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生殖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数据的初步分析

2022-02-24 04:34李周璇雷贞钟影唐松源
人人健康 2022年2期
关键词:年龄组生殖卵泡

李周璇 雷贞 钟影 唐松源

(1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成都 610016 2 昆明医科大学 云南昆明 650000)

作为治疗不孕不育症的重要手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成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一直是生殖医学研究的焦点。在IVF-ET 成功率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年龄因素一直颇受关注。研究表明,女性的生育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卵巢卵细胞储备的减少;二是卵子质量的降低[1]。国内的研究[2]指出,20~30岁是女性妊娠及分娩的最适年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因教育、就业、经济、个人等因素选择延迟婚育的情况屡见不鲜。同时,随着中国二胎政策的放开,近年来有怀孕需求的高龄女性人数有显著的增加。在西方发达国家,生育一胎的孕产妇高龄化的现象更是早于国内出现。在加拿大的一项研究中,1987年的统计数据中一胎高龄孕产妇的比例为4%,而到2005 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11%[3]。而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35 岁以上一胎孕妇的占比从2000 年的7.4%上升到2014 年的9.1%[4]。在一项针对8 个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中,研究者统计了每月因为不孕问题求助于医疗专科机构的女性人数,发现欧美发达国家高龄女性的比例高于中国,但各个国家这一数据中高龄孕妇的比例是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的[5]。

本研究通过对锦江区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共计47561 个周期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行辅助生殖的女性的基本参数及IVF-ET 相关评价指标的差异,探讨年龄因素与IVF-ET 女性患者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建立IVF-ET 患者结局的分类模型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收集2002 年3 月至2017 年9 月在我院行辅助生殖-胚胎移植(IVF-ET)的周期数据,共计47561 个周期。本研究已通过锦江区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1.2 方法

分别比较分析<35 岁,35~42 岁及42 岁3 个年龄段的基本参数以及胚胎实验室数据。本研究分析基本参数包括各年龄组平均年龄、历史周期数、不孕年限、BMI,基础促性腺激素FSH、基础窦卵泡数AFC 及抗缪勒管激素AMH,研究周期参数包括取消移植率、实验室取卵数、受精卵数以及移植胚胎数。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R 软件3.5.0 版本进行数据预处理及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显著性差异分析采用检验法,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基本参数比较

在本研究的数据中,<35 岁的周期数为31932个,35~42 岁的周期数为12396 个,42 岁的周期数为3233 个。分析各组平均年龄、历史周期数、不孕年限、体重指数(BMI)、基础促性腺激素(FSH)、基础窦卵泡数(AFC)以及抗缪勒管激素(AMH),发现这些指标在三组人群中均有显著性差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历史周期数、不孕年限、BMI、基础促卵泡激素均明显增加,而基础窦卵泡数和抗缪勒管激素则显著下降。其中,基础窦卵泡数<5 被认为是低于正常值。由于本院2012 年后才开展抗缪勒管激素AMH 检测,因此抗缪勒管激素的分析结果中包括了较少的周期数。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基本参数比较

2.2 不同年龄组IVF- ET 周期参数分析

对3 个年龄组的IVF-ET 周期胚胎实验室及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取消移植率、实验室取卵数、受精卵数及移植胚胎数在3 个年龄段均有显著性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取消移植率显著上升,而实验室取卵数、受精卵数以及移植胚胎数均显著减少,其中,在42 岁年龄组,取消移植率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年龄组,其他指标明显低于其余两个年龄组,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组IVF-ET 周期参数比较

3 讨论

辅助生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越来越多的高龄女性带来了高龄生育的希望。但在近年来国内外生殖中心报道的研究中,高龄女性进行辅助生殖助孕的结局却并不理想。而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部分已进入中年的已生育女性仍有再生育的愿望,使得高龄产妇的数量显著增多,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临床问题,如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升高、妊娠并发症增加、生育力下降及特殊产科并发症等[6-8]。

本研究对共计47561 个辅助生殖周期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小于35 岁、35 至42 岁及大于等于42 岁3 个年龄组的患者,各辅助生殖相关参数均显示有显著性差异,且历史周期数、不孕年限、BMI、基础促卵泡激素均以及取消移植率与年龄呈正相关,而基础窦卵泡数、抗缪勒管激素、实验室取卵数、受精卵数以及移植胚胎数与年龄显示负相关。

由表1 结果可知,历史周期数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并且3 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与IVF 结果相关的其他因素,描述性分析还表明,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卵巢储备功能检测因素如基础促性腺激素、基础窦卵泡数及抗缪勒管激素越来越差。具体而言,基础促性腺激素增加,基础窦卵泡数减少。以小于5 的低基础窦卵泡数为标准,大于等于42 岁患者组基础窦卵泡数平均值处于低值。此外,AMH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并且这3 个因素在3 个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对于女性IVF 患者,促性腺激素FSH 和抗缪勒管激素AMH 是两个最常用的卵巢储备指标,AMH >0.8~1.0 ng/ml 表示卵巢储备正常,而FSH >10 mIU/ml 表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会导致IVF 治疗效果不佳。而年龄与基础促性腺激素FSH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基础窦卵泡数AFC 和抗缪勒激素AMH 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9]。研究还发现,低水平的AMH 与较低的活产率相关,而低水平的FSH 与较高的活产率相关。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会导致IVF 反应不佳,这也AMH 浓度降低有关。

由表2 结果可知,在IVF-ET 各参数随着患者年龄增加逐渐变差,IVF 周期取消移植率增加,取卵数、受精卵数及移植胚胎数均减少,且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卵母细胞的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会导致IVF-ET 治疗过程中各参数变差,而年龄的增加是导致卵母细胞质量及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年龄和各生理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表1 结果的进一步佐证。同时,IVF-ET 治疗过程中各参数又与其最终治疗结局直接联系,本研究后续会进一步研究本院数据中患者年龄与IVF-ET 治疗结局之间的相互联系。

总体来说,本研究发现年龄小于35 岁组IVF 患者的各项指标较高年龄段好,并且在后续治疗中也更可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指标。本研究的结论提示在针对35 岁以上患者进行IVF 治疗时,需要考虑不同治疗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在政策制定的角度针对不同年龄段提出不同规则的必要性。

本研究后续会进一步分析IVF-ET 妊娠结局与年龄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究多参数模型在IVF 患者分类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年龄组生殖卵泡
愿人人享有生殖健康
生殖健康的春天来到了
促排卵会加速 卵巢衰老吗?
小鼠窦前卵泡二维体外培养法的优化研究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生殖健康的春天来到了
对广东省成年男子BMI指数的分析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超声表现
历次人口普查中低年龄组人口漏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