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留守儿童心理理论、亲社会行为与友谊质量的相关研究

2022-02-18 13:49马轶龙
今天 2022年1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信念理论

马轶龙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回民小学 甘肃 白银 730799)

有学者认为与一般儿童心理理论相比,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影响因素,所以十分有必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他们的心理能力会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友谊质量,所以,本文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心理理论,轻社会行为和友谊质量方面入手,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研究。

1.研究会宁县留守儿童心理理论,亲社会行为和友谊质量的意义

1.1 实践意义

目前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以会宁县留守儿童为例,通过研究他们的心理发展,可以使留守儿童的发展更加健康,长久。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出现源自于我国社会的转型,并且社会各界对其十分关注。通过考察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可以得知,他们与普通儿童并不相同,也与单亲家庭儿童并不相同,对他们的调查研究应当具有针对性,如此才可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特征。目前,教育界和法学界等对留守儿童进行了重点研究,心理学界也逐渐加大了对其的关注,然而主要将父母外出务工作为了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大部分属于理论总结,很少有实践研究,几乎没有从认知层面对他们进行研究,所以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心理理论,社会行为和同伴质量方面入手,对会宁县留守儿童进行了研究,此类学生材料可以促进家庭,社会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深入了解,呼吁父母,社会和学校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也可以保证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保证他们日后的健康成长[1]。

1.2 理论意义

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可以弥补儿童心理学的内容,特别是可以促进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帮助社会更加全面的认识儿童。心理理论是社会认知工具中最有效的一种,会从同伴交往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从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更深入的了解自我和他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做到对他人的客观评价,可以使他们的生活态度更加积极理性。目前,国内从心理理论,社会交往和友谊质量方面入手,对留守儿童做出的研究并不多,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可以从心理理论,社会行为和友谊质量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深入的了解,实现了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弥补和补充,也可以使心理学发展更加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注特殊的留守儿童群体,也可以促进社会对儿童群体的全面认识,为儿童心理学带来更加丰富的研究内容,促进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2.留守儿童心理理论,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留守儿童指的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孩子,他们的抚养教育和管理主要是由父母单方或其他长辈负责。有学者提出:在缺失父母关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比普通儿童的学习机会更少,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思想道德和人格发展等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目前国内外很少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赵俊峰等人从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方面入手,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结论可以得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所以他们缺乏良好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其中,留守儿童中有单亲在的情况比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的更好。张瑞华等人从失言可能和理解能力方面,对7~11岁留守儿童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大,他们的失言可能性越大,理解能力越强,农村留守儿童最关键的失言理解时期就是9岁阶段。许慧等人从心理能力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得知,他们的理论能力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年龄,和他们所接触的同伴类型[2]。

3.本文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对会宁县260名8~13岁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其中未完成调查问卷的儿童有14名,总共获取到了246份有效的调查问卷,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相关结论进行了总结。

3.2 主要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从性别和年龄等方面入手,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重点探讨,并从心理理论,轻社会行为和友谊质量三者的关系入手,为会宁县留守儿童进行了研究假设,主要假设内容如下:

(1)不同性别,年级和类型的留守儿童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发展;

(2)留守儿童的信念理解和意图理解的能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3)留守儿童心理关系着他们的友谊质量,友谊质量关系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并且在不同的年龄和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4.留守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一般特点

4.1 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得知,年龄越大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能力越强,意味着留守儿童的心理能力会越来越成熟,也就是心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心理能力在各阶段的增长速度也各不相同,留守儿童在六至七年级的心理能力呈迅速发展,意味着某个时期应当重点发展留守儿童的心理。

4.2 本文在研究留守儿童心理能力的过程中,主要选取了性别和年龄等主要的影响因素。

4.3 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能力,与男生的心里能力相比,女生显得更强一些。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其心理能力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在对比国内外的大部分儿童心理理论研究后发现,兄弟姐妹对留守儿童心理能力的影响存在不同的结论,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滞后性和缓慢性,也有可能是由于本文所选取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兄弟姐妹,独生子女只有少数。

4.4 本文从心理能力方面,通过对各类型留守儿童的研究得知,留守儿童的类型不同,他们的心理能力并没有显著差异,母亲在家的留守儿童比父亲在家,及父母都不在家的留守儿童的心理能力更强。

4.5 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能力,他们在错误信念理解方面呈现出不同的能力,女生比男生更强,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在语言识别和模糊信息识别等方面的能力基本相同,女生比男生略高。留守儿童在不同年级的语言识别和模糊信息识别等能力基本相同;留守儿童的类型不同,他们的语言识别和模糊信息识别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3]。

5.留守儿童心理理论,轻社会行为和友谊质量关系研究

5.1 从心理能力和友谊质量方面,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得知,心理能力较强的留守儿童,具有更高质量的友谊关系,特别是具有高质量友谊关系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能力更强。此外,可以良好理解他人情绪和意图的留守儿童,也具有更高质量的友谊关系。从心理能力,错误信念,理解和情绪理解等方面,通过对各年龄各性别的留守儿童的研究可以得知:年龄越大的留守儿童更易理解错误信念,他们的心理能力更强,友谊质量更高,但是在理解他人情绪和意图等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

5.2 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在理解错误信念,心理能力和友谊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显著,但是他们在理解他人情绪和意图,积极和消极这两种友谊质量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从心理能力和轻社会行为方面,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可以得知,心理能力越强的留守儿童可以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从性别,年龄和心理能力方面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得知,能够良好理解错误信息,情绪和意图的留守儿童,具有更强的心理能力,与他们的年龄并没有显著关系。

6.情绪认知和信念认知的分化和联系

情感认知与信念认知发展的分化与联系问题是近些年来儿童心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已往所有关于一级情感认知与一级信念认知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都说明了情感认知与信念认知的差异及其对于儿童在心理发展上的分化影响,但对于孩子的信念认知与情感认知发展之间的联系问题,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本研究从儿童心理状态感知的角度,研究了儿童情感感知与信念意识发展之间的分化过程与联系。一方面,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儿童的情绪认知和信念认知可能是个体心理理论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但是,就3-6岁孩子情感感知和信念感知的发展情况来说,两者的发展却显示出了相同的趋势:4岁时,情绪解码能力和对心理未知认识能力的逐步获得,使情感感知能力和信念认知的发展出现首次转折点,5岁时,孩子对二次推理能力的逐步发展使二者的发展出现第二个转折点,6岁时,孩子已经基本掌握了情感感知能力和信念感知的能力,6岁之后,孩子对心理状态能力的了解进一步发展。这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支撑了由Perner所提出的幼儿的心理理论随着年纪的增加而逐渐精细化的假说;但另一方面也可能表明,当幼儿的情感感知与信念意识都在进行早期分化以后,其精细化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了一致性。不过,情感认识与二信念认识的发展与其早期的发展来说仍显示出了一些相似之处,既儿童对二情感的认识要比对二错误信念的认识要比较简单一点。此外;从孩子的信念认知和情绪认知与其同伴地位、和亲社会行为间的关联分析,在不同伙伴地位孩子的信念认知得分具有明显差别,其中孩子的信念认知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但情感感知在孩子的伙伴地位和亲社会行为上却并不能显示出独立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儿童的信念认知和情绪认知之间存在一定区别。不过,儿童的心理理论总分发展却与其同伴地位和亲社交行为之间有着重要联系。这就意味着,儿童的心理理论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发挥作用的,体现了情绪认知和信念认知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4]。

7.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关于心理发展中的个体差异的研究是人类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一项基本理论问题。在心理理论研究领域,众多研究发现,儿童的心理理论会因为个体社会经验的不同而不同,如与兄弟姐妹的互动、与父母谈论心理状态的经验以及同伴互动的经验等,表现出了发展上的个体差异。通过比较孩子在错误信念认知成绩和情绪认知成绩上的标准差可以发现,不同孩子在错误信念认知和情绪认知成绩上的离散化程度较大,这意味着儿童在信念认知和情绪认知上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5]。调皮孩子的心理理论与其社会偏爱相关性最明显,同时,受欢迎孩子的心理理论分数也最高。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们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地位及其对其心理理论发挥的正面影响。正像有学者们所认为的,当一个伙伴接纳了水平较高的孩子后,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交流思想看法,并参加合作活动,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孩子的心理理论才能。本研究也同时发现了亲社会行为与个体心理理论之间的显著相关,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是影响其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6]。基于本研究的结果以及以往研究发现,我们认为,亲社会行为作为影响个体心理理论发展的个体差异的变量之一,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产生影响:第一,亲社会行为和个体心理理论之间直接的相互作用。儿童较高的心理理论水平使其更有可能做出亲社会行为,同时,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增加了儿童与同伴互动的机会,同伴互动的过程和结果作为个体的重要社会经验增加了个体的心理理论水平。第二,孩子的近亲社会活动由于直接影响其对同辈接受水平,而间接地危害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相关科学研究结果都共同表明,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是直接影响孩子伙伴个体心理接受水平的关键的预测变量,亲社会行为水准较高的孩子其伙伴接受水平也相应较高,而较高的伙伴接受水平也提高了个体的心理能力,而孩子的心理能力也进而制约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从而形成了个体社会性个体的重要社会经验增加了个体的心理理论水平。第二,孩子的近亲社会活动通过影响其对同伴的接纳水平,而间接地影响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本研究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都共同表明,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是影响孩子同伴心理接受水平的关键的预测变量,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的孩子其同伴接受水平也相应较高,而较高的同伴接受水平也提高了个体的心理能力,而孩子的心理能力也进而制约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从而形成了个体社会性[7]。

8.教育建议

首先,对留守孩子的家长而言,若在外打工无法避免,则家庭中需至少留下一名父母监督子女的学业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本研究对亲子交流能力的结论表明,留守孩子父母亲子交流能力明显不如其他留守儿童,故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尽可能在家陪伴儿童,可更方便地和儿童沟通,掌握儿童的各种行为,并及时发现提问。家长不但要经常和子女交流,要重视交流的品质,关注儿童心灵发展的动态,让留守儿童体会到情感温馨、关怀和帮助,此外,家长还要指导儿童与其同伴的交往,培养良性的同伴人际关系,为其社会适应性发展提供辅助。第二,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而言,也要主动地和子女更多交流,及时关注子女的需要和疑问,并提供帮助和肯定,让留守儿童体会到家人的温馨。第三,对教育工作者而言,要特别注意指导留守孩子发展良好的交往品质,注意对低水平友谊质量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和干预,老师可通过构建融洽的班集体气氛,充实课外生活,引导孩子参加团体活动,甚至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榜样示范教学法等方式帮助留守孩子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以掌握社交技巧,增强留守孩子的社交适应能力。

结束语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尤其是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以及同伴关系的发展,是当前幼儿园实践中普遍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鉴于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和同伴接纳、亲社会之间所具有的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从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和同伴关系相互联系的角度来制定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活动计划,促进儿童社会性各方面的发展。第二,对孩子的双亲社会活动是其对同伴接受水平的主要预测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心理理论和同伴接受水平之间的关联,因此,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入手来提高其同伴地位、增强其心理理论能力是发展儿童社会性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手段。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信念理论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为了信念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发光的信念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