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朝使臣与元朝名士之交流

2022-03-24 19:48尹铉哲王寒
东疆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丽

尹铉哲,王寒

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一直非常密切。两国的长期交往多是通过互派使臣实现的。有元一代,高丽朝赴元朝使臣数量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高丽朝使臣在元朝获得了优厚的礼遇,朝廷会派有文采的儒士、有学识之人为馆伴。[1](118)他们觐见皇帝、太后,进献表文、贡品,完成出使的任务,并在馆伴的陪同下,参加宴会、看戏、参观寺院等活动,同时有机会与元朝的名士接触,唱和交流。本文以高丽朝使臣李藏用、李承休、李齐贤为例,从他们与元名士唱和之中亦可窥见两国文人交往中各自的风采。

一、李藏用与元朝儒士的交往

李藏用(1201—1272),字显甫,初名仁祺,谥文真。高丽元宗朝曾四次出使蒙古,以其出色的文才周旋于元廷,为两国宗藩关系的平稳过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居元期间,李藏用与元朝著名学者王鹗、王恽都有往来唱和。

(一)与王恽的交往

王恽((1227—1304),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人,北方儒士,历官世祖、成宗两朝,生平凡五任风宪,三入翰林。李藏用与王恽相识于1261年(元世祖中统二年,高丽元宗二年)六月,高丽朝遣世子携随从18人至元,都堂置酒招待,王恽特地用“满月白皙,须发皓然”来描述李藏用之风姿。在分别之际,李藏用应有诗赠与王恽,所以王恽有《和高丽参政李显甫》回赠:

恩波如海际天隅,一日京师识老苏。喜向嵓廊瞻汉相,叹随仙杖听嵩呼。衣冠自是乘槎客,文采还惊照乘珠。共羡朝天蒙宠渥,三韩秋色满归途。[2]

在诗中,王恽再次提到李藏用的风姿,“乘槎客”喻指游仙之人,这里指李藏用衣冠之飘逸。不仅如此,王恽把李藏用比作“老苏”,即苏洵,并用“照乘珠”来喻其光彩夺目的文采,可见对李藏用的评价之高。李藏用给王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李藏用的外甥赴元时仍对其提及当年两人之交往,“中统初。予载笔中堂,尝陪先相文会,且有唱和。今观高标,日暮怀仁,不觉感慨,因赋是诗为赠情见乎辞”,再次称赞了李藏用的才学“鸭绿江头老谪仙,醉中吟讽得微言。当年翰学推贤相,此日高风得乐轩”。[3]

(二)与王鹗的交往

王鹗(1191—1274),字百一,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状元,深受元世祖赏识。在他的提议下,元始设翰林学士院,王鹗被授为翰林学士承旨。他推崇儒术,且其文章盛极一时。李藏用与王鹗的相识是在1264年(元世祖至元元年,高丽元宗五年),李藏用随元宗入元,据《中堂事记》记:“中统二年六月十日庚子……是日高丽世子植( 谌) 来朝,诏馆于都东郊官舍,从行者一十八人,选必阇赤太原张大本,字仲端,美丰仪辨而有文采,为馆伴焉。继命翰林承旨王鹗、郎中焦飞卿犒慰有。诏翼日都省官与高丽使人每,就省中戏剧者。”[4]李藏用等高丽朝使臣入元以后,元朝派有文采的必阇赤张大本为馆伴,并派翰林承旨王鹗、郎中焦飞卿等陪同看戏,设宴款待。在王鹗邀请的宴席之上,“歌人唱吴彦《高人月圆》《春从天上来》二曲,藏用微吟其词,中音节。鹗起,执手叹赏曰:‘君不通华言而解此曲,必深于音律者也。’益敬重。”[5](3145)在李藏用不通汉语的情形下仍能理解曲意,必是精于音律之人,因之,王鹗“执手叹赏”。高丽朝文人李榖记之曰:“翰林王学士诸公歆其风裁,皆愿内交。”[6](170)高丽朝学者李承休也记录了李藏用与王鹗的交往:“公尝奉东宫朝上国,上国秉政丞相王鹗一言相契,与之为友。”[7](398)

李藏用的才能得到了忽必烈的赞誉:“帝闻藏用陈奏,谓之阿蛮灭儿里干李。”阿蛮灭儿里干李是蒙语,口齿伶俐的意思。李藏用遂在元声名鹊起,“宰相见者,亦谓海东贤人,至有写真以礼者”[5](3145),他被尊称为海东贤人,甚至有人画其像礼敬。

二、李承休与侯友贤的交往

李承休(1234—1300),字体休,号动安居士,曾以书状官的身份随顺安公入元,《高丽史》载:“王遣顺安公悰如元贺册皇后、太子,两府荐承休为书状官,辞以老。王曰:‘岁庚午,书汝姓名于硕匣,今犹在案上,汝其勉哉!’仍赐白金三斤,遣之。”[8](3257)李承休在其《宾王录序》中也记道:“至元十年癸酉春三月,上国册立皇后皇太子,而普告天下,上命爱子顺安侯某为贺进。”[9](417)使团中对书状官的要求很高,“非通才,号难能。”[10](22)李承休果不负所望,“每遇恩赐,上表陈谢,语辄惊人,名遂大振。”[11](60)

侯友贤为何许人,在元朝史料中未曾见,但从李承休的《宾王录》中记录:“侯君自叙云,五岁通六经,先□□□□属翰林院,时号天下神童云云。□□□□忠表荐授翰林学士。今与□□□□□□□□文年二十八岁云云。其父光皆如是云。”[12](420)可知侯友贤出身书香世家,孩童之时即通六经,成年后因富有才华而被举荐授翰林学士。《高丽史》记载:“友贤五岁通六经,帝徵为学士,称神童。”[8](3257)

李承休到元之时,即与侯友贤相识,“八月初四日,将入燕京,中都城五里所,有以壶浆来迎者,乃中书省所遣宣使总管等也,引至娄总管城中私第,于是乎馆之,翰林学士侯友贤显忠来为陪伴,为日有五。”[12](420)中都城为金中都旧城,距离元大都不远。元朝没有使用金国的中都,而是在其附近另外建立了一个大都。高丽朝此次赴元一行之人在距离大都城五里之地的中都就有中书省派来的宣使总管迎接,进城后住到一个姓娄的总管私宅后,即有翰林学士侯友贤等相陪。

五天后,“皇后殿下命马琉奉御下敕曰:‘帝在行宫,时未还御,寡德先见可矣。’”[12](420)元世祖尚在元上都,由皇后先行接待高丽使团,在接见时是侯友贤导引至中庭,李承休记曰:“御大都城万寿山山东便殿受贺。马奉御任宣使引至门外,而馆伴侯导达中庭。”[12](420)

虽只相处六天,但二人视彼此为知己。在李承休见皇后回馆后,侯学士即赠诗与承休曰:

四海车书一混同,风云际会得相逢。万里路途座上宾,盈筐玉帛贺中宫。儿曹怪彼语言别,君子知公道义同。自谓无才闻见浅,荒侍耻录日华东。[13](420)

二人虽语言不通,但是道义是相同的,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彼此认同。诗的尾句侯友贤以自谦反衬了李承休的才学。李承休随之唱和:

莫怪相看语未通,知音知在一奇逢。九门导我趋天陛,五岁多君拜帝宫。人品逈将霄壤隔,交情还与弟兄同。佐明日月光天下,恩照偏加鲽海东。[13](420)

此诗表达了李承休对侯友贤才华、人品的赞颂,更表达了知音难觅,惺惺相惜之情。

八月二十一日,在侯友贤的陪同下,高丽朝使团一行游览了滤江石桥,李承休有记《是月廿有一日,陪侯郎游滤江石桥。侯学士劝留诗一首。其明日,赋古调一篇赠之》,在侯友贤的要求之下,李承休赋诗:

滤江石桥天下传,江移岸改桥依然。□□□□十一间,横断碧洛晴虹盘。中虚可□□□□,□妍宏壮非人为。定将天眼巧分别,密□□□□来设。且疑中秋午夜轮,清光秀彩当空新。顽然夷羿辙射落,收拾缀行横江掷。银蟾玉兔形模奇,不忍奔散来相随。黄流穿过洋洋乎,浊可濯足泥沙俱。回栏曲楯相撑之,蹲猿琚虎井蟠璃。提孩负子空中舞,游人欲数终难数。穷妍极巧使人愕,莫是天工玉斧削。我初来观要探极,眼力先穷空叹息。又于天台饱倾耳,壮观宏规孰与此。安得神仙缩地术,一处相观论甲乙。[14](421)

滤江石桥,即卢沟桥,该桥建于1192年(金章宗明昌三年),到元朝时该桥依然保留,因此李承休感叹“江移岸改桥依然”。诗中不仅写了桥的宏伟和巧夺天工,也描写了游人如织的繁荣景象。

在李承休一行觐见忽必烈的时候,仍由侯友贤等引领上殿,“八月二十四日,皇帝陛下自巡守开平府回辇。其明日,御万寿山广寒宫玉殿受贺”,“令馆伴侯学士、姜宣使引我令殿并侯邸及官属,列立于班心之下。”[15](421)

九月初一日,中都省宴请高丽朝使臣一行,侯学士等陪同,“大学士侯、宣使高等立于东偏,揖侯邸,令坐于西偏;又令寮属列坐后行,而己坐于东偏。”[16](424)

九月初七日,高丽朝使团的返程提上了日程。尽管相识仅一个月有余,李承休与侯友贤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承休“与侯学士,姜、任两宣使,娄总管,小酌至晚”,席间,李承休赋诗留别侯学士:

无限丹心一笑通,天教管鲍偶然逢。老鸟受我投华屋,幼凤多君跃紫君。远别颇嫌夷夏隔,真交尚喜漆胶同。死生穷达曾天赋,却要侯君少指东。[17](424)

李承休用“管鲍之交”来视自己与侯学士之间的友谊,在分别之时更觉两国相隔甚远,从此两人将天各一方,难以相见。从诗中也看出,二人虽仅相处一月,但探讨交流广泛,如死、生、穷、达等问题。

九月初八日,高丽朝使团正式踏上回程之路,“侯学士,娄总管,姜、任两宣使提挈珍具,俱共随来,并陈共帐。”李承休与侯学士的关系远远超越了使臣的官方往来,而是朋友之间的难舍难分,“歌管悽咽,停驻移时,叙别绸缭”。侯友贤再次赋诗表达了深厚的离别之情:

寒角邻鸡报五更,盈门驲骑促归程。雁飞遐塞林烟碧,马入荒坡草露清。东海待君应有望,西风送客岂无情。离愁莫尽尊中酒,更听阳关第四声。[18](425)

李承休即席次韵答侯学士:

鸡送三呼五点更,拜辞天阙赴前程。□□□□醖黄金,溢赠别歌词白雪。□□□□时鼎礼,天教我辈正钟情。四□□□□□□,□待云端一雁声。[19](425)

此诗文虽没有完整保存原貌,但从“鸡送三呼五点更”和“天教我辈正钟情”句犹可见二人在分离之际的难舍难分之情。

李承休在元朝很有名气,元朝承旨欧阳玄虽未与之谋面,但也有文赞道:“动安居士李公某尝为本国诤臣,谠言直慨,称于四方。余从其外孙古鼎昷禅师,得其诗文一秩读之,思致不尘,语意清峻,有飘然世外之趣,使金、李诸名士与角一艺之长,想未见能过之者。虽未获观其全集,尝鼎一脔,中边皆甜,令人隽永不已。”[20](387)如果说侯友贤对李承休的唱和之辞不免有谋面之后的好感成分,而欧阳玄仅观其文字便与之神交,因有共同的汉字基础,两国文人的交流是顺畅和自然的。

三、李齐贤与元朝诸名士的交往

李齐贤(1287—1367),字仲思,号益斋、栎翁,谥文忠。1314年(元延祐元年,高丽朝忠肃王元年),高丽忠宣王璋让位于太子忠肃王后,以元朝太尉之职,留居元大都并构置万卷堂,以书史自娱,感到“京师文学之士,皆天下之选,吾府未有其人,是吾羞也,召齐贤至都”。[21](3361)忠宣王希望有同大都博闻强识之士匹敌者为自己的近臣,以更好地与名士们交流,遂召时任高丽朝内付副令的李齐贤来到中国。自此,李齐贤居华26年,七次往返于高丽朝与元朝之间,曾出游西蜀、江南之地,以其自身文学、绘画、书法等方面的成就,得到了更多与元朝名士交往的机会。

(一)与赵孟交往

三韩望巴蜀,相去万里余。栈阁如登天,剑门不可逾。谁令触炎热,鞍马事驱驰。王事有期程,吾敢求安居。道路何缅邈,山川亦盘纡。赖彼多古迹,庶可慰踌躇。勿云锦城乐,早归乃良途。秋高天气清,矫首西南隅。[24](509)

全诗格调虽没有送行之不舍与流连,但是对相隔万里之遥的前路的描述“如登天”“不可逾”等,还是充分表现了送行之人的担心。既然“王事”不可违,只能以有“古迹”可循聊以自慰。这份担忧和期盼挚友早日归来之心足见二人感情之深厚。

梦破邮亭耿晓灯,欲乘鞍马觉凌竞。云迷柱史烧丹灶,雪压文王避雨陵。触事谁知胸块磊,吟诗只得发鬅髻。尘巾折角裘穿襁,羞向龙门见李膺。[25](509)

赵诗云:“谁令触炎热,鞍马事驱驰”,齐贤回应曰:“欲乘鞍马觉凌竞”,想乘鞍马却战战兢兢;赵孟慰他的“赖彼多古迹”,李齐贤看到的却是老子炼丹之灶被云遮住,文王避雨之处被雪压低。心中的郁结不能发散,无心写诗著文,愧对赵的期望。

珥笔飘缨紫殿春,诗成夺得锦袍新。侍臣洗眼观风采,曾是南朝第一人。

风流空想永和春,翰墨遗踪百变新。千载幸逢真面目,况闻家有卫夫人。[26](510)

(二)与元明善的交往

元明善(1269—1322)字复初,以文章名时,为元之一代大儒。在李齐贤西行蜀地之际,元明善写诗送行:

峨眉山色梦中青,人自鸡林使锦城。九域图经归一姓,四川风物契三生。扪参历井真虚语,咏月吟风足此行。细问孔明当日事,辽东却对幼安评。[27](506)

诗中“参”“井”皆为星宿之名,蜀道之难,峨眉之险都在这“扪参历井”之中,即可以摸到星辰,但是,乐观的复初宽慰李齐贤不必被此所惑,他的“咏月吟风”必定不虚此行。从中可见对李齐贤文学才华的肯定。

作为一代名儒的元明善于李齐贤不仅是益友,也是良师,教诲如孔子执鞭,人品如王生结袜。李齐贤在他的《奉和元复初学士赠别》中表达了这种情感:

昔从倾盖眼能者,载酒同游遍洛城。直欲执鞭如鲁叟,岂惟结袜比王生。感公灯火三更话,慰我关山万里行。更得新诗入囊褚,剑南人识汝南萍。[28](506)

诗中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有真挚友情的陪伴,何惧前方关山万里之途。

(三)与张养浩的交往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1316 年(元仁宗延祐三年)李齐贤西行之际,张养浩曾赠其蜀行诗一首:

三韩文物盛当年,刮目青云又此贤。壮志玉虹缠古剑,至诚石虎裂惊弦。一鞭岚翠游山骑,满纸珠玑咏月篇。此去浣花春正好,白鸥应为子来前。[29](506)

张养浩描绘的蜀地的壮美景色,犹如李齐贤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又赴西蜀的胆识和雄心一样可倾可敬,同时也相信有“满纸珠玑”之才的李齐贤会不负江山美景,有更多传世之作。整首诗充满了对李齐贤的人品和才华的由衷赞美。

张养浩除了在李齐贤西行之际有诗相赠之外,两人应还有探讨诗文的往来之作,所以李齐贤有诗作《张希孟侍郎示长短句一编,以诗奉谢》:

天靳文章数百年,一时输与济南贤。纵横宝气丰城剑,要妙古音清庙弦。

便觉有功名教事,谁言费力短长篇。兴来三复高声读,万里江山只眼前。[30](506)

张养浩是济南历城县人,所以李齐贤用地名指代他。长短句,即词。宋朝作词之人甚多,成就也极高,但是有元一代,文人对词的创作热情不高。不知张养浩所作之长短句内容如何,但李齐贤这首诗分明是对张的鼓励和期望,无论何种文体,在自己高兴的时候高声诵读,天地便广阔了。

(四)与陈樵的交往

陈樵(1278—1365),字君采,元末隐居小东白山银谷涧中,身披鹿皮,自号鹿皮子。生平足迹未尝出乡里,而声名远播。丞相伯颜读其文,欲起用,坚辞不就。当时著名学者虞集、黄溍等皆敬慕之。李齐贤南游之时与陈樵相识,二人亦有诗文唱和。陈樵的《答李齐贤言别》:

古来青云士,论德不论年。及时扬意气,车服耀且鲜。譬彼桃李花,逢春各争妍。胡能学兰菊,迟暮秋风前。羡子富年华,文思如涌泉。词场早胜誉,海内推英贤。而我竟何为,着鞭苦不先。赋命有迟速,行止任自然。吾观鸿鹄飞,低回未须怜。会当振六翮,高举摩青天。[31](66)

李齐贤在与陈樵告别之时应有诗相赠,惜已不可见。陈樵在答诗中不吝对李齐贤的意气风发、意马光鲜、风华正茂、才华横溢的羡慕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虽已年暮,也不须被怜悯,仍能有展翅高飞的机会。

在陈樵《鹿皮子集》卷中还有《分题送李齐贤三首》:

彩鸾衔诰傍花飞,知有恩荣出帝闱。八角灵文金作册,三天使者绣为衣。华阳洞古亭尤在,句曲山深鹤未归。寄语仙人张伯羽,何时邂逅说玄微。(《绣衣亭》)

椎碎台前六合仪,登台犹自说琼玑。灵槎有客侵河鼓,别墅何人觅少微。银汉经天还北拱,玉蟾入月却西飞。太平共喜兴文教,奎壁煌煌夜吐辉。(《占星台》)

湖上残烟弄薄晴,湖堤杨柳午风轻。白波只尺分寒热,赤鲤东西异死生。天向月中藏日髓,人疑阳里有阴精。广文暇日频相过,几度沉思玩物情。(《半汤湖》)[32](66)

作者极尽想象,用神话传说和湖上奇观写景,呈现了一派空灵、祥和的画面,抒发了欢聚的喜悦之情。

(五)与朱德润的交往

朱德润(1294—1365),字泽民,工画山水人物,能诗,善书。仁宗延祐末荐授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修。英宗嗣位,出为镇东儒学提举,后弃官归。顺帝至正中,起为行中书省照磨,摄守长兴。

朱德润在大都结识了李齐贤,二人经常一起研讨诗文,一起在大都寻访观摩画迹,“昔与姑苏朱德润,每观屏障燕市东”。[23](539)据李齐贤记,朱德润曾为其作画《燕山晓雪图》,李齐贤赞其画曰:“画中之境今自蹈,画中之意不可忘。白头更有相逢日,握手披图感叹长。”[33](512)

在李齐贤西行远谒忠宣王时,朱德润作《送李益斋之临洮》一组诗:

绿荫满京畿,送子之临洮。临洮何茫茫,流出长江濠。长城岸阻玉关阨,于阗葱岭河凉高。羌氐儿郎走带箭,哀笳风起斗击刁。良人西征二三载,宝幢车马声尘遥。如今不用酒泉郡,岂必坐使朱颜凋。葡萄苜蓿味虽美,异方土殊俗乡里。避地当犹似管宁,受封应得论箕子。愿从列骑拥旌旄,归来燕处华堂里。却话人情翻掌难,曾浥征袍泪如洗。[34]

临洮,今甘肃省安西市临洮县,元朝时设临洮府。诗中描绘了临洮环境的恶劣,深藏着对李齐贤西行的关切和担忧之情,同时也期盼着他能够安然归来。

(六)与吴寿山、汤炳龙的交往

1319年(元仁宗延祐六年,高丽朝忠肃王六年),李齐贤随忠宣王赴江南,在杭州又结识了吴寿山和汤炳龙。吴寿山特地为李齐贤画像,汤炳龙为画像作题赞。汤炳龙(1241—1323),字子文,自号北村老民,工于诗,善谈论。关于吴寿山已不可考,但以汤炳龙之成就能为其画作题赞,应可认为吴寿山其画亦是水平不凡,从汤的题赞中描述李齐贤形象的语句也可看出吴寿山所作画像的精湛。其题赞为:

车书其同,礼乐同东,光岳同钟,为人之宗,为世之雄,为儒之通,气正而洪,貌俨而恭,言慎而从,恢恢乎容,温温乎融,挺挺乎中,其于学则充,于道则隆,于文则丰,存心以忠,临政以公,辅国以功,命而登庸,瞻而和衷,徯而时雍。延祐已未九月望日,北村老民汤炳龙书于钱塘保和读易斋,时年七十有九。[35](533)

此赞从名望、体貌、品格、学问、政事等方面称赞李齐贤的儒雅风流。

(七)与许谦的交往

许谦(1270—1337),字益之,号白云山人,与何基、王柏、金履祥等一起被称为“金华四先生”。得朱熹道学之传,延祐初,居东阳八华山,讲授朱熹理学,“讨论讲贯,终日不倦”,“四方之士,以不及门为耻,给绅先生之过其乡邦者,必师其家存问焉”[36](4320)。1319年(元仁宗延祐六年,高丽朝忠肃王六年)李齐贤与权汉功、洪沦、奇长老等一起跟随忠宣王到江浙一带巡历,经过婺州路。李齐贤与许谦很可能有见面的机会。许谦有《李齐贤真赞》:

目秀眉扬,神舒气缓。妙手描模,毫发无间。形色天性,所贵践形。人见其貌,莫知其心。我知若人,交养内外。和顺积中,晬面盎背。朝瞻夕视,如对大宾。力行所学,无负其身。[37]

许谦在赞扬画家手法逼真的同时,更是对李齐贤的品行和学问给予高度评价。

李齐贤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结交了众多有才华的文人学子,也与很多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他东归故国之时,写有《庚辰四月将东归题齐化门酒楼》一诗,抒发了其即将离开中国,告别友人之深情:“他日重来岂无念,却愁华发污缁尘。”[38](531)

四、结论

在元丽往来中,自蒙古太宗至元顺帝137年间,高丽朝共派使团556次,平均每年4.1次。[39](20)虽然赴元使团频繁,但高丽朝对使臣的选派十分慎重,被选派到中国的高丽朝使臣大多是具有较高汉文化修养的文人。为了交流的方便,元廷会选派一些有文采的儒士作为高丽朝使者的馆伴,甚至当时有名望的学者也参与了宴请使臣的种种活动。在此种情况下,高丽朝使臣珍惜能与元名士交流的机会,倾慕学习;中国儒士也为异国学者深厚的汉文化修养而折服。因此,虽然双方相处时间较短,甚至分别之后再无相见机会,但他们都相当珍惜这短暂之聚,惺惺相惜,唱和留念。他们的交往在国家层面上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在民间层面上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彼此了解,加深了友谊。

猜你喜欢
高丽
《简易方程》思维导图
《植树问题》思维导图
高丽莉作品赏析
母与子
《高丽史·乐志》词调下小字标识考释
彩蛋舞会
缤纷花园
元朝曾吹『高丽风』
《高丽史》1所见女真诸部朝贡高丽情况研究
新女娲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