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服务乡村振兴探索
——以茂名市为例

2022-02-28 06:42梁令
南方论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乡贤设计文化

梁令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东莞 523000)

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拉开了乡村振兴序幕。茂名迈步走在乡村振兴大道上。茂名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是广东省农业大市,农业GDP占全省十分之一多,其中水果年产量位居全省第一,盛产荔枝、龙眼、香蕉、三华李等优质水果,享有“中国荔乡”“化橘红之乡”“中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全国水果第一市”等众多美誉[1]。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设计要致力于“现实的社会构建”,负起解决问题的职责,融入国家建设,服务乡村振兴。

一、设计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乡村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利用在地化的知识与技能,形成了传统的百工百业。采用系统设计思维对乡村传统的百工百业进行异质链接,利用重组的技术介入、激励、赋能百工百业,促使百工百业产生“社会交互”,迸发新的生产力,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现代种植业是乡村第一产业的主标杆。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农业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采用生态设计方法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代种植业。茂名从实际出发设计乡村第一产业,发挥地理地貌、环境气候、传统经验、高新科技等优势,大力发展水果产业。目前,茂名水果产业已构建起东部荔枝带、西部龙眼带、中部香蕉带、信宜三华李种植区和化州北部特色水果区为特点的“三带两区”水果种植布局[2]。为了做强乡村第一产业,茂名抓实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水平打造“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建成了高州荔枝、化州橘红、信宜南药、电白沉香产业园,形成了一批特色乡镇,如电白区罗坑镇是“广东省森林小镇”,该镇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做好生态文章,吸引众多游客到当地观光旅游;观珠镇繁茂的沉香林使其成为“中国沉香第一镇”,该镇沙垌村依托丰富的沉香文化资源,开拓美丽乡村旅游路线,被称为“沉香村”,是“广东名村”;麻岗镇牛门村打造700亩集种植、储备冷藏、肉酱加工、电商服务一体的沃柑产业基地;旦场镇松山村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科研单位+农户+基地+互联网”的经营模式,打造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园区;水东镇蓝田坡村形成了以水东芥菜为主题的特色产业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点[3]。

(二)农品变商品是乡村第二产业的主渠道。采用相关设计工具对初始农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初始农品附加值。通过设计,将地方零散的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将分散的知识与技能耦合并形成产业链。茂名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仓储保鲜等关联产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比如,建成荔枝原浆加工项目,发展以化橘红、龙眼、沉香为代表的南药加工业。又如,电白区种植了10万亩沉香林,如何做强沉香二产呢?电白区通过建设沉香创意产业园,打造涵盖育苗、种植、采集加工、工艺品加工、药品、日用品、文化用品的研发生产和经营销售的沉香产业链,加工生产了沉香佛珠手串、沉香席子、沉香枕头,还有沉香精油、奇楠沉香茶,这些产品畅销国内外[4]。通过设计,进行产品创新,让乡村产品重新融入生活,使产品增值,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茂名有知名的“高州荔枝”“高州龙眼”“高州香蕉”“信宜三华李”“信宜山楂”“信宜怀乡鸡”“电白红心鸭蛋”“电白海鲜干品”“电城炒米饼”等产品。信宜竹编有悠久历史,依据上述产品属性对信宜竹编进行个性化设计,让富有艺术性与生活性的信宜竹编进行包装,设计线上和线下两套销售系统。竹制品具有生活器物的属性,设计时应考虑其作为包装后的“后功能”再次融入百姓生活[5],使物品循环利用,环保节约。

(三)乡村旅游体验是乡村第三产业的主体。华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农耕文明,打造了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铸造了中国人的观念秩序,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模式。“自然节奏”“耕读为本”“天人合一”的农耕文化意识世代相传,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体系”和独特的“乡愁”味道。浸润其中的个体悄然地成为了这种价值观的传承者,他不需要刻意去考究传统文化的本质,只是通过乡村旅游行为就能够体认村庄象征物所承载的农耕文化的符号意义,并与其过往经验建立联接,旅游者个体独特的文化体验就这样形成了。通过对传统老建筑进行修缮性保护,发掘乡村传统文化,依托“乡愁”发展乡村体验经济,将“青山绿水”通过设计打造为“金山银山”[6]。围绕“山海并茂 好心茂名”设计茂名滨海乡村旅游带,即以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茂名段建设为纽带,美化提升沿线村庄,推动茂名滨海景观资源串珠成链,构建内湾运河景观带和外海度假景观带[7];突出山海联动,发展山地运动、森林康养、海岸旅居、“候鸟经济”等新业态,打造沿海蓝色旅游和山区绿色旅游相得益彰的“山海之旅”;发展荔枝特色农旅结合的新业态,结合新农村建设,把荔枝主题公园、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叠加、聚集,着力打造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比如,高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冼夫人、潘茂名的故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源地,是全国水果第一县,素有“中国荔乡”之称,旅游资源丰富。高州依托资源打造“古色、绿色、红色”三色旅游品牌,以三色旅游为主线,开展乡村文旅体验游。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二是建设美丽乡村。三是进行“三变”改革。“三变”政策即“资源变成了资产、资金变成了股金、农民变成了股东”,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形成了“租金+工资+分红”的新型收入结构。

乡村一、二、三产业不是孤立的,要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将乡村三大产业进行深度融合设计,使三大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相关的“互向价值”,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二、设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文化繁荣是灵魂。追踪溯源,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乡村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是乡村民众在长期活动中积累形成的精神意识的综合,乡村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主体是乡村民众[8]。乡村文化的内涵包括:继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糅合在中国传统伦理之中,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现代乡土文化。设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做法如下:

(一)研究乡村风俗活动。德国历史哲学家斯格勒说过,每一种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乡和故土的观念,有自己的风景和图像。茂名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茂名年例成为当地影响最广的民俗活动。以往,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随着时代的变迁,年例的主旨已转为以社会交往为主,乡民通过年例宴客活动广交朋友。借助年例,村落与村落之外的人群发生了开放式的关系,为区域社会整合提供了可能[9]。在传承年例民俗活动的同时加大对其研究,发掘年例背后茂名“好心文化”的内涵。在打造“好心文化”基础上,抓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机会,设计茂名思想道德建设路径,比如,推进“百年党史学习宣讲下乡村”活动,利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机,全面推进城市、县城、镇街、村居文明创建“四级联创”,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好心文化”滋养好心茂名,截至2021年1月,茂名上榜中国好人16名、广东好人43名[10]。

(二)研究乡村传统工艺。传统工艺及其所形成的器物是乡村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对其进行研究并结合当下生活的需要进行重新设计,能够使其重新回归现代生活[11],并衍生出新的地方特色经济。比如,茂名地区有高州木刻画、高州缅茄雕刻、信宜玉雕、信宜竹编、信宜六双花灯、茂南木偶戏(雕刻)、电白沉香等制作技艺,还有高州簸箕炊、高州薯包籺、高州田艾籺、化州牛杂、信宜柴枪粉、电城炒米饼等小吃技艺。茂名可以对这些传统手工艺进一步融合设计,促进经济与文化双赢。以食为例,茂名可以开发本地优质食材,成立“高凉菜系”研究院,设计“高凉菜系”品牌,展现有滋味有文化的“高凉好菜”。

(三)发掘乡村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广大农村是当时革命的主战场,乡村中保存有大量的红色资源。茂名市革命老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44.6%。先后组织了信宜怀乡起义,高州沙田起义,高州烧酒起义,还有电白华楼、大衙,茂南飞马等武装起义相继爆发,有力地动摇了反动政权的统治[12]。可以发掘乡村红色资源,用乡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设计,如红歌、影视、图片等方式展示,在乡村弘扬革命红色文化,开展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比如,广东南路革命化州教育基地,位于化州笪桥镇柑村,展馆内容主要是以南路革命斗争为背景,以化县革命斗争为主线,介绍柑村人民革命斗争历史。李卡烈士的事迹就陈列其中。李卡(1922-1949),茂名市化州长岐镇人,早在读中学时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7年,李卡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1949年1月被捕入狱,9月被杀害,年仅27岁。李卡在狱中给战友写书信《永远跟着太阳走》,坚定革命必胜信念,以浪漫优美的文字诉说“初心与使命”,被称为广东版《可爱的中国》。李卡的遗书如今珍藏在广东南路革命化州教育基地内。广东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中小学地方专题教材《飞扬的红领巾——少先队活动课》八年级第三章融入烈士李卡遗书《永远跟着太阳走》相关内容,2022年秋季学期与中小学生见面[13]。

(四)研究乡村新乡贤文化。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除了做好乡村党建引领工作之外,新乡贤是做好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对乡村新乡贤文化进行研究,一是界定新乡贤主体。包括乐善好施的返乡企业家,优秀的退休干部,在乡工作的村干部,献言献策的退休知识分子。二是制定新乡贤标准。包括德高望重,才能出众,高瞻远瞩,思想正确,嘉言懿行,热心公益。三是明确新乡贤职责。包括服务乡民,深植善根,端正风气,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价值引领。新乡贤以“身份、能力、行为、品德”嵌入乡村,用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影响村民,是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的主力军。建设新时代乡贤文化,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贤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新风尚。二要坚持以满足广大乡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主旨的伦理原则。三要实现乡村贤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配合,使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乡风文明,乡村美丽。设计方面可以采用乡贤语录,附上乡贤图片、事迹,以活动宣传版展示,不定期进行更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播报。

(五)研发乡村文化图本。沟通设计(Communication Design)鼓励设计者采用视觉、影像、表演、文字等多元素杂糅的沟通方式对受众进行精准传递信息。海德格尔提出“世界图像”转向的论断。我们正在走进“读图时代”,进行一场“图像对语言的战争”。纯文本纯理论的读物乡民普遍不喜欢。解决的途径是将印刷文化与视觉文化统一起来形成图本,视听结合、声情并茂、图文互构,改变文本和话语的单一形态,使声、图、文互为语境,互补意义。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围绕“思想道德、传统文化、新乡贤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内容,选择能帮助乡民理解的歌曲MV和典型图像,在历史、当下、未来3个时空维度去选择、组织适合乡村文化听觉表达的歌曲和视觉表达的图像,以及创作对歌曲和图像进行解说的文本,形成以“听说”和“图说”为载体的乡村文化图本。让图本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即用生动逼真的具象图本辅佐乡民理解抽象文化,使文化易于接受,温润人心。图本收集、选择、创作的渠道有:乡民身边的楷模,地方优秀民俗文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我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网络传媒优质资源,等等。根据乡民认知特点和情感特征设计的乡村文化图本,符合乡民认知图式,使古老的乡村文化与充满活力的视觉设计融合,以图为媒,以文化人,达到文化与设计的跨界整合创新,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载体。比如,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原创红色舞剧《浴血芳华》2021年12月在茂名地区成功首演。这台红色舞剧,以该校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李嘉烈士为原型。李嘉(1918-1946),女,茂名市电白区坡心镇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革命足迹遍布粤西大地。1946年,李嘉和丈夫梁之模在阳江被捕,夫妻双双英勇就义,均年仅28岁。她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生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浴血芳华》全剧时长约1小时,分为序和“红星照耀”“转战阳江”“壮烈就义”“不忘初心”四幕。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师生用舞剧的形式,穿越时空,重温历史,演绎那个时代的血与火,让英雄“活”起来。整台舞剧没有对白,演员凭借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将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在音乐、灯光的烘托下,剧情更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使教育更加鲜活、更加深入人心[14]。

三、设计改善乡村风貌与生态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生态宜居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一)设计改善乡村风貌。克·奥热认为,一个“地方”必须包含三个基本特征:具有认同感,能产生人与人的关系和历史性[15]。乡村振兴中只有注重保护,留住乡愁,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乡村才能成为一个好“地方”。在发掘地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对乡村风貌进行保护性修缮,将文化作为一种符号应用到乡村风貌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以及景观元素中[16]。茂名设计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各展所长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进“百墟千村振兴计划”,打造了油城墟、疍家墟、窦州墟、高凉墟、橘州墟5个“特色墟”,化州打造了高志塘全国文明村、莞塘唐风孝道村、蒲山乡村旅游村、柑村红色革命文化传承村、大岭化橘红第一村5个“样板村”[17]。

(二)设计改善乡村生态。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设计在让人类获得极大享受的同时,也逐渐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离,甚至某些设计活动所产生的后果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与影响,严峻的现实问题不得不使人深刻地反思[18]。20世纪60年代,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J. Papanek)在其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人类生态学与社会变迁》提出了“设计应该有自我限制”的观念,强烈批判了商业社会中纯以营利为目的的消费设计,强调设计师应该对社会和生态变化担负起责任[19]。“以自然为本”是设计界提倡的新价值观,按照自然环境的原则,并与之相互作用、协调成为承载一切生命迹象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形式——生态设计得到大众的认同[20]。茂名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制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污染防治、河长制等工作方案,涵盖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做好垃圾收运、污水处理、厕所改造、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等工作。截至2021年1月,全市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131个,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1]。

解决现实问题是设计的宗旨,服务乡村振兴是设计的职责。根据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设计立足地方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对乡村进行精准的“现实的社会构建”。采用生态设计方法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代种植业;采用相关设计工具对初始农品进行深加工以增加初始农品附加值;依托“乡愁”设计乡村文旅体验以发展经济,并将乡村一、二、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设计,使三大产业形成“互向价值”,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乡村风俗活动、乡村传统工艺、乡村红色文化、乡村新乡贤文化,挖掘其中的先进因素进行文化设计,特别是研发适合宣传乡村文化的具象图本,服务乡村文化振兴。通过设计对乡村风貌进行保护性修缮,改善乡村风貌;“以自然为本”保护乡村生态,运用设计改善乡村生态。设计为乡村“兴产业”“强文化”“纯乡风”“美风貌”“护生态”赋能,设计服务乡村发展,设计服务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乡贤设计文化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南安乡贤再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