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旗渠精神 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2-02-06 09:17胡遵远
祖国 2022年24期
关键词:修渠林州林县

文/胡遵远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20 世纪60 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生产生活条件都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被人称为“人工天河”。全长1500 公里,参与修建的人数近10 万,耗时近10 年,是新中国建设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也是中国人民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10 月28 日,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亲自前往红旗渠进行考察调研,并且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应该说,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闪亮坐标,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不会过时、永远震撼人心!

河南林州(原林县),太行山上层林尽染。站在山脚抬头望,“人工天河”红旗渠在山腰间逶迤前行,滋养着林州大地。

林州市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国家二级文物——当年建设红旗渠的劳动模范任羊成用过的除险铁钩。钩面撞击险石留下的痕迹,镌刻着一段不朽传奇。从1960 年2 月到1969 年7 月,先后有30 多万人次的林县儿女自带工具,自备口粮,风餐露宿,在太行山中苦干9 年多,削平1250 座山头,凿通211 个隧洞,架设152 座渡槽,建成全长1500 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创造出太行山上的人间奇迹,培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半个多世纪以来,太行山崖壁历经风雨巍然挺立,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干旱,曾让林县人祖祖辈辈刻骨铭心。1959 年,林县遭受严重旱灾,境内4条河流干涸,水库见底。面对天灾,苦熬还是苦干?经过反复调研,林县县委提出从浊漳河修渠引水,时称“引漳入林”工程,后更名为红旗渠工程。

工程巨大,但一数家底,全县只有300 万元储备金,水利技术人员仅有28 人。怎么办?“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林县县委决定不等不靠,举全县之力迎难而上。

如何靠双手创造?红旗渠纪念馆里的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影像、一件件实物,见证非凡历程。

为了修渠,全县50 余万人口中,先后有30 多万人次上山劳动,81人献出宝贵生命。

工地搭建的席棚不足,许多建设者就睡在山崖下、石板上、石缝中;食物不足,就吃杂粮、挖野菜、捞水草。全县干部每人每月从仅有的29 斤口粮中挤出2 斤支援修渠。

资金短缺,许多林县人外出务工,攒下几元、几十元钱,寄回来支援修渠。据统计,红旗渠工程总投资中,超过85%为林县人民自筹。

1969 年7 月,红旗渠总干渠、干渠和支渠、斗渠配套体系全部建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 万亩。而在修渠前,林县的水浇地只有不到2万亩。

截至2020 年,红旗渠累计引水130 亿立方米,灌溉农田超4700 万亩,实现粮食增产18 亿公斤,有力促进了林州经济社会发展。

几十年来,林州人民从红旗渠精神中不断汲取营养,坚持自力更生,继“战太行”后,又接续谱写了“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新篇章。

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在红旗渠建设中锻炼成长的一批能工巧匠奔赴全国各地从事建筑行业,叫响了“林州建筑”品牌。

上世纪90 年代起,在外创业的建筑业主陆续返乡开办企业,带回来资金、项目和理念,带动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河南全省前列。

近些年,林州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将林州变成休闲旅游、度假养生的重要目的地。

红旗渠纪念馆里的一张老照片引起记者注意:一个脸盆里装满水,倒放着一个小板凳,一位农民在旁边认真观察。

“这位是共产党员、‘农民水利土专家’路银,他在用盆面测量代替水平测量仪进行观测。”讲解员介绍,红旗渠总干渠从渠首到分水岭全长70 余公里,落差仅有10多米,且渠线全部位于悬崖峭壁上,测量和施工难度极大。在缺乏专业仪器的情况下,林县人凭借土办法,保证了施工精度。有关部门验收时不免惊叹——70.6 公里长的总干渠建设完全符合设计标准!

游客在青年洞前留影纪念

为解决总干渠与河流交叉的问题,施工人员设计建造了“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河水”的空心坝,从此“渠水不犯河水”;修建桃园渡槽时发明了“简易拱架法”,建成“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渡桥。

缺钱买炸药,林县人就用锯末、煤面等配制土炸药,使红旗渠全部工程的炸药自给率达到44%,节约资金近146万元。

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林县人创新了上百项工程、技术成果,培养出上万名铁匠、木匠、石匠。艰苦创业中激发的创新精神、锤炼的人才队伍,成为促进林州发展的重要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作为当地的“土专家”,李斌顺担任市水产管理站站长10 多年来,不断推动科研创新。以培育优良鱼种为目标,他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研究基地,先后有10 多项科技攻关项目获奖;探索“莲鳅共养”致富模式,拓展了乡村产业振兴新途径。

近些年,林州市聚焦“三农”发展需求,统筹科技特派员等各领域技术力量,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倾斜;开展“送医疗卫生服务下乡”“送农技下乡”“畜牧系统百人联百场”等活动,增强乡村产业振兴技术支撑。

“过去,‘土专家’开山修渠创造奇迹。如今,我们更要努力发挥乡土人才作用,激励创新创造,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林州市副市长李蕾说。沿红旗渠干渠走一走,每隔一段可以看到一块小石碑,上面写着不同村庄的名字。

工作人员介绍,立起石碑就是明确责任。修渠时,林县县委提出要求,30 年内哪个责任段出了问题,就由承建的公社、生产大队负责维修。

红旗渠纪念馆里,11 枚旧印章引人注目,每个印章对应着红旗渠总指挥部的一个部门。修渠伊始,林县县委坚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部署安排交通运输股、物资供应股、安全股等各部门高效协同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干部群众投身红旗渠建设的积极性。

“成功修建红旗渠,充分彰显了团结协作精神。”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说,精神体现在跨省跨县跨流域引水,体现在兄弟地区和单位的支援,体现在对各方力量的整合和林县各公社、生产大队的配合。

最危险的地方,最困难的活,最先看到的是干部和党员、团员。

1960 年春,红旗渠渠首拦河坝工程建设中,坝体还有10 米宽的龙口尚未合龙,河水奔腾咆哮,喷涌而出。为确保拦河坝顺利合龙,500 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冷刺骨的激流中,臂挽臂排起人墙,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最终拦住了汹涌的河水。

“红旗渠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改天换地的生动实践。”李蕾说,为了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根本出发点,依靠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根本力量。

“人民紧跟共产党,改造山河有力量。”几十年过去,一代代林州人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同心圆梦的共识、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拼搏进取的动力,“治山山变样、治水水长流、治穷穷变富”。

临淇镇社书村的变化就是一个例证。社书村一度发展缓慢。2017 年,在外创业的常海拴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广泛发动群众,全村齐心协力,先后投入400 多万元改造村庄。原本破旧的院落变成了小花园、停车场、休闲长廊,村容村貌大变样。村里还开办了服装厂,吸纳留村妇女就业;投资200 万元,建起香菇大棚;招商引资1500 万元,办起电子厂……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林县河顺镇申家垴村的石匠申江保,是红旗渠建设中成长起来的劳动模范。申家垴村有一条常年不断流的小河,修建红旗渠和申家垴村并无太大利害关系,是否参加?申江保和村民们用行动作出回答。申江保背起铺盖卷,自带干粮和工具,走了两天两夜赶到工地,一干就是七八年。

“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红旗渠建设者们写在崖壁的豪迈誓言,也正是申江保的精神写照。

共产党员吴祖太是修建红旗渠时的牺牲者之一。他从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1960 年初,吴祖太参与红旗渠工程设计,解决了不少建设难题。当年3 月,王家庄隧洞洞顶出现裂缝掉土现象,他进入洞内察看险情时遭遇洞顶坍塌,不幸殉职,年仅27 岁。

无私奉献,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代林州人。

任村镇盘龙山村海拔1300 米,山高沟深,修一条下山的路是全村人的多年期盼。2013 年,村党支部书记王自有在为修路奔波的途中突发心梗病逝。他的弟弟王生有放弃外面的生意,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继续修路。坑洼的泥土路终于变成平坦的水泥路。

王生有带领村民绿化荒山3000 多亩,种植花椒、核桃、中药材1000 多亩。村民们出售土特产增加了收入,发展乡村旅游也打下了基础。“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大哥生前的愿望,也是我的奋斗目标。”他说。

“红旗渠是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一座丰碑。”河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副厅级专职委员赵茂军说,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也是红旗渠精神的鲜明特征。“修渠历程中,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不谋私利、一心为民,带领广大群众积涓滴为洪流,汇聚成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这座丰碑昭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正确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始终坚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

如今,林州市持续加强以红旗渠精神开展党性教育。红旗渠干部学院建成8 年来,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5000 多期,培训学员超过30 万人次。来自全国各地的500 余家机关、院校、企事业单位到红旗渠挂牌设立“红色教育基地”。

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从中汲取成功经验、指导我们当前工作。

一要学会科学决策。做决策、干事情,一定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做党和政府要求的、部署的、鼓励的、提倡的事情;切实尊重群众意愿,干民之所需、民之所愿、民之所想、民之所盼。红旗渠修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多、困难那么大、耗时那么长,最终为什么能够全部解决、顺利建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修建红旗渠、解决缺水问题是林县人民千百年来的共同心愿。我们做决策、干事情一定要把方向选对、把路子选准。只有这样,才能上无压力、下无阻力,才能凝聚合力、齐心协力。大到一个地方、小到一个单位,道理都是一样的,人心齐、泰山移,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在做决策、干事情之前,我们一定要进行充分调研,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社会各界的意见,不可偏听偏信、以偏概全,更不可“一叶障目”“盲人摸象”。

二要学会精准施策。做工作、干事情必须科学谋划、精心研究,千方百计地调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红旗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寻找水源到勘察设计、开工建设、引水灌溉,乃至后来的旅游发展,各个时期、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重点、各支建设队伍都有不同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只有大家都能够立足本职、干好份内工作,最终才能园满收官、“引漳入林”,少了哪一个环节、缺了哪一项工作,都不可能建成红旗渠!正如一辆汽车一样,发动机固然重要,但是它代表不了一切,哪怕是少了一个活塞、松了一颗螺丝钉都不行。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切实增强全局意识、系统观念,切不可只见大树、不见森林,重此轻彼、厚此薄彼。比如,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抡大锤、打炮眼、安炸药固然重要,但是也不可能让全体参建人员都去干这一件事情!大有大的作用、小有小的用途,决不可忽视基层基础,决不可“一阵风”“一边倒”!一定要让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只有根根柱子都得力,才能撑起万丈高楼、才能撑起一片蓝天!同时,岗位不同、任务不同,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不可“千篇一律”、不能强求“步调一致”。有的工作需要营造浓厚的氛围、采取有力的措施强力推进,有的工作则需要沉下身子、用心用脑、刻苦钻研、精心研究,单纯地靠“敲锣打鼓”是干不成的!大家一定要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性质、不同职责,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最终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整齐划一”“机械主义”是行不通的。

三要做到持之以恒。干事创业也好,跨越发展也罢,都要有决心和狠劲,大家一定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恒心和韧劲,要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定力和毅力,对认准了的事、开局了的工作,要坚决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不可随意改弦易辙、更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下定决心、锁定目标,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矢志不渝、笃行不怠,不能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要朝着既定的目标、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不提空洞的口号、不发没用的文件、不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负初衷、不忘初心,让理想之船、希望之舟驶向“幸福的彼岸”。

四要坚持团结奋斗。这是建成红旗渠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大力弘扬。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团结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团结是夺取胜利的保证。越是在现代社会,越是需要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孤家寡人、单枪匹马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团结是我们过去能够成功的重要经验,也是我们未来继续成功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求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大家一定要时刻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殷殷重托,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以精诚的团结、奋斗的姿态,向着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向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踔力奋发、勇毅前行,努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时代新征程上不断谱写新的绚丽篇章!

猜你喜欢
修渠林州林县
听奶奶讲修渠的故事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如何以H5形式报道典型人物——澎湃《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策划笔记
迷情大丽花
24小时便利店已打烊
迷情大丽花
情系岗黄水库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