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武术文化的历史性建构
——简述文化成因与特点

2022-03-21 06:30薛文传薛奥传王建强
武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火器阴阳军事

薛文传 薛奥传 王建强 翟 亮

1.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雅安 625000;

2.遵义医科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清代是继明代之后,中国古代武术发展的又一个兴盛时期,与明代武术不同的是,清代民间武术与军事武艺逐渐分离,清代武术加强了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兵学、宗教、养生等思想文化之间的交融。另外,由于清代内忧外患等多种历史原因及特殊的社会矛盾关系,使得武术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加剧恶化中逆向生长,反而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所以探讨清代武术文化的成因有利于厘清清代武术的历史沿革及相关文化脉络,对清代武术文化特点进行研究不但有利于明晰同时代不同思想文化的交融,更有利于武术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此,为更好地传承武术文化、展现武术民族文化特点,本研究选取清代武术文化为研究对象,将清代武术文化放到广义的文化概念中论述,认为以“广义文化”入手谈论“清代武术文化”才能更加具体。这里的清代武术文化是将清代武术作为一种整体的文化系统来看待,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类技术技能体系来看待。它不仅包含了清代的武技,还浸透和蕴含着它本身所赖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清代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全部基因和养分。

1 清代武术文化成因简析

1.1 汲取前朝武术理论基础

武术史研究学者大都认为清代是武术文化的主阵地繁荣期。而在与武术史相关的论著中,大多数论者又常将明清时代放在一起作为一个大的框架进行梳理、解析。例如,在《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中载:“明、清,是武术集大成的发展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有了空前的发展。” 又如周伟良先生编著的高等学校教材《中国武术史》也是将明清时期的武术放在同一个章节总体阐述。究其原因发现明清时代是我国武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明代为清代武术立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和理论基础。明清时期武术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很难将其割裂开来进行独立时期的阐述。清代时期无论技术方面的拳种的林立,还是理论方面的日趋完善,都与明代息息相关。对于拳种在明代的武术典籍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分类。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各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中列举了当时民间流行的十一家拳法、三十一家棍法、十六家枪法、十五家刀法、六家剑法等;何良臣的《阵纪》记载了十七家拳法和诸家器械。武术理论也在吸取了明代理论的基础上开疆拓土,无论是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何良臣的《阵纪》、程宗猷的《耕余剩技》,还是俞大猷的《剑经》都为清代武术理论的日趋完善做好了铺垫。例如明代程宗猷在《耕余剩技》中将创编的刀术套路的技术要领编撰成歌诀的形式,以便后人背诵记忆。这种以图谱说明兼用歌诀的编撰形式,意味着武术文化形态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突破,并为清代武术理论的编撰提供了范式。延续着前朝的武术理论基础,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结合的进一步深入,清代武术理论也日趋完善,特别是如《手臂录》《混元剑经》《内家拳法》《太极拳论》等一些经典武术器械及拳种理论的产生,使武术理论体系逐渐形成,清代武术理论追求整体观的特点也初现端倪。正是汲取了前朝众多的武术文化理论基础从而逐渐形成了后期繁荣的清代武术文化。

1.2 火器的使用迫使武术由军事舞台转战多元文化发展

寻求史料我们发现,明代火器在军事领域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了。中国军事史学家奚原先生说:“当时中国的明王朝已日趋腐败,但在严重的战争局面下,对于火器技术则始终采取积极的态度。明廷通过沿海作战缴获、传教士引进、高价购买等渠道,先后取得了佛郎机、鸟铳、红夷炮等西方先进火器,认真组织专家研究,学其所长,并加以仿制、改进,大大提高了各式火器的技术水平,因而当时中国火器与西方火器的差距并不很大。到清代情况便完全不同了,正当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和走向工业化的时候,腐朽愚昧的清王朝却走进闭关锁国的死胡同,依然自守着封建落后的手工作坊,中国火器与西方火器的差距便愈来愈大。”在明末,中国的火器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在清代中国的火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又远远的落后西方国家。这是由于努尔哈赤带领女真部落从分散走向统一,满洲人从马背上打下的江山由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所以清朝历代统治者都强调“骑射满州之根本”,却不重视火器的研制,从而导致中国军队火器发展的滞后,进而影响武术最后退出军事领域进程的推迟。虽然在明代已出现此现象,但纵观整个清代随着火器缓慢的发展却对军事武术呈现出最直观的演替过程。所以谈及清代众多武术文化的成因,讨论火器对武术发展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军事装备的时期,军事需要主导了武术的发展。显然,武术的技击价值在军事领域为其存在的主要价值依据。军事史专家说:“火器这样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逐渐代替冷兵器的过程。”明、清时期由于火器广泛地使用推动了军事技术发生了巨大的革命性变化,从而削弱了武术在军事领域的技击价值,因此,直接影响了作为军事技击价值为主要价值依据的武术的发展。在《中国武术概论》探讨《火器的进步对武术发展的影响》一章中温力先生认为:“武术以简单实用技术满足军事实战的需要,其他的都处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只有在武术从军事需要解放出来以后,才能使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社会价值转变为它的主要价值,它才可能在更大的范围里,以更自由的形式发展起来,才有可能“集其大成”。由于火器的发展促使冷兵器逐渐退出军事舞台,从根本上改变军事技术,从而影响了武术的技击实用的主体价值,促使武术技术发生质的改变。从军事武术中脱离出来的武术没有了战场上残酷的环境,不仅不具备生死存亡的压力、也不再具备“防身立功杀贼救命”的紧迫感。当武术的技击价值逐渐消退以后,以军事为主要价值应用和传播途径的武术,实际上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依据,仅此而言,武术面临淘汰也将是历史必然的选择。“兵者,国之大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武术一旦失去了在军事活动中的技击价值,失去了国家行为对军事技击技术的需要,武术便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地位。为避免武术发展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此时的武术只能另谋出路,在它原有的次要的社会价值中寻找使之能继续存在的因素,多元化的发展从而使武术走上一条探索发展的新道路。从另一个方面考虑,冷兵器在军事中作用的减小,使得基本上脱离了军事生活的武术争取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再像以前那样受统治者重视,脱离了庙堂文化的束缚,处于江湖之远的武术更加亲民,一般老百姓也因此有了在武术领域里更加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1989年版的《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武术》编者认为:“近代以后,冷兵器在军事上的地位明显消退,而武术并未因此而消退。它作为强身自卫的运动,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正是由于火器的使用削弱了武术在军事领域的技击价值,逼迫武术转战于多元化发展,例如,清代的民间拳师、花法与实战、镖局武术、武术艺人活动等,从而使得武术流向民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才为武术文化的丰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清代是中国武术集大成的时期,无论是从流派,还是不同的拳术、器械风格都有了空前的发展,逐渐退出军事舞台的武术在民间逐渐兴盛。相较于之前武术运用在军事领域中的一般理论,此时的武术理论在各拳种中逐渐自成体系。随着武术的逐渐成熟,清代的武术理论开始向整体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各拳种既有不同演练风格却又反映了共同技击运动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清代武术家不断完善武术的整体观念,规范拳械技术,丰富流派体系,升华武术理论,使得武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 清代武术文化特点

清代武术理论在繁荣的武术文化冲击下,由各派武术家及相关武术学者总结前人经验,立足传统哲学,结合各派拳术风格著论产生的。从清代武术文献论述的基本内容考察,可发现清代武术研究的重点已由明代注重兵械技术而转向注重拳学的内外兼修。这与明代武术典籍系由兵家论述枪刀兵械技法的特点相比,形成了全新的武学研究态势。余水清先生在《中国武术史概要》中认为:这一突出特点不仅标志着兵家武术向民间武术的转型,还标志着武术技术与理论的研究重点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以拳法为主体的民间武术的研究已经占据了主导位置。

2.1 清代武术文化整体观趋向完善

清代武术在技术、理论方面以传统阴阳哲学观为引导,由内而外建立了武术文化整体观,如周身合一、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等。清代武术在技术上与前朝有了明显的区别,前朝武术更多的讲究技术本身的“势”和“用”,而清代武术更讲究整体观念。无论是技术上的周身合一、技理上的阴阳相济,还是由技术到意识形态的形神兼备都体现了清代武术的整体观。

陈长兴在其“十大要论”中认为,拳技“千变万化,无往非劲”,要练出劲力,首先取决于内外是否合一,而人体“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须将四肢百骸“散者统之,分者合之”,方能练就周身一家之动。在训练阶段上,吴殳的《手臂录》中在论述枪法训练时说,开始阶段务使重实阔大,继而轻虚紧小,最后求平淡脱化;稍后的王宗岳和苌乃周则分别提出了“招熟”“懂劲”“神明”和“炼形合气,炼气归神,炼神还虚”的习武三部曲。形意拳的“六合”,长拳中的“八法”,也体现人体内与外的矛盾。即身体表面各部动作的要求对精神、意识及人体内脏各器官机能的要求。这些拳种都要求从人体整体观出发,把人体的“内”与“外”结合起来,作为普遍遵循的运动规律进行训练,来提高武术技术水平。

在训练内容上包含完整的功法、拳、器械等,在训练方法上遵从循序渐进、形神兼备。例如清代的梅花拳内容以拳、器械和功法三部分为主。拳法包括 “架子”“成拳”和“拧拳”。器械以刀、枪、剑、棍为主。功法基本分为硬功和气功两大类别。又如清代苌家拳包括拳、器械与功法。其拳术有二十四势拳、上盘捶、下盘捶、二十四字拳、二十四战拳及猿猴拳、引战拳等。器械有棒法,如单练的“二十四势的猿猴棒”和对练的“猿猴对棒”;有剑法,如纯阳十二剑和双剑;有枪法,如三十六枪、张夫子蛇矛和双剑对枪;有刀法,如四十八势春秋大刀等。在功法方面,苌家拳似乎更强调“工夫总在呼清倒浊”的呼吸吐纳,故苌乃周留下的《苌氏武技书》中提出了“炼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坚硬如铁,自成金刚不坏之体”的“中气”理论。

蕴含中国传统哲学阴阳思想的武技同样反映了清代武术文化整体观。例如,武技中的“动、静;攻、守;虚、实;进、退;刚、柔;开、合;含、展;起、落;松、紧;屈、伸;曲、直;顺、逆;内、外;快、慢;急、缓;前、后;上、下;左、右”等诸多对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矛盾变化,都是阴阳思想在清代武术整体观的具体反映。又如,长拳练习的十二型“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其中包含多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与互变。因为阴阳相济的统一,使对立因素相互包融,能量相互转换,进而形成了完整的劲力,使得清代武术技术上体现出“周身一家”的完整劲力。在哲学观上一些拳种还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武术的整体观念。著名拳家苌乃周在其著《苌氏武技书》中写道:“阴必转阳,阳必转阴,乃造化之生成,故能生生不穷,无有止息。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在《太极拳谱·清代杨氏传抄老普·太极体用解》中也有相应论述:“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

2.2 武术文化理论博采众家之长,集古代武术之大成

在清代,武术论著的大量出版问世,标志着中国武术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无论是从明代的军事理论的拳学器械到清代进入民间武术文化理论的提炼总结,或是清代各流派通过技击原理著书立说来丰富拳理,都体现了清代武术理论博采众家之长,集古代武术之大成。清代武术论著从图形到文字、口诀表现更加详尽、生动。清代武术理论是中国古代武术理论走向成熟的时代产物。如陈王廷创编的太极拳,其拳架吸取了《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式中的29个拳式,其中吸收了道家《黄庭经》中的丹功精华,其拳理则处处讲阴阳相济、阴阳互包、阴阳互根、阴阳平衡等哲理,其运动过程,又处处强调阴阳变化的螺旋缠丝形式。太极拳的创编,无论是从技术还是理论的构建,无疑是清代武术集大成最好的体现。如张孔昭述、曹焕斗注《拳经拳法备要》一书,统论长拳短打,综少林而融百家,其书正文引言说道: “至于张鸣鹗者,生平极好武艺。于是挟重资,游海内,遍访名家。或慕其下盘之善,而效其下焉;羡其上架之美,而学其上焉。兼而习之,久而化之,遂独成其一家,真所谓善之善者也。”体现了清代武术家博众家之长,“学其上焉,兼而习之,久而化之,遂独成其一家”。又如清代少林寺广泛汲取北方拳派精华和四川枪术、福建棍术,在自身武术基础上提炼融合,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技艺精湛的少林拳体系。另外,清代姬际可在少林学艺数十载,又到南方,遍访技击名家,后撰《六合拳经》,以六合为法,以五行十形为拳,创立“心意六合拳”。清代武术理论的发展还体现在武术谚语、成语的应用。在武术的学练总结中,对练武的注意事项,攻防技击,动作要点,等方面,都有简明形象的概括,便于记忆,便于理解,这也是武术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2.3 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形成了武术文化新形态

清代武术文化始终是动态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这也与传统文化在清代下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中国传统哲学高度融合,主动汲取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导,是清代武术发展的一大特点。受传统文化的滋养,清代武术文化逐渐融合了周易哲学、中医学、道家、美学等理论学说,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理论系统完善的武术文化新形态。如以五行学说立论的形意拳、以太极学说立论的太极拳、以八卦学说立论的八卦掌、等著名拳种,都形成于这个时代。又如黄百家的《内家拳法》中记称其拳理说:“其中分阴阳,止十八法,而变出即有四十九”。显然,此言寓阴阳相济而化生的意思。大约至乾隆时期,以太极阴阳五行学说来阐发拳理已粗成系统。例如,“动、静;攻、守;虚、实;进、退;刚、柔;蓄、发;收、放;开、合”等诸多单势动作中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矛盾变化,都是阴阳思想的具体反映。又如,长拳练习的十二型“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这些都是传统的哲学思想在清代武术中的具体反映。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看清代武术,“太极”一词无疑最为耀眼。将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传统哲学融入拳理,从而演变出太极拳这一流传最为广泛的拳种,将清代武术理论建设推到了一个高峰。

清代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论》开篇便引入“太极”一词,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阐释了太极与无极、阴阳之间的关系,以“太极”为核心引领整个太极拳拳理。王宗岳在《太极拳释名》中解释太极拳又名十三势时说:“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王宗岳《太极拳论》的理论指导直接源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同时,还继承了《易传》的太极阴阳思想,又取了《洪范》的五行学说,以此取代《易传》中原来的四象八卦中的四象,由此产生了以八卦合五行而成的包括“八门五步”在内的十三势的理论,构成了太极拳理论的范式。又如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创立的形意拳。它以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骀、鹰、熊)为基本拳法。其拳理认为:劈拳属金,崩拳属木,钻拳属水,炮拳属火,横拳属土,此拳系依五行学说立论,以其基本五拳配五行,又依据五行相生相克衍生出单练套路和对练套路。由此找到了五拳与五行哲学思想的对应关系建立了形意拳的理论体系。

综上,以上拳种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太极、阴阳、五行诸说与武术拳理结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武术理论与古典哲学文化的最终结合,促进了传统武术理论化的进程。传统文化的融入丰富了清代武术文化的内涵,形成了武术文化的新形态,为武术运动鲜明的文化特色注人了新的营养,开创了武术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

猜你喜欢
火器阴阳军事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服药先分阴阳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法于阴阳
高空灭火器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明代火器的运用与军事学术的发展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