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研究

2022-03-24 19:48
东疆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滕 驰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对内蒙古自治区在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他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为其他民族地区树立了典范;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内蒙古自治区之所以成为“模范自治区”,是各族人民在民族工作实践中团结一致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时代背景下,从民族学学科视角探索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不仅能够为我国民族工作理论研究提供重要智力支撑,同时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命题。

本文总结内蒙古自治区在民族团结和边疆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条实践路径。

一、构建稳定统一的治边理念是坚实保障

我国长期以来能够维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是蕴藉于各民族文化形态中的“大一统”理念。简言之,“大一统”即是对天下一统的认同和崇尚。中国传统的“大一统”理念包含丰富的内涵:“大一统”的地域观、“大一统”的政治观、“大一统”的文化观、“大一统”的民族观等。[1](91-94)“大一统”的形成是由中华民族在地缘环境上的同种同源和生活方式上的共生互补所决定的,中国的历史实践反复证明了“天下一统”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大一统”的理念和实践深受中国人的认同和推崇,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立国思想和践行根本。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无一例外都是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天下一统”的观念经过悠久的历史洗礼后深入人心,进而对边疆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边疆统一观、国家认同观以及“以和为主”的治边思想,[2](32)在中国历代王朝边疆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地区采用了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即‘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3](38)可以说,正是因为长期坚守了守中治边、因俗而治、守在四夷的治边方略,中国才能够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最终发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大一统”的治边理念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对于中国而言,“大一统”是国家观,对于全球而言,“大一统”是全球观。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屈辱史和自力更生的奋斗史表明,只有各族人民凝聚起来,牢固树立和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对内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程度,决定着对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成效。所以,创新推进中国的民族工作,解决好中国的民族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的前景。”[4](106)趋于一致的思想观念能够为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和不同民族国家提供稳定的思想根基和治理环境,进而为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统一的观念信仰、价值导向和思想保障。

二、夯实共生互补的经济基础是内生动力

经济状态决定文化状态,民族经济的特点即是民族文化的特色。共生互补的经济生活能够增强民族间交流交往,共生互补的经济意识有助于形成趋同的文化价值观,共生互补的经济共同体能够促进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历史上我国各民族间的贸易互动和经济往来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上的联系,虽然文化上的交流交往并不局限于经济贸易往来,然而也不可否认,一个民族的文化输出与传入主要是沿着贸易往来的商路逐渐普及并深入的。费孝通先生曾对历史上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经济贸易往来进行考证:“中原和北方两大区域的并峙,实际上并非对立,尽管历史里记载着连续不断的所谓劫掠和战争。这些固然是事实,但不见于记载的经济性相互依存的交流和贸易却是更重要的一面。”[5](311)在日益密切的相互依存和往来接触中,汉族和少数民族逐渐建立起共生共存的经济基础,少数民族不断给汉族输入新的血液,汉族同样充实了少数民族,在语言和生活各方面互通互融,日渐趋同。“导致民族融合的具体条件是复杂的,看来主要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的需要,虽则政治的原因也不应当忽视……政治的优势并不就是民族在社会上和经济上的优势。”[5](332)经济交流本身即承载着文化互动,如丝绸之路不仅是经商贸易之路,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之路,现存和出土的壁画、器物、铭文等文物均说明了这一点。文化成为超越民族的精神纽带,对社会整合和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实施了资金投资、财政照顾、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政策扶持,其目的在于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如今,内蒙古各族人民已将内蒙古建设为国家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能源基地,经济一体化成为不折不扣撬动文化认同的杠杆,从经济结构、经济需求或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彰显了各民族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事实。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拓展,荣辱与共的利益共享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凝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而共生互补的经济基础则是多民族国家构建利益共同体的基本前提,多极共治、互惠互利、共享共赢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相互依存,能够汇聚优势、弥补不足,激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使各民族、各地区日益成为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三、打造牢固互嵌的地缘环境是客观需求

“所谓地缘环境就是指国家、国家同盟或国家之下的部分区域形成的地缘体间的地缘关系,以及由地缘关系组成的地缘结构和影响地缘体间的地缘关系、结构的所有内、外部地理环境的综合。根据地缘环境的定义,可以看出地缘环境由三个部分构成:地理环境、地缘体间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6](8)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格局总是反映着一定的地缘环境特点,尽管地缘环境并非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理环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之一。”[7](440)一方面,国家、民族和地区总是受到地缘法则的支配,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地区,社会生活在地缘环境的支配决定下,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殊风貌。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和战略的实施必将对地缘环境产生深远影响,这已是国内外学界的基本共识,如“一带一路”的实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毫无疑问将涉及到沿线参与各国之间利益的协调,也会影响到国际格局的调整,因而必然也是一个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过程。”[8](622)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人口流动性增大,其分布格局、发展实力、人口数量和辐射能力等因素成为研究地缘环境的新视角。“从发达经济体和国内发达地区来看,城市群和都市圈是城市化的高级形态,是现代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的主要平台,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育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是各地参与区域合作和竞争的主体,也是国家层面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9]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不但成为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参与竞争的重要平台,同时也对达成主体间共识和打造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内蒙古幅员辽阔,向西与甘肃、新疆地区连接为丝绸之路,西北触及青藏高原,东南有大漠戈壁,和黄土高原接壤,东北部有茂密的森林,中部则是滔滔黄河和无际的大草原。草原文化之所以能升华到中华文化之中,原因之一在于地缘环境上和祖国其他疆域是浑然一体的,虽然处于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却能够使各民族产生交集。2020年,内蒙古按照中央的部署,以呼和浩特市为中心,在原有呼包鄂榆城市群一体化基础上,打造了一个同心圆式的牢固互嵌的地缘体系,推进黄河“几”字湾都市圈协同发展,向东逐渐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向西紧密联系兰银城市群,借助国家“八横八纵”的高铁运输网及信息网,力图构筑一个政策协助、产业协同、交通联动、生态互补的祖国北疆城市群与网络圈,为促进区域发展、民族互嵌、边疆稳固提供功能保障。

四、整合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是核心内容

文化既是人创造的“意义”,同时也是人行动的“意义框架”,能够使人的行动按照既定的目标轨迹运行。从中华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功能特点来看,正是因为其特有的包容能力和整合功能,才成为一个有巨大生命力的整体。“作为情感联结的桥梁和精神传递的纽带,中华文化始终能够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中华儿女紧密地团结凝聚在一起;中华文化对各民族群体社会化功能的发挥,使得中国得以成为通过文化认同进行国家内部整合的成功范例。”[10](52)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所以能够共处,其根源在于文化能够整合和调适,文化的排斥性、冲突性与适应性、融合性是同时存在、并行不悖的。“虽然不同文化呈多样性的特点,但不同的文化之间是可以沟通、相互交融的。文化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文化的普遍性不能被狭隘地理解为任何一个民族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拥有相同的文化内容,而是指文化为人类的基本生存、生产生活需要和社会组织服务的特性,这种特性不因种族、民族、地域、阶级、时代而有所区别,因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社会活动是具有相同的本质和特征的,文化整合正是建立在这种共同性基础之上的。多元的文化形式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形成‘和而不同’的新文化,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的活力。”[11](35)“和”的观念成为中国社会内部结构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有教无类”“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等智训均说明了这一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愈是整合了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愈丰富,愈有生命力,而一个文化体系愈丰富,愈有生命力,它的整合能力就愈强……中国文化所以如滔滔江河,川流不息,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正是它能够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整合各民族文化特质的结果。文化整合既可以使文化不断更新发展,也可以使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立于不败之地。”[12](240)

内蒙古自治区与八省区为邻,是中国行政区划版图中省(区)际邻最多的地方。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除了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语言外,汉语方言堪称最多,东北、华北、晋陕、兰银方言官话植根生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此地话”(方言),多种语言共声、诸种方言交响,展示着草原热土广阔的胸怀对多民族、多文化共生共荣的包容和相互滋养;内蒙古谱写了“3000孤儿”是“国家的孩子”等经典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乌兰牧骑”长盛不衰,为各族人民所喜爱;马头琴、长调、呼麦、安达组合和无伴奏合唱在国内外音乐殿堂中悠远回响;一曲《鸿雁》唱遍大江南北,为各民族喜爱,一部《骑兵》舞剧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等等。内蒙古之所以能够整合不同的文化形式,除了上面所说的政治、经济、地缘因素之外,还有便是因为文化本身能够敞开胸襟,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宽待和容纳异文化的博大,而不是与世隔绝、固步自封、画地为牢。交流、理解、融合、共享是不同文化共存共荣的根本出路,也是惟一出路。

五、建设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是根本途径

党中央关于民族关系的重要论述指出:“和谐”是新时代民族关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终极目标。民族关系作为多民族国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其和谐与否直接决定着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固。“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的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13](101)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概念,并进一步强调:“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14]即以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设并巩固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内蒙古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民族关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三顺店社区是典型的多民族聚集区,社区常住居民4097人,少数民族人口占38%,其中蒙古族居民648人,回族居民711人,其他少数民族居民共41人。一个聚居着汉、回、蒙、满、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众多民族的社区是如何做到和谐相处、美美与共的呢?

首先,交错杂居的居住格局是互嵌式民族关系的物质基础。三顺店社区属于老旧社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与族际交往中,民族身份已经不是首先被考虑的因素,这与我国部分民族地区民族身份模糊和淡化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互化”不同,是指在不断的交往互动中,各民族增进了解和认同,彼此不再刻意对自己和对方的民族身份进行识别并以此作为交往的障碍,从相遇、相知到协调、适应再到整合、认同,这是一个从自律、自在到自觉的过程。社区的居住格局逐渐由区隔型向接触型、融洽型过渡,最终实现了深层次的嵌入,即不分彼此的交融型的互嵌社区。近年来,三顺店社区在政府部门总体布局规划下,在社区居委会与开发商的通力合作下,以国内外经典案例为样板,打造“邻里中心”(Neighborhood Center)模式的社区商业,社区现有小型商铺168家,周边毗邻大型商场和生活超市,秉承兼收并蓄的规划思想、邻里中心的布局业态,将各个阶层不同民族的居民融合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既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必要而便利的公共服务,也为各民族交流、理解、融合搭建了平台。

交错杂居是实现各民族交融与共的底层基础,思想文化方面的精神融合才是最终目标。在长期的交流交往过程中,各民族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习俗。汉语普通话和呼和浩特地区“此地话”(方言)成为三顺店社区各民族共同的交流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想的外衣,在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采取了有利于或加速彼此理解的语言形式,在生活习惯、思想习惯上也会向对方学习,客观上缩小了文化的距离感。

在饮食习俗方面,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牧区,汉族和蒙古族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和烹调方法已呈彼此借鉴、相互融合的态势,“吃蒙餐还是吃汉餐”已经不是一种民族禁忌,而是礼仪谦让之举;非穆斯林与穆斯林相处时,能够明确穆斯林的习俗禁忌,尊重穆斯林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俗。三顺店社区内有一幢独具特色的“宗教楼”,里面居住的多为宗教人士,藏传佛教的活佛、伊斯兰教的阿訇、基督教的牧师等等,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能够在同一居住环境中和谐相处,不仅因为社区是居民生活所依赖的利益共同体,还因为能够在差异中寻求共同:所有宗教都尊重生命,认为生命是有尊严的,其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取向是充满善意的包容和劝谏。这便是“多元”和“一体”的相互依存关系,多元和差异不是相互折损、相互否定,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成就,在求同存异中体谅海涵、共同发展。

除了日常交往,三顺店社区还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各族居民提供多元文化交流,“民族讲堂”“社区乌兰牧骑”“传统美食节”等已成为社区特有的宣传品牌,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大家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使其逐渐认识到中华各民族交流交往的历史,使各民族居民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形成和谐共济、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局面,使各族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民族团结教育,由居住互嵌上升为心理互嵌。

三顺店全称为三顺车马大店,解放前这里是呼和浩特市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店主取名的用意为“来顺去顺生意顺”。三顺驿站在当时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丰富了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增进了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三顺店社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心相通—— 社情顺,情相融—— 民心顺,力相合——民族团结事业顺。通过多年的努力,三顺店社区先后被授予“全国和谐社区示范社区”“内蒙古自治区党建示范点”“内蒙古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内蒙古自治区先进文化社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2021年,获得中共中央“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殊荣。三顺店社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而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支撑。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指出,空间的社会属性远比其物理属性具有实质性意义,缺乏一定空间基础的支撑,诸多社会行动必然无法开展。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可以从居住空间、学习空间、娱乐空间等方面入手,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进的空间环境。

六、结语

本文以民族团结模范自治区内蒙古为例,探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需要指出的是,这五种实践路径不可能是一刀切式的,它一定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条件和特点而定。从“治理”的角度讲,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属于边疆治理范畴,“除了安全因素外,必须兼顾文化、宗教和发展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总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边疆地区在治理上还是应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而且必须是在民族文化的语境中来这样做。”[15](120)这也正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基本特征: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承认民族多样,在多样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和谐。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民族
爱的共同体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