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金融工程方法研究

2022-01-14 05:58李林舒莉
农村金融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资产价值

◎李林 舒莉

引言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绿水青山是宝贵的自然资源,金山银山是货币资产或者资金。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首先是将原生自然资源转化为具有高度流动性并具有经营属性和财富属性的货币资产,即自然资源或生态资产的价值实现问题。其次,从社会大生产的角度,是将自然资源纳入社会再生产的资本循环过程。再次,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体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既有侧重又不可分割,构成有机整体。当前与此相关的研究成为政府和不少专家学者积极探索和实践的焦点。本文尝试运用宏观金融工程的理念和方法,结合乡村振兴领域金融工程实践探索,从公共(政府、农村集体)、金融、企业、家户(农户)四大部门1角度探索如何创新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实现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方法和模式。

文献回顾和分析框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生态资产或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开展了诸多尝试。在“两山”转化实践总结方面,容冰等(2021)筛选出21个典型县(市、区)并分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转化路径,总结提出五类典型模式:高效农业型、循环经济型、特色旅游型、融合发展型、创新创业型。王恒等(2021)从宏观层面和具体实践层面论述了四川省“两山”转化有关举措与探索,总结了四川省“两山”转化的五种典型路径,即产业带动型、产品销售型、生态溢出型、生态补偿型、权益交易型。李海东等(2020)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保扶贫不仅可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而且通过发展生态经济,能够促进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支撑乡村振兴。李瑶、龚志强(2020)运用耦合协调理论,分析表明:2001~2015年间,江西省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但制约三者耦合协调度提升的因素由旅游产业变为生态环境,由此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重视乡村旅游质量。

生态资产价值实现理论方面,龚勤林、陈说(2021)分析指出,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再向生态财富的转化契合了资本循环理论与区域优势转化的一般原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分别是自然存在的财富形态和条件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生态财富存在形态,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必须触发区域优势转化的前提条件与外在条件。叶永刚(2020)提出了将土地收益权质押融资、土地使用权入股现代企业的思路,并列出了许多实践成果,总结了十余种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工程模式。刘焱序等(2018)则重点研究了生态资产价值核算方法,认为生态资产核算结果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建议生态资产实际核算一般取自然资本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交集分别作为存量和流量。

政府层面,积极推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分别提出了2025年目标和2035年目标,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价值核算体系、生态保护补偿、政府考核评估机制、生态产品度量抵押交易变现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这是国内首个全面阐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政策制度,层级高、内容丰富、措施明确,是推动生态资产价值实现的纲领性文件。

基于上述实践、理论和政府政策要求,本文运用宏观金融工程基本原理和工具,解析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和步骤,总结为5443分析框架(见图1)。

首先针对资源或资产的5种不同形态(自然资源、生态资产、会计资产、生态产品、货币资产),分析了宏观金融工程在企业再生产过程的4个阶段(自然资源生态化、生态资产会计化、会计资产商品化、生态产品货币化)中的作用。针对涉及到的4大部门:公共部门(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村集体)、企业、家户(农户)、金融部门,运用宏观金融工程基本原理中的资产负债表法、积木分析法和创造套利法3种分析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从四大部门的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及其协同和组合方面,对实现生态资产的可持续价值提出了系统解决方案和思路。

自然资源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和金融工程方法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过程,就是自然资源经历不同生态属性、法律属性、经济属性、金融属性,从而实现由资源变资产、由资产变资金,并参与企业再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首要前提是明确不同阶段资源或资产的特点,从而为价值形态演变确立目标。

(一)不同资源形态的基本特点

自然资源。从生态属性来看,自然资源地面主要表现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及其附生动植物资源,地下表现为各种矿产资源,这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环境要素。从法律属性来看,自然资源主要由国家和集体所有。最主要的自然资源为土地。我国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自然资源不能直接参与企业再生产。

生态资产。只有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能产生生态价值,并能够持续向人类提供服务和福利的自然资源才可以算是生态资产。生态资产也不能等同于自然资源,因为除了源于自然禀赋优良的“绿水青山”,还有一部分生态资产来源于人类的生态投入和环境改造。因此,可认为生态资产是优质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交集,具有经济属性和生态属性。由于涉及到生态系统服务,生态资产具有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公有资产与私有资产相结合、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相结合、动态资产与静态资产相结合的特点。生态资产除了可以物理计量外,如土地、林地多少亩,资源蕴藏量多少吨等,也可以按价值计量,即能够用货币计量的资产价值。从法律属性来看,生态资产所有权更多属于地方政府和农村集体,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这是生态资产能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会计资产。指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够用货币计量,并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会计资产的经济属性指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法律属性要求必须为企业所控制,但不一定是所有。将生态资产转化为具有经营能力的企业生产要素或者形成企业会计资产,是启动企业生产的关键。其前提条件是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及其他生态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与所有权适度分离,在坚持资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资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作为资本投入到经营性企业。如将林地收益权折算入股林区开发企业,将山泉水开发权入股瓶装水企业,将土地流转收益入股农产品企业。

生态产品。生态产品可以理解为企业和个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产品和服务,包括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更广义的生态产品,也包括基于生态产业而衍生出来的各类服务行业,包括生态金融产品。物质产品如农产品、矿产、水产品、中草药等;生态服务如休闲旅游、景观价值、生态康养等;生态金融产品如农产品交易市场、产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碳权交易等。生态产品首先具有产品的通用性质,如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经历生产、交换、使用、消费等环节。生态产品还具有区域性、动态性、正负外部效应、公共物品性等特征,其中公共物品性指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会计资产注入企业后,经过企业和农户的生产或经营,成为面向市场的生态产品,这也是企业再生产循环中的商品形态。

货币资产。狭义指货币资金,广义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为形成内部生产经营要素与外部投资所支付的货币成本,以及销售或提供服务所收回的货币收益。资金是一种货币表现,具有交换媒介价值和财富贮藏价值,是金山银山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再生产的货币阶段。

(二)宏观金融工程应用于绿色金融的基本分析框架

宏观金融工程是通过金融工具与手段的创新设计与重新组合、金融结构的调整以及金融制度的变革来解决宏观金融风险和经济发展问题。主要分析方法有三种:一是四部门资产负债表分析。在国别金融风险分析基础上,通过构造公共、金融、企业和家户四大部门及其相应的资产负债表,以矩阵的形式,研究区域各部门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货币错配、资本结构、清偿力和风险传递等问题。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过程,就是利用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将生态资产从国家和集体资产负债表转化为企业和农户资产负债表,进而参与生产活动和金融活动的过程。二是积木分析法。即将各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如同积木一般进行分解或组合,以解决各种金融和财务问题。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过程中,金融部门可以综合运用各类债权工具、股权工具、交易工具、支付清算工具,公共部门可以综合运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乡村振兴政策工具和建设不同层次股权市场、交易市场,企业和家户部门充分发挥经营管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创新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从而形成不同的乡村振兴金融工程模式。三是创造套利法。宏观金融工程提出,通过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创新,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发现甚至创造套利空间,通过套利活动将经济产出提升到一个新的均衡水平。创造套利法经常使用积木分析法中的各类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

将这三种方法组合在一起(见图1b),就形成生态资产价值实现的金融工程解决方案,可称之为“绿色金融工程”,即从四部门资产负债分析入手,通过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发现甚至创造套利空间,从而将生态资产作为生产要素注入并启动企业再生产循环,不仅能持续实现生态资产价值,而且将产出提升到新的发展水平。根据社会再生产理论,企业再生产一般以货币形态为起点,经历生产形态、商品形态,再以货币形态结束,如此周而复始。以货币形态为起点,也造成了因企业融资难使生产难以启动的问题。但根据本分析框架,将生态资产作为生产要素注入企业后,通过金融工程方法形成融资能力,从而顺利启动企业再生产循环,形成可持续生态发展模式。

金融工程助力和启动企业再生产循环

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过程中,宏观金融工程能够整合各方资源,使用各类工具,推动资产从自然资源转变成生态资产,再作为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再生产,历经生产形态、商品形态,最终成为货币形态和新一轮生产的起点。

(一)金融工程是新发展理念和系统观的体现

将金融工程应用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过程,既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也符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实施宏观金融工程,需要创新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有关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的规定,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多种方式多种路径实现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的适度分离。要坚持公共、企业、家户、金融四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创建服务生态资产价值实现的金融工程模式。要坚持金融工程方法,创新和使用各类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

(二)金融工程助力自然资源资产化

自然资源资产化是将自然状态的土地及其附生物、衍生物变成具有可以计量且直接或间接能带来经济价值的生态资产,是一个从实物资产到价值资产的过程。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有:如何开展自然资源的测量、登记与确权?如何核算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对自然资源进行生态改造的投入成本如何反映在生态资产中?如何统计乡村集体的资产负债表并分析资产负债风险?

四部门可采用的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自然资源部进一步推动落实《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要求,建立和实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形成自然资源登记“一个簿”、产权管理“一张图”和信息“一张网”,为加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农业农村部进一步加快规范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的“三资”管理平台建设和推广,切实摸清农村集体的家底,准确核算其资源和资产。农村集体在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基础上,选取具有经济价值并且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运用宏观金融工程方法,编制集体资产负债表。不具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仅进行实物量登记, 而不核算其价值量。具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及其附着物、生态空间,可经过第三方评估,确定合适的以货币计量的价值,计入集体资产负债表。农村集体为改造自然资源而投入的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可按实际成本加成,作为生态系统服务计入生态资产价值。计入生态资产价值后,原来“贫穷”的乡镇政府及村集体有了自己的价值资产,能够为下一步启动企业生产提供经济基础。金融机构也能以集体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分析和评估县域、村域金融风险,必要时开展风险评级,制定相关政策。通过这些措施,实物形态的自然资源演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生态资源,为下一步进入生产领域创造了条件。

(三)金融工程推动生态资产会计化

从生态资产演变为会计资产,是一个将有价值资产从公共部门包括农村集体注入企业进而使资产具备流通和经营性质的企业生产要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包括:如何为资产所有权与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适度分离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如何评估和核算生态资产的经济价值?如何将集体资产注入企业形成会计资产?会计资产如何成为企业生产要素?

四部门可采用的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在明确资源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的前提下,自然资源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就相关使用权的转让及收益权的实现尽快出台实施细则,以明确使用权和收益权的经济主体和经济价值。要创新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类型,特别是丰富生态资产使用权类型。要制定生态资产估值规范和价值核算规范,规范第三方估值机构管理。农村集体一方面探索和推进土地、林地、水面等生态资产的流转、租赁、抵押、入股等多种使用方式,以土地、林地、山地等资源权益流转盘活废弃矿山、工业遗址、古旧村落等存量资源;另一方面,积极施行集体企业股改,建立公司现代法人治理机制,通过将使用权或收益权所能带来的收益注资到集体企业,来充实企业资产或者企业权益,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建立自主市场融资能力。相关农户通过把生态资产收益权或使用权折价入股的方式,成为企业的股东。金融机构分析注入生态资产后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对企业开展风险分析和评级,评价企业是否具备抵押担保条件或市场直接融资条件。通过这些措施,把具有经济价值的生态资产转化为企业会计报表上的资产或者权益,这不仅成为企业宝贵的生产要素,而且为企业市场化融资奠定了良好的会计基础,因为市场化融资,无论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其基础依据都是企业的会计报表。

(四)金融工程推动会计资产商品化

会计资产商品化是一个从投入变成产出、进而从生产阶段进入商品阶段的过程。企业和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何能生产出特色生态产品或提供特色生态服务?如何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如何实现生态产品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如何实现产品收益覆盖成本或经营可持续?如何抵御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

四部门可采用的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政府商务部门可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建立生态产品信息平台;财政部门可对特殊产品或农户实行财政补贴;农业农村部门应尽快完善农产品原产地标志和绿色标志制度,建立和规范生态产品认证和分级体系。农村集体可制定乡村发展规划,打造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加强集体企业公司治理。集体企业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农户”模式生产特色产品,发展传统文化习俗、提供旅游、康养休闲、教育文化等生态服务,并运用创造套利“加减乘除乘方”五招提升经营管理。做加法就是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使用价值和生态或文化价值;做减法就是减掉产品不必要功能,突出核心功能,以控制产品成本;做乘法就是利用外部资金,如政府担保基金和银行贷款,撬动融资和生产;做除法就是注意防范和管理风险,生态环境较好的县域可以在传统农业、旅游业、康养业基础上,发展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型产业;抓住政策红利,积极成为排污权、碳汇等生态金融产品的提供方。农户可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乡村人文旅游、红色旅游、休闲农庄、手工艺品制作,成为乡村致富带头人。金融机构则评估和分析企业资产负债表,在符合各自政策的基础上,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直接和间接融资,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资金需要。上述四部门通力协作,不仅让生态资产流动起来,而且作为有效的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再生产。

(五)金融工程推动生态产品货币化

生态产品货币化是将企业生产的生态产品和提供的生态服务变现为货币资产,既是生态资产价值实现的终点,也是下一轮价值实现的起点。这一过程涉及到金融部门的问题最多,包括如何对乡村集体开展信用评级和风险分析?如何促进金融机构对企业和农户的债权融资?如何建立金融机构参与生态金融产品交易的机制?如何保证投放资金安全收回?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能发挥巨大的支持作用。

四部门可采用的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政府可积极引导开展“信用乡村” 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施行绿色金融政策,设立政府产业基金、政府担保基金;完善各类生态产品交易机制,允许金融机构参与生态金融产品交易,建设统一的全国性的碳交易、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全国性的农产品现货、期货市场;建设多层次股权交易市场等。农村集体可设立分级管理的集体担保基金,开设区域性农产品现货交易市场,施行企业股改,推动企业混改,鼓励集体企业在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应培养金融意识,参与农产品现货交易,参与碳汇建设,签署绿色信贷与碳配额协议,购买农业保险,参与农产品大宗交易和套期保值。农户可以农户联保方式进行增信。金融机构发挥骨干作用,践行绿色信贷政策,出台乡村振兴支持措施;全面分析企业资产负债表,评估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建立涉农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农户信用画像模型,开展土地、林地、水面等生态资产权益贷款,发放企业股权质押贷款,针对农业和农村发放惠农产业贷款和农户小额贷款,为“企业+农户”模式发放订单质押融资,发行绿色债券,发放绿色项目过桥贷款,增加便民金融服务点。生态金融产品方面,金融机构参与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水权交易,并开展相关权益交易的顾问服务,提升生态金融产品的金融属性。

表1:四部门金融工具创新积木分析表

(六)四部门金融创新所用到的金融工具或积木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将四部门两两组合,就可创新出所需要的金融工具。如公共部门中的政府与农村集体相结合,就可完成全民和集体资源资产的登记确权,并实现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收益权的分离。政府与企业相结合,可设立政府生态产业基金、担保基金等。政府与农户相结合,可为农户提供财政贴息资金。政府与金融机构相结合,引导金融机构施行绿色金融战略,引入税务、教育、卫生、文旅、市场等公共数据及农村集体“三资”数据,参与生态基金管理,受托发放扶贫贷款资金。再如企业与农户相结合,可创新订单农业、“公司+农户”模式。企业与金融机构相结合,就可充分利用债券融资、股权融资、金融交易、结算服务等各种融资和服务工具(见表1)。这些工具对生态资产价值实现的不同阶段都能起到各自作用。

不同积木组合成不同的价值实现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把四部门各自不同的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像积木一样组合起来,协同应用到不同的特色乡镇和乡村,就能帮助当地将“绿水青山”的价值予以实现,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如湖北省蕲春县横车镇2018年开始试点乡村振兴金融工程,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金融工程小镇”。其金融工程模式为“企业股改挂牌+担保基金+订单质押融资”。镇内最大的企业湖北九棵松工贸集团有限公司由横车镇九棵松村民委员会出资设立成为股份制企业,对石英矿进行边开采边生态修复,形成了以人造板生产加工系列产品、石英矿开采加工系列产品等六大支柱产业的23家企业集群。2018~2019年横车镇有10家以上企业走向区域性资本市场,在武汉股权与托管交易中心托管和挂牌。政府成立县镇两级互动的担保基金,为镇内企业融资提供有限担保。发动商业银行给股改挂牌企业提供股权质押贷款,该贷款由担保基金实行融资担保。由县政府提供企业股改奖励基金,推动乡村企业股改。乡村企业对农户实行订单农业。农村金融机构对签下订单合约的农户续做订单质押融资。

基于县域金融工程模式和乡村振兴实践,叶永刚(2020)总结出乡村振兴金融工程十种模式(见表2)。

在这些模式的基础上,加上生态资产(山水林田湖草沙)权益入股、生态资产权益抵押融资、生态金融产品权益(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抵押融资、生态金融产品交易等金融工具及其组合,就构成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绿色金融工程的不同模式。

表2:乡村振兴工程模式表

综上所述,适合生态资产价值实现的金融工程方案,应该是基于公共、企业、家户、金融四部门协同合作,以生态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或收益权)适度分离为法律基础,以金融机构破解绿色融资难点为重点,以生态资产使用权或收益权注入企业以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为核心,培育和提升企业市场化融资能力,以“金融机构股权质押+生态资产权益抵押+生态资产权益交易+项目贷款”为特色金融产品,创新各项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最终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注释:

1为便于分析,本文中公共部门分为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村集体、家户主要指农户。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资产价值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守住硬核资产是“硬道理”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