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南转北: “万里茶道”与晋商在洛商贸活动分析

2022-03-18 07:29孙建国张海艳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会馆洛阳商人

孙建国, 张海艳

(河南大学 经济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历史上, 洛阳作为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运河的中心, 一度成为全国甚至全球金融中心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 隋唐之后, 由于政治中心地位的丧失, 洛阳城市经济明显衰落, 但由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越的地理区位, 洛阳对区域商品经济仍发挥着积极影响。

明清以降, 以晋商为主导, 中国对外茶叶贸易兴起, 逐渐形成了一条从长江以南产茶区向北过黄河, 贯穿中原、 华北等地, 经由恰克图出境, 通往俄罗斯乃至欧洲全长1.3万公里的万里茶道。 这条繁荣了近两个世纪的商业动脉, 不仅是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 也为晋商财富积累、 稳定边疆贸易和中国长期贸易顺差起到了积极意义。 据统计, 自嘉庆三年(1798)至道光三十年(1850)的半个多世纪里, 俄国的中国茶叶进口量从47千普特(1普特约等于16.38千克)激增到271千普特, 增长了4.77倍; 道光十七年至十九年(1837—1839年)中国从恰克图每年输往俄国的茶叶高达 807万俄磅, 价值800万卢布; 晋商从福建贩运茶叶到恰克图可赚3倍左右的利润; 俄商在恰克图向山西商人购得茶叶后, 经伊尔库斯克、 圣彼得堡、 莫斯科转贩到地中海沿岸的欧洲诸国可获5倍多的利润[1]。

作为连接南北商道重要枢纽的中原地区, 洛阳四通八达的水路陆路交通网络、 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完备的邮驿体系, 使其成为万里茶路北上的必经之所。 洛阳处于这条国际商路货品转运的必经之地, 成为中原茶路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河南布政使司虽治开封, 而洛阳尤当车马之冲, 为河南一大都会。”[2]作为明清时期河南府府治所在地, 洛阳依托本身的自然资源禀赋、 纵横南北的交通优势和天然的空间地理优势, 经济发展继隋唐之后再次出现了繁荣。

已有研究成果以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资料为依据, 对明清时期洛阳周边的交通和经济状况做了分析。 但限于资料, 关于洛阳地区在中原茶路甚至万里茶道陆路运输的转运功能、 茶商贸易情况、 茶庄茶号、 区域性商业活动的具体描述比较薄弱。 笔者拟通过古籍材料、 碑刻资料, 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 对明清时期洛阳地区茶叶转运, 晋商在洛商贸活动, 以及茶叶贸易对洛阳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 茶路枢纽: 商贸往来达四京

明中期以后, 中原地区水陆商道畅通, 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便利了全国各地商人商帮的出入, 给中原市场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地处中原地区西部的洛阳, 明清时期是河南府的行政中心所在地, 其纵横南北、 连贯东西的运输线使得以洛阳为中心形成了商人行商往来的交通枢纽(见表1)。 在地理上, 洛阳与秦、 晋二省相邻。 道光十八年(1838)《东都马市街山陕西聚商积金建社碑记》记载称: 洛居天中, 为四方辐辏, 山陕众商居奇于斯[3]70。 清康熙年间, 晋中的祁县、 太古、 平遥、 榆次、 汾阳、 曲沃等地的商人, 开辟了一条始于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的茶叶之路, 洛阳成为南茶北上的必经之地, 也成为茶路北上和西行的分岔和中转点。 同时, 由于茶叶等大宗商品在洛阳中转并分销, 加之南来北往的商品汇集, 洛阳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4]。

(一)南茶北运至洛阳路线

万里茶道以福建武夷下梅为起点, 茶叶经过压制包装形成批量之后, 开始启程运送。 大部分茶叶由福建下梅、 赤石起运, 陆路运输至江西铅山县河口镇, 沿信江而下, 过鄱阳湖, 经九江、 长江水路运抵具有“九省通衢”和“东方茶叶港”之称的汉口, 后经汉水、 唐河北上至南阳府赊旗镇。 其中, 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素有“江西名镇数河口, 八省通渠连五洲”之美誉。 清乾隆年间, 地方学者蒋士铨做《河口》诗: “舟车驰百货, 茶楮走群商。 扰扰三更梦, 嘻嘻一市狂。” 可见河口镇当年货运的繁忙。 江西九江“襟江带湖”, 是长江与鄱阳湖交汇之处, 也是中俄茶叶之路的重要转运点之一。 《清史稿·食货志》载: “九江开港其原因盖于茶。” 同治《九江府志》记载: “江西茶叶批验大使所址设在九江, 名为‘茶叶批验所’。” 到了赊旗镇后, 茶叶被重新分封包装后改陆路运送, 赊旗大量的骡马店、 大车店成为茶叶陆路运输的主要载体, 也是万里茶路在中原地区由水路转为陆路运输的关键(1)隋唐时期, 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 以通济渠为主要干道。 安史之乱后, 通济渠淤积断航, 后汴河作为大运河骨干河道被重开.至明清时期, 洛阳地区的水路交通很不发达, 境内的四条主要河流(伊河、 洛河、 瀍河、 涧河)中仅有洛河、 伊河在夏季汛期时适宜航行, 且辐射区域有限。 同时, 虽然洛阳北临黄河, 隋唐之后, 黄河泥沙剧增, 漕运锐减。 至清乾隆时期, 漕运逐渐终止。 民国白眉初纂修《河南省志》卷四记载道: 河洛东西奔流绕行南关之外, 於沙数里, 小舟蚁附岸侧。。 《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记载有从赊旗镇雇马车运货至洛阳的定规。 《赊合行公议发货限日期新订章程》: 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汝州、 禹州马车脚价付九欠一, 以十天为期, 二十天见回票, 误期每车罚银八两。 同时记录了赊旗等地的茶叶运输的目的地: 省内是北舞渡、 开封、 洛阳等地; 省外则是山西、 直隶等更远的地区[5]502。 值得注意的是, 清朝初期, 由赊旗至洛阳的路线有两条。 一条是方城道, 该线路从赊旗出发, 经裕州(今河南方城)、 鲁山、 郏县、 临汝(今河南汝州西北部)抵达洛阳, 全程约300公里; 另一条道路是三鸦道, 又称古鸦道, 是宛路通道中的一段, 它由宛循白河北上, 经申城(今河南南阳市蒲山店南)、 石桥店(今南阳石桥镇)、 武城(今南召县皇路店), 渡鸦河, 经鲁山、 临汝后到洛阳。 除以上道路外, 南方的各类商品也可由运河北上之后, 经过淮河、 颍河抵达周家口, 再由沙河运抵北舞渡, 走陆路转运至洛阳。 《舞阳县志》中记载: (北舞渡)水路适中, 停泊投憩, 秦晋吴楚商货往来, 陆行者易舟, 水行者易车[6]。 北舞渡也是连接周家口与赊旗镇的重要节点。 一批又一批的从南方来的运茶商帮在洛阳做短暂的休整停留, 茶商们开始了南茶自武夷山启运以来最大一次分流。

(二)茶叶自洛北上贸易之路

其中的大部分茶叶继续北运, 到达洛阳北黄河南岸, 经孟津古渡口, 过黄河, 走羊肠古道翻越太行山, 途经碗子城, 耗时约一个月, 分别到达今天山西、 河北、 北京、 内蒙古等地。 另一条路, 自洛阳北行, 由河阻处渡黄河至怀庆府(今沁阳), 折向东北行经清化镇(今博爱)、 修武县、 获嘉县、 新乡县至卫辉府(今卫辉市)转北行至彰德府出河南境, 再北行达京师。 茶商继续北上过程中, 换驼队并穿越戈壁沙漠, 经库伦到恰克图, 最后进入圣彼得堡扩散至欧洲各国。 这条线路不仅是万里茶路的北段, 也是山西商人进入中原地区进行贸易的主要道路。 茶商经由洛阳的线路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线路北上, 究其原因或者是运输成本所致, 或者山西不同地区商人需到达山西境内不同的目的地再进行转运, 或是有其他原因。

洛阳北部的孟津渡口(又称会盟渡)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往来的交通要冲。 黄河孟津段, 河道渐宽, 流速骤降, 便于船渡。 有史料记载: 孟津渡口河面一里多宽, 汛期加宽一倍, 渡河的木船船身很宽, 四周有围栏。 货商驮队到此并不卸鞍, 连货带牲口一起上船, 半个时辰即可过河, 有惊无险。 另外, 茶队也可继续西行, 至茅津渡过黄河。 《平、 祁、 太经济社会史料与研究》记载: “从赊旗镇起运走大西路底(至会兴镇(2)会兴镇现为三门峡市会兴镇, 三门峡原属洛阳行政辖区, 后于1986年划出。), 南岸会兴镇西箱, 每箱厘金银三分三, 货下坡钱(货物下坡装船的费用)三十五(文)。 乡长钱二个, 店用钱二十(文)。 花套茶二件顶一西箱, 期规一律。 北茅津渡西箱每只, 船解钱二十五(文), 上坡钱三十八(文), 南北看堆钱五个, 店用钱五十文, 报厘金银五分五。 惟花茶厘金每件报银四分, 余规二件作一西箱……”[5]523-524

(三)洛阳周边商路: 连通南北, 横贯东西

洛阳在茶叶等货物运输中的重要地位, 还体现在其连接了西北部省份。 西北部省份通过中原地区与江南地区进行商业运输, 而洛阳恰恰是中原地区的货品集散地。 沿西安经洛阳到开封的官道, 西行可至甘肃、 四川, 东行可至山东沿海。 史料载: 此官道从南关过, 不走城内, 在此开设盐店, 既便于接受西来的潞盐, 又便于散销到府属各县。 聚集于洛阳的茶叶等商品, 一部分供当地消费和北上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经西安西行, 沿古“丝绸之路”到达青海、 新疆[7]。 南北方流通的丝织品、 绸缎、 药材和皮制品、 山货等, 多将洛阳作为货物转运点, 此外, 据《天下路程图引》中载: 由顺天府出发, 经河南府周南驿、 西安府, 可至四川锦官驿[8]478-482。 洛阳在西南地区茶叶等商品运输、 公文传递和信息往来中具有重要意义。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后, “福州通商, 西客(山陕商人)生意逐衰, 而下府、 广、 潮三帮继起”[9], 晋商采购茶叶的中心逐渐由福建转移至两湖地区。 进而, 湖南、 湖北逐渐成为中俄茶叶贸易出口的集散地和茶叶重要原产地(主要指湖北蒲圻县羊峒楼和湖南安化县)。 据史料记载, 湖南、 广西、 四川、 云南等地区的货物, 皆集于汉口, 经汉水运至襄樊, 经唐河至赊旗码头上岸后, 由骡马驮运继续北上[10], 陆路运送至洛阳, 后转运至太原、 京师、 张家口和俄国。 该条线路是西南到中原再北上至京师甚至境外的路线, 沟通了中原和其他区域的信息交通和商贸往来。 同时也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又一商业交通路线, 促使河内、 清化、 道口、 楚旺等地成为区域商业中心[11]。

自宋以来, “茶马之政”被视为“安定边疆, 充实战备”的国计要政。 明清时期作为连接南茶北运交通枢纽的洛阳, 同时成为西北茶马互市的重要枢纽。 《明宪宗实录》卷91记载: “(明成化七年)令陕西布政司将库贮茶课易卖折色银及棉花等物并官银三千两, 遣官领送河南、 湖广市茶, 运赴西宁等茶马司收贮 。”(3)该条通道主要作为商道之用, 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茶道和山西商人进出河南的通道。《天下路程图引》中也指出: 陕西茶马司有三……上马筹茶一百二十斤, 中马七十斤, 下马五十斤……盐马在腹内灵州, 大小二盐池……上马一百引(盐引), 中马八十引, 下马六十引[12]。 可以看出, 自明朝以来, 湖广茶叶已进入西北茶马贸易。 西安所需茶马互市的茶, 很有可能是通过洛阳转运的。 而从陕西布政司所在地西安和河南地区的交通联系推断, 洛阳应该是沟通西北茶马互市的转运地。

明清时期洛阳的商业发展虽远不如河南中心城市汴京和长江及运河沿线较大的商业枢纽城市, 但作为承南转北的茶叶转运之所和豫西地区茶叶及其他商品货物流通的地区性商业中心, 地位不容小觑。 洛阳作为商路交通枢纽城市, 在陆路运输中西北皮毛由此南下, 东南茶叶由此北上, 山西潞盐在此集散。 从地理空间上看, 洛阳周边官道可通达四京, 为信息的传递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 相较于中原地区作为商品水路转运之所而兴起的朱仙镇、 赊旗镇和北舞渡镇等, 其发展多有赖于水路货物转运, 且仅作为交通运输节点, 经济结构发展单一, 随着近代铁路等轨道交通的修建, 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洛阳地区随着近代铁路的通车, 途经其地的商品运输成本大幅降低。 除作为货品转运分销之所外, 洛阳在实现区域性经济发展和商品承上启下的流通中, 经济地位仍举足轻重。

二、 晋商会馆: 山陕精英搭平台

(一)乡谊商情聚会馆

马克思曾经说过: 中世纪商人来到这个世界, 他应当是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起点。 以晋商为主导的万里茶道, 在推动中国由农耕文明向资本主义的发展上很好地印证了马克思的观点。 首先, 晋商敢为人先地开拓长江和汉江水系北上的水陆联运的运茶路线, 使茶叶的种植、 加工、 运输、 销售、 金融资本的运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且具有了资本主义初期分工明细的经济运作方式。 其次, 明清时期中国会馆和商帮的出现是一种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 是现代化因子出现的标志之一。 会馆和商帮不仅承接着中国行会管理的传统, 还杂糅了中国产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素后的变化, 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

会馆和商帮存在的意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第一, 会馆作为商帮的自治团体, 不仅充当了市场中介、 护商之所, 而且具有早期行会的性质, 并且在协调和整合与当地政府及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方面, 会馆客商能够有组织地参与商业竞争并捍卫自己的共同利益。 根据萨拉蒙提出的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关系的内在逻辑和政府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四种模式(政府主导模式、 双重模式、 合作模式、 民间组织主导模式), 明清时期的商帮会馆和政府更多地表现为合作的伙伴关系模式。 会馆设立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加强同籍移民间的联系与互助, 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获得必要的生存空间, 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从这个角度来看, 会馆与地方政府对社会稳定的期望相契合。 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会馆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会馆和商帮拥有大量自治和决策的权力, 在项目管理上也更有发言权。 如嘉庆十九年(1814), 洛阳税收部门欲提高对潞泽梭布的税收, 引起晋商不满, 潞泽会馆以商团名义告至官府: “从来商课两税, 富国便民。 于嘉庆十九年十一月间因梭布税务一案, 具禀藩审诸大人案下, 蒙批: 仰河南府查例核议, 速即明切谨遵, 务使商课两裨, 勿任日久侵弊。[8]491” 后经审理, 官府减免了税收。 第二, 会馆的制度对商人的经营起到了约束规范的作用。 制度学派的先驱凡勃伦认为, 制度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制度必须随着环境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新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环境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 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 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 由于封建政权组织对市场的态度大多是放任自由的态度, 而市场的正常运转又需要相应的市场规范, 商人自发组织会馆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 尤其对于看重地域乡缘的晋商商帮组织, 能够自觉遵守, 体现了商人的自律精神。 例如厘金抽取是工商会馆所制定的行规业律之一, 它为会馆提供必要的日常支出和管理费用, 这也是明清以来中国商业和商人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三, 会馆对茶路上联络桑梓和存货贸易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清中叶洛阳城区人口密集[3]59, 城乡集市贸易繁荣, 是国内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 明清时期, 随着茶叶贸易的繁荣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洛阳以其极大的魅力吸引着各地商人来此。 加之河南与山西、 陕西接壤, 来自两省的商人更是络绎不绝。 晋商来洛阳人数的增多和贸易往来日趋频繁, 山陕会馆、 潞泽会馆随之建立。 对于会馆的地点选取, 或具有物质资源丰富的特点, 或者交通便利, 也可以是茶叶等货物的转运点及山陕商人活动密集的节点, 洛阳晋商会馆的建立缘由, 三者兼而有之。 会馆中保留的碑刻资料是探寻明清时期晋商在洛阳从事商贸活动的重要线索。 其中所涉及的会馆创建维护花费、 商人捐赠金额以及社会活动等数据, 可展现商人经济实力的增长过程, 与城镇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同时也间接反映了会馆所在城镇的商业发展脉络和规模。

(二)山陕商人聚洛阳

清代山陕商人在洛阳修建的其中一所会馆坐落在商业繁华的南关外, 即山陕会馆(现为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白眉初纂修的《河南省志》记载了洛阳南关明清时期商贸情况: “城内商务以南大门大街及东门之内朝阳街为最盛, 多内庄批发商务至盛, 为豫西冠两署交处有商场颇宽大繁盛, 售书玩食物不让于开封之相国寺, 而较为清洁, 人口五万四千, 开封而外, 以此为盛。”[13]104山陕会馆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 历时十余年, 至雍正年间落成, 耗资2.5万余两。 洛阳地区山陕商人的实力和经营规模, 由此可见一斑。 洛阳地区另一晋商会馆是坐落在东关之外的潞泽会馆(曾名为关帝庙, 现为洛阳民俗博物馆)。 该会馆建于乾隆九年(1744), 由山西潞安府(今长治)、 泽州府(今晋城)两府居洛阳商贾崔万珍等发起修建, 主祀关羽。 潞泽会馆至今保存较为完好, 现存有舞楼、 钟鼓楼、 东西穿房、 东西廊房、 正殿、 后殿、 东西配殿等, 规模宏大, 占地15246平方米, 建筑面积2949平方米。 明末清初时期, 一般的会馆修建工程集资为一二百两, 多者不过三五百两, 然而到了雍正、 乾隆之际, 潞泽会馆的修建耗资达3.6万余两。 明清时期潞泽商人以经营盐铁、 丝绸闻名天下, 同时在地区性贸易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平阳、 泽、 潞, 豪商大贾甲天下, 非数十万不称富。

除以上两所会馆及其碑刻资料外, 现存于洛阳关林庙的《山陕商人为添建戏楼、 甬道等施银碑记》碑刻, 也详细记录了在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 丞穆加兰嘱河南知府张松孙修缮洛阳城南关林庙的过程中, 晋商商帮集资的商号及捐款规模 。 根据碑刻资料, 山陕商人总计捐款1245两。 碑刻中, 虽没有单独列出茶商的捐赠情况, 但作为晋商经营的大宗货物之一的茶叶, 以及山陕商人捐赠情况和商业活动轨迹, 可以推断出晋商在洛阳的商业规模以及贩茶行商在洛阳地区的转运行销情况。

此外, 洛阳城内还汇集了其他籍贯的商人。 《洛阳关林志》记载: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商人结成关帝社, 在社首杨同、 熊正梁等带领下, 众信人等布施银70两, 修建正殿部分梁柱。 此后, “江西信人杨同、 熊正梁等为老爷司冠, 计每年春秋送冠”。 十余位商人还“各出资财, 共钱十千, 修盖配殿一所, 庶遇祭祀送冠, 止有一定”[14]53。 另徽州商人修建了关林仪门到大殿之间的甬道和月台两边石围栏, 尽管历经后世多次重修, 但保留下来的明代石栏上面仍有十几位徽州府商人的题名[14]26-28。 据此, 推测出当年徽州商人曾在洛阳经商, 并参与捐资修建石围栏。

以上两所会馆及关林庙的捐款、 修建、 维护花费和规模, 彰显了洛阳地区所汇集的各地商人的贸易活动往来和经营规模, 更能折射出明清洛阳地区的经济实力。 洛阳处于晋商茶叶贸易沿线, 是茶叶贸易集散转运的重要枢纽之一。 随着万里茶路中原段贸易规模的发展和扩大, 来洛阳经商的各地商人不断增多,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洛阳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较于其他货物转运节点, 洛阳的经济状况使其在当时的中原茶路节点中占有优势地位。

三、 茶叶转换: 行商坐贾促繁荣

(一)历史上洛阳的茶叶消费

自东汉以来, 茶愈来愈被洛阳居民所接受。 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后, 孝文帝迁都洛阳。 洛阳在当时不仅是北魏最大的商业城市, 而且是外商云集的国际性的商业大城市, 并带动了中原其他城市商品贸易的兴盛。 随着南北方交往的频繁, 仍有一定数量的茶叶进入生活领域[15]。 隋唐时期洛阳作为国都, 政治地位毋庸置疑, 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 加之文人雅士的推动, 茶叶消费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经济发展也迎来了又一个新时期。 史料载: 唐后期, 洛阳商人曾出大量钱币和粮食供应洛阳军队粮饷, 可满足数月之用, 反映了当时商人的财力[16]。 唐五代时期, 茶叶销售市场也主要体现在以长安、 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及北方市场[17]。 到了宋朝, 饮茶之风极为盛行。 纵观历史上洛阳对茶叶的消费, 一直未中断。 有清以来, 洛阳成为万里茶道转运地, 加之洛阳本身的商业发展规模, 茶叶贸易和洛阳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 同时, 随着传统抑商经济政策的削弱、 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商人地位的提高, 该地区经济相较于明初有了较大发展。

(二)带动城镇商业发展

商业的发展依赖于城市的发展, 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的发展为前提条件。 洛阳地区的集市在明朝就已形成一定规模。 山根幸夫指出: 洛阳城内集市成于明代中叶, 由官府设立[18]。 乾隆《河南府志》中也有记载: 李骥, 洪熙(1425)中知河南府……立集于城市, 以便交易[19]819-820。 又据明弘治《偃师县志》卷二中有关集市情况的记载, 弘治年间偃师县有缑氏、 大口、 府店三个集市, 每月六集。 清初, 洛阳商业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不仅集市数量及开市频率有所增加, 而且还表现为非定期集市向定期集市的转化。 《孟津县志》有载: 在城每日一集, 集村间日一集, 旧县间日一集今废, 扣马村间日一集, 白坡间日一集今废, 马村屯五日一集[20]。 又据《河南府志》记载, 清初河南府经历司征收老税银53.913两, 牲畜税银52791两, 乾隆年间增收盈余银636两; 洛阳县清初征收的老税银只有3两。 到清乾隆年间, 洛阳商业继续深入发展, 该时期新增税银208两, 另有盈余银1038两[19]950-952。 洛阳地区较为成熟的商业市场, 为晋商贩茶行运及茶叶销售的拓展, 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茶叶贸易的繁荣及各地商帮的流入也带动了洛阳地区经济的发展。 《孟县志》载: 孟布驰名, 载陕甘以至边墙一带, 远商云集, 每日城镇市集收布特多, 车马辐辏, 缠市填咽, 诸业毕举。 故人家多丁者有微利而巷陌无丐者[21]。

施坚雅将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划分为八大区域城市等级模式, 后许檀根据施坚雅的理论提出, 就市场层次而言, 明清时期的网络体系可区分为流通枢纽城市、 中等商业城镇和农村集市三大层级。 其中中等商业城镇主要是指作为地区性商业中心在商品流通中发挥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城镇, 其贸易范围至少应能覆盖一两个府、 十来个县, 或者更大些[22]。 根据中等商业城市的概念及洛阳的经济概况, 洛阳的市场等级应该为地区性商业中心。 良好的商业环境, 加之与山陕地区毗邻, 洛阳成为山陕商人的极佳选择。 据统计, 清乾隆、 嘉庆年间, 洛阳有山陕商人900余家; 鸦片战争前, 洛阳有山陕商家651家, 其中马市一街就有商号285家, 嵩县、 永宁(今洛宁)、 渑池、 孟津、 伊阳、 汝州等地土产, 也多赖山陕商人周转[23]。 《河南省志》记载: (陕州)城内多山陕商人, 有旅馆客店以备商人之积货宿居, 洛阳以西货物集散之要地也[13]118。 由此可见, 明清时期洛阳地区已经出现为山陕商人提供货物存放保管的货栈服务。 茶作为晋商经营的主要商品之一, 其销售及转运数量伴随着晋商在洛阳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然而, 有关明清时期洛阳茶庄茶号的资料已全部遗失。 据洛阳老城几十位老人的口述可以得知, 清末, 洛阳开设了第一家本土茶庄祥发茶庄。 祥发茶庄的开设也和山西祁县乔家驼队经过洛阳密切相关。 根据走访调查得知, 清中叶山西祁县乔家的茶叶驼队经过洛阳, 遇到连降暴雨, 黄河水大涨, 驼队滞留, 又因为随行镖师突感风寒病死洛阳。 当时茶队正歇脚在祥发客栈, 由于误期一月, 茶队伙计纷纷离开, 留下了这批已经受潮的茶叶。 后乔家来洛阳寻访这批失踪的驼队, 落脚的祥发客栈正好是当时驼队散伙的地方, 客栈老板张祥发将保管着的茶叶货物交还乔家, 茶叶虽已不能再销售, 但张老板的信义令乔家刮目相看, 因此乔家决定助其开设自己的茶庄, 并以“先拿货后结算, 有剩余卖不完的货都算乔家”的方式帮助了祥发茶庄。 清末时期至民国时期, 洛阳已有铁路, 该段时期兴盛的各大茶庄在浙江、 江苏、 湖南、 安徽等产茶地有伙计常驻收货, 然后通过铁路加旱路运输的方式以较低成本运至洛阳。

洛阳地区各地商人商号数量的增多和茶叶等商品规模的扩大, 促进了洛阳地区经济的繁荣。 除上文提到的山西、 陕西商人外, 其城内也汇集了其他商帮进行商业贸易活动, 如上文所提及《关林志》中记载的明万历年间,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 南昌县商人, 会河南洛阳县、 嵩县善人施财修建关林庙正殿, 并刻石立碑[14]53。 起于明末清初、 后来居上的宁波商帮, 其鼎盛时期在洛阳等其他通都大邑内均开设有店铺商号[24]。 洛阳商品贸易流通的重要物资, 是粮食、 茶叶、 棉花等, 从牙税征收情况就可见一斑。 开牙行者为经纪, 牙行为客户斡旋货物交易并收取佣金。 到清末时期, 洛阳城内牙行经营规模和货物量排在前六位的行业为烟行、 酒行、 茶行、 布行、 钱行、 行当。 每年政府对每户所征牙税在200两到1000两之间, 另外还有营业税等税负[25]。 《孟津县志》记载: 牙行换帖税银原额三两六钱, 新增五两七钱八毫, 盈余银一百二十八两二钱九分九厘二毫, 新认银二十七两三钱[26]。 虽没有直接的税目记录茶叶销售赋税和茶引数目的增减情况, 但是据《河南府志》等历史资料中记载的有关牙税征收、 牙帖数目和牙税盈余数目变化, 可推测出, 作为占牙税比例较高的茶行, 其销售金额也在不断增加。

除茶叶外, 山西潞泽商人在洛阳地区行销的另一大额商品为潞盐。 《洛阳县志》记载: 县境土地膏腴, 出产丰盈, 故民多务农以小麦栗豆棉花为大宗, 甘薯菜类次之, 白麻山药又次之……靛蓝产额殊饶, 民间养蚕者甚多, 所出丝品质亦佳, 产额年约二千余斤, 县为本省西部都会, 故商业尚有可观输入品, 为洋货、 洋布、 京广杂货等, 输出以大布米麦为最多, 布之输出每日在千匹以上, 唯高粱甚少, 烧酒及盐来自山西杂货店, 标其招牌曰汾酒潞盐[13]106-107。 另据乾隆时《河南府志》载: 河南府督销洛阳十县原额加增盐引共一万八千八百四十六道[19]920-923。

四、 结语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的又一重要国际商业贸易通道, 它不仅为晋商聚集了大量财富, 带动了沿途所经市镇运输业、 服务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而且对促进中西方政治文化交流和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有着积极的作用。 中原地区便利的交通和成熟的贸易市场, 成为了万里茶道的必经之路。 作为中原茶路豫西段商贸枢纽的洛阳, 其毗邻秦晋的交通区位和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 为南茶北运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服务; 成熟的区域性商业中心使其成为茶叶等其他商品的集散分销之所; 较好的物质资源和便利的交通为明清洛阳城的经济繁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随着贩茶行运和货物贸易往来活动的深入, 来洛的晋商及其他各地商人、 商帮给明清的洛阳注入了新经济的活力, 刺激了洛阳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会馆洛阳商人
一岩九饮会馆
洛阳正大剧院
言而无信的商人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威尼斯商人
洛阳自古繁华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镇远·两湖会馆
遍布全国的山西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