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型形态学的城中村肌理更新研究:以邯郸罗城头村为例

2022-01-18 06:29陈晓卫胡奇洋杨彩虹
关键词:罗城路网城中村

陈晓卫,胡奇洋,杨彩虹

(河北工程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0)

城中村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城乡二元性质的产物.因形成背景特殊使其具有复杂矛盾的特质,包括城市与农村、发展与停滞、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等之间的碰撞,这也就使多种复杂对立的因素同时存在这一区域之中.因此,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城中村改造展开了研究.其中,有的针对城中村形成特征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造策略[1-3];还有的从生活在城中村的人出发,根据居民和外来人口的需求,提出了对房屋的改造,并以此来改善城中村生活质量[4],或者是对公共空间进行更新[5-6];也有的基于图底关系理论,对比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占比以及公共空间的服务范围,尝试对公共空间作出改造[7].目前,国内从城市肌理视角出发的改造研究或实践大多集中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8-9]或者旧城改造[10-11],对城中村的改造研究相对较少.既有在肌理导控下针对城中村景观改造,以达到改造城中村的目的[12];还有仅对公共空间改造以达到城中村改造的目的[7];也有对村落肌理进行改造更新的研究[13].总之,城中村改造项目大多是直接拆除,而对城中村肌理保留的实践相对缺失.随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通知的出台,有关“城中村更新改造”的话题已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议题,从而使得城中村成为城市更新存量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地.

本文运用类型形态学(typo-morphology)的研究方法,以邯郸罗城头村为例,对其城中村肌理从整体到局部、从自然环境到公共空间再到建筑单体进行归纳分析,探寻了一系列从城市肌理角度出发的城中村更新策略.

1 类型形态学的研究方法

1.1 类型形态学研究方法概述

类型形态学是解析和理解城市空间按形态演变发展的重要研究方法.它能分析不同层次城市肌理的构成关系,并且能从不同层次去掌握城市肌理的发展规律[14].建筑类型学是以穆拉托里·卡尼吉亚为首的意大利学派对意大利城镇的类型研究为起始,对所处的城市形态或者演变过程和原因的解读,寻求一种与城市历史、当下协调并能指导城市建筑设计的设计理论[15].城市形态学是以康泽恩·伯明翰为首的德国地理学家通过城镇平面格局分析(town-plan analysis)来研究城市形态的生成以及演变过程,并且将形态学运用在城镇风貌的管理上,将城市置于历史的演进中使之保持一贯性,是解读城市形态在地理学上的方法[15].另外,卡尼吉亚提出了定义建筑类型的研究方法,康泽恩则提出了定义城市肌理类型(types of urban fabrics)的研究方法,2 人的研究相辅相成[15].类型形态学将2 种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并且随着1994 年的国际城市形态论坛(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urban form, ISUF)的成立,类型形态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2 类型形态学概念下的城中村肌理要素分类

类型形态学中的层级系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其中城市肌理包含但不限于城市形态中的6 个层级:建筑材料、结构元素、房间、建筑、地块、地块序列或街区和街道[16].本文对邯郸罗城头村进行了更加全面的归纳分析,针对城中村运用了类型形态学将其扩展为5 个肌理层级(见表1),并对产权地块、结构路网、街区和街道、区域以及特殊文化层级的城市形态要素特征展开了分析.其中,产权地块包括宅院空间和建筑;结构路网包括城中村环村道路、村内街道、小巷和空地;街区和街道包括街道围合而成的区域以及形成的街廓;区域指城中村与周围自然山水的关系以及城中村的空间格局;文化指城中村历史沿革、民俗或习俗、居民日常活动等.

表1 城中村肌理层级研究体系

2 罗城头村概况及其肌理特色

2.1 罗城头村概况

罗城头村位于邯郸市邯山区滏阳桥畔,光明大街东侧,滏阳河和渚河路南侧,滏河大街西侧,水厂路北侧,为典型的城中村.其占地面积18.8 ha,宅基地总面积约12 万m2,总人口约3 500人,村周边已建成生活小区,且多占用社区集体用地,并以罗城头命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罗城头”古闸位于村西北,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属于明代的水利设施.其用青石砖砌筑而成,闸体在滏阳河的南、北边两侧,闸口宽约6.3 m,高约4 m.由于位于罗城头闸上游的张庄桥节制闸和支漳河分泄闸的修建,使其逐渐失去原本的作用.现在闸体上已修建了一座石桥,该桥便成为闸桥一体的滏阳河两岸的重要通道.

2.2 历史沿革分析

罗城头村始建于战国时期.赵迁都邯郸后,开始营建大北城,而在大北城的东南角,有先民定居于此,且因其位于外城东城墙与南城墙交汇处的尽头,故名为罗城头村.

在2 300 多年的历史演变中,罗城头村与邯郸城的命运相伴相生.邯郸城繁荣,罗城头则富裕;邯郸城战乱,罗城头则萧条.明清以来,为了东部数十个村的农田灌溉,罗城头村牺牲自己的土地,在滏阳河建了罗城头水闸.20 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邯郸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罗城头村的土地逐渐被征用,其周围耕地和其他性质土地被用作生活小区以及其他商业和交通用地,成为了典型的城中村.

2.3 肌理特色分析

综合现场踏勘以及文献、县志、村志等的调查分析,城中村内作为历史遗存的物质较少,从这方面获得的相关历史信息也较少.罗城头村自战国以来就是邯郸城东南角的古聚落,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无论是空间形态还是文化精神都延续着邯郸城的城市文脉,集聚着世世代代居民凝聚的文化气息,表征着传统居民生活方式和居住结构的传统村落肌理.城中村总体上呈现出约束性要素控制以及重复性要素复制的一种肌理,即结构路网和自然环境要素控制城中村走向,居住单元随意复制形成的城中村肌理.罗城头村的空间特色并不是通过历史悠久的建筑或是街道直接体现,而是将其蕴涵在肌理当中,形成有秩序、有组织的空间形态.在城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可以说罗城头村体现了邯郸城传统居住模式的特点,是邯郸古城文化的掠影.

罗城头村为邯郸城的发展提供了不少的物质条件,为其社会文化发展也提供了无形的支持,但是其自身却因为城镇化的影响(如环境的恶化、历史文物被破坏等),已然使其成为了城市中鲜有人涉足的地方.根据罗城头村的地理位置,以及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特色和城市传统肌理的集中体现地,罗城头村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本文从保护城中村肌理出发,通过改善内部环境,整合街区形态,以重塑居住空间,延续城市文脉为手段,拟实现城中村的有机更新.

3 罗城头村肌理信息

3.1 区域空间格局

城中村区域空间格局属于城市空间格局的一部分,是在宏观尺度上体现城市肌理,也是在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包含山水格局和空间格局.山水格局是指影响城市发展的山水要素和地形地貌要素所形成的结构关系,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及维度;相反,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反过来影响山水和地形地貌特征.空间格局是城市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框架,包含城市的发展轴线、城市中心以及功能分布等组成的城市结构关系.

罗城头村的山水格局主要影响因素是滏阳河.滏阳河从村西南入境,在村北向东,至罗城头桥,再向东北出境,全长2.5 km,平均宽度30 m,平均深度7 m.罗城头村的整体形态呈东西沿河展开且在临河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缓冲带.旧时,滏阳河水运繁忙,民国《磁县志》[17]记载:“杂货等逆流而上者亦很多,故马头镇(当时属磁县),沿河两岸厂店林立,商业发达,每属航期,帆樯如林,大有舸舰迷津,舳舻千里之势”.虽然现在罗城头沿河的厂店已不复当年,但是仍有罗城头建材城以及零零星星的第三产业.罗城头村紧邻滏阳河,属滏阳河冲积平原,因其地下水位低,又属临河沼泽湿地,夏季多积水,冬春盐碱化.渚河虽然早已改道,不再流经罗城头村,但是现在的渚河路仍然是罗城头村的北界面,影响着其发展方向.

罗城头村的空间格局属于正交网格结构,总体沿滏阳河呈带状展开.街巷沿南北和东西方向修建,形成的院落组团比较规矩方正,无明显的村落中心;公共服务功能主要分布在主街道滏明路和罗中街以及环村街道;其他则主要以居住功能为主.

3.2 街区或街道

街区或街道包含地块和街廓,属于中观尺度的城中村肌理要素.地块是结构路网切割划分而成,是产权地块的集合体;街廓则受地块的形状和尺度影响,与地块相互补充.

罗城头村路网结构较规则,使得地块或街廓形状也呈现规则形态,但尺度大小不一.按自然环境因素对街廓边界分类,可分为4 类街廓:不临河A 类、不临河B 类、临河类和临街商业类.不临河A 类主要分部在村南边,受周边生活小区以及原邯大公路的影响,整体街廓呈现规则四边形形状;不临河B 类主要分布在村东边,由于20世纪80 年代前村内大水坑的缘故,导致道路不规则,街廓形状呈现不规则多边形形状,且有微妙的地形高差;临河类主要分布在村北边,受滏阳河河道走向影响,这一类的街廓临河边顺应河道呈现阶梯退台式,其他边界较为规则;临街商业类主要分布在村东边和西边,紧邻城市道路,街廓形状沿街面笔直规则,内部则受村内道路影响,形状尺度不一.形状尺度各异的地块街廓都是由规则的产权地块组成,其复杂的关系构成了城中村内部街廓形态特征,见表2.

表2 罗城头街廓形态分类

3.3 结构路网

罗城头村空间格局属于正交网格结构.基于此,城中村的整体结构路网在街区尺度为鱼刺式,在街廓内部则呈现鱼刺式和自由式2 种形态.罗城头村有街巷和胡同共30 余条,其中东西为巷,南北为胡同,主要街道为南北向的罗中街以及东西向的滏明路(见图1).罗中街原名为邯大公路,沿老官道建成罗城头段即从今渚河路南行,直到张庄桥,后因邯大线改线,罗城头段废弃成为村内南北向主要道路,宽为5~8 m;滏明路西起光明大街,东至滏河大街,大致呈东西走向,宽为m.该道路系统能满足绝大多数院落的出入要求,远离的则通过无名小巷可抵达.受整体空间结构及路网结构的影响,主要道路以直线为主,小巷则呈自由不规则形态,且绝大多数为“断头路”(或抵达宅院或人为阻隔),具有很强的私密性.

5~8 图1 路网结构现状

受政府土地征用的影响,村内部能供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只有滏明路、忠厚街和农校胡同交汇处的社区居委会前活动广场,罗城头古闸,滏阳河对岸和大雄宝殿共用的活动中心前广场以及沿河放置健身器材处4 处;沿河岸大多都被停车占用,仅剩2 处可用空地;地块内大多被宅基地所填充,仅能满足居住要求.公共空地现状如图2 所示.

图2 公共空地现状

3.4 产权地块

产权地块属于形态学研究范围的基本单元,也同属于微观尺度的城中村肌理要素,包括建筑本身、宅院落以及围墙等.罗城头村产权地块体现为院落形制,其中三合院形式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也有少许四合院、一字式及其他形式(见表3),方正的街廓充满方正的院落,形成一种可无限复制的肌理感.

表3 罗城头村院落类型及组合形式

罗城头村的院落几乎都是南北朝向布置,且正房大多都是坐北朝南,院落大部分由南向街门楼进入;少部分位于南北向街道院落由东、西方向进入,院落宽大能满足阳光的进入.

建筑传统形制大多为“两甩袖”,即在正房两侧尽间延伸出1 间或半间偏房,其结构仍为一体,像衣服甩出的2 只袖子,现多用作储物.一般为平顶房,上房高度最高,街门楼次之,东西厢房再次,其他附属用房最低.由于城镇化的影响,虽然建筑性质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居民在原建筑上进行了加建,建筑结构发生了改变,导致村内楼房住宅已占80%以上,以2~3 层居多,且外墙多用瓷砖装饰.村内公共建筑及服务设施有社区“双委”办公楼、公厕、社区卫生所、真武大帝庙、龙王庙(现为老年活动中心)、罗城头古闸、大雄宝殿、三官庙、毛主席纪念堂以及村口牌坊,除了社区“双委”办公楼以及东侧的活动中心和村口牌坊环境较好,其他由于管理不善或无人管理,环境恶劣.

建筑之间的组合形式有沿街巷线性式和地块内簇群式2 种建筑组合[18].当地块进深和面积较小时,地块内只能容纳下1 排或2 排建筑,且多呈沿街巷线性形式,这种组合使村内肌理琐碎但很规整,主要分布在不临河A类和临河类地块中;当地块进深和面积较大时,建筑在地块内部自由排列,靠小巷进入到达窄院,多呈簇群式,这种组合使村内肌理虽然聚集细腻但是零乱,主要分布在不临河B 类地块中,见图3.

图3 组合形式

3.5 文化要素

文化是相较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产物,分为物质和非物质2 种.物质文化即庙宇、牌坊、建筑和街道等显性肌理;非物质文化则是历史沿革、民俗或习俗、居民日常生活等隐性肌理.一个特定的地域文化是根植于地方土壤,历经千百年沉淀而形成的代表地域历史的记忆.罗城头村独具特色的扇鼓舞可溯源于3 000 多年前西周时期的祭祖活动.扇鼓是宫廷王侯率兵出行及谋略大事进行占卜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赵国的兴盛,武灵王为祭祀陈婴等先贤,使得扇鼓得以在赵国传承.

4 罗城头村肌理的更新策略

城市肌理是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空间特质,具有一定规模和组织规律的人类城市聚居形态.阿尔多·罗西在《城市建筑学》[19]中提出住宅和纪念物是城市形态中的2 个持久要素,分别对应集体作品和单体作品.在城市肌理中集体作品可以被认为是地块、产权地块等,具有无限持续复制属性的重复性肌理要素;单体作品可以被认为是结构路网、区域、街廓等,具有结构性质的约束性肌理要素.约束性要素对重复性要素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可形成结构性框架;重复性要素在框架内进行填充,重复增殖.本文从约束性和重复性2 个方面的要素对罗城头城中村肌理提出更新策略.

4.1 加强约束性肌理的控制性

城市肌理随着历史进程不断演变,只要空间结构不变,无论建筑和地块如何变化,城市肌理始终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约束性肌理是城市肌理保持稳定的关键,若加强其控制性,则有助于肌理的延续.一般宏观尺度的区域和中观尺度的结构路网都能很好地延续约束性肌理的控制性,但是中观尺度的街廓由于不同时代建筑的尺度不同,导致街廓的尺寸和形态都会发生变化,此时约束性肌理的控制性被打破.为此,应保护罗城头村内部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避免外部干预强度过大,从而延续区域内山水格局和空间格局.

罗城头原有结构路网较窄且公共空地很少,最宽的滏明路和罗中街只有5~8 m,次要道路最宽处不超过4 m,且人为侵占情况较多,导致实际宽度与测量数据不匹配.考虑到现代交通以及消防要求,在不改变原有肌理结构情况下,对滏明路、罗中街和忠厚街进一步拓宽,加强路网轴线性,使原有“一纵两横”路网结构变成“两纵两横”路网结构,见图4.对胡同和街巷进行适当拓宽,使地块外部道路维持在4 m 以上;同时,打通“断头路”,使结构路网形成环路.这样既满足消防和交通要求,也方便人们的日常出行.为了不让现代机动车辆对原有城中村内部生活状态造成破坏,可以在村周边开辟空地或建设停放车辆的场所,使村内仅用于人行、非机动车以及摩托类的机动车通行;增加罗城头村内公共空地的面积和数量,尤其是在人流密集处增设公共空地,优化街道以及空地环境,强化“街巷—空地”的路网肌理,使原本密集紧促的肌理健康发展,见图5.

图4 路网结构优化

由于道路的拓宽以及空地的增加,原本的街廓会随之改变,此时应保持原本街廓形状不变,仅在面积上适当的腾退.同时增加地块内、院落内和建筑之间的绿化,改善原本村内绿化树木数量不足、分布零星的情况(见图5).

图5 公共空间及道路优化

4.2 延续重复性肌理的类似性

“所有的建筑都相同,但又是不同的”是罗西对于类似性城市很好的解读.随着城市的发展,城中村周边地区的建设不断对村落结构造成冲击,虽然很多建筑都进行了改建,但只要建筑的变化没有引起结构路网与街廓的变化,新建筑重复组合而成的城市肌理仍然具有类似性.这种类似性的肌理是历史建筑向现代建筑过渡的过程.重复性肌理的类似化,就是保护过渡空间性质的肌理,延续城市整体风貌,防止城市肌理碎片化.

类型形态学将城市归纳为各种类型或原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态,类似于生物学上细胞之间的关系,具有多种组合关系共同存在于生物体内.解决地块内各产权地块的问题,就是找出阻碍健康发展的组合关系以及“不健康”的建筑,将其置换为有利于发展的类型.

对罗城头村内的建筑进行初步归类,可分为保留建筑、置换建筑和拆除建筑3 类.对保留建筑根据邯郸本土传统建筑的风格进行风貌优化,对结构进行加固以及高度控制;对功能不适宜的建筑或空置房进行功能置换,以满足村内日常公共服务;对于建筑质量不好或影响交通的建筑进行拆除,转换为公共空地或村内绿地,见图6.

图6 建筑空间的归类及优化

5 结语

城中村是城市存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也是未来城市文化与经济的诞生地.因此,城中村作为城市特有的城市肌理,上承传统村落肌理,下接现代城市肌理.城中村肌理不仅存留了传统城市的历史也蕴含了未来城市的潜力.运用类型形态学对罗城头村的城中村肌理进行提炼,并运用约束性肌理的控制和重复性肌理的类似性化对不同维度的肌理提出更新策略,有助于对城中村肌理的延续和保护.

猜你喜欢
罗城路网城中村
云南智慧高速路网综合运营管控平台建设实践
基于多源异构大数据融合技术的路网运行监测预警平台
宁夏高速公路路网“最强大脑”上线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仫佬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罗城的实践与启示
打着“飞的”去上班 城市空中交通路网还有多远
罗城果林水肥一体化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