城南本是县里最穷的地方,人希地薄,没什么油水。

b.县里对这事不便做主,由你们村里处理了。

(18)a.一条不知从哪里钻出来的、遍体癞皮的瘦狗,叼起那宝贝,钻进了士兵队里 。

b.该给老汉救济多少,你定个数儿,队里不盖章拉倒,我签字负责!

例(17a)中的“县里”表示的是一种空间义,指的是“县”这一陆地区域,此时“县里”作定语,修饰着中心语“最穷的地方”;而(17b)则用“县里”指代“县里的领导班子”,是一种转喻。(18a)中的“队里”是指在士兵队这一群体内,“队里”表示的是范围义,(18b)中的“队里”则是指代义,指代的是村里的生产队。

上述例子中b例都是一种转喻。转喻是“用一个实体指代另一个与之相关的实体”[22]32,“转喻的主要功能则在于指代,即用一个事物来替代另一个事物”[22]33。毛燕认为表示指代义的“X里”是一种转指[14]102-103,112,笔者认同这种看法。沈家煊认为:“转指是一种语法‘转喻’”,并且把“‘的’字结构脱落后头的中心语并且指代中心语”叫做“‘的’字结构的‘转指’。”[23]3仿照上述定义,笔者给表示指代义的“X里”也下一个定义:“X里”结构脱落后头的“的”字和中心语并且指代中心语叫做“X里”的“转指”。同样,“X里”的转指也跟“的”字结构的转指一样,符合沈家煊中所假设的转喻的认知模型[23]4-5,以表示指代义的“县里”为例,用“县”(概念A)转喻“县里的领导班子”(概念B),“县”和“县里的领导班子”在同一认知框架内,且两者关系密切,概念县的激活会附带概念县里的领导班子的激活;概念“县”能激活概念“县里的领导班子”是因为在这里“县”在认知上显著度更高,例(17b)是为了突出“县”这个行政单位的级别比“村”要高,而不是为了对比“县里的领导班子”和“村里的领导班子”。因为转喻具有系统性,不仅仅是部分可以指代整体,事实上生产者也可以指代产品(如他买了辆特斯拉)、机构可以指代负责人(参议院集体弹劾总统)、地方可以指代机构(白宫对此保持缄默),县是一个行政单位,因此行政单位也可以指代负责人。

邢福义还指出,表示行政单位、机构、事业单位或团体的省、市等名词可以与“里”组合表示指代义是一种口头用法,带有模糊性[5]6。比如“县里”,其实并不知道其具体指什么领导部门或哪个领导人。至于“X中”为什么不能转指,笔者认为,就与“中”的语体色彩有关。“中”与省、市、县、乡、区、系、厂、队等词组合时,一般表示空间处所,其书面性要求它如果要表示具体的人或机构,必须有具体的中心语。因此,在不缺中心语的情况下,“X中”很难发展出指代义来。

2.“X里”表示等同义

“X里”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用法,即表示等同,也就是说此时的“X里”与X表示相同的意义,此时X为NP。邢福义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里’意义较虚,只起指点方位的语法作用,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5]4,并举了例子,如:

(19)云端里=云端 私下里=私下 平日里=平日

除此之外,还有“两下里”“四下里”等,都是一样的用法。丁晓慧观察后发现它们意义虽相同,但是所在的语境不同,她认为“四下”“私下”等更偏向一种状态,而“四下里”“私下里”等则更偏向空间方位[8]15。

笔者认为表示等同义的“X里”中的“里”意义确实已经很虚,但之所以NP里=NP,是因为“里”在本质上没有改变X的原本表示的方位。如 “云端”“私下”本身就带有方位,而“里”在它们之后并没有改变“端”和“下”的方位。至于“平日”本身就是一个时间段,“平日里”也表示时间义,与“平日”在意义上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可能是表示等同义的“X里”相比于X更口语化,“里”此时一般读轻声,而“中”相对来说是更加书面化的。因此这种口语化的表达不太适合用“中”,这也就是为什么“X中”不能替换表达等同义的“X里”的原因。

3.特定结构中“X里”情状义

上文提到在表示情状义时“X中”比“X里”更为常见,但此时X一般为性质形容词。“X里”有一个特例,即“X里”表示一种情状义,X可以是个别动词或形容词,且“X里”所在的结构又含有某种变化性,此时“里”不能替换成“中”,如:

(20)往死里打/整治-*往死中打/整治 往大里做-*往大中做 死里逃生-*死中逃生

邢福义认为“往死里整治”中的“死”是一种“境地”,没有“过程”的含义,不是他所说的“活动义”[5]9,笔者同意邢先生的观点。虽然“死”是一个动词,但是“死”在此处的“死里”中表示是一种状态。“大”作为一个形容词,“大里”也是表示情状义。不过,可以看出,例(20)中的所有例子整个结构都表示一种情状的变化,由生到死、由死而生或者从小到大都是一种情状到另一种情状的变化。而“X中”在表示某种情状时,这种情状一般是具有可变性,而这里要求是像“大”“小”“生”“死”这样能形成强烈对比但本身不变的情状,因此,当表示这种本身需要是不具有变化性的情状义时不能用“中”。

(三)只能说“X中”,不能说“X里”

邢福义谈到“X中”不能换成“X里”的情况有三种:X表示某种行为活动,包含时间性,如“判断”;“X中”表示某种状态,包含有延展性和可变性,如“模糊、混乱”;X是NP,表示范围无限的事物,如“空、途”[5]11。

第(2)种上文中已经谈到,有些时候“X里”是可以用于表示这种意义的,只不过没有“X中”使用的范围广泛、常见。第(1)(3)则更为典型。

1.“X中”表示“过程义”

“中”还可以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状态,而“里”没有这种用法,此时“X中”表示一种动态持续性,不能替换为“X里”,也就是邢福义提到的“X中”不能替换为“X里”[5]的第一种情况:

(21)*判断里-判断中 *等待里-等待中 *营业里-营业中

以上“判断”“等待”“营业”都是具有连续性的动词,跟“中”连用表示这种动作一直持续,它们是一种“无界”的活动,也可以将它们看作是一种容器,在这个持续的活动中所经历的时间、发生的事情都是其内容物。

同时,邢福义认为有些在语法功能上属于NP,但包含时间位移的因素,在语义上又和VP相通的NP,后面也只能选择“中”不能跟“里”组合[5]7,并且举了例子:

(22)文革中-?文革里 十年浩劫中-?十年浩劫里 (?表示存疑)

不论是VP还是NP,这种“X中”表示的意义邢福义管它叫做“活动义”。本文称其为“过程义”,用沈家煊所界定的 “事件”和“活动”:“有内在动作终止点的有界动作称作‘事件’(event),把没有内在终止点的无界动作称作‘活动’。”[24]本文将表示正在进行、没有内在终止点的“VP中”表示的意义称为“活动义”,将具有过程性、有内在终止点的“NP中”表示的意义称为“事件义”,二者合称“过程义”。因此,例(21)中的“VP中”均表示活动义,它是一个无限延伸的过程,可将VP看作一个半封闭的容器;而例(22)的“NP中”均表示事件义,它是一个有限的过程,可将NP看作是一个封闭的容器。

邢福义认为例(22)中的“文革里”和“十年浩劫里”是不能说的,但事实上,通过检索BCC语料库发现它们其实是可以说的,不过出现次数很少,而且很多时候与介词“在”连用。关于介词“在”跟“X里”和“X中”组合以及“在”的隐现,其隐现规律丁晓慧有比较详细的说明[8]10-11。从认知来看,“在”的隐现与容器或容器隐喻有关。当要强调“X”是一个“容器”时,就要用“在”。

2.“X中”表示无限的空间义和范围义

正如邢福义认为“X中”不能换成“X里”的第三条,当X为表示无限空间的“空”和无限范围的“途”时,只能用“中”,不能用“里”[5]11:

(23)*空里-空中 *途里-途中

“空”没有实体空间,“途”也没有实体范围,而且它们表示的都是无界的,是无限的。之所以能够用“中”,在于仍然把“空”和“途”看作一个容器,即使这个容器没有边界,但凡处于这个隐喻容器中的东西,都可以用“空中”和“途中”来形容这种关系。可见,“里”更倾向于与有边界的、有限的X搭配,而“中”则倾向于同没有明确边界或者没有边界的甚至是无限的X搭配。

还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证明以上推论,例如:

(24)半空里-半空中

(25)沙子在听到她的声音时,恍若看到一张秋天里的枯叶从半空里凄凉地飘落下来。(余华《劫数难逃》)

虽不能说“空里”,但是将“空”加上一个“半”字变为“半空”则可以跟“里”搭配,即“半空里”是可以说的。之所以“半空里”能说,是因为“半空”在人的认知中与无限的“空”不一样,“半空”是有限的,其边界性比无限的“空”要强一些。

(四)小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基本都运用了容器隐喻,但“X里”和“X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能互换的时候。当表示指代义和等同义时,只能用“X里”不能用“X中”,都与“里”口语化强而“中”的书面性强有关。除此之外,“X中”能表示活动义、无限的空间义和范围义,而“X里”不能。这是因为“里”更倾向于与有界的、有限的或界限明确的X搭配,而“中”更倾向于与无界的、无限的或界限模糊的X搭配。

三、“X里”和“X中”在语料库中的使用

本文对CCL语料库中的现代和当代部分书面语的“里”和“中”进行检索,从中抽取了5%的例子,通过对这些例子进行筛选,剔除不合格的例子,再将其分类,见表1。

表1 CCL语料库“X里”和“X中”的语义分布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X里”和“X中”的语义有同有异,它们都可以表示空间义、时间义、范围义、情状义;“X里”可以表示空间划界义,指代义、等同义,而“X中”似乎不可以;“X中”可以表示过程义,尤其是其中的活动义是“X里”没有的。这些与上文中的分析基本一致。只不过可能是由于数据是抽样的原因,在所抽样品中没有检索到表示空间划界义的“X中”,但事实上根据上文的分析,有时候“X中”也可以表示空间上的划界义。此外,二者的语义分布也有同有异。“X里”绝大多数的语义表示空间义,而这其中实体空间义占主导地位,隐喻空间义和空间划界义占比很少;范围义是相对来说较多用的另一个意义,其他的诸如表示时间义、情状义、指代义、等同义则较少见,表示事件义的“X里”则更为少见。“X中”表示空间义也占了大多数,不过在这其中实体空间义和隐喻空间义相差并不大,且范围义也是“X中”的一个常用意义,情状义、过程义次之,表示时间义的“X中”是相对来说比较少用的。

通过对表1 的分析发现,“X里”和“X中”的意义都可以用“既集中又分散”来概括,但是它们的体现却不同。“X里”的“集中”体现在其基本义为表示空间义,它占了压倒性的绝对优势,而其“分散”则体现在“X里”所表示的意义更多,除了不能表示“活动义”外,它能表示6种意义,其意义的发散能力很强;“X中”则与之相反,“X中”的“集中”体现在它没有“X里”意义那么发散,它不能用来表示指代义、等同义,这就使得它的意义更为聚拢,而“X中”的“分散”则指的是它的核心意义没有“X里”那样强有力,虽然空间义是它的主要意义,但范围义、情状义、过程义占比也不少。

四、结论

通过对“X里”和“X中”语义的详细描写及对CCL语料库中二者的统计结果,得到“X里”和“X中”的语义分布及其条件,见表2。

表2 “X里”和“X中”的语义分布及其条件

表2中提到的“X里”和“X中”的语义中,除了表示的空间义的部分X本身为实体容器及“X里”表示的指代义是转喻的结果外,其他意义的形成均离不开容器隐喻。正如沈家煊所说,有界与无界、有限与无限是“指人的认识,不是指客观实际”[24]。因此,很多时候实际上是没有边界的事物人们可能也把它看作是有界的,看作是容器,因而也就能够用“X里/中”来表示其意义,这也是为什么表示空间义、时间义、范围义和情状义的大部分“X里”和“X中”能够互相替换的原因。

“X里”倾向于表示有界的事物,当X为空间实体时其表示空间义为核心义,其他意义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边界不清的现象,因此语义上不占优势;而“X中”倾向于表示边界不清或无界,因此X为界限较为明确的空间实体所表示的空间义并不能主导其语义,反而其很多语义分布在当X为隐喻空间时所表现的空间义,以及其他可能更多地存在不确定界限的范围义、情状义、过程义、时间义。再加,由于二者的语体色彩倾向不同,“X里”可以通过转指形成指代义,“X里”可以表示等同义而“X中”不能。这就是“X里”和“X中”在表示指代义、等同义、活动义、无限的空间义和范围义时不能相互替换的原因。

猜你喜欢
划界指代容器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论岛屿对海洋划界不成比例的效果
——基于国际司法判决和仲裁裁决的研究
容器倒置后压力压强如何变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如何处理“争端”*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难以置信的事情
爱国婊
中韩海域划界首轮会谈成功举行
取米
我国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获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