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幼儿“体商”发展的实践

2022-05-06 07:43甘肃省玉门市第二幼儿园梁亚琴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2年4期
关键词:游戏幼儿孩子

甘肃省玉门市第二幼儿园 梁亚琴

体商即身体商数,是指一个人活动、运动、体力劳动的能力、质量的量化标准。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的基本成长方式,是幼儿喜欢且主动参与的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都对“游戏”提出了明确要求。游戏在幼儿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能丰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促进幼儿的“体商”发展。

尊重幼儿天性,让幼儿在满足的情绪中发展“体商”

教师要支持幼儿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从幼儿行为中敏锐捕捉到幼儿的兴趣并积极支持,满足幼儿自我发展的游戏愿望。

在游戏“厉害了,消防训练营”中,教师提供梯子、攀爬网、猫头圈、平衡木、水桶、绳子等材料,让幼儿动脑动手,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救火,并设定自由闯关、速度抢险、平衡合作救人、蜘蛛侠、缝隙求生等几个环节,充分挖掘幼儿的探索、合作能力。刚开始,孩子们只在平放的梯子、平衡木上行走,锻炼身体协调平衡能力;接着教师把梯子立起来,要求孩子们爬上攀爬网,提升游戏的难度;最后,教师创设挑战性的运动环境,让孩子们通过相互配合在梯子上行走,钻爬柜子、猫头圈、攀爬网等,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

在活动中,幼儿的钻、爬、跑、跳、平衡等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且他们在探索中寻找不同的玩法,好玩、好动、好奇的天性得到了释放。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需要、困惑与“瓶颈”,以多种方式进行引导,支持幼儿的游戏过程,帮助幼儿在不断升级的游戏中丰富经验、提升自我。同时教师针对幼儿出现的个别差异性问题,设置不同高度、难度的梯子和宽窄不一的平衡木供幼儿自主选择,使平衡协调能力强的幼儿挑战更高难度,体验更大的成功;而平衡协调能力弱的幼儿则可以练习难度低的器械,在技能和心理上都适应后再尝试挑战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组合器械。

在自主游戏“玩沙区”中,教师是游戏的参与者,孩子是“引流”工程的设计师。孩子们拿着铲子、提着水桶、抬着PVC管,想要把水引进沙堆中央。“沙堆太高,水下不去。”指挥官一声令下,教师带着挖沙小分队,开始挖沙堆。“管子不够长。”随着新命令的下达,两个孩子去树下抬PVC管,大家赶紧将管子连接起来,终于一股清泉缓缓地流入了沙池。“成功了!”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欢呼。这幅自主而富有创造性的画面显示了教师就应该是这样的,平等而充满童心;教育也应该是这样的,轻松而相互尊重!

教师对幼儿内心需求的解读以及由此推进的游戏,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发展了幼儿的“体商”。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完成了游戏,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技能发展。

丰富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情感的认同中培养“体商”

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师要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并积极主动地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制定合理的游戏活动计划,促进幼儿运动水平和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结合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等,教师可以开展放风筝、舞龙、赛龙舟等游戏,让幼儿在主题教育下感受传统文化、在游戏中培养情感认同、体验游戏的美与凝聚力。

当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游戏种类和材料后,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是快乐和多样的玩耍状态以及开心、勇敢、友善、自信等优秀品质。如在碳化积木区,孩子们自由地搭建着城堡,一个孩子垒了一排“围墙”后,突然卧倒在地,以“围墙”为掩体,拿出“枪”做射击的动作,嘴里发出“哒哒哒”的声音。周围的孩子看见后,纷纷卧倒,自然地玩起战斗游戏,时不时还匍匐前进、夺取“战略物资”、救护“伤员”——孩子们的游戏正是最近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的延伸。

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引进传统民间游戏,如“编花篮”“斗鸡”“跳竹竿”“骑竹马”“踢毽子”“踩高跷”等,这些活动不需要大型器械辅助,也不需要较大的场地,幼儿在嬉戏中就可以锻炼身体,发展运动能力。

创设游戏情景,让幼儿在层级递进中提升“体商”

教师要具备符合幼儿发展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表现和基本技能,要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观察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为幼儿在游戏中的技能发展、团结协作、探索创造、情感体验等提供机会,让幼儿拥有一个健康、宽松、安全、积极的游戏环境,使幼儿在游戏中发展进步。

在大班游戏“跳跳特战队”中,教师创设了“学做解放军”情景,让幼儿利用“跳跳特战队”特有的本领执行对敌任务,层层递进地练习单脚跳、双脚跳。游戏中,教师将幼儿熟悉的“萝卜蹲”调整成单脚跳、双脚跳来让幼儿练习平衡能力和应变能力;将“斗鸡”设计成敌我双方对战,让幼儿在前跳、后跳、左跳、右跳、快跳、轻跳中保持平衡;最后用小圈拼成偷袭敌人的路,让幼儿扔出“手榴弹”炸毁敌方碉堡。在这一游戏中,教师的“教”是通过不同层次的游戏实现的,教师在不留痕迹的指导中推动了游戏的进程,发展了幼儿的运动能力。

在游戏“战地运输队”中,教师在沿途设置了许多障碍,有“独木桥”“地雷区”“草地”等,“运输员”要越过障碍将粮食和水运送到“前线大本营”。刚开始孩子们都规规矩矩、肩扛手提去“送货”。突然一个孩子发现了独轮车,就开始用独轮车运送货物,果然速度快了一点,“货物”一次也能多装一些,但在过“独木桥”时独轮车总是翻车。这时另一个孩子受到了启发,开始用宽大平稳的轮胎车“送货”,但是也出现了问题,轮胎车很笨拙,在绕“地雷区”时总是触碰到雷。最后几个孩子商量,决定分工合作,一个孩子用轮胎车将货物运送到“地雷区”,另一个孩子再用独轮车载着货物灵活地穿越“雷区”到达“独木桥”,最后两名孩子用接物盘将货物抬到“大本营”。在这一行动中,教师始终是支持的态度,孩子们在越来越有挑战性的游戏中实现经验迁移,发展了运动能力。

引导游戏秩序,让幼儿在自觉遵守规则中内化“体商”

户外活动由于不确定因素多,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建立有效的游戏规则、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户外游戏。

1.培养幼儿认识标志

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标志对幼儿进行提示,如游戏材料的摆放区牌和安全提示标语以及起点线、终点线的方向导引。标志的存在还能培养幼儿的收纳意识,让幼儿知道在游戏结束后要将器械放回原位、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在晨间游戏时,教师组织集体玩“跳竹竿”,孩子们会从本班的竹竿存放处抬出竹竿,按位置自行摆放好;当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又会自己收拾好竹竿,扎好绑带,抬至存放处。班与班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形成默契,大家都遵守秩序,使得活动开展得井然有序。

2.协商制定游戏规则

幼儿游戏规则的制定可以说是游戏难点,教师既要让幼儿有序游戏,又不能让幼儿等待太久。因此,教师可以在游戏前让幼儿了解游戏,自主商量制定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螃蟹运西瓜”中,孩子们商量后认为可以两个人一组扮演“小螃蟹”,将“西瓜”夹在中间横着走,进行接力比赛;若中途“西瓜”掉了,两人则需捡回“西瓜”并从掉落的地方继续前行。意见达成后,孩子们都认真遵守,并且还会监督别人。

制定规则的过程培养了孩子们遇事协商、合作分工、敢于承担的良好品质,更培养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大家方便自己才能方便、懂得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拓展游戏场所,让幼儿在不同环境中开发“体商”

游戏不能局限于运动场或者游戏区,教师还可以带领孩子们到幼儿园以外的地方进行游戏。大自然中有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空旷的场地,能够促进幼儿各项机能发展、发育,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自身免疫;能够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勇于探索、不畏失败、克服困难和自我担当的品质;能够增加幼儿的创造力、自信心和表现力,使其体验到和幼儿园不同的气氛、感受到不一样的快乐和满足。

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去农村的田间地头扭秧歌,组织孩子们在广场开展百人跳竹竿,让孩子们到乡镇幼儿园与那里的孩子一起游戏。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建立了与教师、其他小朋友的友好关系,培养了谦虚礼让、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居家期间,家长和孩子在家中开展游戏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身体,发展了孩子的肢体灵活性,又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发展。

学会观察评价,让幼儿在支持鼓励中促进“体商”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当好观察者、记录者、评价者、解读者。在不打扰孩子游戏的前提下,教师要运用多种工具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并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正确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在评价中给予适时、适宜的回应与支持;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教育点”,以回放视频、讨论、圈谈的方式评价游戏,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一次户外游戏中,有一个孩子差点从器械上掉下来,让老师心有余悸。在活动后的评价回放中,老师播放了孩子们活动时的录像,让孩子们自主发现游戏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孩子们在观看录像中发现了许多可能出现危险的小细节。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一起商量制定了班级公约和游戏安全细则,并且通过图文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当教师读懂了幼儿、理解了游戏对于幼儿的重要性之后,就要将游戏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凸显教师游戏素养,让幼儿玩出勇敢、玩出自信、玩出花样、玩出精彩、玩出创造,助力幼儿“体商”发展,为幼儿的长远发展搭建良好的健康基础。

猜你喜欢
游戏幼儿孩子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