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种植现状及新技术应用效率研究分析

2022-03-14 08:37王宝祥
种子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稻麦连云港市田间

刘 涛,王宝祥,刘 东

(1.连云港市赣榆区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办公室,江苏 连云港 222100;2.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3.连云港市赣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连云港 222100)

近年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形势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现代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取代,促进了粮食高产、稳产。连云港市积极响应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稻麦种植面积,加大稻麦种植新技术应用力度。但目前看来,农户对各类新技术的掌握存在较多问题,稻麦种植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稻麦种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品质不佳,影响种植效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相关工作者应加强对稻麦种植新技术的研究,完善技术推广工作,将先进技术引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1 连云港市稻麦种植现状

水稻与小麦是重要的农作物。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持续发展,不断有稻麦种植新技术应运而生,为农户提升稻麦种植经济效益提供了支持。但目前看来,农户对稻麦种植技术的实操存在诸多问题。连云港市种植稻麦的田块中,优质品种无法连种、稻麦品种杂乱、病虫害频发等问题较多。现阶段,市场中销售量较为稳定的粳稻米品种十分丰富,达20 余种,小麦品种更多,有40 余种,但优质品种的种植规模很小。受限于当前技术条件,对小麦实施大规模种植的难度较高,产量有限,经济效益受限,深刻影响了连云港市的稻麦产出。

相较于其他农作物,稻麦栽培技术具有多元化特征,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方式下稻麦种植期具有明显差异。例如采用人工方式播种,选择5 月上旬作为播种期较为合适;采用机械方式播种,应将播种期调整为5 月底。小麦早茬播种期与直播播种期有1 个月左右的差距,前者为10 月上旬,后者为11 月上旬,不同播种期会影响稻麦的成熟期,进而影响稻麦品质[1]。

此外,相关部门给予稻麦种植的农业服务较少,多集中于种子、化肥供应以及机械播种、收割等方面,难以满足农户多元化需求,在新技术推广、指导方面存在较多不足,服务性不强,导致连云港市稻麦种植现状不容乐观,亟须进一步优化升级。

2 稻麦种植新技术

2.1 大群体小循环育种技术

大群体小循环育种技术是在稻麦形成株系后,保留大系进行下一年分系的种植技术,具有连年循环的特点。实际应用中,农户可将稻麦种植布局为同心圆形状,内部为基础田,外部为繁殖田[2]。大群体小循环育种技术特征有以下几方面:稻麦单株继承了原品种的特征,品质高;周期短,产量高;生产种子相对纯度高,农户会采取严密隔离措施,保护生产种子的纯度,避免发生生物性混杂;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相较于传统人工种植手段,省略了大量的鉴定程序。

大量实践表明,实施稻麦良种繁殖时,农户会面临一定的潜在风险。种子繁殖、延续受自然因素影响明显,因此在选用大群体小循环育种技术进行稻麦育种时,择优选种方面难度较高,例如自花授粉类稻麦变异概率低,不利于择优选种。

2.2 高产栽培技术

首先,农户应仔细研究选种技术,在开展正式的种植工作前合理选种。这对于保障种植质量至关重要。农户应综合分析稻麦种植地的自然条件,例如气候、降水条件等,优选稻麦品种进行种植,还应考虑品种的分叶性、粒数及抗倒伏性,做好种植布局,为后续工序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其次,农户应掌握整地、施肥技术。这与稻麦产量息息相关,应以全苗效果为参考,结合稻麦种植的实际情况,开展精细化的整田工作,采用拖拉机旋耕大田较为适宜。农户应控制好地畦和沟的宽度,前者为2 m、后者为15 cm 较合适,沟深不能超过沟宽,保障田间灌排的通畅性。在深翻田地前,应施好基肥,适当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结构[3]。

再次,农户应研究稻麦催芽、播种技术,播种期间应控制好播种密度,如果进行单晚稻麦播种,种植密度往往直接影响稻麦品质与产量。可通过晒种提升种子质量,促进发芽,也可采用多菌粉剂浸种,对种子进行消毒。种子露白后,农户应控制好胚芽与胚根的长度,一般来讲不超过2 mm 较为合适。农户应将稻麦种子播种在平整、肥力好的田块中。单季晚稻麦营养期长,实行早播早摘利于分叶。

最后,农户应加强对除草施肥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为稻麦营造良好的田间环境,促进其优质生长。

2.3 稻麦栽植技术

目前看来,可被农户选用的稻麦栽植技术十分多元化。采用人工移栽、抛秧、机插秧等方式进行种植,如果栽植方法合理,种植效益较好。选用人工移栽方式种植稻麦,农户可分3 个步骤完成,即育秧、起秧、插秧,目前这一技术在很多地区的应用率较高。也有区域采用两段育秧模式,即定行与不定行,后者劳动强度较大,密度低,适用性不佳,不推荐农户选用。抛秧主要指抛苗育秧,采用人工、机械手段进行种植十分合适。近年来,人工抛秧因效率不高、抛撒无序,逐渐被机械抛秧取代。机插秧是指一种通过培育毯状苗进行机械插植的栽植技术,具有高产稳产、省工省时的特点,相较于传统栽植技术,其适应性和稳定性强,不易受品种、茬口、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优势突出。

3 例谈稻麦种植新技术应用

以抗逆调控技术为例,分析稻麦种植新技术的应用要点,并评价应用效果。

3.1 小麦种植

3.1.1 合理选地

合理选地是保证抗逆调控技术应用效果的第一步。一般来讲,农户应选择耕作层完全熟化、土壤结构合理、透气性佳且肥沃的土壤进行种植,这类土壤往往具有极强的保水、保肥能力,能为小麦生长营造合适的环境。农户可对土壤实施翻耕处理,使地面更加平整,更有利于排出田间积水。

3.1.2 开挖排水沟

田间湿度过大、积水量过多会导致小麦徒长。因此在完成前茬农作物收获后,农户应第一时间清理田间的积水。农户可通过开挖排水沟,提升田间灌排的通畅性,将排水沟与排水沟连接在一起,提高水流速度。一般来讲,隔水沟的沟深应在100 cm 左右,导渗沟的沟深在120 cm 左右,排水沟的沟深在150 cm 左右,能够快速排出田间积水。

3.1.3 秸秆还田

大量研究及实践表明,实行秸秆全量还田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种植资源利用率,还有助于增强小麦的抗逆性。农户可采用半喂入式秸秆还田机械设备,使用碎草装置粉碎秸秆,之后均匀还田。应控制水稻留茬深度在15 cm 左右,若土壤墒情不佳,可在水稻收获7 d后排出田间积水,之后使用深旋耕机种植。平整地面,避免土壤中大土块过多,为小麦高质量生长打好基础。

3.1.4 种子处理

播种前,农户应做好选种工作,以人工、机械手段进行选种,选出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播种前7 d,农户应尽可能选择晴朗天气晒种,以起到杀菌消毒作用。此外,可使用立克秀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10 kg种子使用20 g 立克秀种衣剂为宜,将种衣剂充分、均匀地与种子混合[4]。

3.1.5 科学播种

农户应结合实际种植需要,优选最佳播种期进行播种。以连云港市为例,10 月下旬至11 月中旬最宜进行小麦种植。农户应控制好田块的种植量,以180~225 kg/hm2为宜。若播种晚,可遵循如下规律控制播种量:每推迟播种1 d,播种量增加3.75 kg/hm2。农户应关注天气预报,尽可能在晴朗天气播种,使种子尽快发芽。若土壤墒情佳,采用免耕条播机进行机械化播种较适宜,可一次性完成很多复杂操作[5]。若播种时间较早,可适当调整小麦的株距。土壤含水量高时易发生机械堵塞问题,农户采用机械化方式对应均匀播种。播种结束后,若天气干旱,应做好灌溉工作,之后进行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

3.1.6 田间管理

小麦种植期间,农户应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一般来讲1 hm2应施用纯氮240~270 kg、五氧化二磷150~180 kg 以及氧化钾150~180 kg。施肥结束后还应依据土壤墒情做好灌溉工作。病虫害防治方面,建议农户严格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防治病虫害,尽可能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农户应研究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制订有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方案。重点做好小麦冬前化学除草工作。对于小麦种植期间容易发生的涝害、冻害,应提前挖好排水沟,采取合理手段进行处理。

3.2 水稻种植

3.2.1 秸秆全量还田

实践表明,实行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有助于提升水稻的种植质量。在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时,农户应控制好留茬高度,使用秸秆粉碎装置切割小麦秸秆,控制其长度为2~3 cm,之后将其均匀抛洒到地面。完成上述步骤后,农户可采用拖拉机进行旋耕,拖拉机功率在51.45 kW 为宜,有助于提升秸秆还田效果。还田结束后应及时进行灌溉,控制水层深度以1~2 cm 为宜。软化秸秆后,应通过耙平田间提升整地效果。土地整平后,应进行灌溉,实行深水灌溉,水层控制在3~4 cm。之后继续软化秸秆,也可使用耕地灭茬机等机械设备进行耕地处理。

3.2.2 秧苗培育

农户应依照大田种植面积的1/80 或1/100 预留好育苗地。一般来讲,育苗地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且与种植地较近。开始正式播种作业前,农户应挖好地畦,畦面宽1.4 m,沟宽0.25 m、深0.15 m,四周沟宽0.30 m、深0.25 m 为宜。做好耙地工作,平整地面。

通常情况下,大田中用育苗盘为375~420 张/hm2左右,同时使用薄膜等材料。完成选种、晒种环节后,农户可使用药剂拌种,之后催芽。种子大面积露白后,可开始播种。

农户可在5 月中下旬实行育苗,将种子平铺秧盘并在苗床上压实,确保底部与床面结合,覆盖营养土,再将经过催芽的种子放置在育苗孔中。控制好放置的种子量,每盘130~150 g 为宜,确保每盘中种子数量均匀,控制好播种量。完成播种后,使用薄膜覆盖,在苗床上方每隔50~60 cm 放置1 根细竹竿,覆盖薄膜后封堵四周,形成小拱棚。

完成覆膜后,农户应做好灌溉工作。秧苗长至2 叶期后的需水量较大,尤其应当做好灌溉工作,2~3 d 后结合每日温度变化灌溉跑马水。秧苗生长至1 叶1 心后,应施用断奶肥,促进秧苗健壮生长,使秧苗快速达到理想长势。

3.2.3 科学移栽

秧苗长出15~18 d 后可开始移栽。一般来讲移栽宜早不宜迟。农户应小心地卷起育苗盘,将其运送至田间进行移栽,控制好插栽密度,插栽375~390 盘/hm2较为适宜。行距控制在30 cm,株距控制在11.7 cm,每穴插3~5 株,插栽密度为90 万~135 万株/hm2即可。还应注意在插栽时控制好田间水层,以1~2 cm 为宜。

水稻生长至1~2 叶期时,农户可采取日灌夜露或晴天灌溉的方式,给予水稻充足的水分。水层控制在2~3 cm 为宜,水下落后可重新灌溉。田间达到有效蘖数的80%~90%时,可采取自然断水方式,使土壤达到不陷脚的程度。水稻生长步入抽穗期、扬花期与灌浆期,对水分的需求强烈,这段时间农户应做好灌溉工作,其余时间段则干湿交替,实施间歇性灌溉。至收获期前7~10 d,再将田间的水排干净。

3.2.4 科学施肥

水稻种植对肥料的需求较强,一般需要施用纯氮270~300 kg/hm2、五氧化二磷90~120 kg/hm2与氧化钾120~150 kg/hm2。氮肥多以追施形式在水稻的分蘖期与穗期施用,施肥比例为6∶4。磷肥与钾肥分别在土壤翻耕前和拔节期施用,追肥比例均为5∶5。

3.2.5 病虫害防治

水稻生长过程中,受稻飞虱、褐飞虱等害虫侵害的可能性较高;发生稻曲病、稻瘟病的可能性较高,农户应做好防治工作。化学农药防治方面,可使用井冈霉素、戊唑醇防治水稻纹枯病与稻曲病,使用三环唑或稻瘟灵防治稻瘟病,防治效果显著。应结合水稻种植的实际情况,调控好用药量与用药次数,不能为提升用药效果随意增加药量与次数,避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需要注意的是,用药期间农户应确保田间有一定的水层。

3.3 应用效率

实践表明,采用抗逆调控技术种植稻麦,可帮助农户显著减少生产成本,提升生产质量,应用优势突出。为进一步发挥此类技术的价值,连云港市积极采取“关键技术攻关—区域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应用”协同推进模式,开展新技术推广宣传工作,在多地区实行技术示范推广,使稻麦种植实现节本增效目标。

为进一步提升抗逆调控技术应用效果、增强稻麦的抗逆性能,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农户使用由专业科研机构生产的稻麦生产抗逆调控物化产品,以稻麦绿色高效增产抗倒伏技术为主线,将稻麦品种筛选、机械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复杂工序更好地集成在一起,进一步提升先进技术的直观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大力推进稻麦生产抗逆调控物化产品研发、推广,促进相关农业技术的革新升级。目前,科研机构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成果有各种抗逆增产类产品、配方肥、水溶肥、调理剂、喷药插秧一体机等。在农业技术持续发展下,连云港市稻麦种植必将赢来全新局面,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 结束语

水稻与小麦是连云港市的重要粮食作物。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稻麦种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升稻麦种植产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相关工作者应做好这方面工作,提升新技术推广应用率,为稻麦营造更良好的生长环境,提升稻麦产量与品质,满足大众粮食需求,促进农业经济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稻麦连云港市田间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连云港市实施“智云安全护航工程”
农民生存策略的选择逻辑——基于稻麦村庄农户样本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田间地头“惠”果农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稻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莲年有鱼》
学习母鸡
赴湖北农业考察及苏北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