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灵感思维的培养浅谈

2022-03-18 04:58周亚芳
读写算(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语文

周亚芳

小学语文教学中灵感思维的培养浅谈

周亚芳

(甘肃省广河县城关学区双泉小学,甘肃临夏731100)

随着我国新课改政策的不断推进,在小学课堂的教学环节中,主张以培养锻炼学生灵感思维为主,考试成绩为辅。而灵感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不会无端出现的,小学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但缺乏钻研精神,导致自身无法产生灵感思维。故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教学课程的环节和教学措施加以改进,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联系形式多样丰富,尽全力为小学时期学生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故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灵感思维的培养做出探讨研究。

小学语文;灵感思维;教学

灵感是虚无缥缈的,怎样培养灵感一直是教育学家思考的问题。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都在健康旺盛的发展阶段,其天性活泼好动,对周边事物都产生较感兴趣,自身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且有模仿欲望。这一系列的特点都是教师培养小学时期学生灵感的优势所在,故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而可以引发自身的灵感思维,运用到认知识字、阅读理解、作文写作等多项语文知识能力中,进而可以完善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灵感思维培养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通过直觉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快速理解和参透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灵感思维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相关的分析文章、理解文章的经验,再加上学生刻苦努力地学习,不断磨炼自身的语文学习技巧,在这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下,由某一时间点学生突发性地产生充满想法和创造力的语文学习思维。教师运用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使用精简并且充满感情的话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制造悬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欲望。这种悬念感也可以诱发学生形成自身的直觉和灵感思维。灵感思维的培养,能够让学生的思想内容更加丰富,拓展语文学习的思路,帮助学生透过语文教学内容参悟其中的本质,对促进学生文章鉴赏能力和创作构思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这不仅让教师的语文教学过程更加流畅顺利,教学效率也有所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对学生的有利影响是终生的。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灵感思维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时机拓宽知识面

小学时期的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文章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因为据相关标准规定,小学时期的学生,阅读量需要不低于300万字,而在校期间使用的教材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故需要充分利用课内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灵感思维提供“背景”。教师在讲授课内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可以精心挑选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内容推荐给学生进行了解和阅读,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也有利于对课内知识内容更深层次地了解。课外阅读量的提升,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不断吸收课外知识的同时,学生也能够逐渐地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有效融合,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的时候会联想到自己了解过的课外内容,丰富学习体验,还可以充实学生的词汇储备量,提升写作能力和技巧。例如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时,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在日常课外生活中没有接触过地道战等抗日历史知识,可能会将自身的灵感思维局限,进而无法体会到课文中描述的抗日英雄英勇的身姿和无畏的精神。而教师可以在教学前提前为学生布置在课余时间了解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并在课堂教学时请学生到讲台上讲述,通过为学生分享不同的抗日英雄事迹,使学生充分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条件和抗日英雄机智过人的头脑,进而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在阅读或写作时可以运用。

(二)注重小学语文学习中的新旧知识

学生处于小学教学的阶段,年龄普遍较小,无法全部理解教师教学课程中蕴含的知识能力与思想程度,班级中部分同学可能会产生对知识掌握不全面,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这种情况使得学生无法充分理解教师教授的旧知识,却又随着课程进程不断学习新知识,导致出现学习问题不断累积的情况。如果教师未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这一现象,而是继续按照教学计划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学生遗留下的学习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甚至无法通过教师二次讲解进行有效弥补。这也会降低学生自信心,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学生的整体成绩水平。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主动地与学生交谈。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往往不敢将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向教师进行请教,教师一旦出现教学上的疏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十分严重的。教师需要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渗透,在教学新知识的课堂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复习和回顾旧知识,促使学生可以充分将语文学科的新旧知识共同联系融合,进而可以培养自身的灵感思维。例如在教学《父爱之舟》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将这篇文章与之前教授过的《慈母情深》课文相联系,利用对比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发展父爱和母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可以让学生将知识面拓宽,同时可以将自身思维拓宽,引发灵感。

(三)加强学生的积累,为奠定顿悟基础

1.知识的积累

小学语文的课程中包含认知、阅读、写作等多方面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教师通过对学生讲述一系列语文知识的能力与技巧,将文章和学生两者之间进行连接,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平等对话,以课程教学的内容为基础,围绕着内容的核心进行拓展性的教学活动,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其他知识也为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种拓展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觉到语文的魅力所在,将原本单调乏味的课程内容转变为更有深度和厚度的带有趣味性的知识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能够以更加集中的注意力跟进教师的教学步伐,提升学习效率。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了额外收获,使学生可以轻松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或哲理,进而可以激发自身的灵感思维。例如在教学《我爱你,汉字》这篇文章中,教师不仅可以教授学生汉字产生的历史和应用技巧,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进而可以启发学生的灵感思维,使其将所学的语文知识都可以积累并运用到不同的场景中,提升语言的思维含量和联想能力。

2.生活的积累

语文知识学习的场景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室中,生活中同样也蕴含着大量的语文知识,可以引发学生的灵感思维。教师可以依据具体事例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在语文教材内,有不少文章内容都是对于景色、建筑、地点和动物等自然界的事物进行写作的,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借物寓意。不少名人墨客都会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文章的创作,他们往往擅长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对世界和自然景象也有着与他人不同的看法,这些作家对自然环境进行感悟,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文章中,通过自然事物进行表现,完成了一篇又一篇优美的文章,供人们进行欣赏学习。教师在课下时可以利用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蕴含的语文知识,例如自然界的四季变更、人类群众的社会生活等,通过提问法、观察法等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到广泛的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感,在日后语文课堂写作时可以下笔有神,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确定写作方向,写出优质的作文。同时锻炼学生在生活的积累可以加强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在写作中抒发内心真实所想,开阔视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3.思想的积累

在灵感思维的培养中,自身对语文知识的思考是极其关键的一项。但部分教师因为课堂时间较短、教学任务较重等因素,忽视了学生对文章独立思考的环节,以教师自身对文章的思考代替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阅读。这样的教学措施固然会使学生迅速了解文章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可以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锻炼环节,进而无法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学生的思考是读者与文章的直接对话,是读者与作者在文章中的深入交流,如果忽略了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环节,即使学生掌握了该篇文章中蕴含的哲理或情感,也无法提升学生的灵感思维能力。教师在小学语文授课的课堂中要注重对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盲目地推进教学计划。教师进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综合性的学习能力,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素养,这些是教材中的内容无法做到的,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地锻炼。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尽情地思考,锻炼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将自身的想法大胆表达出来,营造师生之间共同交流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充分锻炼自身的思想能力和感悟能力,进而可以帮助学生酝酿灵感思维。

(四)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灵感思维的舞台200

情感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不同的情感表露可能使思维呈现出不同的类别。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投入情感越多,学生在课堂中领悟到的知识也就越多。相反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采用“填鸭式”的方式按部就班地教学,学生将无法体会到教师的情感,进而无法培养自身的灵感思维。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被有效吸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奠定课堂教学的基调,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有效的了解,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也良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灵感思维的形成。

例如教师在教学《猴王出世》这篇文章中,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开始讲授课文之前,首先可以为学生播放《猴王出世》相关的动画片,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生性活泼,容易被课堂外的事物吸引,无法集中注意力聆听教师讲课,教师采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是较好的方式。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请学生上台表演猴王的动作与神态,在欢乐的气氛下使学生感受猴王的情绪与作者对周边环境优美的描写,进而可以充分思考,培养自身的灵感思维。故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方式是针对小学时期学生心理特点开发出的新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更加专注,愿意独立思考,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进而产生灵感思维。

(五)因材施教,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

1.细心观察,针对学生性格实施针对教学

就目前教学情况而言,随着我国的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辅助设备进入课堂,并且越来越多的教材详解书籍、教学设计参考书籍等被撰写使用,导致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没有融入自身的思考,缺乏科研精神。同时教师没有细心观察班级中每一位学生不同的性格实施针对性教学,导致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甚至产生偏科的问题。故需要教师在日常课堂的教学中加强自身对于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对于教学安排和流程的设计也要全面地进行考虑,避免遗漏部分细节性的问题,教师要富有责任心,不能按照参考书籍原封不动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不做深入理解,其教学质量也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教师要积极观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并实施针对教学,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感。

例如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时,教师不可以只按照教材和参考书籍中的方式进行教学,需要提前对宇宙、生命等关键信息做查询总结,以便在学生在提出教材中没有记载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迅速解答学生的困惑,使学生产生对问题的钻研想法和对教学文章继续深入阅读的兴趣。同时部分学生可能对科技非常感兴趣,在课外也阅读过部分科技书籍,教师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深入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发挥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进而锻炼酝酿学生的灵感思维。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应多以学生的角度思考教材中文章的主要内容,细心观察,针对学生性格实施针对教学。

2.构建校内外沟通

在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能力时,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其中家庭的气氛和管教方式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某学生的家庭管理方式较严格,过分要求学生对其无条件服从,对于学生产生的想法不论是否合理,家长都不会予以支持,只是要求学生将学习此成绩提升上去,但是又不懂得采取何种有效的办法,只是让学生按照家庭为其制定的成长计划实施,让学生的个性化没有机会得到发展,就很有可能影响该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进而无法产生灵感思维。因为其思维被束缚在一定的区域内,而灵感的产生是天马行空的,故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管理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而气氛和管教方式相对较民主的家庭,学生就可以锻炼自身独立的思维能力,进而酝酿自身的灵感思维。教师需要构建校内外沟通的桥梁,根据学生的性格和情况,与家长沟通合力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家庭学习计划,同时要积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询问家长是否有教育方面上的问题,对家长的疑惑要给予最合理的答复和建议,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方面也要多加注意,避免学生因为环境因素在心理上产生一些问题,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学生在校内外提供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需要做好引导措施,教育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加强对语文知识素材的积累,并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实现定向提升,进而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灵感。语文教学中进行灵感思维的训练与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持之以恒、分类推进,为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居文秀.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8):58-59.

C41

A

1002-7661(2022)05-0195-03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