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创业者胜任力模型初探

2022-01-24 07:40周城雨中南民族大学
品牌研究 2021年31期
关键词:进行搜索

文/周城雨(中南民族大学)

一、引言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以及城市的推力和乡村的拉力共同作用下,我国出现了“返乡潮”,原本在城市务工、学习的群体纷纷返乡创业。据统计,2020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1010万人,比2019年增加160万人,同比增长19%,是近年来增加最多、增长最快的一年,返乡创业一时成为热点问题。返乡入乡创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加快了乡村振兴,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稳定扩大就业效果逐步显现。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国家加大返乡创业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及时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政策,对有需求的创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返乡入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各类返乡入乡创业载体建设。尽管如此,依然存在着创业者“创业寿命”短,创业成功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创业成功与否,政策只是一方面,关键还在于创业者自身的技能、能力以及素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业胜任力。本文结合乡村振兴背景,构建返乡创业人员的胜任力模型,为创业者自我评估提供依据,为创业培训体系构建指明方向。

二、文献综述

(一)返乡创业

关于返乡创业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对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二是对创业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三是返乡创业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目前学界对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对于返乡农民工而言,受家庭状况和个人收入影响较多,大学生返乡意愿则受个性和外部环境影响最大。张新芝、王玉帅等(2014)认为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经济状况、原来务工的收入、受教育与掌握技能程度、个人与家庭的人脉关系、城市就业压力和生活成本、融资困难、城市二元结构的不公正待遇、家乡发展环境改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等。刘灵辉等(2018)研究发现大学生返乡创建农场的意愿主要受对农业的兴趣程度、农田基础设施状况、对经营农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的评价、家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这四项指标影响。

创业者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在于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方面。阳立高、廖进中等(2008)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特别是创办规模型企业能不能成功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能不能融到资金。刘芳(2017)指出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劣势和挑战为创业资金不足、自身素质较低、政策实施限制条件多、金融体系不健全。施琪(2021)指出应从提高政策实施的准度、提升创业协同能力、提高创业青年素质、提高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升青年返乡创业的成功率。

返乡创业企业绩效影响因素主要有返乡创业人员的人力资本、社交网络、互联网+、创业政策、突发事件驱动等。庄晋财、杨宇哲(202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进城务工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是提升他们创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孙武军、徐乐、王轶(2021)指出外出创业经历能够提升创业者的管理经验,扩大创业者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创业者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间接提升返乡创业企业的经营绩效。王轶、陆晨云(2021)指出税收减免、贷款担保、用地优惠和产业扶贫这四类财税扶持政策总体上都能显著提升返乡创业企业经营绩效。

(二)创业胜任力

Chandler & Hanks(1993)借鉴“胜任力”的概念,首次提出“创业胜任力”,将其定义为识别、预见并运用机会的能力。创业胜任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会随着创业者对市场的熟悉程度而不断加强。

关于“创业胜任力”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多种观点。Thomas(2002)认为创业胜任力是指创业者具有的知识、能力以及个人特质等,并且这些胜任力能够促使创业者个人达到优秀绩效水平。汪英晖(2018)认为创业胜任力是一个优秀创业者能够在创业过程中根据岗位与角色需要,实现创业目标和达成优异绩效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进行创业所需要的具体的知识、技能,还包括创业者的动机、自我形象、社会角色、价值观等潜在特质。综上所述,创业胜任能力即创业者为完成创业任务、达到高绩效所具备的特质、知识、技能和能力。

我国学者对返乡创业人员胜任力研究较晚、研究较少,但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赵如(2018)构建了包括创业技能和创业素质两个维度的农民企业家胜任力模型。其中创业技能包括先验知识、人际交往、管理协调,创业素质包括成就欲望、创新偏好、机会直觉和责任意识。吕莉敏等(2020)通过文献研究、深度访谈等方式构建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三维度返乡农民工创业胜任力模型。王乐杰(2020)以创业成功为导向 ,构建了社会胜任力、创业认同、管理胜任力和创新胜任力四维度创业胜任力模型。毋靖雨(2021)从内隐和外显两个维度构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

三、返乡创业人员胜任力要素分析

(一)文献分析

基于现有的文献研究,归纳出返乡人员创业胜任力要素。文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返乡创业”“创业胜任力”以及相近词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最终提取69项因子。(表1)

表1 返乡创业者胜任特质

(二)一级指标的选取

基于创业胜任力理论模型和创业典范文本分析,为返乡人员构建了一套较为全面和符合实际的创业胜任力模型,包括专业知识、创业技能、个人品质、内驱力、创业能力和针对乡村振兴背景提出的乡村认知力这六个维度。

(三)二级指标的选取

(1)专业知识。创业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创业者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应该是全面、系统的,尤其对于返乡创业者来说,资金相对匮乏,创业初期,所有事情都必须亲力亲为,掌握足够的知识为后续开展创业活动奠定基础。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管理知识,创业知识等:①创业相关知识。创业活动不仅需要创业者一方的努力,还需政府、社会等提供服务。如创业时机的选择,企业注册,创业计划书的拟写,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等操作都需要创业者有相关知识才能顺利实施。②管理知识。创业者大多数也是管理者,管理知识是先人从无数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具有普适性,对创业者创业有借鉴意义。③专业技术知识。通过阅读返乡创业人物事迹可知,农村创业呈现产业融合的趋势,但仍然集中在农业领域,这要求创业者了解农业相关知识,不仅如此,互联网时代还要求了解网络知识。

(2)创业技能。创业技能是指从事经营管理决策方面的技能,包括融资能力、管理能力、营运能力和销售能力这四个方面。①融资技能。返乡创业人员资金通常来源于务工积累、亲友支援,对于创业来说远远不够,创业者必须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保证创业活动顺利开展。②管理能力。管理者最主要的是管理企业中的人,好的管理者能提高管理效率,因此学会与员工沟通,识别员工情绪,协调组织事务等十分重要。③营运能力。营运能力是创业活动关键环节,与产品息息相关,包括开发产品、推广产品和控制产品成本的能力。④营销宣传。销售是产品生产的最终目的,只有走好最后一步棋,前面努力才不算白费。信息化时代,要求创业者创新营销模式,依靠电子设备和网络技术拓宽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同时进行销售。

(3)个人品质。个人品质是返乡创业者所具有的内在个性特质,既包括创业者具备的一般特质,也包括返乡创业者所具备的特殊特质:①社会责任感。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一大批有思想有觉悟的人员返乡创业,他们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创造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就业,带动他们共同富裕,建设美丽家园。②合作精神。创业活动不是创业者的单打独斗,对内要组建团队,对外要与政府、供应商、消费者等市场主体搞好关系,合作精神贯穿创业的始终,具备合作精神的创业者对内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外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办事效率。③勤奋刻苦。返乡创业多集中农业领域,需要创业者在创业一线活动,再加上农村设施不完善,带来生产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因此需要创业者发挥刻苦勤奋的精神。④价值观。由于农村村民整体素质不高,创业初期未见成果时,免不了听到闲话,特别是返乡大学生要顶住外界压力,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地相信在农村也能实现自身价值。⑤心理承受力。返乡创业成功率低,创业过程艰难,这需要创业者有强大的内心,不惧艰难,想尽办法解决问题。

(4)内驱力。内驱力是激起创业者完成创业目标、实现更高绩效的原动力,主要包括创业动机、执行力和持续学习这三个方面:①创业动机。创业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创业活动,并向着创业目标前进的内驱力,由个体意识指导行为,从而实施创业活动。②执行力。调查表明很多人有过创业想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敢迈出第一步,缺乏执行力,从而导致想法破灭。③持续学习。创新意味着陌生,面对陌生的产品、不熟悉的机器设备以及智能化的生产与管理方式,要求创业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加之信息化时代,知识信息更新速度快,创业者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速度才能赶上风口。

(5)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指个人在创业过程中行为和思维方面的深层次习惯和特质,以及个人潜在地对资源利用能力和应变决策等特质。返乡创业人员创业能力包括机会识别能力、战略规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创新这五个方面:①机会识别能力。识别机会是创业的起点,农村创业呈现产业融合的趋势,蕴藏着大量机会,具备机会识别能力的创业者能通过各种手段捕捉市场,在源头形成先发制人的优势,迅速抢占市场。②战略规划能力。战略规划是创业者站在发展全局角度制定的大政方针,规定了企业发展总目标及执行的主要步骤,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前瞻性。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必须深刻剖析外部环境,明晰自身发展优劣势,做好企业战略规划。只有始终把握市场动向,牢牢抓住市场机遇,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③人际交往能力。返乡人员的社交网络主要集中在城镇务工时建立的社交网络、家乡的亲戚朋友以及返乡之后建立的社交网络这三个方面。社交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高,社交网络质量越高。高质量社交网络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带给创业者机会,减少交易成本,拓展营销渠道等。④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是创业者成功的基石,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社交网络资源等。创业过程中,创业者要充分优化整合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为创业实践活动减轻阻力。⑤创新。创业准备阶段创业者必须要做充分的调研,发挥创新意识,填补市场空缺;生产阶段,创新生产方式,降低人力物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管理阶段,创新管理手段,实现智能化管理。

(6)乡村认知力。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联系实际,提取了符合该情境的胜任因子,包括乡土情结、政策获取能力、外出创业经验、农村产业融合认知:①乡土情结。乡土情结是人们对世代生活的乡村和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情感、态度、愿望等心理因素。无论是生存型创业还是价值型创业,返回家乡人员都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是亲戚朋友的期盼,或是对美丽自然风光的向往,抑或共建美丽家园的理想。②政策获取。从大众创业到乡村振兴,国家为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创业先后出台了不少“政策红包”,这要求创业者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出符合自己要求的政策信息并加以利用,为创业活动争取外部支持。③外出创业经验。实践证明,有一定创业经验的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更加广泛,在克服新创企业缺陷方面有较大优势,同时,识别机会的能力也更强。④农村产业融合认知。根据农业部2017年统计数据可知,我国各类下乡返乡创业者达700万人,其中返乡农民工占68.5%,农村产业融合类创业项目占82%以上,广泛涵盖农村三次产业,呈现创业产业交叉融合态势。返乡人员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认知程度会影响其对农村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影响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总结

(一)研究成果与意义

基于文献整理和案例分析,初步构建了返乡人员创业胜任力的六维度模型,包含了专业知识、创业技能、个人品质、内驱力、创业能力、乡村认知力。该模型比较全面和符合实际,为政府扶持与培训、创业者自省、金融机构决策等提供依据。

(二)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本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创业者胜任特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未来需要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等方式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各维度进行修正和补充,然后设计量表对各指标进行打分赋值,算出指标权重,使得模型更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进行搜索
疫情后“都市田园”需求暴增
短视频对旅游营销的影响
生产力再升级:Office 2021与Microsoft 365深度解析
刘慈欣科幻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传播研究
利用新功能,提升谷歌浏览器的使用效率
百丽藏“龙”卧“虎”
吸猫成瘾,养猫“致贫”?年轻人催热“猫咪经济”
深圳市体校举重队运动员损伤因素调查与分析
物候历法
请来“快手”本地文件快速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