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化需求的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2-03-16 17:02张舒羽李晓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多元化金融

张舒羽 李晓娣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0 引言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的全面、均衡发展,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对于发展前沿科技、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市场主体的多元化趋势以及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细化,新的需求不断产生,就业岗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就业者具备更全面的知识储备、更强的适应能力。高校在加大通识类课程比重的同时,注重专业与科技的融合发展趋势。学生需要了解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专业知识本身的不断更新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从学生到职业人士的转变过程中,学生更需要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磨炼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经验和阅历,从而能够积极地面对工作、生活中的挑战。在专业培养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充分融合,构建符合多元化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将为高校育人功能的实现提供新的实践思路。

1 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分析

1.1 主体的多元化需求

虽然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仍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为主,但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需要以及企业金融化的发展,使得金融资产投资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金融专业应用场景向企业的拓展,使得金融专业人才在关注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基础上,还要熟悉行业竞争、新技术应用以及企业运营等方面的情况,尤其是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状况。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需要用人单位、学生以及高校的共同参与,因此如何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真正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实现合作共赢目标的前提。

1.2 知识的多元化需求

专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知识的不同,而专业知识也是从事专业领域工作的基础。随着金融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金融专业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与金融的不断融合,在促进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同时,也为金融活动带来了更多的收益。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新技术的不断产生,使得仅仅具备金融专业知识储备的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具备金融与技术双重专业背景的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将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与此同时,金融学的社会属性使得学生只有浸润在中国文化的培养环境中,才能将理论方法与中国实践充分结合,适应新时代金融制度变革对高端金融人才的需求。

1.3 能力的多元化需求

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但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能力亦是金融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对于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多元化需求相匹配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多元化培养,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走出课堂,更多参与各级、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2 多元化需求下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要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物质的丰富,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出更多的个性化,进而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这就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适应性和创新性的要求。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就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又使其能够更好适应社会需求,从而实现创新性与适应性的统一。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高校在满足多元化需求时应充分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2.1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协同是影响社会发展方向和质量的重要方面。社会需求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个人需求受社会发展影响,同时又与其自身发展的过程及环境密切相关,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个人价值实现需要社会发展的支持,而社会发展也需要每一个人的有效参与。高校作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创造性地将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人发展规律相结合,科学设计教学和实践活动,在符合个人全面发展需求的同时满足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要。

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结合点就在于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一方面将新的社会需求分解为相应的知识、能力要求,另一方面将新的知识和能力融入现有的教学体系中,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从职业发展的需要来看,对于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逻辑与分析方法、具备应用科学技术手段的能力,对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定位未来发展方向、更好实现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专业培养体系应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具备较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应该是基于这些知识、理论和方法体系,而课程作为培养体系的载体和单元,其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更加清晰和明确。

2.2 长期需求与短期需求相结合

长期需求和短期需求之间既存在明显的区别,又有着统一的方面。长期需求往往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为短期需求提供方向,现时的长期需求将来可能成为短期需求,而长期需求的真正实现需要短期需求实现的不断累积,同时短期需求也会对长期需求进行不断的调整,长期需求和短期需求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需求的不断实现和发展。

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长期需求与短期需求的结合。一方面,短期需求一般是显性的,学生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会参考短期需求,而通过大学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满足就业单位的需要就是短期需求实现的重要路径,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考虑短期需求,不断更新学科知识和丰富能力维度,满足学生和社会的现实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长期需求是不易观察的、难以预测的,同时又是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的,因此长期需求的实现就需要较长时间的计划和准备,这也是社会以及高校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需要专业人才培养参与各方的长期稳定合作来实现,也需要各学科的充分合作。因此,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重视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重视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这也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3 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

基于多元化需求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基于全面发展的金融专业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终生学习,学生不只在校园里,在校园外,即使是毕业后,仍可以通过有效途径获得高校教师在专业和职业方面的指导。在终身学习的背后需要有终身教育的支持,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学生也需要意识方面的引领。这就需要借助网络技术,建立相关的交流和沟通平台,使得在校生与教师的交流更轻松,而毕业生的交流也可以跨越山海。二是知识全面,基于全面发展观的专业教育,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短期就业的需要,更要考虑学生职业发展的长期需要,因此人文和科学双重素质的培养就成为必须。三是全体参与,在大学中,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还需要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提供沟通和合作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目前学校开展的很多实践活动,参加者往往以学习优异者为主,这实际上是将其他学生排除在学校培养体系之外。因此应该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有利于其长远发展需要的实践活动,构建公平、良性竞争以及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四是贯穿始终的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在人文与科学素养方面需要,在专业能力提高方面也需要。能力培养除了人文、科技以及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就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应用能力。要想实现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双赢,就需要将能力培养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构建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3.1 教学路径

学习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主要从教学入手。首先应打破课程界限,在模块化的基础上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学生不仅要关注课程大纲,更要熟悉专业的知识模块框架及知识模块在课程中的分配。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使专业知识点更加系统化,层级更清晰,避免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情况,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整体的认知,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架构。

其次改变现有授课模式,对于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可以借助课程平台推出在线视频自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能力登录课程平台观看知识点的视频、参与讨论、完成相应的练习、自测和考试,完成相应的知识点和课程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在校期间,学生还可以根据后续学习和实践的需要反复学习相关内容,加深理解,提高应用能力。学生提出的问题及解答都可以成为教学材料,方便其他学生出现类似问题时得到解答。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可以减少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投入时间,而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中去,同时也避免由于教师流动而带来的课程难以持续的问题。

三是加大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大学的前两个学年应以人文和科学素养培养为主,着重于人的长期发展的需要。金融从业者仅掌握金融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金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个人价值实现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是专业人才毕业后能够获得长远发展的基础。而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熟悉国家的相关政策,将有利于学生客观正确评估项目的价值,从而充分发挥资金在调节资源分配、促进经济效率提高方面的作用。

3.2 实践路径

学校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短板,一方面是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后续课程如何结合之前的课程内容,金字塔的底层必然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而他们所支撑的上层理论可能是多个,如果将大学四年的课程对应于金字塔的四级,那么每上一个台阶都必须对之前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很好的延续和发展,这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初级阶段。另一方面是课程综合应用的问题,仅靠实习和论文并不能保障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将相应的能力培养分散到每个学年或者学期,每一阶段的知识和方法学习需要很好匹配相应的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实践内容,获得相应的学分。

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反馈机制的作用。自动的反馈机制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环境对于反馈机制的作用发挥至关重要,相对开放和包容的校园环境将有助于学生的及时反馈和推动教学的不断提高。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反馈如何落实在教学内容的改进上,对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这个知识体系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根据外部反馈及时、有效的进行调整,并且这种调整是可持续的。同时,这种调整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例如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专业课程的内部结构、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等,调整应是在总量控制范围内的优化过程,通过优化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 结语

金融的价值在于发现经济运行中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借助资金的融通,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从事金融活动的人员应能正确认识金融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以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为长期目标,以经济效益为短期目标,从而使金融更好支持社会发展。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同时还可使学生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环境优化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幸福感。

在满足多元主体的多样化需求的同时,金融理论体系自身的属性对于其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短视行为亦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坚守其为社会和人类发展服务的目标,而不是仅服务于资本及其所有者的增加资产价值的目标,亦不可为了追求获利的需要而不顾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的金融应以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和共同富裕为目标,服务于社会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需要。因此,在正确评估金融活动价值方面,我国应与西方国家不同,在考虑资产价值的增长的短期价值的同时,考察其对整个社会公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来评价其价值,从而进一步改进现有的分配机制,为整个社会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多元化金融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P2P金融解读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