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审计监督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03-16 15:33边琳丽刘泽惠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机关高质量

边琳丽,刘泽惠,安 杰

(榆林学院 管理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时代课题,表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新时代下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完善审计监督体系,有助于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1月6日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在回顾总结审计机关2021年工作时明确指出,立足“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定位,依法忠实履行监督职责,较好地发挥了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2022年审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主要以构建审计监督体系、深化财政金融审计、加强审计自身建设三方面作为重要抓手,做好“经济体检”工作,确保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可见,审计机关担负着“稳定宏观经济”的职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于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总要求。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多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2022年随着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各地改革措施和发展规划落地,高质量发展不断积蓄势能。

推动新经济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整体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净化市场环境,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因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审计机关应当在保障和完善民生中,加大对重大战略部署的跟踪审计,加强风险管控,着力关注营商环境专项审计,优化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保障生态绿色发展,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总之,新时代经济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审计监督保驾护航,才能稳中求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2 高质量审计监督的内涵

2.1 审计监督的作用

国家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依据《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等有关法律,对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执行财政、财务审核监督的专门性活动,具有独立性、强制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国家审计工作着眼于“防未病、治已病”的基本指导思想,能够发现重大风险隐患,并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强调“源头治理”;能够对已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查找经济政策失控、低效的原因,为制度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性建议;能够统筹推进审计整改并保证落地见效,加大追责问责力度,打通审计监督“最后一公里”。总之,国家审计作为一项专门对经济实施的监督,通过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发挥着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2.2 审计监督的职责范围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审计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

2018年,党中央为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重点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021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之年,为了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扎实推进审计管理体制高效改革,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制定《“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为审计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做好“十四五”时期的审计工作,必须围绕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目标,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

2.2.1 财政落实跟踪审计

结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审计机关以促进“政令畅通”为目标,对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开展全链条各环节跟踪审计。同时,集中力量开展专项审计,实施重大政策措施,与专业审计职能部门有效对接,揭示政策落实中突出的问题,预防重大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反映重要审计情况,提出完善意见与建议,改进政策实施方式。

2.2.2 财政审计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保障财政资金的高效安全运行。审计机关要重点关注各级政府以及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各级部门的预算执行与决算草案审计。同时,围绕科技、文化、网络、信息等重要领域,开展重点专项资金审计;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开展政府债务审计;围绕推动健全税务、海关等部门的收入征管制度,开展税收、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费征管审计;围绕交通、能源、水利等行业的重大项目,开展重大公共工程投资审计。

2.2.3国有企业审计

经济高质量发展,国有经济是其主导力量。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提高经济管理绩效;加强企业改革审计,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和监管审计,规范国有资本运作;加强境外投资和境外国有资产审计,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2.2.4 金融审计

便捷、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金融动能。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必须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部门审计,健全金融监管制度;加强金融机构审计,增强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强金融市场审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2.5 农村农业审计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助力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粮食稳产保供、乡村建设、农村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惠农政策进行专项资金审计与政策落实情况审计,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涉农资金安全,提升农村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2.2.6 资源环境审计

高质量发展要求生态优化、绿色发展,保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必须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健全审计评价体系,提高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资源环境专项资金审计与政策落实情况审计,保障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资金安全,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发展。

2.2.7 民生审计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增进民生福祉。改善民生水平,为民生提供根本保障,必须加强对“就业、社会保险、救助福利、住房、高质量教育、卫生健康”等重点民生项目资金与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促进各项举措落地生根,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持久、安全感更有保障[1]。

2.2.8 经济责任审计

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因此,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必要以“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为目标,加强党风建廉政建设,重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领导干部管理审计监督,以任中审计为主,重点关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对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提供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合理运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将其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2]。

3 审计监督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审计监督质量有待提升

3.1.1 审计监督缺乏独立性

我国的审计监督实行行政性政府审计,审计机关由同级政府与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这就意味着审计机关在向上级报送审计结果前,必须先交由“被审计单位身份”的同级政府审批,同级政府与上级审计机关的立场不同,在考虑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与独立性。

3.1.2 审计监督职责定位不明

我国审计监督要求以问题和风险为导向,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片面性。审计监督时将大部分审计资源用于财政收支审计,造成审计盲区,忽略了审计工作的广度与创新度。同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水平良莠不齐,审计项目涉及生产流程、施工过程、工程管理等多领域,专业跨度大,没有充足的调查取证、提炼分析时间,很难形成权威的审计报告,进而影响审计工作的深度。

3.2 审计监督成果运用不佳

3.2.1 审计监督方式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审计的主要手段局限于查阅资料,现场访谈等,受审计人员的经验、能力影响较大,如果未能选取最优审计方法,容易造成审计缓慢或出现疏漏。此外,审计信息化手段不强,缺乏完善的大数据审计资源共享平台,容易造成审计数据缺失,无法形成高质量的审计报告[3]。

3.2.2 对审计监督结果重视不够

审计结果未能得到有效反馈。比如,将有关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依据,但现实审计往往无法执行到位。另外,审计结果主要用于问题分类与定性,重在审查责任部门(单位)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作出整改。但被审计单位却未能正确理解审计的重要性,只停留在问题表面,并未正视审计结果所揭示的深层次原因,没有科学设置配套的整改方案,使审计结果落实不到位。

3.3 审计监督机制不畅通

3.3.1 审计监督执行不力

审计的法律地位与政治地位不匹配,审计报告属于行政公文,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地位,使审计止步于审查,未达到整改的目的,进而导致相同的问题屡审屡犯,治标不治本。另一方面,审计如果过于追求整改率,同样会导致审计把关不严。如果将整改率作为审计监督整改的考核指标,那么为了实现高整改率,则会出现审计机关在“审计时问题重重,审计整改时全部通过”的假象,造成审计缺乏客观性。

3.3.2 对审计监督缺乏协同支持

审计监督主要在于“揭示问题、查处问题”,但“预防问题”同等重要,对可能存在的疑点提前预警、防范风险,比后期审计整改更有效。然而,审计机关则局限于审计过程的中间审查阶段,忽视与相关检查部门之间的协作互补,只能等到问题发生,才做事后审计整改措施,错失“防范于未然”的最佳时机[4]。

3.4 审计监督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3.4.1 审计监督人员无法满足多元化需求

审计队伍发展参差不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等均存在不合理。审计项目多为金融法律、工程预算、环境保护、农业农村等领域,而审计人员主要以审计会计为主,专业与职位不对口,导致审计人员难以满足政策审计、资源环境审计、民生审计等多元需求。

3.4.2 审计监督人员流动机制不合理

审计机关的任务重,审计监督人员工作强度大,收入与付出不匹配,导致审计机关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无法打造审计专业团队。同时,审计机关属于行政单位,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削弱了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4 高质量审计监督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4.1 提升审计监督质效

4.1.1 提高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改变审计机关“双重领导”的现状,实行由上级机关“垂直指挥”审计机关的模式,取消同级政府的监管,避免同级政府对审计结果的影响,充分发挥对同级政府审计监督的作用。同时,由中央统一拨付审计机关的经费,不再受同级政府控制,实现审计机关经济独立,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4.1.2 明确审计机关的职责定位

拓宽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审计业务素质,做到应审尽审,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高效、权威公正,对审计项目做到重点突出,对重大政策实施、资源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当前重点工作领域开展专项审计,切实反映新问题、新局势。

4.2 加强审计监督成果运用

4.2.1 创新审计监督手段

推进科技强审,加大审计信息化力度,建立审计监督人才库、数据库、案例库,打造大数据审计平台,实现审计数据的快速分析比对,提升审计监督效率。同时,共享审计结果,可供审计人员学习借鉴,丰富审计方法,提升审计监督水平。

4.2.2 充分利用审计监督成果

审计监督实行闭环管理模式。将审计与整改紧密联系,明确被审计单位主要责任人,建立整改审查机制,随时追踪反馈,有效利用审计监督结果。同时,从审计结果出发,找准审计切入点,开展审计现场谈话、查验工作,与审计结果进行比对,充分利用审计监督成果,避免重复审计。

4.3 完善审计监督长效机制

4.3.1 提升审计执行力

通过修订完善审计监督相关制度,提高审计机关的组织地位,将审计结果与后续整改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中,明确责任追究范围,保证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加强审计监督与财务监督、纪检监察等内部监督的联动配合,确保审计监督及时有效[5]。

4.3.2 健全审计监督职责体系

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审计监督,提高被审计单位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审计机关自身的监督作用。同时,要协同人民群众、专家学者、政府宣传、新闻媒体等多元化监督方式,实现审计监督的审前、审中、审后的有效融合,提升审计监督的执行力与效率。

4.4 加强审计监督队伍建设

4.4.1 强化审计监督人员培训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加大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审计监督人才。同时提升审计人员的政治素养,要求审计人员时刻关注和学习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政策的指示精神,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

4.4.2 制定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科学测算审计人员承担的工作量,配置合理的审计供需结构,避免贪多求全导致的审计效率低下、审计质量低劣等问题,开展审计职责落实到位,纠正审计过程中的不合规行为。完善审计职业化建设,制定配套的审计机关人才选拔制度、奖惩制度,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机关高质量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打开机关锁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