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 技术的城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土地利用分析

2022-01-10 01:21□戎慧,郑
山西农经 2021年24期
关键词:度假区山地土地利用

□戎 慧,郑 刚

(1.南京市珍珠泉风景区服务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00;2.江苏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36)

1 城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概述

随着微度假模式兴起,城郊型旅游度假区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成为城市居民工作之余的休闲去处。城郊型山地森林旅游度假区一般位于城乡接壤地带,具有强烈的片区分化特色,既有城市的发展特色和区位优势,可以承接城市人口的度假休闲需求,又有天然的乡土风情和城郊慢生活的特色。我国国土面积的1/3 为山地。山地大多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长期积淀的文化底蕴,适合发展以山地自然特色及历史文化底蕴为主的旅游度假区。

目前,全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共57 家(1992 年、2015 年、2018 年、2019 年、2020 年5 批次分别批准12 家、17 家、9 家、4 家、15 家),省级度假区共453 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具体分类如表1 所示。

由表1 可知,山地旅游度假区约占整体度假区的1/4。在国家发展初期,山区交通不便,导致我国部分山区的经济欠发达,山地逐渐成为城区与山区的天然分割带。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这些依托山地资源、连接城区与山区的旅游度假区成为城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

表1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具体分类

2 GIS 技术在度假区土地利用分析中的应用

GIS 技术具有分析空间数据和统计的优势,可以应用于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土地利用分析和规划分析评价工作中。可以使用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缓冲区分析。采用GIS 技术中缓冲区分析功能,对道路、河流、高压走廊等线性或面状信息进行缓冲分析,从而分析出限制性范围。该方法可以用于定量距离范围分析。将符合条件的取值为1,不满足的取值为0,最后将各类因素累计进行分级。

第二,表面分析[1]。采用GIS 技术对栅格数据的每个表面值进行分析,表面的详细程度取决于栅格像元的大小。该方法可以用于土地适应性评价方面的高程分析、坡度、坡向分析,从而分析出土地自然表面的适宜建设性,并进行分级,按照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分别取值为1、2、3。

第三,叠加分析。采用GIS 技术的叠加分析功能,将不同的地理信息资源进行不同权重的叠加分析,从而更好地对限制性、鼓励性因素进行分析汇总,能够发现多层数据间的相互差异、联系和变化等特征。

利用这些GIS 技术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从现状层面对度假区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客观分析,从自然禀赋考虑开发建设和策划招商的适宜性和方向性,把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放到适宜性更强的地块,指导规划编制和项目策划工作,进一步做好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3 基于GIS 技术的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2020 年以来,浦口区聚焦打造“都市圈最美花园”。老山景区是“最美花园”的核心资源,总面积约112 km2,森林覆盖率超过80%,素有“南京绿肺”“江北明珠”的美誉,生物多样性丰富,特点突出。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地处老山景区东麓,南侧紧邻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东侧主要是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核心开发区,西侧是浦口区汤泉街道、永宁街道的城区及村落,属于典型的城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自然环境优美、资源禀赋优越,1994 年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批复面积约14.8 km2,后新增规划天井洼片区7.2 km2,总面积约22 km2。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直管区分布见图1。

3.2 土地适宜性分析

城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主要建立在山地自然资源基础上,临近城市重点开发区,容易过度开发和利用。若开发不当,极易诱发严重的生态问题且较难修复,如发生水土流失、原生植被的破坏等问题,不利于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2]。对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分析,主要从生态适宜性、基本农田、省市级公益林、水体、文物保护等方面开展。

3.2.1 生态适宜性

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位于南京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内。按照《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的通知》(苏政发〔2020〕1 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调整管理办法的通知》(苏政办发〔2021〕3 号)相关规定,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原则上不得开展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

如图2 所示,经测算,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内国家级生态红线面积75.16 hm2,占总面积的3.42%,属于禁止开发区,主要分布在西片区;省级生态管控区面积1 549.90 hm2,占总面积的70.45%,范围内所有建设项目在申请规划空间指标、用地预审、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和土地征收时,均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做好生态适宜性的空间分析尤为重要。

3.2.2 其他限制性情况

珍珠泉度假区范围内基本农田面积49.52 hm2,占度假区总面积的2.25%;林地面积1 427 hm2,占总面积的64.86%,其中省市级公益林面积712.35 hm2,占总面积的32.38%,省市级公益林地为禁止建设区;水库、湖泊等地表水面面积76.56 hm2,其周边10 m 为禁止建设区;度假区范围文物保护范围3 处,为禁止建设区。

3.3 自然要素分析

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属于山地旅游度假区,其自然要素是土地利用分析的重要要素之一[3],主要从高程、坡度、坡向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高程。地形高程分布6.4~272.1 m,中间高,两侧高程逐渐递减。其中,85 m 以上为禁止建设区,50 m 以上为闲置建设区,50 m 以下为适宜建设区,评分越高越适宜建设。评分权重为0.4。

第二,坡度。整体地形坡度较缓,多为0°~65°,高坡度集中在中部地区。其中,10°以下为适宜建设区,10°~25°为限制建设区,25°以上为禁止建设区,评分越高越适宜建设。评分权重为0.5。

第三,坡向。整体以东、南坡向为主。南向为适宜区,东西向为较适宜区,北向为不适宜区,评分越高越适宜建设。评分权重为0.2。

综合地块地形分析可知,片区整体地形呈由西向东倾斜;总体地势起伏变化不大,平均高程约23 m;主要适宜建设区分布东南部片区。

3.4 多因素叠加分析

通过地形分析与其他限制性因素叠加分析,形成最终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图,为用地划定提供支撑及依据。在图3 中,将区域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编号分别为1、2、3。

规划区范围内,海拔、坡度不满足工程建设条件需要,涉及生态红线、省级公益林、基本农田、大型水体,以及工程地质有一定灾害的区域,原则上都属于禁建区。禁建区面积13.60 km2,占比40.8%。

规划区范围内,道路及市政走廊保护带、特殊用地外围、重要视觉廊道内用地、较大的指状山体、地形起伏较大区域等都属于限建区。限建区面积6.55 km2,占比19.7%。

适建区划定为城市建设发展用地的范围,需要合理确定开发模式和开发强度。规划区范围内,适建区主要分布在老山南麓靠近沿山大道一侧的区域,尤其集中在天井洼、珍珠泉、三角地几个板块,以文旅项目为主。适建区面积13.14 km2,占比39.5%。

3.5 建议

根据对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土地利用分析,未来度假区应从以下方面规划发展。

第一,严格把握禁建区内的保护工作。以整体范围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为基础,做好泉水资源、动植物资源、林地资源的保护和持续调查工作,坚决把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在限建区做好保护和开发缓冲工作。按照禁建区要求做好保护、调查工作,必要时按照当前发展情况论证和编制部分防火通道等应急设施规划。

第三,利用好适建区,做好适当留白。适建区主要位于天井洼、珍珠泉景区、三角地以及琥珀泉等片区,可按照自然和人文资源基础适当规划部分符合条件的文旅项目。度假区发展离不开商业等旅游配套项目的支持,因此,要紧紧围绕旅游度假区现存旅游项目及规划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生态管控区调整工作,从而更好地完善度假区旅游配套,达到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的目标[4]。

4 结束语

利用GIS 技术,能够基于自然要素、生态要素、人文要素等,综合分析度假区土地利用开发的适宜性,尤其是针对城郊型山地旅游度假区,可以从生态资源、保护资源的角度进行土地开发和利用,明确开发适宜性地块的分布情况,明确适宜建设开发的用地布局,从而辅助未来规划地块调整等工作。另外,位于生态管控区的适建区,需按照生态管控区相关规范要求引进和策划旅游项目,重视项目的高质量性,因地制宜探索生态管控区调整工作。

猜你喜欢
度假区山地土地利用
技术创新永远在路上
——从我国第一代地铁车DK1到山地城市地铁车As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GIS⁃Logistic回归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山地环境中景观营造策略探究
滨海旅游 度假集群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山地建筑竖向设计分析
苏州阳澄湖半岛:城市的“后花园”
区域规划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浅谈园林艺术在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