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2-03-18 04:58梁少军
读写算(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核心课文

梁少军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梁少军

(岷县岷阳镇第二中心小学,甘肃定西748400)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为保障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确保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教学效果的高效性。因此,本文对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方法展开讨论,旨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探究高效教学方法,用针对性的语文教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全面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高效教学;语言能力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改革内容逐渐完善,核心素养成为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为了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教师在坚持以核心素养为教学导向的基础上,还应明确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全面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积极培养学生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集中在能力、思维的提升方面。因此,培养学生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构建更深刻的情境,利用丰富的肢体语言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境地,借此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探究中形成语言能力,掌握语言表达、语言理解、语言感知等技能。从而全面增强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积累语言经验的过程中,其思维能力同步增强。

(二)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体系中,核心素养是现在考量一个学生应具备的关键品质、关键能力,属于综合性的基础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效语文课堂中,教师会从语言运用、品质培养、文化感知、情感体验等多方面,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品质进行全方位、深层次、高效率培养,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用具有丰富内涵的语言知识和语言魅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语言文化的感知力,促进学生自身的情感释放,有效体会文本内容中的情感元素,借此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将语文核心素养作为语文课程实践的基础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带领学生通过语言积累产生更加丰富多彩的分支语言,初步形成可发展的语言思维,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教师而言,语文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深入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语言学校中可以体会优秀文章中的行为艺术、审美情趣、情感元素、道德修养。所以教师在解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时,可结合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目标,从学生语言表达、阅读理解、思维发展、文化感知等方面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一)思维能力

语言是人类思维运行的基本工具,显示着思维变化的规律。作为语言类学科,其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息息相关。因此,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之一。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应设想学生思维的范围,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变化,引导学生从感性方面认识语言,逐步过渡至理性、全面地认识语言,并在不断的语言文字积累中,合理、系统、全面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确保学生语言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究,进而慢慢培养学生解决语言学习问题的能力。

(二)阅读理解能力

文字是语言的核心载体,而文字阅读是学习语言、了解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具备对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言技能,学会恰当、合理、有效运用语言。所以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阅读理解同样是学生能力、品质培养的关键内容,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需要凭借多样性的阅读、写作活动、课文理解,为学生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探究语言理解的规律,掌握理解文字、感知语言的技能,逐步增强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知识水平。

(三)文化感受力

语文学科是语言类课程,包含古代诗词、现代诗歌散文、文言文、故事等文体的学习。每篇文章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作者的情感,教师在传授学生语言经验时,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特征,了解语言表达的方式,还需加深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对语言文字具有感知力。因此,语言文化的感受能力同样属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是学生感受语言魅力,感受中华文化底蕴,进行审美初体验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设计语文阅读、写作活动时,还应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探究语文课程的生命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让学生更具文化自信。

(四)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是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时,还应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小学语文学科而言,语言表达的主要载体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学生应通过学习,掌握运用语言的方法,熟悉语言表达方法,从而根据对应的主题、情境完成语言表达任务,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各种场合和环境下与他人进行情感、信息交流。同时可规范地书写语言、运用语言,了解语言应用场景,具有语言文化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策略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语言表达兴趣

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的本质是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并且能够在一定情境中运用语言,具有语言表达、阅读理解等关键能力。但是为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教师在传递语言经验时,还应结合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应用课前导学法、多媒体技术授课、微课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不同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营造有趣、生动的语言环境。用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吸收语言、理解语言提供便利。具体来说,教师可基于语文教材,将色彩明亮的图片、图画、视频等融入语文教案设计中,在上课过程中可以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语言创造故事情境,改变学生学习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快速融入语文课堂,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运用语言技能,尝试进行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加入故事元素的语文教学情境更新颖、有趣,让学生对语言表达、文本内容产生探究兴趣,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学生口语交流、语言运用创造更多、更好地发展自我才能的空间。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散学生想象思维,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搜集相关的寓言故事,借助图片、视频教师运用语言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用引人入胜、曲折生动的故事导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故事情境作用下对课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随后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提出对应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描述课文场景,运用语言组织技巧进行问题回答,锻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感知语言魅力

大量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路径,对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展示语言魅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可通过阅读指导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感知语言魅力。在阅读中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积累语言知识经验。具体来说,教师应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理念,设计探究式、启发式、复述式的语文阅读活动,用阅读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体验。首先,教师导入语文课文后,可用流畅、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语言的感染力、亲和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初步理解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课文主题产生联想。其次,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合作阅读、探究阅读,用问题情境、阅读任务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的语言碰撞出更多、更有效的火花,探究语言内涵,逐步体会语言情感元素,把握课文阅读技巧,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魅力。

最后,学生通过大量积累语言阅读经验,往往可产生语言表达欲望,总结语言组织、语言建构的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读写能力,使学生体会语言价值,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可选择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学段,选择对应的绘本资源,用适合学生的绘本故事设计语文阅读活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用问题、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进行交流,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不同风格的语言,探索语言表达规律,感知语言魅力。同时可积累阅读经验,掌握理解语言文化的技巧,有利于强化学生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满足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要求。

(三)启发教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所以在小学语文高效教学实践中,思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时,还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用思维推动学生语言学习。具体来说,为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调动思维,教师应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尝试按照学生语文学习需求、能力提升要求,设计启发式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语文知识经验,提升小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有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以《小马过河》这篇课文的学习为例。课堂导入环节,教师用图片点明主题,展示情景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主题思考课文内容。学生知道本节课教学主题后,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请学生思考小马过河的方法,并与同伴相互讨论帮助小马的方法,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发散思维,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与意识。教师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逐步展示教学主题,引出课文内容,可促使学生由浅及深地思考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愿意主动思考,实现以读带感、多相多悟的教学目标,保障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四)情感熏陶,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

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学生应具有感受语言、欣赏语言的能力。对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通过情感熏陶的方式,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各类语文文本本身含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教师则需要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语言美,使学生感受语文知识中的情感、价值观念、审美元素,获得审美体验。一方面,教师可为学生推荐优秀文学作品、绘本故事,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丰富阅读体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采用“文本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教材内课文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深入感受文本,体会语言魅力,并以情感探究为角度了解课文创作背景、情感主题,为学生理解语言知识,掌握课文主题奠定基础。

以小学语文《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的学习为例,教师在了解教学内容后,可设置问题情境,如“课文中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陶罐与铁罐分别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性格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应该向谁学习?”等。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初步梳理课文内容。然后请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方式,再次体会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通过体验式的阅读、表演,学生可感知课文中的情感元素,更深入地学习课文内涵。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力,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课文,抓住课文主题,深层次地思考课文表达的情感态度,从而更好地完成课文学习,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情感体验。

(五)拓展教学,增强学生文化传承体验

文化传承、了解文化知识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分支,是学生学习语文科目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还应设计拓展型的语文活动,增强学生文化传承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了解、传承优秀文化,增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采用实践教学法,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知识,探究文化内涵。比如,教师可设计以“节日”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传授节日文化中隐藏的语言知识,用优秀节日文化给予学生熏陶,使学生初步产生传承文化,体会优秀文化的意识,全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综合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时,还应坚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阅读理解、文化感受能力,锻炼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知识经验,夯实学生语言学校基础,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助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 田苗.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微课程开发研究[J].学周刊,2018(21):2-7.

[2] 王力.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中外交流,2018(025):270.

[3] 许娟.探求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63-66.

[4] 陈燕.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对"语用"的实现[J].语文课内外,2020(009):270-278.

[5] 朱娟.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01):58-58.

G622

A

1002-7661(2022)05-0109-03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核心课文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背课文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