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用教材浅探

2022-03-18 04:58陈艺娜
读写算(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钟表教科书学会

陈艺娜

小学数学教学中用教材浅探

陈艺娜

(厦门莲花小学,福建厦门361013)

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教师对教材的教法关系颇大,教法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最终效果。小学数学就是迈入数学世界的第一步,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告诉教师们要努力专研教材,潜心专研教法,是教好数学的保障。

教材教法;小学数学;教科书;教学

时代在不断变化,基础教育越来越讲究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当前的大背景下,也驱动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使课堂教学的方向有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小学数学只追求将知识技能传达给学生,但如今已转向了更加关注在数学方面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要的数学品质。不仅如此,它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模式,学会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因此,在这样焕然一新的新时代里,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主动做到与时俱进、变革、创新教材教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那么,教材就是研究的第一步。

一、教材演变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事业也在发生着改变,小学数学教材经过不断地改革,不断地进步,逐渐建立出自己的数学课程教材体系。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是没有统一的小学数学教材。在这漫长的教材演变过程里,一开始教育部临时选定两套算术课本,直接把六年才能学完的小学算术内容缩减为五年的数学教学。在课堂上,算术就是教学的重点,口算是每个孩子必定要掌握的知识,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学习的时间长,知识的重复多,就连练习题也脱离社会生产与学生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分配是十分不合理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得到提升。因此,教育部重新修改教学大纲,一套删减了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最大公约数的求法、圆锥体积等的十二年制学校《小学算术课本》被出版。这本课本不再脱离生活实际,而是注重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增设了许多与生活挂钩的实际应用题。做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次教材改革的进步。后来因为“教育大革命”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还出现了一些初中的数学知识,比如代数、几何等,这远远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小学数学教学难度加大。到了1986年,把九年义务教育列入国家法律,正式形成了九年制教育。教材内容更加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排版是图文结合,例题习题丰富多样。而教材内容的编排有一定的顺序,教学范围广泛,不单单为计算而已,内容的设计突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有利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建立以“情境引入——自主学习——应用拓展”这样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内容,内容更加具有探究性与开放性,形成当今数学教材的基本结构体系。

二、教科书(教材)的特征

九年义务教育有6年的时间为小学教育,因此小学数学的教科书(教材)按年级编排,每一年为一个年级,并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成学生的教科书。教科书内容上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从浅入深,层层递进,每本教科书都涵盖了各模块知识。如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括、综合与实践。小学的数学教科书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数字,而是一些栩栩如生的插图。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数学教科书,课本的每一页每一张纸大部分都是插图,它占纸的比例胜过字占纸的比例,整本教科书的一半多一点都是插图,这样的设计更直观、贴切与孩子的生活,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孩子们在愉悦中学习,利用教材里的情景图激发他们的生活经验,从而进一步引入新知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科书上还能看见一个数学学习“小精灵”,它是教师的助手、学生的好朋友,为学习引导方向。“小精灵”是本节课的提醒,在学生没有思路时,它能够给孩子一些提示,在学习本节课的重点时,它一语击破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思考出它提出的问题,这正是新课标希望的,学生在自己的努力观察、思考、操作中得到数学知识,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每一课的末尾都含有“做一做”练习,练习的设计一般只有一题到两题,每一道题的设计都有着它的巧妙之处,它拓宽了学生的探究空间,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练习进行研究,让他们在个性化的空间中进行学习。不难发现,在这个新理念的教学时代,它倡导孩子在学习中获得认知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思考,不再是单独的“教师教,学生学。”

三、巧看教材插图,读懂教材,“用”是关键

了解了教材的演变过程和特征,那么如何才能读懂教材呢?给学生一本教材,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先怎么做后怎么做,都需要对教材本身进行“解剖”。教师要学会将教材“用”起来,将书中所有知识传递给学生。一节完整的小学数学课堂的准备就是看学生是怎么合理“用”教材,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而怎样“用”就要学生先学会观察每一节课的教科书的内容。

在小学数学的教科书上插图所占教材的面积,远远比文字所占书本的面积来得大,这是为什么呢?这些插图是无用的吗?它只是提起学生注意力的工具吗?不是的,在这插图的背后就是教师们要专研的教材,它需要你思考,为什么图片要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它的目的是什么、插图里的每一句话有什么作用、这些都需要教师深思。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平行与垂直》一课,书上有四个孩子围桌在画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会发现孩子们所画的两条直线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教学的提示也是告诉教师的预设,孩子可能会画出这样的四种情况,教师们要针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以达到教学的效果,而为什么要设计孩子围桌画画的情境呢?其实就是提醒教师在这一块的教学上可以设计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己的交流,探讨出知识。又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课本的左侧是一幅生活垃圾的比例扇形统计图,食品残渣、纸张占生活垃圾的比例都是相同的分数,教师要坚信教科书上的信息都是有用的信息,要懂得运用这些信息,每个信息的存在都有它的价值。一个简单的图就能将知识串联在起来。巧看插图,读懂教材,就能设计出好的教法。利用相同分数就能提出同分母分数的计算题,这能让学生复习之前学习的知识,给学习新知做铺垫。所以教科书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这里面隐藏着许多教学奥秘。只要教师们能读懂它,好好“用”,就一定能育好人。

四、分析教材,设计教法

小学数学的课堂不能没有一个好的教案,它是课前的预设,教案的好坏直接取决教学效果。而好的教案不是凭空得来的,它经历了前测、后测,通过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努力得来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是教案的组成部分,设计教法、教学活动就是教案形成的目的。那么,教师就要先对教材本身进行分析,通过对教材的研究、试讲、试上,设计出最适合本节课教学的方案。下面,笔者以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为例。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这是知识的桥梁,它能将已有知识与教学目标联系起来,让孩子感受到知识的联结。教师要借助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参与到教学活动,达到要达到教学目的及效果。翻开书本会发现《认识钟表》一课都是插图,教材呈现了一幅主图,三个钟表和“小明的一天”习题。主图为小红起床的时间,用其引入课题。学生在认识钟面时认识分针和时针,并能够简单表述它们的特点,接着教材给的三个钟表还出示了每个钟表的时间,这便是要认读钟表上的时间,学习读整时。教材的最后“小明的一天”习题,设计了写整时,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会认读整时,还要学会写整时,整个分析过程都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进行分析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编写顺序提炼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二,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围绕重难点进行的,它直接决定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的多少。教学内容最基础的部分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它是最核心的部分,确定了教师教学效果的成败。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在学习时遇到难以突破的问题或是难以掌握的技能就是该节课的教学难点。当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不够到位,教学重难点容易偏离方向,学生对概念产生模糊,知识掌握就不扎实。因此,教师要认真对教材进行“解剖”,明确教学重难点,结合教学目标专研教法,确定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前面已经分析出教学目标,利用这一教学目标,得出教学重点:①学生要知道钟面上各部分零件的名称,并能够区分开来;②借用指针能读、写出时刻。教学难点:①对特殊时间的区分;②用不同方法表述整时。

第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教师的引导而不是单纯地传达知识,好的引导就要设计好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里要能够让学生经历一系列自主探讨获取知识的活动,通过自己的表达能力归纳、概括、总结出知识点,这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应用和掌握的必要途径。如在设计《认识钟表》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小明起床的视频,听一听、猜一猜是什么声音,这样的设计是学生平时日常的生活情境,情境式的导入,不是刻意地给学生输送知识,更能得到孩子的接受,学生很快就能进入课堂进行学习。观察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为后续学习整时打下必要的基础。在认读整时的环节上,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在学中玩,玩中学,学会合作交流。如我拨你说、你拨我说,大家拨大家说等环节的巧妙设计,游戏的微小变化,形式多样,学生在不断地复述中,巩固了新知,掌握了教学重点,充分学会认整时。在写整时这个环节中,有上午和下午这两个时间概念的区别,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教师通过播放课前制作好的微课视频让孩子们自己发现、思考,观察发现时针不但转得慢,在一天里,钟面上的时针会在钟面上转两圈,学生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无形之中就能够区别出特殊时间。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思维也在不断发展,突破了教学难点。每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不是凭空而成的,都依据教材编排的顺序进行的,教材的顺序是怎么样,教师就怎么教。创设情境是在不断考虑、研讨课本内容设计顺序,借助课本主情景插图,将小红起床改成了小明起床,用“小明的一天”为主题进行探究钟表的认识。而认识整时借助课本所给的三个时钟插图教学。写整时,则是借助课本“小明的一天”习题教学。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活动不难,只要回归课本,分析教材,研讨教材,便得以完成。

第四,让学生主动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无意地让学生利用学习策略学会学习,学会自己观察一些数学信息,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学会监督、管理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学会经营、调整自己的学习。《认识钟表》的教学中,就设计了多种学习活动,学生先看钟面,再拨钟表,接着说一说怎么拨,最后写一写时刻等,在这些活动中,通过不断地复述、精加工,做到及时复习,有意无意地学会了如何学习。

第五,设计有目的的练习。练习的设计是对学生学习新知的巩固,也是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一定的思考获取必要的信息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认识钟表》里,就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首先出现4组钟表,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判断出每个钟表上的时间可能在做什么事情,这直接将知识用到了生活中,学数学就是要在生活中懂得用数学,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接着,出示派对活动图,询问学生几时小红去参加生日派对?过了1小时又是几时?问题从生活转向了计算,层次得到了提升,学习需要提取已有的数据解决问题。再接着,出示非整时的钟表,快8时和10时过一会儿,让学生感受不是所有时间都是整时的,还有许多非整时的时刻,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最后,设计快7时、7时、7时过一点儿的钟表,让学生比较三种钟表的不同,理清如何判断钟表上的时间。这样的练习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习题,这些练习都是精心设计,形式多样,阶梯式的练习难度,更加多元化,使学生更有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五、结语

时代的变化,促成了教育事业的改变,新的课标基本理念,改变了教学方法。数学是十分抽象、难以理解的课程,教师如果还停留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上,没有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得不到大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里,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会思考,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探索出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钻研教材的本领和技能,并借助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的帮忙,研究、探讨出适合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把一些十分抽象又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简单易懂的生活实际问题,学习难度下降。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便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思考、探索中,学会搜集必要的数学信息,能够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分析、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道路上,小学数学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教学效果将更加好。

[1] 曹一鸣,梁贯成.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06.

[2] 课程教材研究所.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1949-2000研究丛书.数学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8.

[3] 王权.中国小学数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8):27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5] 刘朝晖.关于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几点思考及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0(1).

[6] 弗拉威尔.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36.

C41

A

1002-7661(2022)05-0171-03

猜你喜欢
钟表教科书学会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学会分享
丽娜认钟表
钟表的认识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钟表
奇怪的钟表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