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于地理专用教室,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

2022-03-04 23:25俞炯志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期
关键词:时区专用教室

俞炯志

摘要: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借助学校专用地理教室,整合地理相关教材内容,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专用教室学科素养地理实践力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理专用教室,让学生在专用教室里进行标本观察、学具制作、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那么,学生的地理观察、地理演示、地理实验等实践能力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也就落到实处。

一、借助于标本,提升学生地理实验动手和观察能力

在完成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内容后,学生已经对地壳岩石中的矿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相关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在地理专用教室开展鉴别矿物的活动。

1.活动准备:(1)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2)石英、长石、萤石、云母、方解石、赤铁矿等常见的矿物标本,条痕板、莫氏硬度计、5%的盐酸、铁钉、磁铁等每组一份;(3)教师设计《观察鉴别矿物实验报告单》。

2.活动过程:(1)教师向学生介绍活动流程及注意的事项,尤其是注意矿物与稀盐酸反应时的安全问题;(2)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矿物颜色、形状、光泽、磁性、透明度、解理、断口、密度、硬度、条痕、结晶习性、与酸的反应等理化性质;(3)按照要求填写《观察鉴别矿物实验报告单》相关内容。

3.活动收获:本次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各种矿物的细心观察,借助于简易的仪表设备动手实验,然后收集、归纳和整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初步学会鉴别地球上常见矿物的几种方法。只有在小组成员的合作和帮助下,才能完成预设的任务,让同学们体验开展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与艰辛历程。这种操作体验是一般的地理课堂难以获得的,相信这样的体验会使学生终生难忘,也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二、借助于制作,提升学生判定和分析地理问题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地球的运动》知识后,大多数学生对于地方时、时区、区时以及时间与地球自转运动关系的认识还是模糊不清的。假如这时学生在地理专用教室,通过学具的制作和演示,不仅可以厘清和巩固该部分知识,还能达到判定和分析地理疑难问题的效果。

1.活动准备:(1)落实班内有海外亲戚学生,并且让学生与其海外亲戚加微信,通知到时要视频联系;(2)每一位学生准备两张硬板纸,并剪成不同大小的两个圆作为时区盘,把每个时区盘分24等分,分别标出零时区、东1区—东12区和西1区—西12区(东西12区为同一个区),然后将东8区(北京时间)做特殊涂色。再分别在各时区内标注与东八区的时差,如:东9区:+1;东12区:+4;西1区:-9;西8区:-16。

2.活动过程:(1)将两个时区盘圆心对准,用鱼眼钉钉住,但要保证时区盘(小盘)能灵活转动;(2)在时区盘(大盘)外围,用箭头指示太阳光线的照射方向;(3)学生在专用教室世界地图上找到海外亲戚所在城市位置,明确该城市的时区;(4)学生与亲戚视频,了解当地的实际区时;(5)亲戚告知的区时与自己制作的时区盘区时比较;(6)思考两地产生时差的原因。

3.活动收获:现实生活情境中学生和其亲戚所在地的时间不同引出时差概念。通过学生自己制作区时盘,模拟地球自转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经度不同两个地区产生时差的原因。通过简单计算,学生认识时区和区时,建立时间与空间的对应联系,化解时差计算的复杂性,掌握时间问题的判定和分析方法。通过时区盘的转动,将实际生活情境与高中地理知识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借助于网络,提升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能力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特别巨大。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限于篇幅只涉及地震的概念及地震对地表形态影响,其他内容没有详细展开。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关地震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題在地理教室运用网络搜索、筛选,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比较、整理、分类和运用,自主完成预设的任务。

1.活动准备:(1)每位学生发世界和中国空白轮廓图各一张。(2)设置活动内容:①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②为什么中国是一个地震危害严重的国家?③在世界和中国空白轮廓图上标出近百年来危害最大的十次地震的位置。④评估目前地震预报准确率,说明原因。⑤遇到地震,我们该如何正确应对?

2.活动过程:学生在地理专用教室,借助于网络获取有关地震的信息和材料,自主独立完成各项预设内容,然后学生代表相互交流,展示分享成果。

3.活动收获:学生走进地理教室,运用互联网收集所需的资料,从中筛选、分类处理地理信息,理解了世界地震的形成原因、分布特征、造成危害和应对措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防灾和减灾的意识,取得了普通课堂教学难以比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活动多多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学会从时空的视角去认识和把握当地地理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借助于地理专用教室,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2022年1月下第3期(总第103期)四、借助于实验,提升学生体验和感悟地理过程能力

学生完成“外力作用”的学习任务后,对流水侵蚀有初步的概念,但是对流水侵蚀具体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认识不足。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同学来地理专用教室,做水土流失实验。

1.活动准备:(1)洒水壶、木板、厚薄不同的砖块、土壤、草皮、树叶、电子秤、量角器、手表;(2)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3)每个小组自行设计“坡度、降水强度和植被状况对水土流失影响”实验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实验器材的设计和使用、具体的实验步骤、变量及控制方法、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4)教师指导审核每个小组的实验方案。

2.活动过程:(1)教师明确组内成员在实验中具体任务分工;(2)通过模拟改变坡度、降水强度和植被状况,观察记录土壤的流失;(3)将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如绘制成折线图或者设置相应的表格;(4)思考:实验结果对我们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启示?

3.活动收获:地理实验突出学生在过程中探究学习,问题的提出、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结果的运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整个实验流程,强调学生对地理演化过程的体验和感悟,并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主动获取并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意识,包括问题意识、群体意识、研究意识、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

从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地理专用教室的各项功能,实现由以“听”“看”“说”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向“可以操作”“能够思考”“有待感悟”的凸显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转化,让学生的思维真正能够“动”起来,也让地理课堂从形式到内容都“活”起来。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民,黄劲松,蔚东英.“地理实践力”水平划分标准与案例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9).

\[3\]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时区专用教室
沁人心脾的“香”
不要在教室打闹
横跨四个时区的大巴西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德里女性专用车厢受青睐
酝酿睡意
数学达人专用时钟
化难为易,图解时区计算题
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