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

2022-03-14 08:37李银刚
种子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分蘖秧苗苗床

李银刚

(桃源县浔阳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 常德 415700)

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环节都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水稻种植中,通过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等能够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尤其是水稻的种植环节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农业部门应该不断完善水稻种植环节,并且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确保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1 水稻种植技术

1.1 育苗技术

1.1.1 优质育苗基地的选择

为了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应该培育优质和高产的秧苗。为此,要选择地势高、干燥、背风向阳、交通便利和排灌方便的沙壤土作为育苗地。如果没有沙壤土地块,可以选择有机质含量高和土壤透气的田块作为育苗地区。此外,在选择育苗地的过程中,应将育苗地与大田之间的比例控制在1∶100 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在种子播种之前的5 d 需要对育苗地进行翻耕处理,保证地面平整,同时要将土块敲碎、敲细,便于后期播种。

1.1.2 营养土的准备工作

一是合理配制营养土。营养土是保证壮秧的基础。营养土包括肥沃的客土以及优质的厩肥和化肥,应确保搭配合理。客土最好选择肥力高、没有病虫害和没有盐碱的园田,并且在上一年的秋天做好客土的选择工作,合理搭配之后配制成营养土,如果选择草炭灰,必须经过发酵之后再混合均匀搅拌。

二是营养土的酸化。需要对苗床土进行酸化处理,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预防病虫害和提高秧苗质量。调查研究显示,适合水稻生长的pH 值应该在4.5~5.0。通常情况下,选择95%的浓硫酸配制成稀硫酸溶液。在酸化处理前要测定苗床土的pH 值,之后将硫酸溶液均匀搅拌在营养土中,堆闷3 d 左右,之后检查处理苗床土的pH 值是否符合水稻生长。

1.1.3 种子的选择和处理

一是选种。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情况和气候条件选择优良的水稻品种,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当地气温、水稻的生育期、降水情况、土壤肥力、栽培管理水平和病虫害等方面。如果种植地区的水源不足,应选择抗干旱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在土壤肥沃和栽培水平高的地区应该选择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此外,充分考虑水稻的生育周期,不能选择过早熟的品种,也不能选择超晚熟的品种。还应该考虑种子的质量,了解种子销售许可证和经营执照等情况,选择已经通过国家审批的优良水稻品种,禁止购买劣种和不合格的品种。种子的纯度应该为100%、净度为98%、发芽率为95%。

二是种子的处理。在选择好种子后还要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在播种前7 d,选择晴朗的天气晾晒种子2~3 d 即可,通过晾晒能够灭杀种子表面的病菌。保证种子均匀摊放,并且定期翻动,确保晒种均匀一致。调查研究显示,通过晒种能够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在晒种完成后,将杂质和病粒种子剔除干净,选择籽粒饱满和质量一致的种子。将选择好的种子放在清水中浸泡,温度为40 ℃,浸泡时间为12 h,然后选择石灰水300 倍液浸泡种子消毒,时间为12 h,也可以选择0.3%硫酸铜溶液浸泡种子,时间为48 h。用清水冲洗消毒后的种子,并且做好催芽处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在催芽过程中应该控制好温度,前期温度应在30~32 ℃,之后要适当降低温度,保证在20 ℃左右。当芽眼长到2 mm之后,应该将温度控制在15 ℃左右。发现种子露白之后可以播种。

1.1.4 苗床的管理

一是温度的管理。在育苗过程中要做好苗床的温度管理工作。幼苗长到一叶一心时,苗床的温度应该控制在25~30 ℃,不能超过30 ℃。在秧苗长到两叶一心时,苗床的温度应该在20~25 ℃。在秧苗三叶期,苗床的温度应该在20 ℃左右,要做好通风工作,保证秧苗能够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在通风炼苗的过程中要观察温度和风力情况,在每天7:00~8:00 通风,15:00之前结束通风,控制好夜间温度。

二是水分管理。在秧苗二叶期前不需要浇水,如果秧苗夜间没有水珠,要及时补充水分。水稻二叶期之后苗床干旱,应该浇水,在揭膜之后要适当增加浇水次数,选择在10:00 之前或者15:00 之后浇水。

1.2 移栽技术

正常情况下,当幼苗生长30 d 左右并且高度为8 cm 时可移栽。在移栽过程中要控制好秧苗的种植密度,如果是杂交苗,移栽密度为45 万~60 万株/hm2。在移栽过程中要控制好插秧的深度。如果深度为0.5 cm,会出现散苗或者倒苗情况。如果插秧的深度在3 cm 以上,会影响秧苗的返青和分蘖,尤其会造成分蘖延迟或者分蘖质量差,插秧过深还会使弱苗变成僵苗。为此,插秧的深度应该控制在2 cm 左右,不会出现倒苗或者漂苗的情况,并且植株的根系发达,生长旺盛,分蘖能力强。

1.3 田间管理技术

1.3.1 施肥管理

科学施肥能够保证水稻健康生长,还能够达到高产和稳产的目的。种植户必须重视科学的施肥管理,选择充分腐熟的农家有机肥或者生物肥,配合适量的化学肥料。

要结合水稻的实际生长情况控制好施肥时间和施肥量,并保证施肥均匀。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在秋季收获之后选择机械设备进行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在水稻返青之后,可以结合化学除草适当追施分蘖肥,一般情况下,使用尿素240 kg/hm2,在追肥后的4 d 内要禁止排水和串灌。在水稻抽穗期进行第二次追肥,要结合水稻的生长情况控制好追肥量,尿素用量为75 kg/hm2。穗肥在幼穗分化开始之后使用,并且结合水稻生长情况确定施肥量。如果分蘖数量多并且叶色浓,可以减少用量和迟施;如果分蘖数量不足、叶色黄,应该增加施肥量和早施。

1.3.2 合理灌溉

为了保证水稻高产和稳产,必须加强田间的水分管理工作。在立苗之后将潜水层控制在1.67~3.33 cm,一直到返青分蘖时期。如果水层过浅,会导致分蘖的数量增多,消耗植株的养分,出现大量的无效分蘖。在秧苗分叶之后要适当降低水层的深度,目的是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接穗率。在成穗的初期阶段,要控制好田内的水分,可以适当排干田间水分进行烤田,并且提高水稻种植地的通风透光条件,进一步促进根系生长发育,避免水稻出现倒伏现象。进入孕穗期之后,田间的水层应该控制在3~6 cm。在灌浆成熟期,要结合水稻的需水情况科学灌溉,坚持间歇灌溉和干湿交替原则。此外,在收获前7 d 要停止灌溉。

2 主要病虫害以及防治方法

2.1 主要病害以及防治方法

2.1.1 水稻立枯病和青枯病

在水稻秧苗齐苗之后,要做好水稻立枯病和青枯病的防治工作,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使用25%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用量为600 g/hm2,并加入菌克毒克3 750 mL/hm2,兑水750~1 050 kg/hm2,每间隔5~7 d喷雾防治1 次,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也可以选择50%氯溴异氰尿酸450 g/hm2,加入6%丙唑·多菌灵1 500 g/hm2,兑水750~1 125 kg/hm2,每间隔5~7 d 喷雾1 次。此外,在旱育秧秧苗针叶时期,可以选择25%咪鲜胺乳油1 500 倍液,用量为600 mL/hm2,之后兑水喷雾均匀防治,或选择30%苯甲·丙环唑乳油5 000 倍液,加入适量芸苔素等,均匀进行叶面喷雾防治[1]。

2.1.2 水稻穗稻瘟

针对水稻穗瘟病,在水稻破口期可以选择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用量为450 g/hm2。也可以选择40%富士一号乳油,用量为2 250 mL/hm2,兑水675 kg/hm2后喷雾防治,每间隔5~7 d 喷雾1 次,连续防治3 次。如果出现水稻叶稻瘟,并且田间的水稻出现病斑时,可以使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使用量为1 500 g/hm2,也可以选择30%爱苗乳油,用量为225 mL/hm2,兑水675 kg/hm2后喷雾防治,每间隔5~7 d 喷雾1 次,连续用药2~3 次,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2.1.3 水稻稻曲病

应该抓住关键防治时期。孕穗期和抽穗期常出现水稻稻曲病,可以选择井冈霉素,加上15%粉锈宁。此外,也可以选择30%爱苗乳油375 mL/hm2或者70%纳斯津可湿性粉剂600 g/hm2,兑水675 kg/hm2喷雾防治[2]。

2.2 主要虫害以及防治方法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多种类型的虫害,具体的防治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2.2.1 水稻三化螟

水稻三化螟是一种单食性害虫,主要在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地区发生,分布范围广泛。要在春耕时期做好水稻茬的处理,减少越冬害虫的数量;在冬季做好耕田和灌溉工作,消灭在土壤中越冬的三化螟虫。在春季做好灌溉工作,实现水稻茶茬的淹没,经过7~10 d 之后能够杀死越冬的幼虫。在幼虫孵化的盛期阶段,可以选择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用量为1 500 g/hm2,兑水750 kg/hm2喷雾防治;在水稻破口期,可以选择20%甲维·杀虫单微乳剂或选择40%稻丰·三唑磷乳油,兑水后均匀喷雾防治。

2.2.2 水稻稻飞虱

稻飞虱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等。灰飞虱的危害范围较大,在我国的主要水稻产区都有出现,是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较大。在防治该类害虫方面,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种植,并且科学进行水肥管理,施足基肥和早施追肥,提高植株的抗虫害能力。在发现虫害之后选择药剂喷洒防治,可以使用2%叶蝉散粉剂,用量为30 kg/hm2,也可以选择80%敌敌畏乳油2 250 mL/hm2,拌300 kg/hm2细沙,均匀撒施防治即可。白背飞虱分布在我国水稻的各产区,除了选择抗虫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外,要从源头上控制该类害虫的繁殖条件。可以利用天敌进行防治,包括蜘蛛和寄生蜂等,有效抑制虫害发生。褐飞虱能够远距离迁行,危害范围广,不仅影响水稻健康生长,也会传播水稻病毒病,在为害的过程中会排泄蜜露,导致煤烟病菌大量滋生,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做好水稻田烤田工作,控制氮肥用量,避免水稻后期贪青徒长,创造不利于害虫滋生和繁殖的条件。在用药防治方面,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可以选择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用量为270~360 g/hm2,也可以选择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用量为450~600 g/hm2。需要注意的是,在害虫盛期用药能够提高防治的效果。

3 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一是降低害虫基数,做好水稻栽培管理工作。通过深耕和平整土地能够消灭一部分越冬害虫。在春季要及时灌水,通过犁耙沤田减少越冬虫源的基数。在播种前要做好种子的消毒工作,在施肥过程中选择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料,在水稻收割完成后及时将带病的稻草带离水稻田,并且统一深埋或者焚烧。

二是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在品种选择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种植条件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确保水稻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在水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发生较严重的种植地区,禁止使用容易感染的品种。在水稻移栽后要做好病虫害监控,提高防治效果。

三是科学栽培。科学的水稻种植方式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要重视对无病虫壮秧的培育工作,大力提倡和推广使用旱育秧以及抛秧等新型栽培技术。合理调整耕作制度,科学布局水稻种植地区。选择适合的时间播种和育苗,合理密植。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要控制好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比例,尤其要控制氮肥的施用量,避免水稻后期生长阶段贪青徒长增加病虫害的发病概率[3]。

3.2 生物防治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手段中包括生物防治技术,该技术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可以大范围应用和推广。可以在水稻稻田引进鸭子,利用水禽捕食水稻害虫,减少水稻田害虫的数量,同时能够解决水禽的饮食问题,其排出的粪便是水稻的肥料,但要控制好水禽数量。还可以选择植物源农药防治。这种新型农药,富含大量从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或者相应的化合物和衍生物,可以减少对于水稻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和生物畜基本没有危害,具有低毒和低残留的特点。这种农药能够保证水稻的品质和绿色无公害,可以大范围应用和推广。

如果出现水稻象甲虫害,可以选择植物源农药防治。苦参碱就是效果较好的植物源农药。可以在水稻象甲虫还没有成熟之前使用1%苦参碱进行全面灭杀,控制好剂量,防治效果高达90%以上。

3.3 物理防治

一是灯光诱杀法。在虫害防治过程中,可以将振频式杀虫灯悬挂在田间,能够灭杀一部分具有聚光性的害虫。应控制好安装的数量以及和地面之间的距离,距离地面1.2~1.5 m,选择在傍晚时分开灯、天亮关闭,能够提高杀虫效果,间隔3 d 清理1 次。

二是人工诱杀法。要定期观察水稻生长情况,发现水稻出现病害之后及时清除。一旦发现卵块要及时清理,避免虫害大面积扩散和蔓延。可以选择糖醋液诱杀害虫,将糖、醋、酒和水按照一定比例配比均匀,加入适量敌百虫喷洒,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是性诱剂诱杀。这种方法在诱杀昆虫时使用的药剂浓度和配方不同,应该有针对性地配制药剂,并选择适合的诱捕器,提高防控效果。

3.4 化学防治

如果选择药物防治病虫害,必须从正规厂家购买药物,保证药物符合国家标准。在购买农药的过程中要认真核实说明书和生产厂家,选择低毒和低残留农药。要坚持以下选药原则。一是选择生物农药,减少对水稻的污染。二是选择特异昆虫生长调节剂。三是选择高效和低残留类农药。四是如果遇到毁灭性灾害,尽量选择无残留的药品。

猜你喜欢
分蘖秧苗苗床
扦插苗床对桂花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春番茄地膜覆盖早熟栽培育苗技术
农民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
几种育苗装备的研究
海南粗榧扦插育苗技术及苗床环境调控研究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