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主持人语言画面感表达技巧分析

2022-03-23 19:44陈敏颖
传播力研究 2022年30期
关键词:口技画面感听众

◎陈敏颖

(佛山人民广播电台,广东 佛山 528000)

所谓的语言表达技巧,简单来说,就是广播主持人在专业领域里掌握的一种能力。声音可以令听众大脑生成画面,这是一种怎样的推演机制呢?在此可以用成语“触景生情”作为例子。“触景生情”出自元曲《闺怨》,讲述曲中人看见灯灭之后而感觉伤感。如果说“触景生情”是灯灭的画面对人物情感的一种影响,那么由此反推,伤心的曲中人,其实也可以是在另一个时空碰触到伤心事的时候,大脑自然受刺激而形成灯灭的画面。同理,声音在构建听众画面感的过程中,则是“触景生情”的反向操作,广播主持人通过声音模拟出故事、人物情感或景物,令人产生大脑景物联想,也就达到了“触声生景”的效果。

其实通过语言带出画面感,相比通过图像文字表达画面感、声音带出画面感更考验主持人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从声音演绎技巧入手,主持人可以运用六种具体而实用的语言表达技巧,再通过语言的组织设计,提升说话的层次和临场感,继而做到语言“成像”。这六种技巧手法分别是:感官表现法,让主持人的声音变成听众的感官延伸,从而增强代入画面感;动态演绎法,主持人的声音演绎,着重于动态描述以增强活动画面感;细节突出法,主持人通过描述细节放大画面感,增强临场画面感;形象比喻法,主持人通过比喻修辞带出联想画面感;巧用音乐法,更好地烘托气氛;合理运用场景描述,增强画面的生动性。

一、运用感官表现法,增强代入画面感

代入,其实就是角色代入,换言之听众能想象成为主播本人,进入到主播所表述的画面当中,通过听觉呈现,而且主持人需要通过声音内容引导听众成为自己,这就要求主持人需要在声音演绎当中成为听众的感受器,让人的五感在主持人的语言当中充分被调动起来。针对这种技巧,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例子加以呈现。例子一,介绍手中的一个苹果,最直观的感官画面描述可以是这样的:“红彤彤的苹果表面透出水润的光泽”,这是视觉描述;“吸口气马上感受到苹果的甜香”,这是嗅觉描述,“咬上一口牙齿就有了酸软的感觉”,这是味觉描述。例子二,介绍一个印刷工人:这位先生中等身材,衣服笔挺,皮鞋擦得很亮,离得很远就听到他的咳嗽声了,与他握手,感觉他的手就像树藤,还有着一股油墨的味道。这一段,就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的观感去表达。例子三,介绍一件事,比如今早天气凉了:推开窗,外面阳光很刺眼,干燥的凉风令人有身体瘙痒的感觉,口鼻都呼出白烟,一转身,我的毛衣传出啪啪的静电声响。以上就是一些主观化的五感描述,主播是听众的耳朵,对于相关的内容可以用真实的个人感官进行有趣的讲述。

二、运用动态演绎法,描述活动画面

生命在于运动,现实中的画面其实也是流动的,所以要想通过语言更好地让活动画面感呈现出来,广播主持人需要懂得使用动态演绎法,也就是在语言表述当中善于运用对于两类词汇,这两类词汇分别是动态画面的动词使用,以及动态画面当中运动拟声词的使用。首先,需要掌握的是动词的使用和表述,通过动词增强画面感,对每个动态进行细化的词汇归纳,而动词细化使用是源自古诗词当中对于动态景物描述的文学手法,而且动词使用的技巧甚至可以增加画面的时间刻度,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里五个动词的使用可以作为一个范例。《夜雨寄北》的题目既暗示了下面作者收到信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千言万语,更令人有想象的空间,这首诗里头有四个重要的动词:问,代表诗人妻子的信的内容,也道出了诗人的信是妻子过去写的;涨,代表诗人所在地的天气,不单描述雨势,也描述了当下附近的池水;剪,暗示诗人未来想和妻子团员的心愿;话,这个动词最精彩,它的时态是未来过去时,表达了诗人的美好憧憬,却话巴山夜雨,就是以后我们再见面,我会和你好好说说今晚的巴山夜雨。这里的四个动词,表达四个画面,而这四个画面,就是四条时间线。因此,广播主持人对于语言当中动词的运用,其实更多地与个人的文学修养和积累有关,能掌握好听又有诗意的动词,对于画面感的传递有非常好的效果。其次,广播主持人要运用好拟声词,简单到小猫小狗的叫声,日常到风吹草动的声音,有趣到近期成为网红叫声的“嘤嘤嘤”,都是能真实呈现语言画面感的临场语言表现方式,而且对于广播主持人而言,使用拟声词的门槛不高,只要简单积累、有趣的呈现,其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画面自然也就非常丰富立体。

三、运用细节突出法,放大细节突出重点

语言对于画面的描述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前提,那就是在听众面前,这个画面不会被看到,甚至已经不存在,所以对于仅仅通过语言表达去带出临场画面感的广播主持人来说,讲述细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了细节就可以令有点“盲人摸象”意味的听众,能联想到一些更具体的实在认知。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选择什么细节进行展开,从而达到增强听众临场画面感的效果呢?这里可以有三个原则。第一,选择符号化的细节。例如,对于护士,白衣就是她们的符号;对于眼前的街景,街道最显眼的交通信号灯就是它的符号;对于一段经历,人的喜怒哀乐的表情就是这段经历的符号。第二,选择文化民俗的细节。比如,对于知识分子,眼镜就是他们的象征;对于广东人,早茶就是他们的习惯;对于一栋商品房,住户家门口的对联就是他们的愿望。第三,选择有温度的细节。例如,一面智能镜子,它的除雾功能就是温暖的设计;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其口袋里家人的照片就是温暖的牵挂,这些细节,都是美好的临场画面。

四、运用延伸比喻法,以修辞丰富联想

前面说过画面感是人大脑的一种联想,所以从技巧上说语言文字修辞是能令联想画面感更强、更有趣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容易掌握,但如果广播主持人具备足够的创意,这种使用门槛比较高的通过修辞方式实现的方法,是一种美化语言的高阶手段。通过口头比较容易使用的修辞方法有四种,分别是比喻、排比、夸张和拟人。同样举一个诗人的例子。有一位外国诗人曾经这么形容接吻,他说甜蜜的接吻,就类似一头牛的脚陷入到泥坑里头,怎么拔都拔不出来,费力又缠绵。这就是典型的夸张和比喻,同时将接吻和牛这两个完全不会产生太多联系的事情艺术化联系起来。由此可见,丰富的修辞不但能增强画面,甚至能令画面突破认知的维度,产生听感上的惊喜。

当广播主持人掌握以上技巧后,对于语言画面重构技术的追求将不会是难事。然而技巧搭配各有不同,在主持人风格各异的情况下,拥有技巧之后,我们还需要去划分语言重构画面的技术水平的高低。接下来通过一篇古文进行阐释。这是一篇教科书头有收录的课文,出自清代文学家林嗣环创作的一篇散文《口技》。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个人的口技输出各种不同的声响,逼真地模拟出一组有节奏、有连续性的生活场景。《口技》中有三个名场面,分别是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再由醒而梦,最后以火灾发生后众人的慌乱惶恐结束。这篇散文全文语言简练细腻,形象传神,结构层深迭进,呼应有方,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因此,这篇文章里头口技人的成像能力,与我们研究的广播主持人语言画面重构的技能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我们通过《口技》的内容可以发现,语言构成画面感具有低中高三层技术水平,而这三个水平都是需要以听众出现画面感的位置去划分的,也就是听众与内容接触的物理距离远近。这三个技术水平分别是:第一,初阶语言画面重构技术。听众听声音联想到了画面,在《口技》口技艺人前面的听众大脑中的画面感,是通过聆听口技艺人高超的发声技巧来塑造个人体会里的画面感。换言之,拥有初阶语言画面重置技术的人,是口技艺人本身。第二,中阶语言画面重构技术。听众接受到文字内容而联想到画面,能做出这个反应的是阅读《口技》这篇文章的读者,他们是通过文字传递的意思来塑造个人体会里的画面感。换言之,拥有中阶的语言画面重置技术的人,是《口技》的作者林嗣环,他用精彩的文字达到了从声音到画面的联想。从初阶到中阶再向上走就是第三阶段,即高阶语言画面重构技术。这个阶段听众对于收听的内容的物理距离更大了,但他们能通过专业的第三方转述的渠道获得内容,并可以同样在接受信息后在大脑中出现鲜明的画面感。换言之,这个渠道上的转述者,就是拥有各种语言画面感增强技巧的广播主持人。主持人通过语言担当了声音传播和文字传播的传达者和加工者,讲述一个个充满画面感的故事。在高阶语言画面重构技术阶段的主持人或语言工作者,相信都能游刃有余地用专业手法生动讲述绝大部分世事人情。

五、恰当运用音乐法,更好地烘托气氛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能够促使人类精神不断迸发出火花。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一股清泉,可以陶冶人的性情[1]。从某种程度上讲,广播主持中的音乐因素是相对独特的语言形式,能够对人的情绪起到感染作用,同时也是广播主持人常用的工具之一。比如,文学专题《我的故乡》制作过程中,主持人首先讲述林语堂关于对故乡的赞美,进而引出林语堂少年乘船读书过程中的描述,描述的内容是一幅绝美的画面。此时,主持人可以配以箫声,悠扬的曲调与文章的意境能够紧紧扣到一起,从而使主持人以及听众同时在音乐引领下更好地感受恬静氛围[2]。对于音乐功能发挥效果来说,往往取决于听众情感表达程度。当妈妈讲过去的事情时,可以从悠扬明快的曲调转变为如诉如泣的音乐;毕业晚会上,同窗数载即将分手,可以用一首《友谊地久天长》互诉衷肠。但是对于音乐的应用也存在失败的案例,例如主持人说道:“在水泥厂生产基地中,大量预制板毫无秩序地堆放到地面上,而且产品表面粗糙,甚至存在明显裂痕……”整个播报轻重缓急比较恰当,但是问题就在于音乐背景[3]。当时的音乐是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曲调清新且明朗,可以说与播报内容是完全不相适应的,风马牛不相及,此处音乐的应用明显不够贴切,甚至会对广播内容产生不利影响。

六、场景描述法,增强画面的生动性

绘声绘形属于语言表达的重要要求之一,也就是说,广播语言表达既要重视达意,又要注重绘形。播音艺术家方明曾经说过,广播主持应积极挖掘形象内容,实现概念东西的形象化以及具体化,使其成为可以感触或者是可以体验的东西,增强广播语言画面的生动性以及感人性。借助场景描述,可以更好地描述画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梯田里的交响,你可听过?》中,主持人对村民伴随原生态民歌进行梯田间劳作的画面进行了深情讲述,听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画面,甚至在民歌中呈现出远景、中景以及近景三个不同层次的画面[4]。对于远景画面来说,是哈尼族人民在梯田劳作的画面,他们世代与梯田相依,并且在日常劳作中创作出了不同声部的民歌;对于中景画面来说,则是栽秧季节,在梯田中传来一阵阵《栽秧山歌》,这些山歌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可以缓解人们劳作的疲惫感;对于近景画面来说,是民歌传承人车志雄教孩子唱民歌、讲述古老传说的画面,梯田与声音交相呼应,36岁的他希望给哈尼族孩子们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5]。通过由远至近以及远虚近实的场景表达,能够描绘出更加色彩绚烂以及壮美迷人的文化传承画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哈尼族文化,引起广大听众的共鸣,使听众在赞美哈尼族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为弘扬优秀文化贡献力量。总而言之,广播主持人通过饱含深情的播读,让更多的听众朋友动容,可以说广播作品的魅力是电视以及报纸等传播形式望尘莫及的,若是能够在其中加入一定的场景讲述内容,则更容易使听众产生画面感,通过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引发更丰富的联想。有的时候,产生的这种画面要比亲眼看到的更有感触。

七、结语

常言道,妙笔生花、口吐莲花,这或许是对广播主持人语言技巧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广播主持人语言画面感技巧的学习和积累,再对语言和文字进行方寸间的艺术化调整,艺术的声音自然可以跳出文字的框架,通过用心的表述,成为听众心目中难得并独特的美好画面。

猜你喜欢
口技画面感听众
擅长口技的猎人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浅谈口技表演的技巧与训练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
从“一”字入手读《口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