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傀儡戏在李嵩《骷髅幻戏图》中的表现

2022-04-07 13:10刘妍雯
河北画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傀儡骷髅

刘妍雯

(湖北大学)

一、傀儡戏

(一)傀儡戏及其起源

傀儡戏又称为木偶戏,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历史悠久。古代人常称之为悬丝傀儡,现多称为木偶戏,民间多简称为线偶或线戏,是民间艺人通过操控丝线来使木偶进行故事表演的戏剧方式。木偶高度为二尺左右,由头部、躯体、四肢三大部分组成,在重要的关键部位加缀丝线,加缀丝线的部位一般多是头、背部、手臂、手掌、腹部、脚部等,布线数量少则八条,多则二三十条。

关于傀儡戏的起源有两类说法,其中一种认为最早起源于先秦,在当时被用于古代殉葬的“俑”与傀儡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认为“俑”便是傀儡的前身。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奴隶陶俑(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初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春秋、战国时期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乐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等被认为是最初的木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傀儡戏起源于西汉时代,目前中国傀儡偶与悬丝傀儡起源的最早证据便是1980年于山东省莱西县岱野遗址中出土的一批西汉墓穴文物。傀儡戏“源于汉,兴于唐。”在《后汉书·五行志》中就曾有“作傀儡”的记载。唐代时期梁镗《咏木老人》的诗句“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中也曾提到傀儡戏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由此可见,当时傀儡戏的制作和表演技术已经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前代傀儡戏在技术等方面的发展都为其在南宋时期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宋时期,傀儡戏艺术成为一种流行的骷髅戏和悬丝傀儡表演,同时,由于宋代很多戏剧中都有鬼神形象的出现,因此,人们对于鬼神的接受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对于骷髅形象人们也都见怪不怪了,侧面也提高了傀儡戏在百姓之间的受欢迎程度。

(二)傀儡戏在南宋时期盛行的原因

根据《旧唐书·音乐志二》中的记载,“《窟礧子》,亦云《魁礧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齐后主高纬尤所好。高丽国亦有之。”这说明直至宋朝,傀儡戏才成为一种普遍的表演形式,不仅仅局限于“丧家乐”。

到了宋代,城市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推动了傀儡戏的向前发展。美籍学者马润潮认为宋代是“世界伟大海洋贸易史上的第一个时期”,说明了宋代经济的繁荣程度,而经济上的繁荣是傀儡戏在南宋时期盛行的原因之一。根据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的记录,临安的瓦舍勾栏里时常进行傀儡戏的演出,傀儡戏艺人也会在乡下走街串巷进行表演。诗人刘克庄《闻祥应庙优戏甚盛》诗二首之一“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山中一老眠初觉,棚上渚君闲未知,游女归来寻坠再,邻翁看罢感牵丝,可怜朴散非渠罪,薄俗如今记偃师。”描绘了村庄中人们前去神庙观看傀儡戏的场景,傀儡戏引得万人空巷,人们兴致勃勃,看完表演后,游女、老翁感同身受。可见傀儡戏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南宋时期的木偶戏种类有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可见南宋时期的傀儡形象的种类有了较大的发展。悬丝傀儡受到了宋朝杂剧和南戏的影响,呈现出戏剧化的特点,出现了固定剧目表演。当时的傀儡戏艺术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繁荣局面。表演题材有“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画本”等。傀儡戏逐渐完善,开始进行有文本的表演,这些文本是当时文人墨客所撰写的话本。南宋时期的文化环境给傀儡戏的发展提供了营养,这也是傀儡戏在当时十分繁荣的原因之一。

二、傀儡戏在《骷髅幻戏图》中的表现

(一)赏析《骷髅幻戏图》

《骷髅幻戏图》是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李嵩所画。李嵩,南宋中期的画院画家,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中记载:“李嵩,钱唐人,少为木工,颇达绳墨,后为李从训养子,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光、宁、理三朝画院侍诏。”李嵩所作人物、花鸟、楼阁皆各具特色。其中,李嵩多作风俗人物画,作品中更多描绘底层人物形象,多表现人物所处的现实生活场景。其代表作有描绘农民生活的《春溪渡牛图》《春社图》和《服田图》等,《观灯图》《柳塘聚禽图》《花篮图》等传世作品无不代表了其高超传神的绘画技巧,货郎这一创作题材也是李嵩代表作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货郎图》便是李嵩的著名传世代表作。其中,由于《骷髅幻戏图》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及其背后隐含的深意仍是一个不确定的答案,这幅作品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并引人探究。这幅作品是古代美术史中具有强烈神秘色彩的著作。

《骷髅幻戏图》又称《骷髅图》《骷髅弄婴图》《骷髅戏悬丝傀儡图》,绢面团扇,纵27.1厘米,横26.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整幅作品设色古雅,勾染严谨,体现了宋代人物画的艺术特色。画面所描绘的内容不同于古代普通的绘画题材,带有一定的神秘性和恐怖性。从构图上来看,一大一小两个骷髅以及怀抱婴儿哺乳的妇女则是画面的中心人物,作者将其安排在画面偏左下角的位置,同时,将背景的石墩和装有许多物品的货担安排在左侧,这一侧则显得十分繁密。李嵩将左侧也作为了画面的重色,与右侧简洁浅淡的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画面的主体人物形象。右面妇女和儿童前伸的动作与中心人物有了联系,同时,背景上作者描绘了一个斜坡和向前生长的树枝,使两侧画面有对比的同时不会让画面失重。左右两侧的大疏大密、一浓一淡对比强烈,构图方式十分大胆且具有趣味性。从笔墨造型来看,画面中的描绘对象都十分写实,造型严谨,李嵩运用线条展现了不同的质感,线条流畅遒劲,女性形象面部线条柔和浅淡,而骷髅的骨骼线条坚韧有力,衣裳垂感十足,线条在质感上也呈现了对比,可以看出画者的艺术修养极高。在刻画行李竹篮时,结构十分严谨,在线条勾勒的基础上略施淡墨,繁多的物品都一一进行了详尽的描绘。在背景的刻画时也毫不马虎,背景的砖墙塑造得敦实坚固,树枝疏密有致。

画面描绘的一大一小两个骷髅形象,大骷髅席地而坐,左腿弯曲放在地面,右腿躬膝,单手通过丝线操控着小骷髅,动作十分轻松娴熟,大骷髅身着布衣,头戴帽,为平常人相同的装束。小傀儡身体微微前倾,手臂向前,与地上爬动儿童向前伸出的手形成了联系。画面大骷髅后面是一位妇女怀抱一小儿,进行哺乳,目光却望向前方的大骷髅,暗示着这是一家三口。在这妇人的背后有一高台,上面写有“五里”,表明了这一场景的地点。大骷髅旁边放置着一副货担,物品齐全,多是出行时的必需品,有雨伞、水壶等物品,或许侧面说明这个大骷髅作为一位傀儡戏艺人携家人时常奔波表演的生活。画面右侧的一位妇女神态紧张,两臂伸出想要阻止地上爬行的儿童去接触小骷髅,而地上正在匍匐爬行的小男孩正伸出右手想要触摸小骷髅,可见这小孩子丝毫不畏惧骷髅的形象。这是由于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十分繁荣,市民阶层的娱乐活动也精彩丰富,戏剧等表演种类不断增加,平民百姓对鬼怪等形象的接受度已经很高了,同时,在宋代其他风俗画作品中也能够看到傀儡道具的出现,像傀儡这种道具甚至成为儿童们的玩具,并不仅仅是傀儡戏艺人的专属道具。

李嵩这幅《骷髅幻戏图》一反中国传统绘画中表达的淡泊和诗意之感,表现了一种独特的视角。通过小傀儡和地上爬行儿童二者都互相伸出的手臂将画面联系在了一起,同时又达到了画家想要表达的“生”与“死”之间距离的目的。

(二)《骷髅幻戏图》中对傀儡戏的表达

《骷髅幻戏图》中将一大一小两个骷髅形象作为画面的主体,大骷髅操纵着小骷髅,和悬丝傀儡的表演方式相同,暗示了大骷髅可能是一位傀儡戏艺人。李嵩将南宋时期盛行的傀儡戏艺术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借用傀儡戏艺人的形象,传达普通人在战乱生活中漂泊的艰辛生活。

作为画面的主要部分,李嵩对于大骷髅的描绘十分精细,对于骨骼的大小比例把握得十分精准。为何在古代并没有解剖学的时期,李嵩能够对人体骨骼比例的把握如此精准呢?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虽然南宋时期经济十分繁荣,但是与周边各国依旧战乱不断。南宋政权从建立初期就面临着与周边各国的战争压力,南宋王朝到发展到中后期,国力逐渐衰退,政权腐败,北方蒙古渐渐崛起,在与南宋联手歼灭金国后开始挥旗南下,攻打南宋。在战争期间,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物价飞涨,平民百姓无法负担,被逼无奈只能选择食人肉,史料中记载“金人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千,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由于当时粮食价格高居不下,百姓们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于是饿殍遍地,有些地区出现了人食人的现象,同时,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尸体遍地,使得当时的百姓对于骷髅的形象已经毫不陌生,甚至吃完人肉后的骨头都成为儿童手中的玩物。李嵩对于骨骼的刻画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骷髅幻戏图》中“幻戏”的所指以及操纵小骷髅的不是正常的傀儡戏艺人而是一个大骷髅,这些都带给人们很多疑问。画面中正在哺乳的妇人,目光往向大骷髅,眼神中流露出温柔,除去大骷髅这样不寻常的安排,整幅画面是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仿佛是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场景。在大众认知中,骷髅意味着死亡,那么是否画者想要侧面暗示大骷髅可能已经去世了,而这大骷髅戏耍小傀儡的场景或许都是这位妇女想象的场景。同时我们发现,小傀儡也是骷髅形象。傀儡戏中的灵怪大多十分怪异,同时有骷髅模样的,那么画家将傀儡安排为小骷髅形象,与大骷髅形成了一致,是否暗示着大骷髅与傀儡相同的命运。

多数研究者认为《骷髅幻戏图》中所表现的含义是受到了庄子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佛道中的生死观。元代黄公望的散曲《醉中天》中写道:“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寻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识破也羞哪不羞?呆你兀自五里已单堠。”元人姬翼有一首《鹤妈天》小令:“造物儿童作剧狂,悬丝傀儡戏当场,般(搬)神弄鬼翻腾用,走骨行尸昼夜忙。”宋代黄庭坚有诗曰:“万般尽被鬼神戏,看取人间傀儡棚。烦恼自无安脚处,从他鼓笛弄浮生。”这些诗句中都通过傀儡戏来表达对于人生的无奈。傀儡再逼真的形象也不是真实的人,它没有思想,活动都需要借助他人之手,表达了一种人生掌控在别人手中的感受,感慨命运变化无常,身不由己,独留一具空壳任人摆布。

面对战火纷飞的社会,普通百姓食不果腹,生活艰难。李嵩虽为三朝画院侍诏,但由于他出身底层,他十分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面对此情此景,感慨无比却无能为力。在画面中借用傀儡引发人们对于命运无法改变,皆由他人操控之感。在《骷髅幻戏图》中李嵩融合了佛道思想的生死观和对现实的命运无奈之情的感慨。李嵩的《骷髅幻戏图》通过写生的手法表现形象,借傀儡戏来表达作品背后的含义,留给观者无穷的想象。

三、结语

南宋时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傀儡戏的发展进程,傀儡戏在南宋时期更加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李嵩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同时,由于当时战乱不断、尸体遍地的社会环境,对于李嵩更准确地把握骨骼比例结构具有一定的积极帮助。《骷髅幻戏图》作为李嵩风俗画中十分有特点的代表作品,其描绘的内容极具个性,人物形象荒诞神秘,作品通过描绘骷髅、傀儡戏等形象,背后暗含了与佛道思想相关的生死观念,但对于画面所蕴藏的含义在每位观者看来可能各不相同。

猜你喜欢
傀儡骷髅
水傀儡考论
东汉
智闯骷髅岛
骷髅行乞
骷髅行乞
骷髅行乞
骷髅行乞
《牵丝戏》
会移步的骷髅
挟天子以令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