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角下《宿州民间文学》的翻译实践

2022-03-18 04:20刘玉梅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宿州民间文学文化

吴 烨 吴 敏 刘玉梅

(1.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安徽·宿州 234101;2.宿州市第十一中学 安徽·宿州 234000)

正如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在文化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民间文学的翻译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深了世界各族人民对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中国和中国文化[1]。宿州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自春秋得“宿州”地名,到隋唐京杭大运河汴河段开通,再到北宋文学家苏轼称宿州为“此去淮南第一州”,宿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宿州民间文学》一书反映了皖北地区人民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具有大量的可以挖掘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加快了速度。目前,我国中原城市群、淮海经济区和“一带一路”等的实施,为宿州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宣传和推广宿州本土文化提供了更多机会。而《宿州民间文学》作为宿州本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就地取材,将扶正祛邪、扬善贬恶等诉求生动表达出来,许多篇章涉及宿州地方名胜、文人墨客、历史事件,发掘、传播这些故事,不仅可以愉悦读者,还能够提升宿州文化品牌效应,对促进宿州的文化交流、传承宿州的优秀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民间文学是传承文化的载体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活跃,文化作为重要的“软实力”也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而中国的民间文学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全过程,真实记录了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是中国文化在民间文学中最鲜明、最地道的体现。在新时代大力提倡文化自信、倡导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如何拓展我们的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渠道,是当前我国文化外宣工作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民间文学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民众传播和参与民间文学相关的活动,就是对民间文化的丰富和充实。而民间文化就是民间文学的素材和养料。在中国文化中,民间文学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分支,包括多种体裁的民间作品,其与专业的书面文学不同,它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文化中。民间文学对青少年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例如,一些古老的传说和神话,不仅让他们了解了文化典故,点燃他们对美与爱的向往,还传播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启发他们追求惩恶扬善、真善美等朴素的价值观。《宿州民间文学》一书中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内容,包括宿州的历史事件、文化典故以及名胜古迹等。对这些故事进行传播,一方面能够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还可以打造宿州的文化品牌形象,对宿州对外文化交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二、《宿州民间文学》的文本特点

民间文学,指的是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并流传于人民群众之中,能够将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反映出来,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并且具有艺术特色的一种文学体裁[2]。从形式上看,民间文学包含的文学形式有很多,比如谚语、谜语、民间传说、民间歌谣以及神话故事等。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在民间文学中,口头语言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特征。与国内其他地方民间文学一样,《宿州民间文学》具有地域性、传承性、口头性以及民族性的特点。但是不同于其他区域民间文学,《宿州民间文学》的方言、地域特征比较独特,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样式源文本,其内容主要为宿州民间故事,比如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由于这些传说和故事源于基层民众,经历几千年的代代相传,口头性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特点。比如,“俺”,在普通话中可以表示“我”,也可以表示“我们”,英文翻译为“I”,也可以是“we”;而“咱”表示“我们”,也可以翻译为“we”等等。

源文本作为宿州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里面诸多词汇具有皖北地区的文化特色。比如,“梨农”主要指的是靠种植梨树以卖梨谋生的农民,因为位于宿州北方的砀山县是全国闻名的产梨之地,而“梨农”是特有的一个职业称谓;在皖北萧县一带,“牛梭头”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言,英译为“a kind of curved wood hooping around the cattle necks when they are farming or transporting in order to avoid escaping”。对于这些难点词汇,笔者在进行翻译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阅读平行文本,也可以获得一些启发。比如,“水母娘娘”一词在其他神话故事中,通常代指女神仙,但是在《宿州民间文学》中,则是利用水祸害老百姓的水怪,因此翻译时,就需对这些词语的隐含文化含义进行了解,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三、基于文化传承视阈下《宿州民间文学》翻译的有效路径

(一)遵循“雅、达、信”的基本翻译原则

翻译作为跨民族、跨社会、跨语言的一种特殊文化活动,通过将对原作者和原作的理解作为基本出发点,译者深入理解原作内涵,则越容易翻译[3]。根据《宿州民间文学》这一文本的特点,其中涉及民间俗语较多,在大多数民间故事中有所体现,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是顺口溜,即通过边唱边说的形式,结合与之相关联的修辞手法,同时也是讲述者表达情感和对当时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生产方式等多个方面的总结,其特点主要为口头性,音韵和谐、幽默风趣。

例1:玉皇大帝想了很久说:“传我圣旨:大风溜河沿,不许进果园,夜里下雨白天晴,好让商人赶路程。”

译文:The Jade Emperor thought for a very long time and then said:"Pass on my edict that no orchard should be entered in the riverside when the wind is strong,and that it may rain at night and clear in the day,so that the merchants may drive on their journey."

在上述句子中,“果园”和“河沿”比较押韵,“路程”和“晴”也具有相同的语音特征。为了对民间顺口溜的表达形式和语言特点进行保留和传承,译者每个短句的尾均为“merchant”“night”等。在具体的翻译中,译者并没有对“夜里下雨白天晴”这句话进行更改,而是通过改变词序的方法,实现对“merchant”和“night”的押韵,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中国民间俗语的传承。

例2:“禀告陛下,水母将在今天下午午时三刻在泗州城发水加害凡人,请火速派兵将其捉拿,避免老百姓遭受伤害。”

译文:"Please inform the Jade Emperor that at a quarter past three this afternoon,a jellyfish is about to send water to sizhou City and harm ordinary people.Please dispatch troops to arrest it immediately so that ordinary people will not suffer harm."

在英语中,往往尊称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王室成员为“Your Lordship”“My Lord”“Your Majesty”“Your Highess”以及“Your Honor”等。在汉语中,也会根据对方的地位、身份、性别、职业以及年龄等,选择合适的尊称,但是在英语中,这些尊称通常没有符合的词语。所以在进行翻译时,应该尊重传统文化,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保留和传承宗教文化

中国从东汉时代开始出现了道教,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中,道教源远流长,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厚重且深远的影响。对于译者而言,在对中国民间文学进行翻译时,应该尊重和理解道教文化,并且在译文中将其得到充分体现。

例3:王大连磕了三个响头,抬头一看,空中早不见了南天门和观音菩萨。

译文:Wang Da looked up at the sky after he bowed his head three times continuously,however,he couldn’t find the South Heavenly Gate and Avalokitesvara any more.

在道教文化中,南天门不仅是一道门,也是仙界和人界的一个入口处,由于神话故事中发生的仙和人的故事很多,所以南天门的出现频率也较高。在对这一词句进行翻译时,如果直接将其音译为“Nantian Gate”,则就不能够准确地传达其中隐含的道教文化。

例4:后来,人们为了感谢王大,便在观音菩萨接走王大的地方,捐钱建了天门寺。

译文:Later,in order to thank Wang Da,people donated money to build Tianmen temple where Avalokitesvara took Wang Da away.

“中国民间文学以其开放的胸怀接纳了佛教文化,又使佛典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化里发扬光大,从而使佛典文学与民间文学在某些方面融会贯通。”[4]这里“接”的意思是用佛的威力引导信佛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因而含有“引导”之意,所以笔者认为觉得“meet”和“guide”更加确切一些。

(三)正确理解和传承社会文化

一般情况下,社会文化负载词可以将其所在的社会文化的风俗习惯、思想意识以及历史背景等充分体现出来,有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他国文化。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风俗以及地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同一事物,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例5:织布梭星和牛梭头星。

译文:The Shuttle star and the cattle Suotou.

“牛梭头”作为农业耕作的一个工具,也是皖北萧县一带的一种地方方言。通常情况下,这一工具采用木头制作而成,正好能够卡在牛脖子上,当牛在运输物品或者进行田间劳作时,牛主人则会在牛的脖子上套上牛梭头,避免牛逃脱。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来看,我国作为典型的农业国家,用牛耕种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式,而“牛梭头”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生产工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牲畜耕作也逐渐被机器生产所代替,古代的某些生产工具亦随之消失。当前,一些中国人也不认识“牛梭头”,更别提外国人了,其不了解中国文化,自然也不能正确认识这一事物。为了克服这一障碍,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选择一种合适的翻译方法尤为重要。在进行翻译时,可以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一方面能够使原语文化得以保留,对原语文化进行宣传,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读者对中国民间话语表达方式的理解,以便更好接受中国文化[5]。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若对读者的接受能力盲目迎合,则是对源文化的不尊重。随着国际交际的频繁和社会交往的加深,汉语越来越广泛地被接受,各国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习汉语的大潮中,这为汉语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更多更大的空间,人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度和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

(四)物质文化传承

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所以在面对同一事物时,产生的联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通常情况下,普遍存在于一种文化中的事物,往往不一定存在于另一种文化中,并且文化环境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联想也有所不同。

例6:小白龙一落地就迅速长大,一会就变得如同碗口粗,并且破窗而去。

译文:The moment the little white dragon was born,he grew up very quickly and became as thick as a bowl(its diameter is approximately equals to 15cm)soon.Then,he passed through a window and left.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物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器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是在西方的饮食文化中,工具主要为刀叉和盘子。虽然近年来,随着国际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东西方文化进一步交融,学会使用碗和筷子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但是还有很多外国人并不了解碗。这句话中,在对小白龙的增长速度进行形容时,采用了“碗口”这一词语,大部分读者也许不能够完全理解,所以译者主要采用了文内加注的翻译方法,这样不但不会扰乱读者的阅读思绪,而且还有助于他们更加形象地理解这一比喻含义,从而提高译本的趣味性。

结语

综上所述,民间文学作为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一个产物,不仅能够将社会历史的生活原型充分反映出来,还可以传承传统文化。因此,文章以《宿州民间文学》为例,结合源文本特点,充分考虑到文化传承的要求,研究民间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方法,对宿州文化品牌进行打造,从而实现宿州地方文化的良好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宿州民间文学文化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觉得我很勇敢
宿州学院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谁远谁近?
宿州诗群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