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上海市部分中职学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调查与分析

2022-01-12 15:57韩信强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6期
关键词:上海市体育锻炼中职

韩信强

(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 上海 201803)

进入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受到全社会的关注。2019年,国家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1]。职业教育主体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为此2021 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力度,以多种形式加强社会、学生、家庭对中职学生体育锻炼影响[2]。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肩负着国家经济建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艰巨任务。鉴于此,该文以国家和上海市加强学生健康体质管理文件精神为指导,从影响上海市中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客观因素2 个层面6 个指标对上海市部分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分析与探讨了上海市部分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为相关部门改善和提高上海市中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一定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上海市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研究对象。通过抽取上海市中职学校中的8所中职学校,每所学校随机抽取80 人,共计640 人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该文以“中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中职学生健康状况”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最后检索日期:2021年6月30日),通过中国知网、百度等检索平台,检索到相关文章114篇,其中2014年以前发表论文较少,2014年以后,论文发表呈明显上升趋势,2019年相关文献数量已达到近21篇。

1.2.2 问卷调查法

笔者通过自编《中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调查表(学生问卷)》和《中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调查表(教师问卷)》,经过效度和信度检验问卷符合社会调查标准。问卷以电子问卷形式发放、回收,情况如下:此次共发放640学生问卷,回收623份,回收率97.3%,有效问卷608份,有效率97.5%,其中男生有效问卷278 份,有效率98.9%、女生有效问卷330 份,有效率96.4%;教师问卷发放24份,回收效率100%,有效24份,有效率100%。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制定数据表,在此基础上利Excel 和统计软件SPSS 20.0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1.2.4 访谈法

通过走访上海中职学校体育分管领导及体育教师、家长就对孩子的体育锻炼的态度及陪同孩子锻炼等问题进行访谈,掌握中职学生体育锻炼现实状况。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中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状况

2.1.1 中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频率

上海市自2021 下半年开始,鼓励上海市中职学校增加体育课时,切实确保学生课内体育锻炼时间[3]。体育锻炼行为的频度能够反映出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的状况。调查结果:上海市中职男、女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次数的频率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别,每周参加1~2次的女生,占总人数的58.2%,在低频段占比较高;选择3~4 次的男生,占48.7%;不参加锻炼的男生、女生也占一定比例。这说明:(1)上海市大部分中职学校在一、二年级时每周普遍开设2~3次体育课;(2)部分中职学校在中职3年级时没有开设体育课;(3)有部分中职学校在贯彻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方面还没有达标;(4)中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每周3 次以上的男生(80%)相对女生(41.1%)要高,说明现代上海市中职学生主要是在校参加体育锻炼,在校外学生自主锻炼较少,参加体育锻炼的周频率不高也是必然的结果。

2.1.2 中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时间

中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时间是健康体质的保障。根据调查可知,上海市中职学生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7h 的男女生比例分别只有16.3%和11.8%,平均总比例为14.1%,0~1h 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23.8%和30.5%,平均总比例为27.2%(见图1)。可见,上海市中职学生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和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比相对较高。有相关研究统计,2019 年上海市中职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12.7%【4】,虽比例有所上升,但是幅度较小,相比2016年我国普通高中学生每天在1h以上平时(5d)的比例为17.0%,周末(2d)的比例为18.0%,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4】。上海市55%的中职学校没有实质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只开展早操活动,部分年级(毕业年级)甚至没有开设体育课,揭示出上海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全国同龄学生明显不足。

图1 上海市部分中职学校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情况调查表(n=608)

2.2 影响中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主观心理因素

2.2.1 中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态度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具有了成人的意识和思维,但思想和意识不成熟,情绪也不稳定。影响学生运动健身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年龄阶段特征和思想观念[5]。调查结果,上海市部分中职学校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对人身体有益处比较认可,对体育锻炼行为是他们的“必需品”上有244人不同的看法,占到了调查人数的40.1%。这些数据充分说明,虽然体育锻炼行为在增强人的体质等方面有比较好的认可度,但是这些只能停留在表面化,对体育锻炼行为意义的深层次理解远远不够。

2.3 影响中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客观环境因素

影响上海市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的客观因素主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3个方面。

2.3.1 影响中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家庭因素

在家长与学生访谈中发现,家人鼓励学生积极体育锻炼的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时间和频率都较高,体育锻炼行为的能力一般都较强,反之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愿就比较低,喜欢运动的家庭往往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孩子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兴趣,并且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应急处理运动事故的能力。

2.3.2 影响中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学校因素

学校通过教师专业水平、课程设置合理化程度、场地与器材配备情况等主要方面影响着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每一个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的内容和方式及运动习惯的养成。

(1)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与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的能力。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目前上海市中职体育教师主要以专职为主,占83.3%,兼职教师占16.7%。在调查访问中发现,82.3%体育授课教师课时量较大,普遍在每周14节课以上,同时很多体育教师从事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对理论研究的精力明显不足,从而导致活动项目及校本课程开发明显欠缺。教师学历,研究生占37.5%,说明现在中职学校教师知识结构较新。体育教育专业,占比91.6%,休闲体育专业占4.2%,教师专业竞技技能较强,而相对休闲、兴趣类能力较薄弱。从职称结构来看,中职高级教师约占12.5%,中级讲师教师占29.1%,上海市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比例符合相关规定。(2)上海市部分中职学校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具有明显性别、年龄、时代结构特征。其中,上海市中职学校男生以选择篮球项目的人数最多,占到69.4%;女生以选定向越野的人最多,占77.5%,男女生选择跑步的人最少,男生占12.2%,女生占16.3%,主要原因:①中职学校学生的男生最喜欢传统项目篮球,是因为调研的学校都有篮球场地,篮球课程在学校体育中得到比较好的开展,篮球运动技能水平普遍较高;②中职学校女生,比较倾向于运动强度较小,有一定的娱乐性的项目。(3)体育锻炼场所优劣和器具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根据访问调查,上海市67.5%中职学校体育场馆生均低于国家标准(6.7m2),主要受限于学校面积。中职学校的学生对于没有体育器材的运动项目不太感兴趣,反而对那些小型的体育器材和器械(提壶、药球,弹力带等),以及球类(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的项目更感兴趣。

表1 上海市部分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师资状况分析(n=24)

2.3.3 影响中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社会因素

上海市部分中职学校学生体育锻炼场所呈现多层次与多元化趋势。在所调查人数中,有72.3%的上海市中职学生选择在学校中锻炼,有12.7%选择社区免费公共的健身场所。这表明上海市中职学生体育锻炼场所主要是以学校为主,社区提供的体育锻炼场所及服务有限,社区更多考虑的是儿童与老人的活动器具,适合青少年的活动空间很少;体育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社区没有系统化的体育比赛活动,当下人们在社区参加的体育锻炼以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的广场舞为主,这不符合当代上海中职校学生的需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上海市部分中职学校在贯彻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方面还没有完全达标,55%的上海市中职校没有每天开展实质的大课间活动,部分年级(毕业年级)甚至没有开设体育课,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大于等于7h的占14.1%,较全国同龄学生明显不足。

(2)部分上海市中职学生不重视自己的身体体质。虽然体育锻炼行为在增强人的体质等方面有比较好的认可度,但是这些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对体育锻炼行为的意义深层次理解远远不够。

(3)上海市部分中职学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受主观环境影响较大,55.8%的家庭支持孩子的体育锻炼,只有27.1%的家庭能够陪伴孩子一起运动。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呈现出分散化、多层次的趋势,并具有明显性别、年龄、时代结构特征。

(4)上海市中职学生选择体育锻炼环境不是很理想,体育锻炼场所主要是在学校,社区提供的体育锻炼行为场所及服务有限,社区更多考虑的是儿童与老人的活动器具,青少年的活动空间很少,社区没有系统化的体育比赛活动,体育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

3.2 建议

(1)上海市中职学校应继续加大对学生的体育健康理念的教育,让上海市中职学生在掌握一定体育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养成自主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更多的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有深入了解,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直接影响以后的工作与生活。

(2)通过多渠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提高家长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理解与认知,让家庭体育锻炼氛围真正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强化上海市中职学校体育课的教学督导,形成良性健康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加强中职学生带动性强的体育骨干培养,坚持上海市中职学生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的培育,切实做好日常体育课与活动经费的保障,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形式设置应从单一化向综合化,多样化转变,构建课程内容应从单纯的竞技性、比赛性向趣味性、终身性体育转化。

(3)强化统筹上海市中职学校体育管理体系,上海市中职学校办学有部分市属、部分区属和部分行业办校,体育管理相对松散,没有系统统一。强化上海市中职体育教师的业务学习指导,中职体育教师的培训相对碎片化,要逐步打造科学化、系统化的培训交流机制。

(4)因势利导做好中职体育工作的宣传工作,学生所在社区积极创造好适合青少年年龄特点的体育锻炼空间、场地设施条件,加强社区、家庭、学校三方协同联动体育锻炼机制建设,为上海市中职校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好基础保障。

猜你喜欢
上海市体育锻炼中职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6月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5月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初探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