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

2022-01-10 01:21郭俊芳
山西农经 2021年24期
关键词:指标值山西省指标

□郭俊芳

(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结构性调整的新阶段。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正经历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变化和挑战。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效应开始显现,成本“地板”抬升的挤压效应越来越明显,农业生产和价格补贴开始逼近“黄线”,资源环境开始亮起“红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转向何方,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张中祥和王承军(2002)[1]认为,发展农业规模经济、走集约化生产发展道路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刘英基和李静(2009)[2]指出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应实现农业经济在质量上的提高。以上研究是从定性角度进行分析,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定量分析较少。

谭杰和王象永(2010)[3]构建了包括34 个指标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监测指标体系,对山东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了研究。郭珍和曾福生(2011)[4]对湖南省农业经济发展转变进行了实证分析。高昕(2018)[5]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转变阶段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研究在构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2010—2019 年山西省统计数据,测算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提出了加快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2 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2.1 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由表1 可知,2010—2019 年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2019 年山西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6 265 442 万元,占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3%。2019 年全国数据中,农业在农林牧渔中占比53.3%。农业是山西省农林牧渔中最主要的产业,占比平均达58%左右,和全国相比稍稍偏高。2010—2019 年,山西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2019年下降至352.442 万hm2。

表1 2010—2019 年山西省农业产值及农作物播种面积

随着山西省农业现代化战略逐步推进,有效灌溉率、机械化率都表现为逐年提升趋势。如表2 所示,山西省有效灌溉率从2010 年的35%上升到2019 年的43%,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50%左右。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山西省有效灌溉率稍有差距。这主要是因为山西省北部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无灌溉条件,当地实施的基本是旱作农业。相对而言,山西省机械化率提升幅度减缓,2019 年为73%,同期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平均为67%,山西省机械化率水平高于全国水平。2010—2019 年,山西省谷物单产明显增加,但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而言还有较大差距,2019 年全国统计数据谷物单产为6 272 kg/hm2。

表2 2010—2019 年山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

2.2 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山西省作为农业大省,近些年在取得农业农村经济成就的同时,其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变化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山西省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之一。按照联合国环境发展署制定的标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 m3属于极度缺水。2018 年山西省人均水资源仅351.78 m3,属于严重极度缺水地区。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但山西省农业立地条件差,境内80%以上是山地丘陵,坡地占比大。山西省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高达10.8 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9.1%。第二,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外源污染向农村扩散,煤炭开采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同时,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种垃圾处理不足,焚烧秸秆现象严重,农膜回收率不足1/3,畜禽粪污有效处理率不到1/2。

3 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实证分析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动态变化的长期过程。本研究结合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点以及总体要求,遵循以下原则选取评价指标。第一,系统性,即力求所选取的指标能够概括农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第二,代表性,即选取的指标应尽可能反映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特征。第三,可得性,即选取的指标数据易于获得[6]。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把农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资源利用以及农业管理4 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通过对现有指标体系的分析,结合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选取14 项指标作为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是在德尔菲法专家打分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而确定各层级指标的权重。指标重要程度分为1~9 个等级,其中1~9 各自代表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等级,具体如表3 所示。在此基础上通过Yaahp软件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再计算得出各层级指标的权重,具体如表4 所示。

表3 指标相对重要程度标示

3.3 数据获取及标准化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山西省统计年鉴》(2011—2020 年)以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2020 年),也有部分数据通过综合相关指标进行计算得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各项具体指标的原始数据具有不同质性,因此采用设定指标标准值法对各项指标数据作标准化处理,使其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第一,参照全国农业经济发展平均水平,为每个二级指标设定相对合理的标准值,如果对应的指标达到了标准值,即可视为该指标成功实现了转变。各指标的目标值根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确定,具体标准见表4。

表4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将各项具体指标的实际值通过与标准值的比较,得出统一化、可比较的指数(达标率)。假设Xij为二级指标实际值,Yij为二级指对应的标准值,Dij为指标层指标达标率,当二级指标为正向指标时,标准化方法如下。

当二级指标为负向指标时,标准化方法如下。

根据该评价体系,可以对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从而能比较直观、准确地评价山西省农业经济转变的水平,具体表达式如下。

式中:B为山西省农业经济转变综合指标得分,Ai为二级指标得分,Mi为一级指标对应的权重,Dij为二级指标达标率,Nij为二级指标权重,m为二级指标个数,n为一级指标个数。

3.4 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结果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水平得分越高,说明该地区农业发展速度快质量高。本研究借鉴国内多数学者对农业发展方式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划分,认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综合得分在50~70 分属于初步实现阶段、70~90 分属于基本实现阶段、90 分以上属于转变已经完成阶段。

如表5 所示,2010—2014 年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指数得分为57.53~66.95 分,属于初步实现阶段;2015 年综合得分达70.09,此后逐年增长;2019 年为78.63,成功进入基本实现阶段,但是离实现完全转变(90 分)还有较大差距。

表5 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标值

3.5 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结构分析

2010—2019 年,山西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4 个一级指标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农业管理方式转变指标增长最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指标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指标其次。

第一,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水平。2010 年山西省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指标值为57.49,2019 年达到69.57。2010—2019 年,该指标值提高了12.08 分,年平均增长率2.15%,相对而言,增长速度较慢。为了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近些年山西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适度发展规模化经营,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引导农民非农就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水平。2010 年山西省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指标值为60.94,2019 年达到84.73。2010—2019 年,该指标值提高了19.49 分,年平均增长率3.53%。由于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开始关注有机食品,在农业生产中注重使用有机肥料。山西省积极探索农业“低碳生产”之路,注重引导农民降低生产成本。“科学种植”“低碳经济”等走入寻常百姓家,“低碳种田”已成为乡村种植户的“首选”。

第三,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水平。2010 年山西省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指标值为57.82,2019 年达到79.36。2010—2019 年,该指标值提高了21.54 分,年平均增长率3.58%。这说明2010 年以来山西省相关工作取得很大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水平是农业经济转变的关键要素,直接反映了山西省农业发展的效益和竞争力。

第四,农业管理方式转变水平。2010 年山西省农业管理方式转变指标值为53.08,2019 年达到86.01。2010—2019 年,该指标值提高了32.93 分,年平均增长率5.51%。该指标增长速度最快,主要源于山西省本身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且近些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迅速提升。《山西省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3 月底,山西省网民规模达2 439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65.4%;农村网民规模达980.7 万人,占全省网民的4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3%)。

4 山西省农业经济转型的路径

4.1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

山西省应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聚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加强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联盟,联合攻关制约全省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促进农科教、产学研深度融合[7],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优化布局,创新运行机制,促进体系与产业的有机融合。

4.2 开发农业多功能,培育农业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创新农业经营业态和经营模式,把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及文化等方面功能开发出来。充分利用农村青山绿水、农业田园风光,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鼓励各地市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打造“共享农庄”或“共享基地”。

4.3 基于“互联网+”改革农产品流通方式

随着“互联网+”逐步推进,近几年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山西省农村电子商务不仅起步晚而且发展缓慢。2019 年全国淘宝村数量为4 310 个,淘宝村数量排名第一的浙江省有1 573 个淘宝村,超过淘宝村总数的1/3,而山西省仅有2 个。

为了推进山西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要尽可能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特别是完善生鲜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重点加快建设产地集配中心、加工配送中心以及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发挥农业部门牵线搭桥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产销对接活动。例如最近比较流行的“县长直播带货”,可有效推动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电商企业尽可能拓展农产品业务。

4.4 培育壮大农业信息化产业,大力开展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应利用遥感、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农情监测系统,完善农业生产智能监测体系,推广农业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示范应用,广泛开展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围绕县域主导特色产业,开展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对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关键环节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农业生产过程精准和智能管理。

5 结束语

2010—2019 年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转变从初步实现阶段过渡到逐步实现阶段。其中,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和农业管理方式转变速度较快,增长率较高;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速度较慢,增长率较低。为了促进山西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转变,应以创新驱动为导向,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经营业态的创新,推进农业信息产业化发展,广泛发展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

猜你喜欢
指标值山西省指标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探索与实践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