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儿童心理问题、成因与教育策略

2022-03-16 17:02杨颖蔡林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幼小情绪幼儿园

杨颖 蔡林

(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小学及其家长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完成的对幼儿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教育的适应性准备工作[1]。既往研究发现,研究者们对幼小衔接中的课程衔接、习惯衔接、能力衔接、环境适应等方面做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但较少关注幼小衔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心理衔接,而“心”的因素的发挥直接影响其他方面衔接的效果。如果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没有及时处理好幼小两学段的心理衔接,儿童就会出现很多不适应,容易出现如紧张、焦虑、厌学、孤僻、退缩、攻击性行为等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儿童后期的学业成就,更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OECD(国际经合组织)国家在幼小衔接的课程政策方面也特别强调注重增进儿童健康和幸福、为终身学习做准备[2]。因此,文章旨在探讨幼小衔接视角下儿童心理问题、成因与应对策略,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心理基础。

1 幼小衔接视角下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1.1 焦虑心理

幼小衔接过程中儿童的焦虑情绪总会伴随一些外在表现。比如,有的儿童上课时会出现心神不宁,惶惶不安;在回答问题时会呼吸急促,说话结巴。幼小衔接中儿童的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三方面:(1)在学习方面,学习方式从“玩”为主向“学”为主转变后,学习内容增多变难,学习要求变高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孩子的适应性焦虑情绪,有时孩子还会因担心达不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而被责骂形成期待性焦虑;(2)在生活方面,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中,有些孩子难免会在心理上不适应,产生焦虑烦躁情绪;(3)在人际交往方面,幼儿需面临和以往老师和同伴的分离,重新建立并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尤其对于那些胆小、内向、敏感、缺乏自信、不善社交的孩子来说,更会深切体验分离焦虑与社交性焦虑。

1.2 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有自卑心理的孩子一般会有如下表现:不爱说话,胆怯怕羞,做事小心翼翼,课堂上很少主动发言,课外活动也不愿主动参加,特别在意来自老师、家长与同伴的负面评价。一般来说,幼儿因幼儿园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及家校宽松的学习要求等,大部分幼儿都过得比较开心、快乐,也显得比较阳光与自信。然而,小学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更多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孩子,而且小学每个班级的人数相对较多,老师也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去关注每个孩子,加之很多持有“不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家长对孩子在入学后的成绩十分在意,这些在客观上都无形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幼小衔接过程,对于那些不能快速适应且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孩子,心理上难免会失衡,自信心受挫,进而形成自卑或自闭的心理。

1.3 注意力易分散,自控能力较差

由于年龄特点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较差的现象,尤其是当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儿童更容易出现注意分散并伴随系列小动作现象。此外,一些农村与私立幼儿园,为了生源迎合家长的需求或受限于教学条件等因素,将幼儿教育“小学化”而非“游戏化”,提前教授小学知识,这不仅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也加重幼儿心理负担,导致幼儿对学习的抵触与厌恶情绪,还会使幼儿升入小学后,对于提前学习的知识没有了兴趣,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最终影响幼小衔接。

2 幼小衔接视角下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有研究发现大约15%至36%的学龄儿童不符合小学入学要求的整体发展水平[3],即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儿童出现了很多不适应,进而出现了上述的心理问题。一般来说,幼小衔接视角下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原因所致。

2.1 幼小衔接存在单向性与形式化问题

幼小衔接工作本应是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互相支持配合,共同努力做好的工作。可实地调查走访却发现,更多的是幼儿园在做单方面努力,如幼儿园一般会在大班主动做一些诸如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幼小衔接准备工作,而小学老师虽对幼儿老师有着太多抱怨,但却很少主动到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情况。另外,很多家长也不太清楚或不太有意识地去做些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由此看来,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这也必然会让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有太多的不适应,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另外,幼小衔接中还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比如,有的幼儿园大班老师带孩子去幼儿园,仅局限于让幼儿参观小学的教室和校园环境,或者让幼儿观察小学生是如何听课、看书与做作业的;也有的幼儿园常常邀请小学老师给大班幼儿上课,可老师在看到幼小双方拍照后,讲不了几分钟就结束了。这样的幼小衔接更多关注了外部表层因素,而忽视了内部深层因素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衔接,故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很不适应,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2.2 幼小衔接儿童的年龄特点限制

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由于大脑发育还不太完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普遍表现出如下年龄特点:第一,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活泼好动,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较短;第二,好奇好问,对一切事物都较感兴趣;第三,积极主动,好于表现;第四,好胜心强,不甘落后。如果幼小衔接阶段的老师不能理解并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甚至把孩子的年龄特点当成缺点的话,就极有可能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比如,孩子在课堂上有时注意力易分散,这对于此阶段的孩子来说本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老师认为孩子可能是故意不听讲或者捣乱的话,对其进行批评指责或惩罚,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引起孩子在课堂上害怕老师的责骂而焦虑,会更加无法集中注意力。诚然,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都还较差,学习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水平也相对较弱,这些都将导致他们在进入小学后的适应能力还相对有限,势必会感到一些压力,体验一些消极情绪。

2.3 幼小衔接中儿童感受到的心理压力

Elkind早前曾提出,幼儿园小学化的学习、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以及越来越开放便捷的媒体都极大地冲击着幼儿的世界[4]。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均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其压力源主要来自家长、学业、教师、同伴、社会等方面[5][6]。何亚柳的研究发现,98.9%的大班幼儿报告自己曾有过伤心、生气、害怕等负性情绪[7]。幼儿进入小学后,由于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习惯与学习环境的变化,加之来自父母与老师的较高要求和压力转嫁,儿童会面临比幼儿园更大的心理压力。幼小衔接儿童由于年龄特点所限,无法清楚表达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得不到他人的帮助,加之本身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而使压力难以缓解,压力的持续与加剧可能会导致儿童产生生理、心理或行为问题,从而影响其健康发展。

3 幼小衔接视角下儿童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3.1 多方协同配合,注重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必然以幼儿心理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7],使儿童的心理平稳过渡,避免因心理“断层”而产生心理问题。幼小衔接质量会直接影响儿童入小学后的适应水平及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幼儿园同小学之间应加强交流,进行深度合作,了解彼此的教学之道,尽可能做到无缝衔接,使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其次,幼儿园应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加强联系,做到家园共育。最后,小学与家长应加强协同配合,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情况。当然,家长也应积极主动地提前了解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育儿观念和教育方式。除此之外,笔者认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小衔接工作应进行定期指导、督促、检查和评估等,使幼小衔接工作做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避免形式化与随意化。

3.2 教育方式需符合年龄特点

家校教育方式必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否则违背孩子年龄特点一味地进行拔苗助长,不仅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而且有害于孩子的身心。比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超越孩子年龄特点的“超前教育”,不仅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产生焦虑情绪,还会因超越孩子认知能力导致因学不懂而产生自卑情绪,还可能因提前学习导致进入小学后孩子的学习兴趣减弱,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建议针对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老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尽可能以活动的形式开展,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又能很好达成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教育目标;针对孩子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做到动静结合,就可以很好地吸引与维持孩子的注意力。

3.3 增加儿童的心理安全感

幼儿的心理安全感主要是指一种情绪的安心与稳定。当幼儿心里感到安全时,会显得比较自信与阳光,会主动地去适应与探索环境,主动和他人沟通交流,愿意学习并勇于战胜困难。幼小衔接中儿童的焦虑情绪背后其实是一种担心与害怕,也是一种没有安全感的表现。那么,如何增加儿童的心理安全感呢?第一,让孩子知道,不管她/他怎么样,父母和老师都是喜欢或爱她/他这个人的,哪怕在她/他犯错或表现不乖的时候;第二,父母和老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反馈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这不仅能提升孩子的自信,更能增加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因为这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第三,父母和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当孩子犯错时,不要一味地批评与指责,而是要承认、允许、接纳孩子的错误,正确看待错误在孩子成长中的积极意义,引导孩子在错误中去体验、领悟和改正错误;第四,父母和老师要善于为孩子营造一种温馨、有爱、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与课堂教学氛围。当儿童的心理安全感得到满足时,不仅能有效降低情绪上的焦虑感与自卑感,还可有效提升幼儿的课堂专注力。

3.4 运用“心”方法解决“心”问题

当幼小衔接儿童出现一些心理或行为问题时,大多数父母与老师都习惯对孩子进行说教或者运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其结果往往是不仅没有解决“心”问题,反而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对症下药。因此,“心”问题还需要“心”方法进行解决,并遵循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的原则。比如,当幼小衔接儿童出现焦虑情绪问题时,可尝试以下步骤处理孩子的情绪。第一,同理孩子的情绪。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用心感受与理解孩子的情绪。第二,接纳孩子的情绪。当站在孩子角度理解其情绪之后,我们就会认为孩子在幼小衔接适应的过程中出现焦虑情绪是正常的,可理解的,进而接纳孩子的负性情绪。第三,引导孩子宣泄情绪。当孩子体验焦虑情绪时,可能会有坐立不安,想发脾气的冲动,可引导孩子以合理方式宣泄情绪。第四,看到焦虑情绪背后的积极意义。孩子在适应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情绪,可能是担心自己做不好,觉得自己不行的心理,这正说明孩子有想变好的愿望,这难能可贵的一点应予以充分肯定。第五,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解决措施。比如,孩子因不适应小学一年级学习而焦虑,可和孩子探讨可在哪些方面做些努力或改变让自己尽快适应一年级的学习。当然,其措施应符合孩子身心特点,可操作性强且有效的方式较好。

猜你喜欢
幼小情绪幼儿园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