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本位的童真语文课堂的本质要义和实施路径

2022-03-18 03:18◎朱
教师教育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童真课文儿童

◎朱 剑

一、基于学生本位的童真语文课堂的本质与特征

(一)目标指向精准,契合儿童经验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准绳,没有精准的目标作为引领,语文课堂中的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就容易走偏方向。基于童真理念的语文教学,更需要以儿童的原始经验、认知能力为标准,真正助推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仍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作为教学的标准,而没有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开展教学。

以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这是一个神话单元,编者通过语文要素所渗透出来的编排用意有二:一是让儿童了解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二是引领儿童走进神话故事,感受神话想象的神奇。编者在这个单元中编选了三篇中华神话故事和一篇希腊神话故事。有些教师为了迎合时下较为流行的 “单元整合”式教学潮流,在教学希腊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一文之后,会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组织学生阅读《普罗米修斯》和《盘古开天地》两篇课文,然后对比分析希腊神话故事与中国神话故事的异同点。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看似有创新,有拓展,但实际上未能真正契合童真语文课堂的教学理念。对比中外神话故事的异同,并非绝不可行,但教学设计要建立在学生拥有较为广泛的阅读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过程。基于此,教师不妨将这一教学环节调整到学生阅读了“快乐读书吧”所推荐的《中国神话故事》和《希腊神话故事》这两本书之后。这两种状态下,学生的学情和认知经验完全不同,学生所拥有的阅读感性经验和原始素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同样的目标设定、同样的教学环节,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精准,让学生释放童真童趣

优质的儿童作品,都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言语方式反映儿童的生活,呈现儿童的声音,体现鲜明的儿童本位、儿童中心、儿童情结的特点[1]。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与儿童相关的文学类作品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些作品贴近儿童的真实生活,充满了浓郁的游戏精神,又彰显了鲜明的幻想性特征。童真语文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从儿童的视角精准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适切的教学资源中释放自我。

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西门豹治邺》一文为例,这篇文章主要通过“调查民情”“惩治恶人”“兴修水利”这三个小故事,叙述西门豹治理邺县的过程,展现了西门豹聪明机智的特点和为民着想的情怀。这篇故事的作者对“惩治恶人”这一部分的叙述较为详细,这一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故事类的课文一般会按照原因、经过、结果(或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要素进行解读。但细致研读课文可以发现,西门豹在“惩治恶人”过程中的言行、计策充满了浓郁的游戏意味。为此,我们不妨顺应文本内容的游戏意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游戏的方式展开教学。比如采用角色体验法,让学生将自己看成是西门豹,结合具体的故事情境,揣摩人物言行背后的所思所想,比如,西门豹为什么一开始要说“新娘不漂亮”?为什么不直接指出巫婆和官绅们的问题,而要以“向河神通报一声”“去催一催”的借口,才将他们投进了漳河?原本看似严肃的问题,却在角色体验的游戏情境中,成为游戏的一个环节,学生也在“看言行,猜人物”的过程中,品味出文本的言外之意。

(三)教学策略适切,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之所以一直陷入高耗低效的尴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学的功利性色彩过于浓郁,从而导致教师忽略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与选择。童真语文积极倡导要摒弃功利化教学,要以娱乐的方式,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好玩有趣”的情境之中,然后开展教学。比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叶圣陶以精准、生动、细腻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脚的外形。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生动准确的语言,感受连续深入的观察”。为了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的准确妥帖,还原作者的观察状态,教师为学生创建了以下活动情境:出示两幅根据语段绘制的爬山虎脚的图片,其中有一幅是错误的,要求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辨析以及对图片细致的观察,判断出哪一幅图片是错误的,并指出具体的错误所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摒弃了对文字支离破碎的解读,将对整段文字的品味与感知,完全渗透在一个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这段文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理解和分析,从而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多维,尊重儿童童真

儿童具有鲜明的心理认知特点,与成人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心理层面而非身体层面[2]。经过儿童视野过滤之后的客观世界,与成人眼中的世界不完全相同。因此,童真语文的核心就在于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让学生不为世俗所遮蔽。教师只有尊重并悦纳儿童独有的认知体验,采用多元且灵动的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推动儿童内在意识的全面发展。

以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为例,学生在阅读《牛郎织女》一文后,都对王母娘娘心狠手辣的作风义愤填膺,有一位学生却语出惊人:“我认为王母娘娘并不是反面人物,天庭原本就有制度,是牛郎和织女知法犯法在先,王母娘娘只不过是秉公执法而已。”很显然,这样的解读和认知与民间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无比痛恨之情”的教学目标是相悖的。但面对如此有创意的解读,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在呵护学生个性化解读意识的基础上,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此,教师表扬了这位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考,同时将评判研讨的权利交还给了其他学生。经过讨论,有的学生针对这位同学的理解,指出天庭的制度原本就是不合理的,王母娘娘的做法并不是秉公执法,只是在自己权威受到了挑衅之后恼羞成怒的表现。

整个辩论过程中,学生从课文内容到伦常道德,从庶民言行到达官贵人的无理规定,逐一进行分析探讨,使得理越辩越明,越说越清。正是因为教师时常站在儿童的视角关注学生的思考,才能从看似错误的回答中看到儿童的可贵之处,更开发出了错误答案中所蕴藏的丰富资源,继而对童真的反思加以点拨与引领,从而有效推动儿童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基于学生本位的童真语文课堂构建实施路径

(一)师生融为一体,基于儿童视角开展教学

小学教育活动要想得到学生认可,首先就要树立儿童视角,然而这点在现实中却常被忽视。[2]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围绕文本展开深入对话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以及师本对话。践行童真语文教学理念,不仅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儿童,同时也要让教师成为儿童。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大儿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蹲下身子看待儿童,也要了解他们内心所想,始终保持一颗童心,还要从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设定儿童“跳一跳够到果实”的教学目标,研制儿童成长所需要的教学内容,研究和选择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与儿童一起学习,一起克服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点拨者,更是合作者和参与者。

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跳水》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中的船长为什么能够在一瞬间就作出判断,要求孩子跳入水中呢?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其思维过程。这篇课文看似短小,但人物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微妙,情节发展更是一环套一环。如果依照常态化教学模式,学生很难静下心来,理清彼此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需要转变解读文本和设计教学的模式,尝试从儿童视角开展教学。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整篇课文看成是一个“探案现场”,组织学生尝试以侦探查案的方式展开文本细读。小说中,船长看似是急中生智,立刻就想到了用枪逼孩子跳水的方式来挽救孩子的性命,但其实这一情节在前文已埋下相应的伏笔。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侦探查案的方式来寻找这些伏笔。在最后汇总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化身为船长,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配合“侦探”的破案,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将船长在当时作出判断的心理历程展现出来。这样具有情境的、生动活泼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而言,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这也是教师基于儿童视角开展教学的结果。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设置了契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在与儿童对话的过程中亲身示范,与学生合作了一场破案的现场秀,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细节中设置的伏笔,让学生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巧妙而高效地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二)软性着陆,让学生展现儿童本真

游戏是儿童感知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第惠多斯说过:“儿童是依靠游戏的方式思考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课文中的游戏化因子,找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游戏之间的链接点,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参与到课文学习之中,让儿童成为真正的儿童。

以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母鸡》一文为例,在本文中,老舍先生通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表达了自己对母鸡的“讨厌”,然后重点描写了母鸡作为母亲的勇敢、辛劳,将自己对母鸡的欣赏与赞美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然,课文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感情基调。为了让学生能够站在全篇的角度展开学习,教师就以游戏化的方式,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任务:一开始,老舍先生对母鸡是讨厌的,请你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替老舍写一封对母鸡的“控诉信”;后来,老舍先生被母鸡的精神深深震撼,内心充满了浓烈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请你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再替老舍先生写一封给母鸡的“表扬信”。这样,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下,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学习最终转化成撰写两封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写信人的视角深入文本中,此时就不再是一个机械客观的阅读者,而已经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者,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性语句,学生就能形成更加敏锐的意识,从而更高效地透过语言的藩篱,直抵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丰富价值。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以撰写两封信的方式,巧妙地转化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将教学目标以柔性的方式进行“软着陆”,让学习呈现出浓郁的游戏色彩,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体验,非常契合童真语文所倡导的学习理念。

再如,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课文中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对成人而言,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具有新鲜感的词句”,甚至需要用明确的概念对之加以界定,然后根据概念的要求,选择课文中符合概念要求的词句。但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儿童来说并不适合。他们的认知并不像成人一样严谨,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感性认知的特点,开展这样的教学:首先,组织学生不要带着任何的要求和包袱,自由轻松地阅读课文,然后说说哪些语句给自己带来了别样的感受。学生交流的这些语句,就应该成为他们心目中认为的“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基于童真语文教学理念的教学,要将概念理解为主的教学活动转变为以感受为主的教学,不要让学生基于抽象的概念来确定所谓的“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内在的认知感受,让学生以童化的体验作为评判和选择“新鲜感词句”的标准。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继续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分别从独特的言语句式和别样的修辞手法等不同的维度,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感受这些具有新鲜感的词句所呈现的表达效果。

三、结语

童真语文是一种教学主张,也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情怀[3]。童真语文积极呼吁和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儿童,以儿童的方式学习、交流、思考和实践,真正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童真课文儿童
爱上游戏,回归童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想东想西”展童真
快乐作文,童真表达
奇趣童真 欢乐亲子
背课文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