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协同发展的SWOT分析

2022-03-22 07:09刘徐徐
武术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粤港澳大湾

岳 亮 潘 冬 刘徐徐

暨南大学体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7月始,党中央、国务院先后签署了相关协议和印发了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应该真正用好地缘优势,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为港澳与祖国内地共同繁荣,进一步消除制度衔接和文化等方面的障碍,这是历史赋予粤港澳大湾区的特殊责任与国家使命。

图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分布图

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和国内外研究动态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发展作为新兴事物与概念,其相关研究较其他体育领域,处于“文献数量总体少、课题研究正进行”的态势。民族传统体育承载着“文化自信、民族认同、传承弘扬”的三大使命,这三大使命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意义内涵相投,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本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青年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有着积极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是促进民族体育协同发展的高地,具有智库引导、交流平台、反哺未来的功能,对大湾区高校的研究,符合当前国家发展现实需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在大湾区高校协同化发展的优劣、机会和威胁,从而探讨具体措施,提供对策和建议。

1 优势分析

1.1 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我国岭南大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表现为“丘陵广布、河网稠密”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体系。广东、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同属岭南文化体系,它们陆海相依、同宗同源、民俗相近,有着独特的地缘相连优势和文化相通优势。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多民族参与、文化独特又丰富的岭南民族体育文化。在国家、广东省及省内各地市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中,佛山咏春拳、惠州龙形拳、东莞莫家拳等拳术种类,另有岭南舞龙舞狮、龙舟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都被收录其中。在近些年的香港影视作品中可以发现黄飞鸿、李小龙、叶问已成为大湾区影视界一个的文化象征,也是粤港澳民众的精神寄托。在澳门,武术和龙舟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竞技水平,是澳门地区高校的优势体育项目。除此之外,在近些年徐开才、马明达等专家学者的推崇下,中国传统射箭和中国短兵在粤港澳大湾区民间及高校的复兴势头迅猛,拓展了大湾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同时丰富了其内涵。

1.2 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价值

首先,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文明及传统文化,社会和学校领域均开始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然而,我国当代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开展,很少含有中国元素的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下被弱化。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起着“载体”的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回归,民族传统体育应首当其冲,这个过程即是建立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措施。其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有着较强的育人作用。高校,是我国未来人才的摇篮,其如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身体教育角度来看,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很好的满足学生,对身体姿态、体能、肌肉力量及心理素质锻炼的需求,甚至效果极佳。从德行修养角度来看,民族传统体育自古以来重视传承,重视尊师重道。练习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过程,是接受老师和前辈的教授历程,不仅体现了老师前辈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也展示传道授业解惑的庄重,因此“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也是在指导传统体育过程中“尊师重道”。与此同时,从传统文化知识角度来看,学生在练习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民族传统体育某个项目本身的知识学习;(2)对与民族体育项目相关的古诗词学习;(3)对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文化的学习。

1.3 粤港澳三地高校优势互补

广东高等教育体量庞大,香港多所高校跻身世界排名前50榜单,澳门在旅游相关学科专业发展较好。在“一国两制”和港、澳地区特殊历史背景下,港澳两地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与内地有所不同,港澳地区高校教育呈现中西文化相结合的特色,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广东、香港和澳门的高校享有地理和人文交流的优势,对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事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充分发挥三地教育资源各自优势,构建优势互补、联系紧密、沟通高效、协调有力的高校体育合作机制。这样不仅可以增进相互间的情感,而且起到教育传承的功能。

2 劣势分析

2.1 协调机制的障碍

由于粤港澳大湾区是“9+2城市群”,处于“一国两制”的制度框架下,如果高校间进行大范围的协同合作发展,在协调机制和具体实施上有诸多细节和问题需要沟通。作为三个独立的行政区划和经济体,粤港澳大湾区是两种体制、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体系的异质城市群,在经济制度、行政体制、法律体系等方面不尽相同,同时高校办学理念、政策、方法,师生的权力、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进行交流合作、融合协同发展,需要大湾区成立相关领导机构,各方学校积极主动的筹备、协调、举办等各方面工作。

2.2 高校缺少专项资金与专任教师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基本与大型综合运动会和国际单项赛事的举办相吻合,处于“大型赛事导向”的模式。如2022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我国北方多所体育院校开始设置冰雪运动方向专业,招收相关专业的学生。高校体育专项资金和专任教师的投入方向,与国际大型赛事接轨这是必然的趋势,但这不可避免的忽视了没有过多高级别赛事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国内高校中除武术专任教师外,其他民族体育项目的专任教师相对较少。经过调研发现,粤港澳地区高校的舞龙舞狮、传统射箭、龙舟等专任教师缺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专项资金处于不足状态,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更是整体较少、种类单一。资金不足及师资力量薄弱,势必会阻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交流与合作的脚步,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在粤港澳地区的传承和发展。

3 机遇分析

3.1 “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机遇

从过去的“珠江三角洲”到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岭南大地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随着广东省体育局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发展框架 ( 稿 ) 》的出台和落实,这些政策性文件的颁布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协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政府及高校间的大力支持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体育资源能更好的进行交流合作、融合互补和资源共享。

3.2 高校间良好交流基础的历史机遇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文化背景相通优势,粤港澳三地高校体育交流和合作由来已久,合作进程稳步推进,在研究机构、体育赛事、高校互访方面都有着良好的交流基础。研究合作机构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间交流的引领者,在“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先后成立了“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暨南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等相关研究机构;另外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广州体育学院联合广东省内及港澳三地60多家单位,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促进大湾区学校体育交流、合作与融合。体育赛事是契合粤港澳大湾区民心相通的着力点,“省港杯”足球赛、粤港澳大湾区“香港赛马会杯”网球团体赛、粤港澳台马术团体赛等都是粤港澳三地融合比赛的代表;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的指导下,“粤港澳大湾区学生体育节”相关系列赛事已举办了两届,是目前唯一的高校体育赛事交流平台;在高校互访方面,广东省高校每年都会派师生代表团到港澳高校进行互访,参观学习和学术、文化交流,同时也有很多教师学者进行三地间的参观学习、学术研讨、互访回访等交流活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间相关研究和合作机构、体育赛事、高校互访活动,有着扎实的积淀和丰富的经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协同发展,可以在此基础上纳入民族体育内容,并借鉴经验开展工作。

4 威胁分析

4.1 现代化开放发展与社会文化体系的碰撞

近代以来,我国错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距离。在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我国经济出现了飞速发展的局面,取得众多新时代的发展成就,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我国经济高度发达、开放程度最高区域。但与此同时,快速的经济发展滋生了很多的文化发展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不断冲击。在这种背景下,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是我们新时代的使命和应当肩负的历史责任。

4.2 西方现代体育项目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争

以奥林匹克现代体育项目篮球为例,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的影响力极其巨大,NBA文化、CBA文化、CUBA文化、篮球周边产品文化、球迷文化等,无时不刻影响着高校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参与的选择。反观民族传统体育,除武术和龙舟外,许多项目未列入奥运会、全运会、大运会,因此高校会偏向支持在列的奥林匹克现代体育项目发展。年轻一代对这种小众的、可接纳度低的民族传统项目认同感不断降低,最终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额外的保护,这应该引发我们的深思。

5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协同发展对策分析

图2 SWOT矩阵策略图

根据SWOT分析方法,可以构建为四种策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协同发展对策,可以通过发挥优势、利用机遇、克服劣势、排除威胁来进行分析。

5.1 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政策,制定体育交流合作专项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协同发展应该围绕《规划纲要》展开。作为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应共同推进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体育领域的交流和融合发展对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起到“桥梁”作用,制定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交流合作专项规划,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发展,丰富体育交流合作形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东省体育局应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发展框架》的出台和落实,为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做好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

5.2 发挥侨校引领作用,搭建高校交流平台

素有“百年侨校”之称的暨南大学,在开展港澳工作方面经验丰富,设立了相关的研究合作机构,拥有众多港澳台侨校友及学生。使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政策落地生根,应充分发挥暨南大学的优势,联合三地高校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协会和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校际民族传统体育交流和学术研究,进一步拓展粤港澳体育交流合作的内容与深度。在满足各方体育发展需求的条件下,推动多类型、多层次、全方位的角度,推动传统体育赛事、学术研讨、师生互访等领域的深度交流合作。这样有利于粤港澳三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协同融合的流畅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5.3 增强学术沟通与研究,促进人才交流与培养

随着“十四五”规划印发,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入发展,科研机构和高校学者加大了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基础建设等方面,体育领域学术研究处于上升态势,但其中民族传统体育协同发展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学术沟通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交流思想、观念和信息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是启迪智慧,获得灵感的有效途径。首先,应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搭建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开展“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协同发展”高峰论坛和圆桌会议,将民族传统体育协同发展纳入议题范围;其次,华南师大体科院联合香港教育大学健康与体育学院、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即将在2021年10月举办线上“2021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学研究论坛”,此类线上论坛简洁方便、耗费小、可行性高,无疑是学术沟通的优质选择。最后,应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专业课、公共体育课和选修课等课程,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为大湾区建设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5.4 打造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品牌赛事,扩大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合作

体育赛事活动是推动项目开展与普及的重要手段,也是参赛单位之间友好交流的重要契机。通过体育赛事活动,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交流合作、协同发展提供平台,可以增强三地学生的竞技交流、文化交流、学术交流等,也可以为进一步协同发展奠定基础。大湾区高校应举办一系列有传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即综合性高校民族体育运动会、单项民族体育赛事、趣味民族体育赛事、岭南特色民族体育赛事等精品赛事活动。例如,在此前已举办两届的粤港澳大湾区学生体育节赛事活动上,增添民族传统体育相关赛事,如武术比赛、传统射箭比赛、舞龙舞狮比赛、龙舟单项赛等,同时各高校可采用“轮值举办方式”来举办单项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值得一提的是,各高校也可举办带有趣味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例如传统弓攻防箭比赛,运用其趣味性和竞技性来吸引内地与港澳台侨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民族体育赛事的举办,势必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形成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粤港澳体育产业交流合作的品牌。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畅聊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