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贵勤,其妙在人

2022-04-27 08:17
中国篆刻 2022年4期
关键词:硬笔临帖优秀奖

林 勇

硬笔书 《沁园春·雪》

辛丑岁末,接中钢杂志专栏约稿,倍感荣幸。在这无穷书路之中,自己不过沧海一粟。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门艺术,在中华文化中传承千年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美妙但又深邃。正因为这无穷的魅力,我从小就喜欢写字,不过那时候还不能理解什么是书法。后又从军,也耽搁了一些时日。直到不惑之年,才感觉到时光荏苒。幸得一位长辈训导指点,才重拾笔墨,踏入书法之门。三年多来,虽然水平尚浅,但是感悟颇多,也算有些收获。

首先,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它就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孙过庭《书谱》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察之”需要观察力,“拟之”需要表现力,观察力和表现力就体现在我们丰富的生活经验中。而当我真正踏入书法的大门后,才倍感学书的艰辛,眼的观察力不是那么独到,手的表现力更是不怎么听使唤。恍然明白书法在字里行间,除了文字本身传达的信息以外,还包含了书者的学识,修养,个性。书法的魅力在无声的世界中,不仅是其本体的展现,更是学书人、写字人高尚的审美情操的表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也曾言:“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我学习书法最深的感受就是有三点:一是临帖;二是勤奋;三是坚持。只有深耕古帖,学习古人,再加上勤奋与坚持,便能熟能生巧,胸有成竹,然后随心所欲,尽显心中所想。

其次,说说临帖。临帖可以使人得到愉悦,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帖子与古人促膝交流,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享受。但我却又是一个无才华的临帖者,最开始临帖的时候,我手下的造型能力、模拟能力完全不听使唤,甚至产生厌倦,努力临像而临不像,更别说是实临了,说是意临了也不是,我又是个心中缺乏想象力者,时常又囿于原帖,跳不出古人设定的藩篱。所以临帖是一个漫长而需要坚持的过程。我们必须认清临帖是每一个学书法的人无法绕开的途径,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中说道:“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既然书法是艺术,就应该遵循法度规则,正确运用笔法,如起收、方圆、中侧、提按、转折等等。汉字由不同的笔画组成,如何组合才能使字美观有趣,书法的结构往往因字赋形,根据一定的规律做出合适的艺术安排,如疏密、虚实等等。再然后是章法,点画之间的呼应,通篇布局的排列。上升到作品,还要包括墨色浓淡,用印谋划等,务必要让作品协调通常,收尾兼顾。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书法从实用走向艺术,在演变的过程中,又积累了大量的技法和艺术理论,古往今来,书法大家无一不是这么过来的。因此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可因为急功近利就废弃法度,盲目创新。更应该学习经典,学会传承。临帖是学习,更是一种享受;临帖是被动的,更是主动的;临帖是书法,更是一种安静的生活方式。我喜欢临习魏碑,如我临《元桢墓志》时,对原帖的突破处在于一个“写”字,在忠于原帖字法结构的同时,不囿于原帖刀刻斧凿之貌,而以毛笔自然挥运代之,以二王帖派用笔和唐人写经的写法用于写北魏墓志,表现亦碑亦帖的新貌,既有魏碑体空间结构的势态之美,又有二王尺牍书笔势贯达中的时序之美。我临习汉碑,则力求碑刻的庄重与谨严,在碑刻隶书中注入自然率真。

我也喜欢看王铎、何绍基临古以及当代人林散之等人所临的古代法帖,也都有几分像,又有几分不像,也都顽固地表现着自我,大概临帖就是如此,临得太像原帖了,如雕版印刷、如泥塑僵尸,全无自然可言,临之何用?如临得全不像古人,全是自我,那又不算临帖,只是抄帖中的文字,所以似与不似之间全在一个“度”的把握。最终书法作品的呈现是古人形质与自家笔性的合一,更是古人气韵与自己精神的融合。

最后,谈谈学习书法那个劲,就是贵在勤。人要耐得住寂寞,弃去浮躁,脚踏实地进行研究,我每天基本保持3个小时的临贴练字,就算太忙每天也会抽时间补课。所以,要有自觉的学习坚持精神,不要急于参加书法展览,只有书法基本功的千锤百练,功到自然成。学习书法有“苦”、有“乐”,是苦中求乐。清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诗句,比较形象深刻地说出了勤学苦练的道理。书法家冯国语先生的名言 “无情何必来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深刻地揭示了书法家的博大胸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古人道:“疾风骤雨张长史,落花飞雪僧布衣,得骨得髓承前训,古风古貌不随俗。顿悟本来勤中生,胸纳百川笔自逸。”可见,从古至今,要想在书法艺术方面有所成就,就必须勤学苦练,深钻细研和认真地体验醒悟,光靠“闷着头”苦练也是不行的。

书海浩瀚,吾仅乘一叶扁舟,虽大海广阔,然桨帆不可少也。静心临习,不敢懈怠。碑与帖、新与旧、书与画、写与做、外在的现代形式与内在的古典意味使我的临作总的表现在技巧上注重笔挥运的自由书写性,在意味上注重所临对象特有的古典气息,在审美上自然表现出一种对静穆安详的追求。若有时日,能探得书海之万一,万幸。

硬笔书 《共产党人赋》

硬笔书 《丰乐亭记》

硬笔书 《共产党人赋》

硬笔临 《荐季直表》

硬笔书 稼轩诗词

硬笔书 稼轩诗词

硬笔节临 《圣教序》

硬笔书 杜甫《兵车行》

硬笔书 《高帝求贤诏》

姜碧佳 四川

创作感想:

经年学书,尤喜小楷。小楷诸家,独钟右军。右军之书,雍容和雅,秀逸天然,吾辈心摹手追,穷研不倦,亦难得其妙趣。然“吾虽不至,心向往之”,能模之为范,岂不快哉!

此次创作,余书选自《闲情偶寄》之种植一部,参之以右军笔意。后学无畏,竟希图于结体间见开阖纵横,于点画间寓雍和飘逸,然终究心愚手疏,虽形似万一,恐性灵尽失,引方家一哂。

故寻弥救之法,期以形式补之。以仿古蜡染笺书之,旁侧以白色蜡染笺拼接,再托之以白色硬纸,如此者三,方稍具雅意。则于右侧以行书书其题目,其灵动与正文之整饬,相映成趣,遂得惊喜于意外耳。辅之以印章数方,形式完备,或可一观。青山不尽,绿水长存,于我学书,亦复如是。若能在钝学累功之外,有此般体验,便乃人生幸事。

赏评:

此幅楷书作品主要取法晋人小楷,用笔精准细腻、温润雅致,结体收放自如、宽博舒朗,通篇雍容和雅,一派天机。作品采用双色拼接,正文部分茂密无间,配以三列小字题跋和落款,形成鲜明对比。右上配以行书题签,和正文形成动静,辅以数枚印章点缀,清新脱俗。文之闲趣与字之古意相得益彰,实为一件佳作。字形的大小与用笔的粗细密切相关,太细支撑不住,太粗略显臃肿,特别是用秀丽笔写小楷,整体把控很重要。尤其是笔画多的字,需排叠,点画之间的空间留足,方为通灵。

刘良谋 江西

创作感想:

我前几年尝试投稿那会,对每个获奖结果都很兴奋,想着告诉大家我这次为什么能上展获奖,总结出一二三点,到了现在,我越来越觉得其实投稿是件很私人的事,成功或失败都是对自己不断探索的一次反馈,提醒着自己该往天平哪一边增加或减少砝码,不太确定,可以试试,在闭眼沉思中纠结取舍……但这都是自己的事,对他人或许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甚至会存在某种误导。为什么呢?因为每人喜欢的、取法的、要突出表现的、要重点弥补的东西都不太一样,我之所有非你之所求。此张投稿作品我想试试手札的形式,以A4纸为载体,寥寥数行,大块留白,以自己熟悉的“二王”、米芾风格为主,参以唐人格调,算是那段时间我个人常用的路数,现今看来成绩一般,正在思考总结中。

回顾自己数年学书,风格时有微调,但一直在汲取古人养分,只有继续深入古典,扎根传统,取长补短,完善自我,才能有所成。

赏评:

此幅行书作品以米芾、“二王”一路行书为主,运用秀丽笔的特性把米字的“风樯阵马”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笔灵活多变,字势欹侧多姿。形式上采用手札式创作,正文居右,字间或断或连,整体流畅自然,左侧适当留白,加盖一枚大印补空,使得整幅作品更具观赏性。

笔画形态上的多变是控笔能力和熟练的集中表现。一字之中的节奏把握得较好,起伏变化明显,总体上以快为主,渐快与渐慢的过渡可加强顺递,以此法迁移到字与字之间的组合之中去,则更浑然一体。最后一笔如向上钩出,或向右下捺出则字距略大,以求迂回留空。字形纵横之势稍作夸张,若使行间留白会更丰富。

王 鹏 甘肃

创作感想:

我较喜欢以《平复帖》和简牍中的草书墨迹为宗,在用笔简约、平铺直叙、追求自然状态书写的同时,还注意点画线条的迟涩感,结字灵动和变化,纵横交错、常有奇趣,整体上有浑朴烂漫的色彩。

本次大赛能获二等奖,实属侥幸,真心感谢评委老师对我的认可和鼓励。在细读征稿启事后,我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书体章草进行创作,确定内容后,在一个悠闲的下午,以成品A3纸用蘸墨书法笔一次完成。其中突出墨段的变化,字体斜正、避让、穿插等矛盾的对比,印章较大,凑合盖了一方,整体感觉较好,但局部还有很多不足,恳求方家批评指正。

赏评:

在艺术的“秀美”与“壮美”之中,喜欢章草无疑崇尚其壮美,喜欢高古、朴拙、憨厚、淳朴、平淡。王鹏的硬笔章草书法大小长短、高下欹正,随笔所注,自然贯通,洋洋洒洒,却不着丝毫摆布,是为写字有气,气从熟来,风神老劲,骨中带润,硬笔软结,又绵里藏针。其用骨为体,取法乎上;尺寸分明,以彰其彩,筋骨立,形质健,神采自来。章草亦是草书的一种,上下字之间的呼应是创作的重点。线条的变化是书法中永恒的主题,日后创作若能在上述方面有更多的探究,将更上一层楼。

毛志良 浙江

创作感想:

得知我的参赛作品在第十三届“中钢”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组委会要我写点创作感言,这让我既感欣喜,又觉忐忑。说心里话,在学书的道路上,虽已走了多年,却总感觉自己还是一名学书新人,自知所学不勤,所知甚少,书作参赛次数也不多,实在不敢多言。但是参加这样全国性、高规格的硬笔书法大赛,不论获奖与否,作为个人,必定还是有些启发的,既可学到其他获奖作品的理念、方法,又可看到自己的不足。

至于这次能获奖,个人觉得在创作中要注意三点。一是认真对待,潜心投入创作。写字基本功固然是主要的,要认真对待所写的每一个字,书写整体要统一。创作时扬长避短,用自己擅长的隶书,才会有更大的获奖机会。二是形式与众不同,要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如作品色纸的选用、拼接,章法格式变化,印章钤盖等字外因素,也已成为受到评委青睐的重要方面,而这一点也正是我所欠缺的,将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加以提升。三是作品要有自己的个性,有与周围作品的不同点,只要能在诸多作品中让评委们一下就能看到,且能经得起细看,就算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赏评:

扇面的创作一般采用长短句,或选用上半段,而空其下部。在本届大赛中,扇面作品并不多见,这幅作品小而精,小而雅,章法简单,就是一张A4作品纸上写曹操《观沧海》,采用扇形,典雅自然,其隶书取法汉《曹全》《礼器》《张迁》诸碑,结字匀整,方中带圆,秀润典丽,风致翩翩。观此作品,似一股清流,荡涤心怀;如芙蓉温婉,暗香袭人。当下流行书风,隶书创作粗重乖戾、随意变形、以怪为美,应该反思。守正方能创新,书法亦然。作者落款行书与正文格调一致,字虽小而精致,法度森严,并不因小而草率,能把两种书体都写得好的并不多见。

唐玉庆(黑龙江黑河)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

2022 年5 月(352 期)竞书内容:李白《独漉篇》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越鸟从南来,胡雁亦北渡。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悲与此同。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神鹰梦泽,不顾鸱鸢。为君一击,鹏抟九天。

2022年6 月(353 期)竞书内容:李白《行路难·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扫描封面二维码,关注“中钢书法”公众号,提前获取古帖竞临、月月竞书内容。

丁国东(江西九江)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一等奖

刘良谋(江西赣州)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

蒋明刚(福建厦门)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

黄镇洋(福建漳州)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占亚雄(湖北黄石)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吴玉霞(湖南衡阳)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黄孟全(重庆)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杨卫列(安徽界首)

姜绍来(湖北宣恩)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陈川生(四川都江堰)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三等奖

蒲秀泉(广西南宁)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方存双(上海)

贾俊杰(内蒙古巴彦淖尔)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张阿五(江苏昆山)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朱训展(广东汕头)

胡三银(辽宁大连)

廖华清(福建三明)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张 瑶(浙江宁波)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张拴拴(陕西铜川)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曾文轩(湖南娄底)

房红楼(河南洛阳)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朱健科(湖南娄底)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张建良(江苏苏州)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沈进洪(四川成都)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黄学武(安徽淮南)曾获第13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

朱鸿钧(辽宁抚顺)

覃 文(四川宜宾)

李鹏飞(辽宁朝阳)

朱永强(四川成都)

冯才权(广东湛江)

肖喜英 (湖南新化)

王举峰(黑龙江哈尔滨)

谭永胜(湖北恩施)

猜你喜欢
硬笔临帖优秀奖
刘玥辰
周玥函
2022 国际航联青少年航空绘画大赛获奖名单(I 组、III 组优秀奖)
“精彩瞬间”摄影月赛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练就一手好字 奠基幸福人生——晋江市华泰实验小学拓展型课程“一手硬笔好字”实践研究
首届中国·潇湘法治微小说全国征文大奖赛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