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要素探析

2022-03-02 23:37刘旭冉张家振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文化

刘旭冉 张家振 孙 超

(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聚众力、汇众智,如期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历史任务,乡村振兴就此迈上了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一书中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1]这一论述旨在表明乡村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激发内生动力是关键。从辩证唯物主义内外因辩证关系来看,外界的政策和经济帮扶是“外因”,乡村的内生动力是“内因”。外界的帮扶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地依赖外界的帮扶,乡村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因此,正确处理外部“输血”与乡村内部“造血”的关系,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是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所在,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和水平。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内一些学者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深走实,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梳理既有研究成果发现,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现实难题以及发展路径方面。简单来说,一是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研究。学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破解城乡二元格局等层面[2-3];二是关于乡村振兴的现实难题研究。部分学者提出随着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以后,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起来面临着衔接基础薄弱、动力不足以及衔接体制机制融合困难等方面的困境[4-5];三是关于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研究。学者提出要在发展乡村优势产业、推进乡村数字化、引进新乡贤等方面下功夫[6-8]。乡村振兴战略现有研究成果虽覆盖较为全面,但对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讨论着墨不多、关注度不够。因此,对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及其要素加以探究,既能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又能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乡村走一条“内生式”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要素

(一)农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2018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9]只有坚持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依靠农民群众,把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才能为乡村实现长足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农民的主体意识影响乡村振兴成效

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10]“创造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11]。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必须始终把农民作为中心,注重激发农民主人翁意识,坚持把农民放在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角”位置。如果农民一味地依赖政府给予的帮扶,抱着传统的“等、靠、要”的思想不放,把乡村发展看作是别人的事,不以自身为主体自觉参与到农村的建设中去,不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只有不断增强为乡村振兴作贡献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广大农民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乡村的建设中来,才能为乡村振兴汇聚不竭磅礴力量。

2.农民的文化素质影响乡村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良好乡风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秩序。培育优良乡风既是为了农民,同时也要依靠农民,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速度和成效。然而,受文化水平、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农民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农民对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不够、认识存在偏差,盲目攀比、奢侈浪费以及封建迷信等不良之风仍然存在,这极大地阻碍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乡村振兴需要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的新村民来担当,只有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移风易俗、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塑造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

3.农民的法治素养影响乡村社会治理

实现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推进农村治理,离不开农民法治素养的培育。农民的法治素养关乎农村的社会治理以及村民自治成效,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法治保障,对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部分村民法治意识淡薄,违法获取利益、维权意识差等问题时有发生[12],其重要原因在于农民的法治意识不强、学法守法用法能力不足。作为新时代的农民群众,只有引导其学法、用法,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切实提高法治意识,让其主动守法、自觉用法,不断提高依法参与基层民主建设、依法管理基层事务、依法调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担当弘扬法治的“宣传员”、维护稳定的“主脊梁”,才能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4.农民的生态意识影响生态环境建设

培育和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对减少农村生活污染、改善村容村貌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部分农村地区环境之所以脏、乱、差,归根结底在于村民生产观念落后、生态意识淡薄。只有不断强化村民群众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能力,让广大农民把“绿色环保”“低碳经济”当成一种生活理念,才能使其支持和配合农村人居环境卫生的整治工作,从而有效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保护自然和乡村绿色发展提供可持续内生动力。

(二)基层党组织是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基层党组织是党直接联系群众的纽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具有发挥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以及服务引领功能,是把握发展方向,统筹发展全局,是增强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战斗力、确保乡村振兴行稳致远、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力量。

1.发挥政治引领功能,夯实基层党建基础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首先要强化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引领。基层党组织着眼当前乡村振兴的任务要求,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上级党委的安排,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保证“三农”工作不偏离政治方向,使乡村振兴的政治基础、组织基础更加坚实。同时,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具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在政治纪律、政治形象、政治担当等方面做到严格自我要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确保乡村振兴战略一贯到底、一贯始终。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激发乡村振兴中党的政治优势和政治活力,并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

2.发挥思想引领功能,筑牢群众思想根基

农民群众是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最核心和最关键的要素,是确保乡村振兴走深走实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团结带领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的领导核心,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发挥思想引领功能,抓好农民的思想建设,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根基。基层党组织发挥宣传动员优势,始终把做好农民群众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知晓群众所思所盼,把握农民群众的思想脉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使群众知形势、敢奋斗,转变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厚植于广大农民的思想土壤,从而积蓄群众投身建设美丽乡村的不竭能量。

3.发挥服务引领功能,凝聚乡村强大合力

作为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基层党组织肩负着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群众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职责。基层党组织以“服务型党组织”的功能定位,着眼强队伍、优服务、促规范,不断增强其服务功能,妥善解决各类基本民生问题[13],团结广大群众,完善社会各种利益的体制机制,发掘并化解各种基层内部矛盾。通过“民声通道”“入户走访”,知百家事、解百家忧,集中解决困扰农民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为民做事、为民造福,为有效服务群众提供制度保障,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中坚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公信度、公信力。

(三)产业是带动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乡村产业是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只有立足农村本地资源打造稳固而现代的产业基础,把发展乡村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才能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乡村振兴才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1.筑牢乡村经济基础,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为实现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以及组织振兴提供重要支撑[14]:其一,产业在助力农民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其精神文化生活也会不断丰富。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动力,促进实现文化振兴;其二,产业为返乡人员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吸引和扶持优秀人才返乡参与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助力实现人才振兴;其三,产业能够帮助农民长远致富。农民收入提高以后,就会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依托乡村独特的资源优势,有助于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推动实现生态振兴;其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后,大家都有活干、有钱赚,有助于构建乡村和谐秩序,从而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执政根基,以乡村善治赋能组织振兴。总之,只有打好产业振兴这个“地基”,乡村全面振兴才能得以实现。

2.集聚优质资源要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产业作为支撑发展的关键,决定着地区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土地是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选择合适的产业就是保障土地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一环。如果缺乏产业支撑,没有龙头企业,仅仅依靠政策帮扶,无法从根本上破解乡村发展难以持续的难题。只有盘活土地资源,打牢乡村产业根基,才能带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先进资源要素向农村回流,打破以往城乡之间要素单向流动的格局。通过培育富民兴村产业,发展制造业、旅游业等实体经济,鼓励和推动各类企业将现代科技和先进要素带入乡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能有效打通城乡循环堵点、畅通城乡循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

3.稳定农民就业收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地区缺乏稳定的就业机制,很多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愈发明显,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农民收入渠道持续变窄。因此,稳定农民就业、保障农民收入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防止返贫的根本之策,发展乡村产业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受益。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岗位,保障农民就地就近稳定就业和增收致富。

(四)乡村文化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风向标”

作为乡村民众群体生活的智慧结晶,乡村文化是乡村延续和发展的灵魂所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发挥铸魂化人的作用。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是确保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不松懈、不变调、不走偏的重要保障,为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凝人心、聚人气、振精神。

1.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精神食粮

培育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对于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改善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乡村文化建设以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素养为目标,以文化下乡、文化走亲等文化活动为手段,打造符合乡情、村情的品牌文化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引导广大农民学知识、讲文明、树新风,让农民在看中感受、在学中养成,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争当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先进的乡村文化是农民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粮食库”,使农民群众在获得丰富的物质保障。同时,也获得精神的享受,真正让农民受益。提升农民精神文化水平,让文化雨露润泽乡村。

2.打造文明乡风,维护乡村和谐稳定

乡村文化是提升乡风文明的动力源、促进乡村和谐的润滑剂,具有凝心聚力、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乡村文化蕴含于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村居建筑等形态之中,具有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能够潜移默化地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行为,形成稳定持久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乡村的和谐稳定。与此同时,乡村文艺活动、主题教育宣讲等移风易俗的活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睦融洽,使得农民生活观念得到改善,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消除陈规陋习,转变社会风气,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文化动能。

3.激发产业发展动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文化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村的古旧建筑、民俗文化以及小吃美食等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彰显,在促进乡村旅游、延续文化根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游客,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形成文化传承与农民富裕并进、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的良好局面。以“文旅融合”促进产业升级,以乡村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乡村文化品位,走出一条文化致富的道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五)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基础。农村生态环境是其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直观体现,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对保障健康农民生存发展、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生态环境是保障农民健康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

乡村振兴战略不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是一切为了农民的发展工程、惠民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农民深切期盼的客观需要。生态环境的优劣事关民生福祉,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关。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农民的生存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但身心健康安全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幸福指数与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只有切实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落实农村综合治理、厕所革命等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环境风貌,才能提高农民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2.生态环境是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现代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生态、高效的路子。长期以来受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生产习惯的影响,以往农业发展大多采用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尽管能在短期内带来显著经济效益,但对生态环境会造成极大的损害,不但需要付出高昂的治理成本,也不利于乡村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只有切实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依托乡村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绿色生态农业,拓宽传统的农业功能,促进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才能走出一条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并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生态环境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新时代发展农村经济,既要夯实农业基础,也要注重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打造有效的农业生产产业链,将农村产业做优做强。将产业发展与乡村生态环境改善统筹考虑,实现新的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农村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潜力和空间。生态资源优势有助于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如农业与文化、观光旅游业之间的交叉融合,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三、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和长远之计,要把握农民、基层党组织、产业、乡村文化、生态环境五大要素的功能发挥及其内在关系,助推乡村振兴落地开花。

第一,激发农民主观能动性,用好“人”的因素。通过入户走访、群众大会等渠道,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力度,转变农民思想观念,落实农民主体责任意识,使其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提高自立自强、主动致富的意识,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开展适合农民工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新职业新业态培训”[16]4“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16]5。因此,要结合乡村产业发展现状与农民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掌握现代特色农业的方法技能,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高素质职业农民。

第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要严把选人用人关,将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工作作风硬的干部充实到村支两委。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工作,及时理清思想与工作上的困惑和误区,提升工作本领,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创造性。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16]5,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政治素养和为民情结,树立正确政绩观。改进考核机制,使其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做好群众的“领头雁”。

第三,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振兴。要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发展本地资源优势,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克服目前产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品质低以及同质化等问题[17],选准乡村发展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突出特色,坚持多样化、多层次、多禀赋,在丰富品种、提高品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结合自身资源与农情乡情村情,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在村村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16]3,推动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互促共进,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保增收,拓宽农民创业就业渠道。

第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击腐朽落后文化,围绕抵制封建迷信、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等内容,以理论宣讲、文艺巡演等形式,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活动,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要注重保护、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农耕文化中汲取养分[18],让蕴含其中的优秀思想、道德规范等正向能量,激发农民对乡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系,完善农村文化广场、图书室、活动室等文化设施,为广大群众汲取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提供文化阵地,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第五,注重生态环境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依托“生态文明宣传月”“环保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助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走进百姓。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充分听取群众关于改善人居环境的意见和建议,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要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武器,加强舆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对突出环境问题进行公开曝光,推动整改。要完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体系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农村改厕、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工作,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民享受到“绿色”带来的幸福“红利”。

四、结语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之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仍任重道远。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乡村“造血”功能强不强直接影响乡村能否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要深刻把握农民、基层党组织、产业、乡村文化以及生态环境五大要素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发挥,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党建为主导、以产业为主线、以文化为引领、以生态环境为支撑,着力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助力乡村走出一条“内生式”发展道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迈出坚实的步伐。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谁远谁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