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健康的小学体育教学探析

2022-03-18 04:58王晓华
读写算(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体育

王晓华

基于心理健康的小学体育教学探析

王晓华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103)

在目前的小学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学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目前教学研究的重点。基于心理健康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展开观察、增设体育实验、组织训练活动、强化实践体验,逐渐地形成心理教育契机,对学生心理展开对应矫正。由于学生成长环境、个性基础、抗压能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建立分层意识,在体育锻炼中适时采用不同对应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因此本文主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探索,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心理健康;小学体育;体育教育

基于心理健康的小学体育教学是在体育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多注重对学生的科学引导,使学生在开放的体育学习环境和实践性的体育活动中,能够树立自信、锻炼心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充分地发挥体育学科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体育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与小学教育中的其他理论科目相比,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体育教育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把学生培养成身体、心理真正健康的人。体育运动与智力、心理、心境、意志、人格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体育能给予学生发展的好处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在心理上,在提高人的素质上。小学生是处于身体和心智发育的较早期阶段,由于认知和思维的不足可能导致心理情绪不够稳定。根据相关的科学研究,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如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抱有焦虑的心态、对事情和遇到的问题判断力和感知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进行科学的关注和引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习惯和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学生心理健康才能在其他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成功。体育课堂中有效地融入有益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和心理的素质,为今后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小学体育与心理学教育结合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对心理学的客观认知

小学生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有时容易爱慕虚荣,容易退缩泄气,甚至出现一定的畏难等逆反心理。再加上不适应课业的负担,在面对教师和家长时更会产生一些压力,很容易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学生的家长以及教师都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如果家长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者是恐惧面对,教师缺少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忽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就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一些相对来讲家庭较特殊的儿童,如果没有及时得到疏导,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理念存在问题

体育教育理念的问题一般是排在诸多问题的首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虑升学率,导致现在的学生存在压力过大的情况。按照目前很多学校对升学率的考评,体育教育课程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忽视,小学体育课程的安排成为摆设,从硬件资源的缺少和退化,体育设施也不健全,导致了体育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

目前的小学体育课课堂,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在课外活动形式中是运用最广泛的,通过这种生动活泼方面组织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不同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将他们的特性展现出来。在这种时候不管他们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够勇敢面对,通过不断地自我探索和进步,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育教育是教学的重要科目,小学的体育教师要重视健康心理教育,通过将心理学与小学教材的结合,提供给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的机会和渠道;通过在学校里开展一定的体育教学活动增强学生们感受体育魅力的机会,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三、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措施

(一)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因为小学学生年纪比较小,没有足够的知识技能,使自身缺少客观理性的认识,在对自我评价时会受到外界对自身评价的影响,小学生分不清自己的缺点和优点,而对于教师、家长、同学的鼓励和认可,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自信心。不同学生身体形态以及运动素质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小学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认识他们不同的地方,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设置出不同的运动项目的方法和规则,将学生的长处发挥出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发挥自己的长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具有较好协调性和灵活性的学生,可以在游戏比赛中将自己的长处充分展示出来,赢得同学们的赞誉。

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比如有的学生弹跳性好,可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每年运动会举办的跳高和跳远运动,有的学生擅长球类运动,可在学校内部开展球类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尽量放大学生的优点、引导学生克服缺点、帮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目标同时也增强自信。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应采取激励性和批评性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综合学习表现,避免挫伤学生自尊、打击学生自信心、通过肯定、表扬、激励和合理的批评,引导学生始终朝着目标努力,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体验,不给学生压力,不让学生紧张,真正全身心投入体育运动,享受体育活动带给自己的快乐。如此,学生的自信心随之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也能逐渐形成。

(二)挖掘体育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受挫能力

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体育情感,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意志和精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比较容易遇到一些挫折和不好解决的困难,当缺乏处理问题经验的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大部分学生都会产生逃避和退缩的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如果在游戏失败或者是受到侵犯时,容易表现出自身的愤怒或者是较强的攻击性。体育运动可以看成是学校给予学生情绪发泄的一个平台,比如通过篮球、跑步和游泳让自己身体疲倦,可以释放出身体里的情绪和压力,通过其他的事情分散自己不好消解的情绪。通过运动身体和大脑会得到较大的放松,那些不愉快在学生内心中的消极情绪和不好的经历自然会被抛诸脑后。所以,体育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规律性锻炼的好习惯。在生活中,体育教师需要多尝试和学生交流学习之外诸如遇到的问题类的话题,贴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尝试寻找和学生之间可以一起说的共同话题,对学生多表达来自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能够通过交流或是运动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从而和教师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可以慢慢地培养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工作的习惯,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对体育课的兴趣,为心理健康和体育教育的顺利开展鉴定基础。让他们体会通过体能锻炼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锻炼的信心和决心,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学生就可避免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教师是学生重要的带路人,所以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一定的心理学元素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是目前小学教育教师需要侧重的点。在一部分的学校中,存在一部分学生由于性格比较内向和害羞等因素,尽管遇到什么问题也难以和教师进行沟通,不善于表达自己遇到的处境和情绪,如果长期将这些问题憋在心里,就会对学生良好心理的建设埋下很深的隐患,导致学生在形成认知和建设良好心理素质的早期阶段形成偏差。

(三)体育教学帮助学生融入团体和营造人际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大多以集体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群体中的学生在进行个人练习的同时,还要注意与同学间的相互配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接触。这就使得学生之间进行情感思想交流的机会增多,学生在愉快的交往中可以掌握良好的与人交往技能,良好的社交技能又能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有效建立。自信是学生对自我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肯定,学生只有充满自信才能获得生活和学习上的成功。体育运动作为一个集体性的活动,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相互配合,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感,提升学生的集体感,久而久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交往能力。

在目前的现代社会发展中,参加社会活动时,要求人们能够拿出更加积极的姿态解决现在面对的问题,通过合作和竞争迎接更加广泛的各类挑战。想要合作解决困难,就要求他们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以自己为中心,没有合作意识,他们缺乏一种健康的心理态度。体育课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是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同时体育运动的最大魅力也是它的竞争性。在校园体育运动中最大的竞争就是合作性竞争,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人际关系处理的学习。教师要把游戏的规则和方法教给学生,同时让学生通过游戏中的环节意识到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合作和尊重的良好意识,给学生和师生之间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多小学生并不擅长与他人合作,也缺乏与同伴正确交往的方式方法,但接受他们学会合作乃是健康心理的表现。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为此,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最佳模式。

(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教学氛围

教师可以做的是打造适合体育课堂开展的气氛,因为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想要慢慢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需要教师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目前存在一些体育教师在开展课堂的时候过于死板和严苛,导致学生缺乏对体育课堂和体育训练的兴趣,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课堂氛围和环境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良好和谐的氛围之下学生将高效获取体育相关的知识和训练技能。同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需要教师对教学大纲进行合理的设置。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稍小,部分学生对事情保持着三分钟热度,身体和心理素质都还处在慢慢培养和增强的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或是课堂活动的时候抓住这一特性,针对性通过相关的活动增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及时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将很难集中精神,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变化的方式让他们享受体育课堂,所以教师在准备相关课堂知识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五)创设合理有趣的课内外体育活动

体育课堂的性质可以让学生享受到较大的乐趣,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培养和保护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体育运动一种具有丰富形式和内容的课堂,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身体,也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在课堂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游戏和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们对体育的激情,创设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参与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从实际中感受丰富的理论知识。一般而言,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可以有效地避免动作练习的枯燥感和单调感,从而达到累而想练,疲而不倦,爱好体育活动学习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就要努力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首先,教师要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其次,多选择儿童化、趣味强的运动项目。小学体育课需要学生反复练习和训练才能有效地掌握相关的动作,但训练的过程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小学生一般很难长时间坚持下去。教师在这时就需要科学地进行引导,为有效安抚学生情绪,尽最大可能地帮助学生放松身心。教师可以播放慢节奏或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得以放松,因为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还能让学生放松身体,让学生在放松后恢复知觉,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体育技能。

四、结语

体育游戏对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有正向的促进优势,合理选择体育游戏项目,充分改造现有体育教学体系,将有效改善体育教学质量。因此,为合理利用体育游戏,需要重视组织开展生活化、鲜活化的体育游戏课堂,使学生熟练掌握体育技能,养成生活化的体育习惯、孕育体育兴趣、发现体育特长,真正使体育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总之,小学体育教师在目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想要有效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就要在入学阶段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立足体育教学的特点,完善把握体育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爱,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1] 王新开.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学探讨[J].中华少年,2019(22):130.

[2] 欧少荣.小学体育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时代,2019(28):73-74.

[3] 曾昭碧,饶顺.小学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6):166.

[4] 李怀彬.谈小学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好日子,2019(24):270.

[5] 冶长宏.基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小学体育教学策略[J].魅力中国,2021(4):251-252.

G807

A

1002-7661(2022)05-0043-03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体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心理感受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