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视角下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模式优化

2022-03-18 04:20陆海空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人文文本

陆海空

(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1)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规定高校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类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国标》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外语教育应凸显其三个方面的特征,即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英语本科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提升学生整体素养,实现《国标》规定的外语类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阅读课程课堂教学活动模式的探究具有重要价值。英语专业阅读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不断积累词汇和语言结构知识,培养学生英语阅读技能,提升人文素养,锻炼逻辑思维能力。鉴于此,本文对标《国标》人才培养指标,简要梳理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探讨英语专业核心能力素养提升视角下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模式的二维优化。

一、英语专业阅读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标》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外语教育应凸显其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特征,而现有阅读教学价值在整个英语专业教学中相对精读较为弱化,多注重学生语言阅读技能的训练,而对阅读文本的深度挖掘不够,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在整个专业能力培养中的融入性不足。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知识性和人文性不足

当前英语本科专业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以语言知识和技能学习为主要目标,教学活动主要围绕掌握词汇、理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展开,强化阅读技巧的训练,对文本的分析多采用话语分析方法。简而言之,当前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所关注的是知识信息而不是知识建构的系统和程序,不够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究其原因,曲卫国认为,以聚焦语言能力培养的二语阅读教学理论来指导本科英语专业的阅读教学有严重的局限性,因而“导致了本科阶段阅读教学的肤浅化、技术化和策略化,以至于阅读课缺乏知识性和丢失了人文性,不能体现英语专业的本科性”。[1]

(二)思辨能力培养不够

2000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思辨能力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实践只有在高级思辨能力的引导下才能导致创新”。[2]在英语专业各门课程中,阅读是一种运用心智和已有知识理解文本的心理活动,高层次的阅读以鉴赏为目的,能够启迪思想,唤起创新意识,提升思辨能力。[3]曲卫国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提升综合思辨能力,阅读中知识的运用和思辨的展开是本科阅读教学的关键要素。[1]然而,上文所提及的“阅读教学的肤浅化、技术化和策略化”导致思辨能力培养方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未得到全面贯彻。

(三)互动探究式学习不充分

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以人际交往为特征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4]。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有效的互动探究活动。在英语阅读课堂上,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建立与作者的思想交流,并结合自身进一步深化对相关话题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通过分析与比较提升思考问题的能力,丰富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其余时间则用于完成阅读任务,师生和生生间互动不充分,课堂氛围沉闷。[5]此类问题不仅限制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优化课内外学习分工,深化能力培养和人文价值引领

注重能力培养是教育部对各学科制定《国标》提出的一项重要原则[6],同时,英语专业还具有鲜明的人文学科属性,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英语专业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能力,还应超越应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拓展文化视野,提升想象能力、沟通能力等。[7]英语阅读作为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针对当前英语阅读课堂中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人文价值引领不足的问题,广大英语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推动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内合作探究相结合

学生综合能力提升需要充分的针对性训练,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具体到英语阅读课程,我们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在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提升上的着力点。程晓堂认为,课堂学习区别于课外学习的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周围学习者的作用。[4]据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划定课外自主学习和课内互动探究的内容构成,充分发挥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完成诸如自主阅读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并掌握相关词汇、初步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意图并思考作者观点合理性等一系列无需教师和周围学习者在场的学习内容。以此为基础,课内学习更多地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分享和成效检验,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对文本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和合作探究提升综合思维能力,丰富问题思考的视角。

以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阅读教程”(第2版)第4册“Unit 4 Life and Death(Euthanasia)”为例,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可以围绕单元话题的相关背景知识梳理展开,鼓励学生借助线上线下资源了解安乐死的定义、利弊、引发社会争议的缘由以及中外关于安乐死的相关法律规定,同时通读文本,简要概括作者观点和依据,根据语境理解和初步掌握相关词汇和语言结构。课内合作探究则在课外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以鉴赏为目的,进一步深度分析文本,通过头脑风暴、讨论、辩论等形式不断充实和更新已有知识,启迪思想,促成有较高知识含量的思想碰撞。

(二)充分挖掘文本育人价值,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英语专业阅读教程内容选材广泛,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方方面面,文本呈现的多样化观点和问题思考角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还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过程中汲取文本蕴含的丰富育人价值,培养人文素养。英语阅读教学要在培养学生扎实语言基本功的前提下,拓宽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充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同样以“Unit 4 Life and Death(Euthanasia)”为例,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和互动探究深化了对安乐死这一话题的认识和理解,拓展了知识面的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但学习过程同样也是生动的生命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优化课堂活动形式,凸显思维训练和互动探究

《国标》就人才培养规格在能力培养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孙有中认为思辨能力培养不仅是外语教育的独特属性还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8],但思辨能力正好是“英语专业的软肋”。[2]究其原因,任文认为英语课堂上探究式、讨论式思维训练活动的欠缺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9]同时,由于外语教育往往专注于语言能力培养,大量的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机械性训练和低级思维层面展开,[7]学生的思维能力未能得到有效训练。此外,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自身所具备的思维品质和认知技能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英语阅读教学可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一)推进互动探究式教学,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

作为课堂主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储备、思想信念等多方面存在明显的个性化差异[10],而这种个性化差异为课堂教学中互动交流和问题探讨的发生提供了前提。从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来看,师生在以上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文本理解上生成丰富多样的结果。因此,英语阅读课堂应该成为师生间交流见解和互动探究的平台,师生作为学习共同体通过多样化活动培养概念构建、时空判断、比较分析等多方面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探究和学习的真正发生需要教师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计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有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寻找解释和分析问题的突破口,在寻求理由和证据的思考过程中锻炼观察发现、分析比较等多方面思维能力。以“Unit 4 Life and Death(Euthanasia)”课堂讨论为例,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

1.If a patient suffers so much from a terrible disease that he thinks death is better than life,and he urges his doctors to perform mercy killing on him,then do you think he should be satisfied?Give your reasons.

2.If you are a doctor and face a critically ill person who is only physically"alive"with the aid of life-support equipment,do you think it’s better to stop using life support or try your best to keep him"alive"as long as possible?Give your reasons.

3.If you are suffering intolerable pain from an incurable disease,would you accept euthanasia or not?Give your reasons.

以上三个问题通过情境创设,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安乐死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深入思考并给出理由。学生可借助已有背景知识和自身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并阐述观点,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不断促成思想碰撞并通过分析比较更新完善自身观点,从而达到互动探究的目的。

其次,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寻找对文本的“终极解释”,[1]而是一种促成自我能力提升的知识体验,即通过读者与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进行对话不断提升综合思辨能力。这与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阅读教程”的宗旨“Reading to Develop Your Ideas”不谋而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化对每个主题的理解,体验思想的碰撞和发展,而不是寻求统一的见解和共识。

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系统知识和思维方法分析解释相关问题。

(二)语言运用与思维训练相结合

英语阅读课堂中的互动探究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但并非不重视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且与前文所论述的课外自主学习课外互动探究相结合并不矛盾,因为阅读课堂上的语言学习将在更高层次上聚焦学生语言使用的流利度和严谨性。

孙有中指出,思辨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在高阶思维层面对语言学习材料进行分析性解读或批判性话语分析。[11]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在借助语言知识充分理解文本信息的基础上,深度分析文本的深刻内涵,并通过与已有观点的比较不断发展思维能力,最终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阐述立场,以此达到提高语言运用水平的学习目的。如“Unit 4 Life and Death(Euthanasia)”课 文 原 文“The wise man will live as long as he ought,not as long as he can.”中“ought”与“can”的使用值得学生借助课文语境进行词汇辨析,分析作者意图并体会情态动词“ought”和“can”的不同含义。同样地,学生在交换信息、阐述观点等语言实践中也需要关注语言使用的严谨性,如“probably”和“possibly”能反映说话人的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不同预测。因此,词汇和表达方式的选择也能反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思维的严谨度,教师需要在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语言运用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

结语

作为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英语阅读对发展学生语言知识能力、拓展知识面、提升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在设计课内外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国标》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英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以能力培养和人文价值引领为出发点,推进互动式教学,推动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内合作探究相结合,助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具体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需要教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文本特征等因素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人文文本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