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要素的方法浅谈

2022-03-18 04:58杨永霞
读写算(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要素高中语文习惯

杨永霞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要素的方法浅谈

杨永霞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八中学,甘肃兰州730080)

语文要素,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融入的一些元素;语文素养,是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要形成的一种素养。尽管语文要素和语文素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文要素,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助推器”。本文将主要围绕“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能力以及语文学习习惯”这些语文要素,详细论述高中语文教师利用语文要素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些有效策略。

语文要素;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语文要素和语文素养,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二者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文要素,说到底,就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有的放矢开展训练的一些基本元素。诸如,指导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指引学生形成各种各样的学习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形成各种各样的学习习惯等。而语文素养,则是学生在形形色色的语文训练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听、说、读、写素养、思想思维素养、品德个性素养、习惯审美素养等等。语文要素和语文素养在概念上是不同的,不过,在语文教学中却是相通的。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适当地以语文要素为“助推器”,有序、有趣、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深层次指导语文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其引领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不如教给学生理解文本意思的方法;与其启迪学生思考文本的思想,不如教给学生体会文本思想的方法;与其点拨学生分析文章的框架结构,不如教给学生分析文章框架结构的方法……这些方法,正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当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之后,他们就会利用这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毕竟学生从某篇文章中获取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如果学生运用某种学习方法有效阅读更多的文章,必定就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多的能力、汲取更多的思想。

(一)指导阅读方法

扎实、牢固地掌握,灵活、自如地运用阅读方法,是高中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大量的阅读实践,是高中生掌握阅读方法的一条基本路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融阅读方法指导于阅读实践之中,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理解、掌握、内化阅读方法,让学生依托各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实践的效益等。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这篇文言文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深、透、真、细、实地理解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思想,还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吸收、内化各种理解文言文主旨、大意、思想的方法。如以关键词为支点,大胆想象的阅读方法。“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尽管世人都知道蜀道险、蜀道难,但是究竟有多难、到底有多险,绝大部分人却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在古时候,于常人而言,上青天是一件“难”到无法实现的事情,蜀道之“难”,竟然比“上青天”还要“难”。

显然,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些关键词为支点,学生就可以大胆想象,更真切地感知蜀道之“难”。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够在不知不觉之中掌握“以关键词为支点,展开大胆想象”的阅读方法。当学生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之后,他们就会运用这种阅读方法阅读更多的文章,进而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指导表达方法

阅读与表达,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两个重要方面。阅读是表达的基础,表达是阅读的延伸。在学生语言基础一定的前提下,表达方法、表达技巧成为决定他们表达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教学活动为契合点,将阅读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表达方法,以及提升表达能力等。

以教学《宇宙的边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这篇科普说明文为例,为了让读者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认识与了解“宇宙的边疆”,作者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等各种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其实上也是一些表达方法。在拓展延伸阶段,教师设计了一项口语交际活动,即让学生自选主题,尝试运用上述说明方法,对某种事物进行细致入微地说明。以此项口语交际活动为抓手,学生不仅可以趁热打铁进一步掌握这些说明方法,还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升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当然,除了深层次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表达方法之外,教师还应该深层次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朗读方法、遣词造句方法以及文章结构布局方法等。以这些方法为推手,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等,都会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与提升。

二、多途径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文化知识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准确认读汉字、规范书写汉字的识字写字能力,背诵古诗文、好词、好句、片段的语言积累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内容、推想文本描述情景的猜度揣摩能力,以文本内容为支点想象文本意境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口语交际、书面表达和文体运用为契机逐渐形成的言语表达能力等。这些语文学习能力,是一种语文要素,也是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推手。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阅读教学,多途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提升学生的背诵能力

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一条基本途径。但是,同样的内容,为什么有些学生背诵速度快,有些学生背诵速度慢呢?追本溯源,是因为那些背诵速度比较快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一些背诵方法,而那些背诵速度比较慢的学生,对各种背诵方法掌握不扎实、不牢固,或者在背诵过程中,他们根本就没有掌握任何背诵方法。因此,教师应该将指导学生掌握各种背诵方法,作为提升学生背诵能力的起始点。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琵琶行并序》这篇课文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背这篇古诗文,还要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一些背诵的技巧。如,在背诵古诗文时,可以通过反复诵读,逐渐在脑海之中形成一幅幅相关的画面。在背诵这首古诗文的第一段时,学生应该在脑海之中逐渐形成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秋日的夜晚,瑟瑟的秋风,吹动着如丹的枫叶、飘白的荻花,作者与友人惆怅惜别,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掌握了各种背诵技巧之后,他们的记忆能力就会大幅提升,在日常自主学习过程中,就能够通过背诵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

相比于古诗文的语言文字而言,学生对于古诗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依托脑海之中的画面感,学生识记古诗词的效果就会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因此,以文本为支点展开大胆想象,是学生识记古诗词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语言文字,就好比是思想情感的“密码”。于学生而言,要想深度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必须要逐一且准确破解语言文字的“密码”,即凭借良好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文章上下文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脱离上下文理解某一句话、某一段文字等,无异于“断章取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异彩纷呈的阅读活动为载体,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仍然是以教学《琵琶行并序》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立足异彩纷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或联系上下文,或抓住关键词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如,既然琵琶女的弹奏得非常好,那么,为什么在琵琶女弹奏结束之后,会“东船西舫悄无言”呢?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就会明白,尽管琵琶女演奏的乐曲结束了,但是归因于琵琶女的演奏太美妙了,以致东船西舫的游客仍然沉浸在琵琶女的美妙音乐中,仍然陶醉于琵琶女音乐烘托出的美妙境界之中,所以“此处无声胜有声”。

显而易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恰如其分地将一些语文要素融入异彩纷呈的教学活动之中,不仅能够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精彩高效,还能够循序渐进、卓有成效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随着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他们在语文学习之路上,就会更进一步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就能够习得更多的语言文化、汲取更多的思想精神等。

三、全方位培养语文学习习惯

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习惯的培养。语文教学亦如是。课前预习习惯、课中交流习惯、课后复习习惯、读思结合习惯、读写结合习惯、规范书写习惯、专心阅读习惯……这些“习惯”都是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同时,一旦高中学生养成了这些好习惯,那么,他们的各种语文素养就会节节攀升。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堂是提升教育教学效益的主抓手。但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扎实的课前预习为铺垫。通过扎实的课前预习,学生不仅可以自主学习一些力所能及的知识点,还可以为课中积极主动的交流积累一些“谈资”。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一些学习困难。这些困难,不仅不会成为阻碍学生学习进步的绊脚石,还会成为学生在课中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的主要话题等。

举例来说,在教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项课前预习作业,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进一步查阅关于“青蒿素”的相关知识,以及本文作者屠呦呦的个人生平。显然,这样的课前预习是扎实有效的。唯有以扎实有效的课前预习为基础,学生才能够在课中更积极、更主动、更深入地交流。

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中,学生以课前预习为契机,既了解了更多关于“青蒿素”的知识,也发展了自身的资料收集能力、资料分析能力等。一旦学生形成了这些能力,他们就可以更有效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时,以解决这些困难为契机,他们的知识储备就会变得更加厚实,他们的文化视野就会变得更加开阔等。

(二)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

阅读与写作并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阅读是写作的奠基石,写作是阅读的延伸桥。在阅读中,学生可以习得各种写作方法,在写作中,学生可以顿悟各种阅读方法。正因为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写作水平,在写作中发展阅读能力等。

如,既然“青蒿素”的发现者能够获得诺贝尔奖,那么就说明这是一种非常重大的发现。然而,作者屠呦呦为什么说“青蒿素只是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呢?”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读思结合,既有助于学生更深、更广地了解科学广阔无垠,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屠呦呦的虚怀若谷。还有,当引领学生读到“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这一句时,教师可以启迪学生进一步思考:“中医学与青蒿素的发现究竟有什么关系?”通过联系上下文深入思考,学生就会明白:科学家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坎坷”与“荆棘”,为了越过各种“坎坷”,去除各种“荆棘”,屠呦呦查阅了大量的传统中医文献,正是从这些传统中医文献中,屠呦呦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获得了新的灵感、新的启示。当学生获得了新灵感、产生了新启示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自己的新灵感、新启示展开一次微写作。如此,阅读与写作也就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还比如,在教学《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以及《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鼓励、指导学生进行仿写。为了降低学生仿写的难度,提升学生仿写的效度,教师首先可以引领学生聚焦这些课文,抽丝剥茧、深入分析这些课文的写作方法。当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写作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他们写作过程中就能够表达得更准确、流畅、贴切。当然,为了调动学生仿写的积极性、提升学生仿写的实效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素材。诸如,一些“时代楷模”“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等,都可以成为学生仿写的重要素材。教师既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呈现这些写作素材,也可以通过文本的形式,向学生呈现这些写作素材。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有了写作素材,那么,有序、有效地写作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此外,归因于这些写作素材鲜活、真实、充满了正能量,所以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除了仿写之外,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发展需求,潜心设计一些缩写、续写、改写活动,据此将读写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宇宙的边疆》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言简意赅地缩写这篇文章,因为学生有了扎实的阅读做铺垫,所以学生缩写的过程更加流畅、缩写的效果更加显著;在教学《茶馆》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启迪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创造性地续写这篇课文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或通过深层次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或通过多途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或通过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能够将语文要素巧妙地渗透、融入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之中,还能够以语文要素为“助推器”,循序渐进、卓有成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语文素养。以良好的语文素养为“底色”,高中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就能够描绘一幅色彩斑斓、鲜活灵动的美丽“画卷”。

[1] 曹文兵,杭海.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教学的全学段实践[J].人民教育,2020(9):66-68.

[2] 吕虹.部编语文教材落实语文要素的三个角度[J].教学与管理,2018(008):28-30.

[3] 陈培达.深度导入:指向语文要素的课堂学习起点[J].语文建设,2020(4):24-27.

G632

A

1002-7661(2022)05-0174-03

猜你喜欢
要素高中语文习惯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上课好习惯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