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醇滴眼液在翼状胬肉术中应用对术后早期干眼的作用

2022-02-14 10:12刘院斌武忠华任志凤孙霞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眼表

刘院斌 武忠华 任志凤 孙霞

(1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眼视光学系,山西 汾阳 032200;2山西省汾阳医院眼科)

翼状胬肉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常见眼病。流行病学显示其主要的致病原可能为紫外线〔1〕;另外研究证实风沙、烟尘、花粉等可能为诱发因素;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泪液分泌不足、过敏性反应、免疫相关因素、角膜缘干细胞功能缺陷等有关〔2〕。其临床多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结膜移植手术治疗。但其术后的干眼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引起临床高度的重视〔3〕。

翼状胬肉与干眼二者密切相关,翼状胬肉局部的炎症和增生使眼表结构变化、泪液分布异常、泪膜不稳定等导致干眼的发生;干眼患者眼表泪液分泌量或质的改变、功能的异常及炎症反应均可以导致翼状胬肉的发生或加重〔4〕。临床研究已证实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患者干眼的眼部不适症状〔5~7〕。目前临床上在翼状胬肉手术中多使用浸水棉片或滴生理盐水对角膜保持湿润,但其蒸发较快。聚乙烯醇滴眼液在临床上常作为人工泪液使用,其较强的黏滞性可在角膜表面形成保护膜,润滑性可以避免角膜上皮受到机械性损害可以帮助维持改善眼表微环境和功能,临床用于治疗干眼效果肯定。目前临床上尚未有研究报道在翼状胬肉术中使用聚乙烯醇滴眼液对术后早期干眼的影响。本研究主要观察术中应用聚乙烯醇滴眼液对术后泪膜功能恢复和眼表的保护,为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干眼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随机、开放性临床研究,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山西省汾阳医院眼科确诊并住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龄41~65岁。平均(54.3±4.26)岁,患者术前均行眼科常规检查,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35眼)和对照组33例(33眼),试验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55.4±4.17)岁;对照组男16例,女17例,年龄(53.2±4.3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有手术意愿和适应证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排除标准为:(1)合并葡萄膜炎、角结膜炎、泪囊炎、睑缘炎、青光眼等可以引起干眼的疾病的患者;(2)合并干燥综合征、甲状腺相关眼病等全身疾病者;(3)有眼部外伤手术史,如眼表化学伤、热烧伤等病史;(4)近期有配戴角膜接触镜者;(5)术前眼部使用人工泪液、激素类、非甾体类抗炎等眼药水者。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用药及处理完全相同。均由医院同一医师行相同的术式(翼状胬肉切除加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结膜移植术)。术中试验组使用聚乙烯醇滴眼液、对照组使用浸水棉片保持角膜湿润。术前1 d及术后1 d、10 d、30 d由相同的医师在同一时间段对患者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自觉症状评价、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及泪液分泌试验(SIT)检测。OSDI问卷为量化问卷〔8〕,根据患者症状发生频度分别计为0~4分。分值越高,对患者影响越大。自觉症状包括异物感、烧灼感、畏光、疼痛、视物模糊等,采用干眼评估问卷〔9〕,每个症状分为4级,分别计为0~3分。荧光素钠染色试纸置于结膜囊10 s后取出,嘱患者眨眼数次后,在钴蓝光下观察最后一次眨眼后睁眼开始到出现第1个黑斑的时间即为BUT,<10 s为阳性;同时在钴蓝光下观察角膜是否着色,角膜分四个象限,染色程度分为四级,分别计为0~3分,共0~12分。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药后将泪液检测滤纸条于5 mm处折叠置于患者下结膜囊的中外1/3处,闭眼 5 min后取出滤纸条并测量被湿润的长度为SIT。≤10 mm为阳性。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OSDI评分比较 两组术后1 d、10 d与术前1 d比较OSDI评分显著升高(P<0.05),术后30 d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段OS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各时间段OSDI评分比较分)

2.2两组自觉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术后1 d、10 d分别与术前1 d比较自觉症状评分显著升高(P<0.05),术后30 d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段自觉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各时间段自觉症状评分比较分)

2.3两组FL检测 试验组各时间段F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 d FL评分与术前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30 d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试验组FL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0 d、30 d F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各时间段FL评分比较分)

2.4两组BUT检测 两组术后1 d、10 d BUT分别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 d、10 d BU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各时间段BUT比较

2.5两组SIT检测 试验组术后各时间点SIT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 d、10 d SIT分别与术前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与术前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SI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各时间段SIT比较

3 讨 论

目前翼状胬肉切除加角膜缘干细胞自体结膜移植术已成为翼状胬肉的首选手术方式〔10〕。其优点是角巩膜缘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正常的角膜缘上皮细胞和结膜杯状细胞,使受损的角膜上皮得到修复,减少了炎症的刺激,改善了眼表微环境,延长了泪膜破裂时间,降低了复发率。然而临床发现翼状胬肉患者术后仍然有干眼症状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满意度。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出现干眼的原因可能为:手术切除球结膜造成结膜杯状细胞减少,其分泌的黏蛋白相应减少;副泪腺受移植片的影响使其基础分泌功能降低,使水液层分泌减少;手术使角膜部分三叉神经受损,导致角膜神经感觉减退;泪膜和角膜上皮表面张力的平衡状态被手术打破;术中局麻药对角膜上皮的副作用,操作机械性的损伤角膜上皮,从而影响泪液的黏附功能,使泪液膜稳定性下降;另外术中角膜长时间暴露、术后的炎症反应、切口愈合不平整等;以上原因均可使患者术后泪液分泌量减少及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导致干眼的加重和发生〔11~14〕。由于当今社会人们对视觉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翼状胬肉术后患者干眼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聚乙烯醇滴眼液的黏稠性和润滑作用较强,术中使用可以在角膜上长时间形成保护膜;可以使泪液在角膜上的黏附性增强,存留时间延长,有效缩短角膜上皮的再生和修复的时间;还可以减轻术后眼表的炎性反应。目前对干眼患者评估其泪膜稳定性和泪液分泌量的重要指标是患者的主观症状、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和角膜荧光素染色〔15〕。本研究显示翼状胬肉术后有干眼的存在。本研究中证实术中使用聚乙烯醇滴眼液可保持角膜湿润时间长,在角膜存留时间长,从而缩短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延长泪膜破裂时间,对翼状胬肉患者术中角膜的保护和术后泪膜稳定性的恢复起重要作用。另外本研究中发现术后30 d SIT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推测可能是手术对角膜三叉神经的破坏未修复和炎症刺激仍存在影响泪膜的重建。 SIT在术后多长时间可恢复至术前水平仍需临床进一步观察和验证。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术后随访时间短,需要临床大样本和长时间的试验去证实在翼状胬肉术中使用聚乙烯醇对干眼预防和治疗的明确作用。综上所述,手术切除翼状胬肉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干眼症状,在术中使用聚乙烯醇滴眼液可以保护角膜,改善眼表微环境,促进眼表功能的恢复,对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干眼的治疗和预防,聚乙烯醇滴眼液为一种安全且有效的药物。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眼表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
睑板腺处理对合并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翼状胬肉患者术后眼表的影响
短时间电脑屏幕阅读对大学生视功能和眼表的影响
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
基层医院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眼表观察与干预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
眼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