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疑似羊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2022-05-07 07:11续文渊韩宝颖林汉亮范冰洁
中国动物检疫 2022年5期
关键词:线虫病线虫牧场

张 斐,王 强,续文渊,韩宝颖,林汉亮,范冰洁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2.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动物疾病控制中心,新疆博乐 833300)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寄生于反刍动物皱胃中引起的消化道寄生虫病。针对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防控,加上基层养殖人员缺乏相关防治知识,易导致错过预防和治疗本病的最佳时机。

2016 年8 月16 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以下简称博州动物疾控中心)接到温泉县某乡镇羊不明原因死亡的报告后,赶赴现场诊断但未能确定病因,随后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自治区动物疾控中心)请求协助诊断与调查。为查明病因,控制疫情,减少损失,8 月16—18 日自治区动物疾控中心和博州动物疾控中心组成紧急流行病学专家组,对该县发病养殖户进行调查,结合临床症状、现场剖检结果,判定为疑似捻转血矛线虫病。

1 方法

1.1 病例定义

将2016 年8 月10 日以来,博州温泉县某乡镇牧场放牧羊群中,发病率和病死率超出正常范围,且出现迅速消瘦、饮食废绝、下颌水肿、可视黏膜苍白等1种及以上临床表现的羊只,定义为疑似病例。

1.2 调查方式

1.2.1 资料收集 利用卫星地图,标出发病羊放牧位置;从畜牧兽医站调阅免疫记录,协调基层兽医工作人员了解羊只死亡情况。

1.2.2 实地访谈 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发病户地理信息、周边环境、养殖模式、生产和免疫状态、疫病发生经过、治疗方式。

1.2.3 剖检 现场观察剩余存栏羊只,对部分表现病症且濒死的羊只进行剖检,观察病理变化。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疫情所在地区位于该乡镇3 个牧业村所在的一、二、三牧场。8 月初,3 个牧业村陆续出现羊只死亡现象。据调查,该乡镇共存栏羊6 万余只,饲养方式以混群散养放牧为主,羊品种多为本地哈萨克羊。病羊放牧草场较集中,主要位于大库斯台水库(图1)上、下游及周边水草丰盛的牧场(图2)。

2.2 发病情况

3 个牧场均有羊只出现发病死亡现象,其中二牧场最为严重,200 余户牧民中有20 余户饲养的羊只出现发病死亡。8 月10—16 日,全乡共死亡羊538 只,总袭击率为0.80%(538/67 000)。随机走访二牧场部分发病户,了解发病情况,发现袭击率最高可达25.81%(表1)。

表1 二牧场部分养殖户羊只发病情况

从羊发病年龄来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一般发病5~7 d 后死亡。询问牧民并实地观察发病羊只发现,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迅速消瘦,被毛粗乱,下颌水肿(图3-A),眼结膜苍白(图3-B),高度贫血,倒地颤抖,血液稀薄似水(图3-C)。

2.3 免疫情况

7—8 月当地牧民陆续对自家羊只进行羊“三联四防”疫苗免疫,7 月中旬集中免疫布鲁氏菌病疫苗。

2.4 剖检情况

分别选取不同畜主饲喂的4 月龄、2 岁、4 岁、5 岁、6 岁共5 只病羊进行剖检,发现不同年龄段羊只剖检变化大致相同:皱胃黏膜水肿(图4-D),皱胃(大量)和十二指肠内有淡红色毛发状细线状虫体(图4-E),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图4-F),肝脏变性坏死(图4-G)。

2.5 治疗情况

发病前期,部分牧民曾自行喂食驱虫药(具体种类不明),未见效果。当地兽医曾用肾上腺素、葡萄糖、地塞米松进行治疗,效果不明显。

专家组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建议当地在全群用药前先选取不同种类药物进行小范围药物试验,再结合实际情况选用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广谱驱虫药[1-2]进行治疗。

3 病因推断

3.1 可能的传播途径

捻转血矛线虫不需要中间宿主,放牧的羊群采食植物茎叶上的感染性幼虫即可被感染,幼虫经消化道到达皱胃后逐渐发育为成虫[3]。查询中国气象网站发现,温泉县2016 年7 月1 日—8 月16 日的47 d 中,仅17 d 未下雨,其余30 d 均有不同程度的降雨,湿度较大,且最高气温平均为24.9 ℃,接近捻转血矛线虫27 ℃的最佳孵化温度。疫情所在地地处阿拉套山下的大库斯台河边,环境气候适宜捻转血矛线虫的生长繁殖,为此病的暴发创造了外在自然条件。

经访谈发病养殖户、当地基层兽医工作人员得知,2016 年6 月曾有一批200 余只羊从北疆调入至二牧场,未经过隔离直接混群饲养,因此存在由调入羊只潜伏期携带虫体造成疫情扩散的可能性。

二牧场饲养方式多为混群放牧,牛、羊、骆驼、鹿等动物共用同一片草场。牛、羊及野生反刍动物都是捻转血矛线虫的宿主[3],共用草场可能造成疫病传播。现场排查未见除羊以外其他动物异常死亡现象,由此推断,由其他家养反刍动物或野生反刍动物带虫传播的可能性较低。

研究[4]表明,捻转血矛线虫三期幼虫具有耐干燥的特性,在不利环境中可休眠存活长达1 年。据了解,2016 年大库斯台水库进行“定居兴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存在挖掘土方施工作业情况,可能把土壤深处的虫体翻至土壤浅表,被附近放牧的羊只误食,造成感染。因调查时未对水库周围环境样品进行采样检测,不能排除通过土壤引发该病的可能。

3.2 病因推断和验证

根据畜主口述病羊迅速消瘦、饮食废绝、下颌水肿等典型临床症状,结合现场视诊发现羊只可视黏膜苍白、倒地微颤和严重贫血的症状,综合剖检5 只不同畜主饲养的不同年龄段发病羊只发现的血液稀薄似水、皱胃黏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水肿、皱胃内大量形似捻转血矛线虫虫体等现象,推断本次疫情由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所致。同时,更换用药方案后,羊只死亡情况得到控制,大部分感染羊病情好转并康复。从虫体形态和药物敏感性可以验证本次疫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感染引起的。

4 传出风险评估

据了解,养殖户大多在本地交易市场卖出羊只,存在一定的扩散风险。该县有牛羊定点屠宰场,调查期间未见屠宰场报告异常情况。当地牧民有私自屠宰食用的情况,存在一定的病原扩散风险。疫情发生后,对全部病死羊及其粪便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并对污染的场地进行了消毒,因此由病死羊引起疫情扩散的风险较低。

5 讨论

肖培培等[5]在博乐的7 个羊皱胃内发现有寄生性线虫,共鉴定出55 只捻转血矛线虫;艾山江·塔斯坦等[6]研究发现,捻转血矛线虫是伊犁河谷哈萨克羊消化道线虫优势虫种之一,说明新疆伊犁、博乐等地是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老疫区。此次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暴发流行呈现出明显的地理位置聚集性,发病群集中在大库斯台水库周边放牧群,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气候关联性,7—8 月的连月阴雨天气和潮湿闷热的气候为该病的暴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本次调查的局限性在于受调查时间限制,走访的调查场点较少且未进行实验室确诊。但指导用药后情况好转,对于牧区寄生虫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建议新疆牧区牧民在放牧时,除了做好羊群疫苗免疫、药浴、驱虫等常规疫病防控措施外,还应重视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防治,尤其是7—8 月连续阴雨天气期间靠近水源草场的放牧群。此外,牧民在放牧时应合理选择放牧场点,避免在低洼积水地带及近年来曾发病的草场放牧。同时,加强羊群的营养管理,提高羊群免疫力;加强消毒,严禁宰杀、食用病死羊,落实引种隔离制度。畜牧兽医部门应加强该病的宣传科普工作,必要时及时开展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科学指导临床用药,尽量降低牧民损失。

猜你喜欢
线虫病线虫牧场
夏季蔬菜换茬期线虫防治要注意
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抗逆性分析
化学合成杀线虫剂的分类概述
我国启动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海上牧场
线虫液体培养和监测过程关键参数的实验研究
《松材线虫病生态灾害督办追责办法》出台
叮当牧场
浙闽两省联防联治松材线虫病