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2-03-18 07:29王燕琴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立德中华传统

王燕琴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相继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 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还是高校的立身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 指出: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真正做到以文化人、 以德育人, 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 政治觉悟、 道德品质、 文化素养, 做到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1]“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重要使命, 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这为我们的教育工作、 为高校的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明确的标准。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智慧宝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可以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引导学生筑牢个人理想信念, 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 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一)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思想、 行动的“总开关”和“总闸门”。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 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 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关于社会理想, 中国古代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思想家们提出的“大同”社会, 是中国先民在小农经济的传统社会所设想的最美好的社会境界。 《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是谓大同。”[3]可见, 大同理想所追求的社会公有、 人际和谐、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的状态, 与马克思、 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有异曲同工之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同样, 马克思主义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尚和合、 求大同思想, 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在用而不觉中转化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自觉行动。

(二)大学生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中国青年: “要有家国情怀, 也要有人类关怀。”[4]“家国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何时候都无法舍弃的道德情结。 《大学》关于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论述, 非常明确地体现了家国天下的秩序和情怀。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思想, 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同构”伦理传统, 由此产生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贯穿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多年。 中华传统道德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 始终强调整体利益、 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古代“家国天下”情怀是新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主要来源, 引导着学生爱国如家, 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 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实现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追求中。

(三)大学生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迪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 正确对待“义”与“利”、 正确处理社会人际关系, 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仁爱”“以和为贵”的人际交往原则, 主张仁者爱人、 与人为善、 和谐互利的人际关系, 主张推己及人、 相互尊重, 主张重义轻利、 以义为上等。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有净化社会风气、 提高民众修养的作用, 有利于形成团结互助、 乐于奉献、 诚信修睦的良好社会风尚, 对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四)大学生提升道德品格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

蔡元培曾说: “若无德, 则虽体魄智力发达, 适足助其为恶, 无益也。”[5]德智体美劳, 以德为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 中华传统道德涉及“忠、 孝、 仁、 义、 礼、 智、 信、 爱”等各方面道德规范, 包含理欲观、 义利观、 荣辱观、 公私观、 知行观等各方面辩证内容[6], 主张将这些道德以礼仪规范、 社会教化和言传身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人们, 引导其提升道德修养、 完善人格操守。 不仅如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蕴藏着诸多修身之法, 如孔子提出的“克己”“慎独”, 宋明道学家们强调的“自省”“存养”“克治”“躬行”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修身立业的行为规范与原则方法, 仍是指导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宝贵资源。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立德树人强大合力

(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 用透彻的学理来引导学生, 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

一方面, 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课程作用,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有机渗透思政课教学。 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 教学内容涉及中国精神、 中国价值、 中国道德, 可以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对比, 分析中国古代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及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异同, 帮助学生更为系统、 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另一方面, 要重视其他专业课程, 充分发挥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育人作用。 教育主管部门要与高校一起, 统筹规划、 搭建桥梁, 围绕立德树人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科研体系, 搭建传统文化科研项目平台, 推进学习、 研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工作, 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优秀师资是保障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要打造具有较高传统文化素质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 只有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 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 身教重于言传, 只有教师自身理想信念坚定、 道德品格过硬, 自觉践行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才是对学生最直接、 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因此, 高校教师要自觉以德立身、 以德施教、 以德育德, 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 以师德促学德。

(三)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环境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要营造风清气正、 正本清源的育人环境, 既包含校园文化环境, 也包括社会环境。

其一, 校园文化建设。 要全方位、 多途径地营造“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氛围, 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如, 在教学楼走廊、 文化长廊、 教室的布置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多渠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周、 民俗体验活动、 文艺演出等, 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其二, 社会环境塑造。 近年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国学经典阅读方兴未艾,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品质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国家宝藏》等)不断涌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与主流价值观深度融合, 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为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育人功能

要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 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育人功能, 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个平台、 两种资源。 在校内,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体验活动, 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自觉去探索、 理解传统文化, 发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此外, 要积极鼓励并支持学生走出校园, 去实地考察、 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 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 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情况; 通过参观遗址、 故居、 文化场馆等,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 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 宣传、 弘扬、 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要特别注意挖掘文化符号、 文化活动中蕴藏着的文化内涵、 民族精神以及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记忆。 比如端午节, 不仅应该让学生参与吃粽子、 赛龙舟、 插艾叶和菖蒲等民俗活动, 更应该引导其关注古人关爱生命、 力争上游、 倡导团结的民族基因和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

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多年, 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立德树人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浸润。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 笔者认为, 中国的文化自信, 首先是对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认同。 近年来,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的传播模式层出不穷, VR(Virtual Reality, 虚拟仿真)技术就是其一。 VR技术可以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 带来精度高、 交互性强的文化遗产展示, 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便捷、 高效地传播。 VR技术既可以与历史文物、 历史建筑、 人类文化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相结合, 也可以与传统技艺、 传统礼仪、 传统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 中国很多传统手工技艺逐渐消失。 VR技术可以直观地将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 活字印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展现出来, 让传统“非遗”焕发生机, 以科技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 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助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猜你喜欢
立德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