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线下“金课”的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探索*

2022-03-16 12:25杨建玫
菏泽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英美金课思政

杨建玫,娄 钰

(1.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贸学院,河南 郑州 415000)

自从2018 年教育部本科教育会议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理念和2019年教育部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一流本科课程(即“金课”)的建设成为高校学者的热门议题,高校教师面临着如何将所教授的课程建设成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的问题。外语界关于“金课”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课”的评价标准[1]和外语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2],对于英语专业核心课程“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指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两部分,以下简称为“英美文学”)的研究主要围绕外国文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3][4],鲜有探讨英美文学“金课”的建设问题。“双万计划”把“金课”分为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和线上课程,其中线下课程相对传统,似乎不易创新。因而,如何建设好英美文学线下“金课”是一个尤其值得关注的问题。

瑞士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将人的认知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当前,我国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大多仍侧重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史知识的记忆、对作品的理解的低阶阶段,并未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和创造性思维。传统的“教师主导型”理念和“满堂灌”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这种只注重知识输入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水课”亟待解决。教师要把“水课”打造成“金课”,就必须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最新网络技术手段,改进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英美文学线下课程成为“金课”的目标。在此以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三年级两个班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线下“金课”建设实践为基础,基于校园网络“学习通”平台和班级的QQ群,从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目标出发,探讨构建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线下“金课”的路径。

一、英美文学课程目标及改革思路

(一)课程目标

为了达到“金课”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要求,英美文学教师设定的课程目标应当结合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融合。教师应当从以下方面设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1.知识探究:帮助学生系统把握英美文学重要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的内涵,并掌握文学批评知识及方法;2.能力建设:帮助学生通过课上课下的学习提高思辨性和创新性思维,提升他们文学鉴赏力、思辨能力和深度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使课程的挑战度得以提升;3.价值引领:学生在融入课程思政的文学课的熏陶下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人文关怀素养,从而在专业知识和技能、道德品质、思想认识方面全面发展。

(二)改革思路

1.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全新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组织策略和教学评价设计中,增添大量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采用多种互动教学方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深度分析、质疑的批判性思维。

2.优化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更新知识体系,不断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结构,将英美文学最新的前沿性学术成果(即文学评论)补充到教学实践中,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引导学生进行中外作品比较研究,以提升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广度。教师制作包括英美文学史重要知识点的微课,在学习通、QQ群等线上班级学习平台上传相关学习资源(电子教材、课件、微课、试题库、音频视频资料、参考资料等),以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供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教师通过混合有微课、视频、音频、阅读材料等形式的多模态教学实践活动,在课前、课内和课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注重过程考核,实行多元考核评价方式。教师应当以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成绩,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加强对学生课内外学习效果的评价。可以采取探究式、报告答辩式等多种过程性评价方式,从多环节多维度考查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习成果及成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4.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内涵,通过中外文化比较帮助学生摈弃英美文学中的思想糟粕,把英美文学的主体知识内容与课程思政融合为一体,探索有机融合“课程思政”的方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过程,把学科资源和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的资源,真正发挥课堂的育人主渠道作用,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自信。

为了实现设定的课程目标,教师需要着力解决好四个问题:1.如何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数字化技术融入英美文学教学全过程的问题。2.如何更新教学内容,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的问题。3.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在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文学的精华和瑰宝时,能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中国文化自信,做到融课程思政于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使润物细无声的问题。4.如何使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落实到实处,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的问题。

二、英美文学教学内容改革路径

“外语金课建设应该对标新时代的国家需求,与科技发展同步,实现新知识学习与语言学习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度提高课程内容的认知挑战度”[5]。英美文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资料,帮助学生获取线上学习资料;不断强化课程体系化建设,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和创新性。

(一)改进教学理念,翻转课堂模式,增加课程的高阶性和创新性

遵循“文学史占1/3学时、作品选读占2/3学时”的原则,打破学习的时空界限,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课下利用“学习通”就文学史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课前注重线上预习: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下次课的问题,学生一方面可以借助学校的网络平台进入“学习通”、QQ班群随时随地获取教师上传的英美文学史学习资料,另一方面可以自主学习“中国大学慕课”和“爱课程”上优秀的英美文学课程,以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课程的高阶性。课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和问题导向法。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为主,检查学生在课下对英美文学史的自主学习情况;同时,以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以提高其思辨能力。课后,教师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导,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文学史不同时期的流派、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通过突出学习内容的高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二)增加课程的挑战度,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

教师在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时,首先应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国内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引入经典作品赏析。运用当下多元文学理论与批评视角考察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学生提供研究路径、选题和方法,引导他们对经典作品进行新的阐释,进而提高其鉴赏力和研究文本的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初步的文学评论知识和方法,从而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其次,教师应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帮助学生把握英美文学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深度分析能力和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加大学生的学习投入,科学“增负”,将作品的阅读量化。安排一组学生同读同一部作品,每位学生每周完成50页的阅读量,撰写3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小组共同完成一篇评论文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文学鉴赏能力、写作水平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将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多元化

教师应当加大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力度,严格考核过程,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把对学生的考核贯穿到学习的全过程,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的评价手段可测量、可操作、可回溯。课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构成比例可以是“课程总评成绩=平时60% +期末考核30%+学期论文10%”。过程性评价占60%:各部分考核分数细化,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在课前、课中、课后及整个学期进行,采取探究式、论文式、报告式、讨论式等方式,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方式。总结性评价占40%:以期末考试(30%)和学期论文(10%)的形式进行,旨在帮助学生梳理一学期的课程要点,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考查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

英美文学线下课程总的成绩构成要素见下图:

(四)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

教师应当从“育人”的本质出发,贯彻“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在各个教学环节有机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帮助学生判断中西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别,通过中外比较的视野认识西方文化,并能运用中国文化思想和伦理价值观审视作品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和情怀。其次,充分挖掘“中国元素”,注重正面的价值观引导。通过增加“英美作家笔下的中国书写”“中美经典作家作品比较”“你从中学到了什么”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及修身做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实践探索

(一)重构教学模式

通过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到教学全过程,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的学习打破了时空界限,通过“学习通”和QQ班群学在平时。学生随时随地登陆“学习通”,预习、复习平台上丰富的学习资料,在线提交了25次作业,完成了6个文学时期的6次测验,25个在线讨论题,两个班共65人,整个学期的上网学习次数达4 000余次,人均上网学习65.5次,每人每周平均上网学习4次。这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学习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两人小组、四人小组和师生共同的讨论形式,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重要片段,探讨重难点问题,培养了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更新教学内容

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在课程设计中,对于不同时期的文学特点,增加了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增加了课程的挑战度。例如,在学习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时,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这一时期的特点,囊括了包括华兹华斯等湖畔派诗人和拜伦、雪莱和济慈在内的革命派诗人以及这一时期唯一的英国小说家司格特在内的写作特点,以此帮助学生见树又见林,在理解单个作家及作品的基础上能够对整个时期所有作家的创作特点有宏观了解。

教师把文学理论引入课堂,采用不同的理论进行经典作品重读及赏析,通过不同视角的作品赏析帮助学生激活思维,开阔了视野。例如,在赏析华兹华斯的诗歌时,从生态批评的理论视角进行解读;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从后殖民批评的视角批判笛福的英国殖民沙文主义思想。这就提升了教学内容的高阶性。

通过科学“增负”督促学生在课下多读多写,帮助他们在切实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过程中,增强了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学生的一个读写任务是各小组共同完成一部经典作品的文献综述。学生通过“中国知网”等平台查阅一部作品的相关文献后进行梳理、分类、评论。由此,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内涵理解更深刻,并在写作过程中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论文结构的能力。

(三)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实践

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作品反映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据此将正面的价值观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构建了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前学习、课堂教学及课后学习的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显性教育与价值塑造的隐性教育融为一体,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主要从课堂实践和课前及课后两个环节着手。

1.课堂思政教育。首先,教师肯定积极向上的思想:(1)对学生进行国家层面之家国情怀的引领,启发他们热爱国家、家乡和人民,例如,英国诗人彭斯的诗歌、美国作家惠特曼的《草叶集》、凯瑟的《我的安东尼亚》。(2)社会层面之正面价值观传播:教师从正面引导学生,包括环保思想、民主平等思想、伦理抉择等,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担当精神,这类作品分别包括梭罗的《瓦尔登湖》、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和福克纳的《烧马棚》。(3)个人层面之正能量的弘扬,包括热爱生命、自我奋斗、精神追求、人生追求思想等,这类作品如克莱恩的“海上扁舟”、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海明威式的英雄”等,都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这些优秀品质,而富兰克林的《自传》和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自我奋斗精神帮助学生认识到了优秀之人的成功之道大抵如此。其次,批判消极思想:引导学生对英美文学中消极、悲观甚至错误的思想进行批判,并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启发,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进行了价值观引领。(1)国家层面之社会批判,例如,从奥尼尔的《毛猿》和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引发学生的人文关怀思想及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引导他们在投身中国梦的追求中实现自己的理想。(2)社会层面之宗教批判,例如,通过霍桑的《红字》帮助学生认识到宗教对人性的扭曲,对宗教不可盲信。(3)个人层面之人性弱点批判,包括复仇、骄傲、自私冷漠、贪图享乐精神空虚,例如,爱伦·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梅尔维尔的《白鲸》和霍桑的《红字》等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应当心胸开阔,学会宽容,与人为善,以积极的心态生活;海明威的《一个洁净、明亮的地方》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帮助学生摒弃自私冷漠,在生活中能与人为善,给他人以温暖;德莱塞的《嘉丽妹妹》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能因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失去做人的道德底线。

2.课前及课后思政教育。教师除了把思政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之外,还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学生课前及课后学习的水平,把思政元素贯穿到作业、论文、实训以及考试的环节。在给学生布置作业、论文和实训任务时,牢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把文学知识、能力培养与思政元素融合在一起。

在考核作品的内涵时,让学生联系个人实际情况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增加一些学生从作品中得到什么启示的开放性考核内容,启发他们从正面的角度分析问题。例如,在考核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时,除了考察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之外,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理解谈谈他们“怎么看待奥利弗的经历”?由此启发学生感恩社会,珍惜学习机会,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以上课程思政内容的引领,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使他们能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四)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落到实处

1.在过程性评价方面。首先,考查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学生借助学习通、QQ班群等信息化平台获取课程的补充材料,预习文学史的内容,并通过完成选择题、判断正误题、填空题等习题,检验了成效(10%)。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上得以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课程的高阶性。其次,考查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以问题链的形式检查学生的课下学习情况,具体形式及分数构成比例如下:A.每周学习要点总结+课堂回答要点(10%);B.小说情节总结+课堂展示(20%);C.课堂互动(10%);D.单元测验(30%)。教师先批改检查小组协作完成的每周要点的书面总结,并在课堂上提问,这促使他们听课时注意力集中;小组的小说情节总结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提高了写作水平;学生通过参与回答问题、小组讨论、角色朗读等课堂互动活动,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口语交流能力及思维水平;另外,单元测验有助于学生不断“温故而知新”。这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督促学生学在平时,保证了学习成效。最后,考核了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学生的课后学习指贯穿整个学期的个人和小组协作的自主学习活动,具体形式及分数构成如下:A.个人在学习通参与讨论(10%);B.小组总结不同文学时期的思维导图(5%);C.小组进行作品的述评(5%);D.小组论文(10%)。教师在“学习通”不断提供具有拓展性的讨论题,激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提高了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小组合作完成的不同时期的思维导图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从宏观上把握庞杂的文学知识;小组成员共同阅读并撰写了小说的读书报告,并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等学术资源共同完成了小说述评,这种学术训练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小组论文属于项目研究,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上多种评价方式加强了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方式,提升了课程学习的深度。

2.在总结性评价方面。学期论文要求每位学生就一部作品写1 500字的评论,提升了学习的挑战性。期末考试采用选择题、判断正误题、作家作品匹配、文本细读题、问答题(包括课程思政部分)等多种题型,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另外,在问答题环节包括课程思政内容,问题具有开放性、思辨性。

虽然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英美文学线下“金课”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当制定一个持续建设计划,围绕“两性一度”进行课程设计、建设,重构教学模式,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自主学习方式的适应性,加强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其次,优化完善教学资源,完善微课、习题库等资源库的建设;加大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围绕新时代高等教育特点和新文科专业建设的要求开展教学研究,构建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的完善的教学体系,并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落实到实处。只有将以上四方面付诸教学实践,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猜你喜欢
英美金课思政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英美文学在英语教育中的渗透路径探究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