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现状与推进路径研究

2022-01-12 15:57吴秋盈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6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健康中国全民

吴秋盈

(深圳市维度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长远发展和时代前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旨在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落实全民健身运动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全民健身的广泛开展,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奠定了牢固基础。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使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达到较高水平,是建设体育强国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任务,也是体育强国最显著、最鲜明的特征,更是体育强国建设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内在要求[1]。

1 “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现状

1.1 全国政策利好,全民健身迎来黄金发展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谋划、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2]。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见表1),如《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到2030 年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0%以上,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当前,人们对体育休闲旅游、健身等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全民健身市场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3]。

表1 近年来关于我国发展全民健身的相关政策文件

1.2 全民体育运动率逐步提高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持续开展,居民体育锻炼意识不断增强。《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提出,到2020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2020年上海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发布的《体育活动全球经济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人群体育和休闲活动参与率为43.6%(参与率是至少每月定期参加这类体育活动的总人口比例),与欧洲(英国54.1%、德国52.6%)、北美(美国51.5%)、澳大利亚(77.4%)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全民体育运动参与率还有待提升[4]。

1.3 体育消费不断升级,新兴消费业态发展迅速

体育消费增长促进健身运动顺利开展,全民健身的实施推动体育消费的增长,二者相辅相成。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我国主要一线城市(广州、深圳、上海等)的人均体育消费水平在2800~3100元之间,2019年广州市人均消费支出3011.19 元,深圳市人均消费支出为2925元,上海市人均消费支出2849元,人均体育消费总体水平较高(目前,全球人均体育消费水平在200美元以上,欧美国家普遍达300美元以上)。人均体育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在6.0%~10.0%之间。

从消费结构来看(见图1),当前我国体育消费结构以实物型和参与型消费为主,以一线城市深圳为例,实物型、观赏型和参与型体育消费的比例约在47∶45∶8。体育消费新业态发展迅速,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彩票、体育游戏、体育传媒等开始成为体育消费新兴发力点,居民消费比例分别为4.3%、3.6%、3.4%和1.7%,居民总体的参与型消费比例较低,反映出全民健身的普及与推广程度有待深化。

图1 居民体育消费类别比例(%)

1.4 体育场地数量和规模双线扩增

近年来,我国体育场地快速增长,体育场馆数量和规模双线扩增。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20年体育场地调查[5],截至2019 年底(见表2),我国共有体育场地354.44 万个,较2013 年(169.46 万个)增长109.47%;较2003 年(84.45 万个)翻两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8m2,较2013 年增长40%,是2003 年的2 倍;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25.3 个,较2013 年增长102.4%,是2003年的3.8倍。体育场地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全民健身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

表2 2013—2019年我国体育场地数量和人均拥有情况

1.5 群众参与运动项目日益丰富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赛事及群众活动日益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赛事及活动体系日益健全,丰富多彩的各类赛事及群众活动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提供了载体。根据中国田协2019 年公布的数据,2019 年全国共举办1828 场马拉松赛事,覆盖全国31 个省市,参与人次达712万。第二,全民健身活动内涵更加深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赛事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均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特色,体育和旅游、体育和文化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丰富群众体育活动的文化内涵,容易使群众产生文化共鸣。第三,群众参与的运动项目日益广泛。根据对一线城市的调研数据,深受居民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排名前五分别是跑步、健步走、骑行、羽毛球、篮球,这类运动项目门槛低、技能低,最受群众欢迎,冰雪、赛车、设计、高尔夫等对场地要求高、技能要求高的运动项目,群众参与热情也逐步提升。

2 “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全民健身发展困境

2.1 缺乏科学健身指导,群众全民健身观念不强

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在34%左右,居民的体育运动参与率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多数居民认为,没有锻炼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缺乏健身兴趣,缺乏场地、组织及健身指导等。意识指导行动,阻碍健身开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居民全民健身意识不强。

2.2 体育场地供给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

首先,根据全国第七次场地调查数据,2019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1m2,但横向比较来看,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均场地面积是7m2,美国是16m2,日本达到19m2,我国与这些国家差距较大。我国拥有篮球场地97.48 万个,足球场地10.53 万个,羽毛球场地19.06 万个,按照全国14 亿人口计算,每7345 个人拥有一个羽毛球场地,13295 个人拥有一个足球场地;1436 人拥有一个篮球场地。周边没有合适的运动场地,成为阻碍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一大重要原因。以深圳为例,居民的主要健身场所为小区附近的公园或小区,公共体育场馆、健身步道等,商业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等的健身利用率不高。其次,场地资源和配套呈现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资源配置水平高,经济发展较弱地区设施配套较弱;再次政府对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的投入不足,根据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数据,体育竞赛表演活动总产出占比仅为1.0%;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占比为6.1%,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占比为9.3%。

2.3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不高

一是健身指导类网站少,专业性低。目前,全民健身活动的参与者涉及各个年龄阶段,不同群体健身目的优势不同,如增强体质、健美、治疗疾病等,而目前关于健身指导或健身咨询的网站或APP渠道较少,据调研,居民大多通过微博以及运动APP如Keep、小米运动、微信运动等方式获取健身指导,但也存在指导性不强、不规范、收费较高等问题。二是体育健身俱乐部运营不稳定,缺乏信用评级,居民信任度低。目前,我国大多俱乐部均是社会力量投资,由于前期投入较大,加之居民健身意识不强等多种因素影响,很多俱乐部规模过小运营困难,造成发展不稳定的问题。而在国外,英国、德国、日本三国的社区体育俱乐部是大众体育开展最基本、最有效的组织,俱乐部的发展有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援,对体育人口稳定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6]。三是体育信息资源联网程度偏低。目前,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建立全民健身信息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但是普及程度较低,场馆管理较为分散,体育资源信息化程度较低。

3 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的推进路径

3.1 加强全民健身宣传,使全民健身观念深入人心

理念决定行动,把健康向上的大众体育精神传达给公众,让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是做好全民健身工作的当务之急。要不断加强全民健身公益宣传,通过举办活动比赛、完善运动场地配套、发放体育消费券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健身的热情。政府部门可制订发展规划和活动计划,制定宣传口号和激励保障,让运动成为一种习惯[7]。如澳大利亚的“找30 分钟”运动(每人每天抽出30min 进行锻炼);法国的“3 个8”运动(游泳80m,跑步800m,步行8000m);美国的“总统体育奖”制度(参加规定的锻炼后获总统签署的证书);德国的“家庭体育奖章”制度(动员全家参加);法国的“大众体育奖状”制度;比利时的“每家一公里”计划(家庭成员跑步不少于1km)。同时,要加强科学健身指导,通过媒体、公众号、APP、社会指导员等多形式,开展科学健身指导。

3.2 丰富内容,深化全民健身供给侧改革

全民健身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针对全民健身实践中的问题,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核心[8],以推动机制创新为切入点,提高全民健身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民健身结构的供给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体育健身个性化需要,最终达到“健康中国”之目的。为此,推动全民健身,刺激体育消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布局实体体育资源布局,提升运动场地设施密度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二是应对全民健身新变化,丰富赛事活动体系,发展社区亲民赛事,将群众赛事作为全民健身发展重点,引导竞赛观赏性消费,提升居民参与度。三是推动高品质体育用品供给,积极实施“体育+”工程,如体育旅游、体育健康,大力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四是优化场馆运营,提升对外开放率。五是创新多主体协作,打通群众健身最后一公里。改变目前以政府为主的“体制内循环”模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如体育组织、大中型企事业参与健身的积极性[9]。

3.3 推进全民健身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数字化水平

首先,实现大数据全域共享,构建互联互通、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民健身的行业发展监管、全民健身场地资源管理、消费动态监测、赛事活动监测、体育健身居民服务、舆情与信息管理等的一体化管理。如广州群体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体育”的线上体育运动圈,实现场馆管理、场馆预定、信息发布、线上报名、赛事管理等,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数字化水平。其次,加强对体育休闲产业投入,加强对健身俱乐部的扶持,规范健身俱乐部发展规范,建立信用评级制度[10]。再次,规范社会各类健身指导渠道和健身内容,加强居民健身的科学化指导。

4 结语

“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全民健身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逐渐成为居民的一种常态化生活方式,在助力消费升级带动国民经济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加强全民健身宣传,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深化全民健身供给侧改革,丰富赛事活动体系,创新多路径供给模式,打通健身最后一公里,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数字化水平,助力全民健身发展,推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健康中国全民
全民·爱·阅读
中国运动员2021年获67个世界冠军
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问题和对策
2020年《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栏目选题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励展携手中国体育场馆协会推出全新体育场地展,打造体育产业行业平台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