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大动脉闭塞型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2022-01-22 07:36高林
当代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溶栓神经功能静脉

高林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抚顺 113008)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危急重症,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且伴随人口老龄化的日渐加剧,人们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导致该病呈大幅增加趋势,且已成为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严重型病症。有报道[1]指出,ICVD的发病与进展与动脉粥样硬化(AS)密切相关,约25%的患者的发病由颈动脉硬化性狭窄引起。对于狭窄程度加重者,传统保守治疗已难以满足治疗需要,效果有限,需实施溶栓治疗,以此解除病变血管梗阻或狭窄情况,促进脑组织血流灌注的恢复,控制病情进展,改善预后。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日渐成熟,设备的不断更新,神经介入溶栓在治疗各种难治性ICVD方面,效果越发理想,且在临床中得到不断推广。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已成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且在治疗脑血管疾病中,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2]。本研究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ICVD患者,采取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与静脉溶栓相联合的治疗方案,旨在探讨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大动脉闭塞型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大动脉闭塞型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0~75岁,平均(62.15±2.71)岁;合并症:高脂血症10例,糖尿病19例,高血压21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0~74岁,平均(62.07±2.68)岁;合并症:高脂血症9例,糖尿病21例,高血压20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均符合《全国第五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该病相关诊断标准[3],且均经CT及MRA或CTA等检查予以确诊;年龄>18岁;发病至治疗的时间间隔均≤4.5 h;认知正常,意识清晰。排除标准:患有其他脑部疾病;存在明显出血倾向及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精神疾病;严重脏器功能异常;存在溶栓治疗禁忌证;存在脑梗死低密度病灶。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广州铭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50001,规格:16 mg∶107 IU)实施静脉溶栓,最大用量控制在90 mg以内,首先在1 min内,将10%静注,其余在30 min内泵入(静脉泵)。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首先实施静脉溶栓治疗,rt-PA用量维持在0.6 mg/kg,用法同上,完成后,实施DSA,评估患者血管闭塞情况,且采用经右股动脉穿刺插管(Seldinger法),置入动脉鞘,于微导丝引导下,将导管送至病变血管处,快速推注尿激酶(将20万U该药加入2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然后再将20~50万U该药加入5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经自溶性导管泵入(1 ml/min);完成手术后,CT复查,如果未发生出血,在24 h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规格:100 mg×30片),每次100 mg,每天1次,随访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即刻血管再通情况,90 d MRS评分及并发症。①即刻血管再通。用TIMI灌注分级评价:0分,无灌注,另外,在闭塞点的远端处并未发现前向血流;1分,渗透性灌注非常少,对比剂可顺利流经闭塞区,但在血管造影时,未显影整个血管床(闭塞远端);2分,部分灌注,对比剂可顺利流经闭塞区,且可显影动脉血管床,但对比剂于梗死动脉内进入,或/和在具体的清除速度上,较周围正常灌注的血管慢;3分,完全灌注,当前向血流入血管闭塞部位后,快速流至远端血管床,且受累血管床与未受累的同侧或对侧血管床,有相同的对比剂清除速度。②临床疗效。依据NIHSS及独立生活能力实施评定,若NIHSS减少幅度>90%,未出现伤残情况,为痊愈;若评分减少46%~90%,生活基本能独立,为显效;若评分减少18%~45%,部分生活可自理,为有效;若评分减少<18%,伤残≥3级,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并发症。包括血栓栓塞性出血、颅内症状性出血及消化道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4 d,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1 两组NIHSS评分比较(,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NIH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注:NIHSS,美国独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0 40治疗前18.72±3.27 19.13±3.61 0.532 0.298治疗后14 d 5.01±1.27 3.70±0.95 5.224 0.001 t值27.718 26.143 P值0.001 0.00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0.00%,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两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cular recanaliz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颅内症状性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血栓栓塞性出血1例,颅内症状性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5,P=0.697)。

3 讨论

当前,ICVD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第三大疾病,仅次于心脏病、恶性肿瘤[4-5]。有报道[6]指出,ICVD的发生、发展与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因素密切相关。发病后,不仅会引发脑组织缺氧损伤,而且还会造成血流灌注减少,引发多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瘫痪、失语、感觉障碍等。针对ICVD所引起的血管闭塞,通常由脑血管血栓形成、AS斑块脱落栓塞等因素所引起,当采用传统药物治疗时,较难彻底性解决血管狭窄问题,而溶栓治疗凭借其创伤小、效果突出及安全性高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治疗ICVD的首选方法[7]。

伴随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越发完善与成熟,近期报道[8]指出,该技术与静脉溶栓比较,疗效更高,预后更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Qi等[9]研究结果一致,且优于部分研究[10-11]结果,分析原因为,可能与本研究所选取病例数较少,样本发病时间较短,较多患者还未超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因而可获得较好的溶栓效果有关;此外,还可能与患者基础健康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分析原因为,可能与溶栓治疗能加速脑血管再通,加速脑组织血流灌注的恢复有关。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速康复进程。治疗14 d时,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及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DSA辅助下神经介入溶栓术与单用静脉溶栓比较,在改善病变血管再通上,及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方面,均有更好的效果,且安全性突出。针对神经介入溶栓而言,其基于影像学手段(如DSA等),经导管与导丝靶向给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减轻脑组织损伤,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采用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ICVD患者,可获得优于单纯溶栓治疗的效果,不仅能加速神经功能恢复,而且还能提高血管再通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溶栓神经功能静脉
重视下肢穿通静脉功能不全的诊治
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内径及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穿静脉血流动力学对下肢静脉曲张形成的影响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